-
HPDL双等位基因致神经发育障碍伴进行性痉挛和脑白质异常的临床特点与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 HPDL双等位基因变异导致神经发育障碍伴进行性痉挛和脑白质异常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例神经发育障碍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资料,对先证者采用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 HPDL基因变异;通过Sanger法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对 HPDL基因变异特点进行总结,对患儿进行治疗、随访。 结果:3例确诊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中,女性2例,男性1例,发病年龄为出生25 d至11岁。临床表型中例1、例2患儿均为婴儿期起病的Leigh样综合征表现,有反复癫痫发作、智能落后、语言及运动发育迟缓、乳酸增高、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平扫提示双侧大脑半球脑沟增深,双侧基底节区、背侧丘脑、大脑脚及脑干内对称性异常信号,幕上脑室扩张,胼胝体变薄。头颅磁共振波谱提示双侧壳核病变测量区可见乳酸峰。例3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早期有大运动发育迟缓,后期出现痉挛性步态。头颅磁共振成像平扫未见异常。3例患儿均为复合杂合变异,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提示 HPDL双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父源整码杂合变异c.26_28delGCC(p.Cys9_His10delinsTyr)及母源错义杂合变异c.788C>T(p.Thr263Met)、父源截短变异c.1051C>T(p.Gln351 *)及母源移码变异c.995de1C(p.Thr332Mfs *9)、父源错义变异c.781C>G(p.Leu261Val)及母源截短变异c.721C>T(p.Gln241 *);其中c.26_28delGCC(p.Cys9_His10delinsTyr)为未报道的位点变异;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及线粒体相关基因未见异常。例1及例2患儿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及鸡尾酒混合疗法后癫痫得到有效控制,例3应用康复功能训练综合治疗,运动及智能有所改善。 结论:HPDL双等位基因变异临床表型为Leigh样综合征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遗传学特点为复合杂合变异,包括整码、错义、移码、截短变异。 HPDL双等位基因变异为3例先证者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7型2个家系临床、影像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7型(SPG7)2个家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两家系先证者及相关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所有家系成员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基因检测,并查阅相关文献,与既往报道的国内SPG7家系进行临床和基因变异特征的总结。结果:本组两家系共4例患者,均在成年期发病,均存在宽基底共济失调步态,其中1例随访时出现痉挛性步态,4例均出现以下肢病理征阳性为主的锥体束受累体征;3例伴构音障碍;3例头颅MRI示不同程度的小脑萎缩;基因检测发现4例患者均存在 SPG7基因复合杂合或纯合变异,其中c.2062C>T和c.2176C>T为新报道突变。我国目前仅报道5个SPG7家系,加上本组2个家系共12例患者中,锥体束受累12例,小脑性共济失调10例,构音障碍7例,认知障碍3例;11例为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例为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9例患者影像学存在小脑萎缩。已报道的5个家系中存在6种新发突变。 结论:SPG7家系在我国较罕见,主要表现为锥体束受累合并小脑性共济失调,伴小脑萎缩,经基因检测明确为 SPG7突变,且我国的SPG7家系存在多种新发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型脑白质营养不良一家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型脑白质营养不良(ADLD)一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收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LD一家系共4代人(其中5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先证者及部分家系内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先证者及家系内成员的致病基因。结果:先证者及家系中其他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一过性低血糖及瞳孔散大)、慢性痉挛性截瘫、运动障碍等,神经影像学特征为广泛脑白质、小脑脚、胼胝体及脊髓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显示先证者核纤层蛋白B1( LMNB1)基因1~11外显子单倍重复。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证实先证者及2个妹妹 LMNB1基因1、5、11外显子单倍重复。 结论:LMNB1基因1~11外显子单倍重复可导致ADLD,诊断该病时应综合分析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和遗传学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五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5个HSP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基因变异位点。结果:家系1、2的先证者 SPAST基因分别存c.1196C>T杂合变异、c.1523T>A杂合变异;家系3先证者 FA2H基因存在c.61G>C和c.688G>A复合杂合变异;家系4先证者 SPG11基因剪接区存在c.6812+4_6812+7delAGTA和c.915delT复合杂合变异;家系5先证者 SPG7基因存在c.1703_1704delAG和剪接区c.1937-1G>C复合杂合变异。通过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估,这些变异均为可能的致病变异。其中 SPAST基因c.1523T>A、 FA2H基因c.61G>C、 SPG11基因剪接区c.6812+4_6812+7delAGTA、c.915delT、 SPG7基因c.1703_1704delAG及剪接区c.1937-1G>C变异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 结论:家系1、2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其中家系2为不完全外显;家系3、4、5分别为常染色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35型、11型、7型。上述发现为HSP的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IDINS220基因致遗传痉挛性截瘫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49岁(Ⅱ-2,图1),2022年4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主要表现为行走困难,双下肢痉挛,智力减退。