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腺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术前无创评估直肠腺瘤瘤体是否癌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已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病变患者(直肠腺瘤患者21例、直肠腺瘤并癌变患者14例及直肠腺癌患者36例)的MRI平扫及DWI检查,ADC值由b值为0 s/mm2和1000s/mm2的DWI检查计算所得,测量肿瘤的平均ADC值及最小ADC值,根据直肠腺瘤、直肠腺瘤癌变及直肠腺癌进行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分析.结果 直肠腺瘤及腺瘤癌变分组的最小 ADC 值(1.126±0.134 比 1.015±0.107,P=0.015)、直肠腺瘤及腺癌分组的平均ADC值(1.277±0.099比 1.026±0.096,P=0.000)及最小 ADC 值(1.126±0.134 比 0.995±0.087,P=0.000)、直肠腺瘤癌变及腺癌分组的平均ADC值(1.207±0.116比 1.026±0.096,P=0.000)及最小ADC值(1.015±0.107比0.995±0.087,P=0.047)具有统计学学意义,仅直肠腺瘤及腺瘤癌变分组的平均ADC值(1.277±0.099比 1.207±0.116,P=0.064)无统计学意义,最小ADC值在评估直肠腺瘤瘤体是否癌变中的作用优于平均ADC值.结论 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直肠腺瘤是否癌变做出较好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残端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8例因腹痛入院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再行内镜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ERCP操作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并发症发生率、腹痛缓解率、结石复发率、癌变率.结果 8例患者结石直径(1.12±0.35)cm,结石数为(1.03±0.25)个,总操作成功率100%(8/8),一次结石取净率87.5%(7/8),总结石取净率100%(8/8).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ERCP术后出血,8例患者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期间1例患者复发结石;1例患者复查发现早期壶腹肿瘤,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RCP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状腺低分化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临床少见,而甲状腺低分化癌合并鳞状细胞癌极罕见,此例患者肿瘤具有甲状腺低分化癌及鳞状细胞癌组织学特点,且两种肿瘤存在相互过渡、移行现象,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滤泡上皮鳞状化生、癌变过程。PAX8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有助于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癌变的内镜及通路改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结直肠癌是中国发病率居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5%~30%的散发结直肠癌来源于锯齿状病变癌变途径。锯齿状病变内镜下表现、分子信号通路改变、病理改变、自然病程等与经典“腺瘤-癌”途径不同,特别是无蒂锯齿状病变,由于内镜下发现率低,病灶边缘不清导致不完全切除,是间期癌的重要来源。因此,认识无蒂锯齿状病变非常重要。本文就无蒂锯齿状病变分类、内镜下pit pattern分型、分子改变特征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胆管囊肿癌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纺锤体和动粒相关蛋白2在肝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纺锤体和动粒相关蛋白2(SKA2)在原发性肝癌(P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L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27例正常肝组织、44例肝硬化组织、87例PLC组织中OCT4和SKA2表达,结合临床资料、采用 χ2检验分析两者的表达与P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OCT4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与P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1%(3/27)、36.36%(16/44)、67.82%(59/87),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811、5.444、26.708, P<0.05)。SKA2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与P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82%(4/27)、43.19%(19/44)、73.56%(64/87),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18、29.547、6.148, P<0.05)。OCT4表达水平与PLC患者TNM分期(TNM stage)、癌细胞分化程度、血管浸润明显相关( χ2=8.182、7.205、6.321, P<0.05),OCT4表达水平与PLC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相关( χ2=0.001、0.049、0.037、0.057, P>0.05)。SKA2表达水平与PLC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血管浸润明显相关( χ2=7.325、5.539、5.256, P<0.05),SKA2表达水平与PLC患者性别、年龄、癌细胞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无相关( χ2=0.044、0.003、0.836、0.028, P>0.05)。 结论:PLC组织中OCT4和SKA2表达水平升高,OCT4表达水平与PLC患者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血管浸润明显相关,SKA2表达水平与PLC患者血管浸润、TNM分期、肿瘤大小明显相关,两者均为PL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微腺体腺病及系列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表现为右乳外侧10点钟方向肿物,病理诊断为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三阴性乳腺癌表型及肌上皮指标大部分阴性,S-100强表达。患者接受乳腺改良根治切除术,至末次随访未复发及转移。结论:乳腺微腺体腺病是良性上皮细胞同时缺乏肌上皮层的病变,良性病变时极易与分化良好的浸润性癌混淆,可根据多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及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不规则腺体浸润纤维脂肪组织、腺腔内粉色分泌物等特点进行诊断;需特别注意此类良性病变可能会发生不典型增生或癌变,从而衍变为浸润性癌,此时形态学特点为腺腔内粉色分泌物及浸润脂肪组织的生长方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100阳性表达对诊断极为重要,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浸润性癌的关键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结直肠癌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UC患者869例,通过病例资料、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结直肠癌的发生情况,利用SAS 9.4软件分别对UC相关结直肠癌和UC不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并发症及肠外表现情况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后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 P<0.05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869例UC患者共随访7 548人年,其中有16例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1.84%。与UC不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相比,UC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病程较长( OR=1.087,95% CI:1.046~1.129)、5-氨基水杨酸(5-ASA)应用比例较低( OR=0.218,95% CI:0.052~0.915)、肠梗阻的发生率较高( OR=16.533,95% CI:3.824~71.478)。 结论:病程长是UC合并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5-ASA是UC合并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对于UC合并肠梗阻的患者,需警惕结直肠癌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异型增生危险因素的多中心长程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我国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3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154例UC患者,随访至2017年12月1日。所有UC患者均需结肠镜检查并行组织病理学评估。采用 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我国UC患者发生异常增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最终纳入133例UC患者,年龄为(50.0±11.9)岁,诊断年龄为(35.5±11.6)岁,病程为(14.5±6.7)年,结肠镜检查次数为(3.4±1.6)次。共检出21例异型增生患者,未检出结直肠癌患者。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诊断年龄(风险比为1.05,95% CI 1.01~1.10, P=0.009)和广泛结肠型(风险比为2.92,95% CI 0.97~8.79, P=0.057)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大(风险比为1.06,95% CI 1.02~1.11, P=0.003)和广泛结肠型(风险比为3.68,95% CI 1.21~11.19, P=0.022)均为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广泛结肠型UC患者异型增生的累积发病率高于左半结肠型患者[24.3%(17/70)比6.3%(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23, P=0.005)。 结论:广泛结肠型和诊断年龄大是我国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长病程广泛结肠型UC患者的癌变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和肿瘤易感性为主要特征。小肠是PJS息肉好发部位之一,易伴发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癌变等并发症。随着小肠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小肠镜已经成为PJS诊治的关键技术,在小肠息肉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PJS临床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消化内镜医师对PJS诊治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为进一步促进小肠镜技术在该领域的推广应用,有必要制定中国小肠镜诊治PJS的专家共识意见。本共识基于循证依据及专家经验对PJS的流行病学、遗传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息肉监测及随访等方面进行梳理,以便于指导专科医师、内镜医师加强对PJS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规范诊治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小肠镜在PJS患者小肠息肉诊治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