体格检查: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右侧踝阵挛阳性,双侧病理征阳性,足内翻,双侧弓形足。先证者女儿(Ⅲ-2,图1) 21岁,症状较先证者轻,表现为行走困难19年,2岁仍不能行走,伴有智力减退。体格检查:双下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阴性,双侧病理征阳性。先证者妹妹(Ⅱ-5,图1)体格检查: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右侧踝阵挛阳性,双侧病理征阳性,足内翻,双侧弓形足。先证者母亲(I-2,图1)亦有类似症状。先证者于门诊完善相关常规检查,头颅、脊髓MRI,肌电图及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测序均未见明显异常(图2)。本研究通过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号:2023ER424-1),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该家系存在 KIDINS220基因c.4303G>T(p.E1435*)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家系中先证者及其妹妹和女儿携带该变异,先证者父母均为野生型(图3)。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 KIDINS220:c.4303G>T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_Supporting+PP1)。综合临床表型及基因测序结果,考虑先证者为遗传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HSP)是一组缓慢进展的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痉挛步态和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单基因神经系统退行性遗传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该病发病率低,基因检测为诊断的金标准,迄今为止已报道了70多个致病基因和80多个致病基因相关位点。在所有HSP类型中,以 SPAST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type 4,SPG4)最常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SPG4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诊治等方面的研究日渐深入,现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少年和成人型Krabbe病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青少年和成人型Krabbe病患者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6年9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7例Krabbe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基因(NM_000153)一代测序及GALC活性检测,并对国内文献报道的61例Krabbe病进行复习总结。结果:7例Krabbe病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均以下肢无力和行走困难为首发症状,且表现为痉挛性截瘫;起病较晚者,症状相对较轻;在5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中,有4例提示异常:2例存在脑萎缩,2例存在脑白质病变。遗传学检测共发现5个GALC基因突变,其中c.1901T>C(p.L634S)、c.908C>T(p.S303F)和c.461C>A(p.P154H)为已知变异,c.50_51insTT(p.M17Ifs)与c.1130delT(p.L337X)为本文首次报道的新变异。结论:Krabbe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一定的临床表型异质性,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起病年龄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等。目前认为,HSP的病理机制为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突变性。迄今为止,已报道有80多种致病基因和HSP发病相关,其中以SPAST基因突变所致的痉挛性截瘫4型(spastic paraplegia type 4,SPG4)最常见。基因检测对疾病确诊和分型至关重要。HSP发病率低,虽不是一种短期致死性疾病,但随着病程的进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迄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从小分子化合物、基因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就HSP治疗方法做出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BA57基因突变致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IBA57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74型患儿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于2010年、2021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经基因检测确定 IBA57基因存在致病突变的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截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2例患儿为同胞兄妹,起病年龄分别为4岁7个月和1岁3个月,具有相同的 IBA57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73G>C(p.R158P)和c.697C>T(p.R233X)。2例患儿临床诊断为痉挛性截瘫74型,有轻到中度的步态异常、视神经萎缩、视力下降及脑室周围白质改变的脑白质营养不良表现,无明显发育和智力落后。 结论:IBA57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痉挛性截瘫74型患儿以儿童期发病的缓慢进行性下肢无力为主要表现,无明显认知功能损害,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的脑白质营养不良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LS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为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2岁1月龄,因"生后至今不能独走"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踝阵挛阳性。全外显子测序提示ALS2基因存在2处变异,c.1732T>C(p.Ser578Pro)和c.4832G>A(p.Arg1611Gln)复合杂合变异,前者来源于母亲,后者来源于父亲。两处变异均尚未被数据库收录。文献检索未见中文文献,英文文献报道ALS2基因变异所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62例,其中生后即不能行走46例,2岁不能行走4例,大于4岁后不能行走7例;上肢受累52例;存在吞咽障碍36例;眼球运动障碍5例。结论:ALS2基因杂合变异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为早发性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该病临床表型复杂,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