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吗啡酮和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用于癌性爆发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对比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用于癌性爆发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8例癌性爆发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皮下注射镇痛组(观察组)和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数字分级法疼痛(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疼痛缓解效果、血清β-内啡肽、P物质、5-羟色胺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2.4±0.4)分比(3.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69, 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 P<0.05),但两组治疗后QOL评分比较[(46±7)分比(4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2, P=0.109);观察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8%(46/49)比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5, P=0.037);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P物质、5-羟色胺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β-内啡肽(85±15)ng/L比(98±17)ng/L、P物质(2.1±0.3)μg/ml比(2.4±0.4)μg/ml、5-羟色胺(0.31±0.05)ng/L比(0.38±0.0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75、3.63、6.27,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均 P<0.05)。 结论:与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相比,氢吗啡酮能够更好地缓解癌性爆发痛患者疼痛,同时能够降低疼痛介质水平,降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癌痛患者疼痛知信行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癌痛患者疼痛知信行水平,分析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1月20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宁夏5个已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医疗机构癌痛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行设计并经过信效度检验的癌痛患者疼痛知信行水平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癌痛患者疼痛知识状况维度得分5.00(4.00,6.00)分,疼痛信念与感知状况维度得分3.00(-3.00,10.00)分,疼痛行为维度得分26.00(24.00,28.00)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经济负担、爆发痛是影响癌痛患者疼痛信念与感知状况的因素( t=-2.96、-3.00, P<0.05)。医疗保险类型、疼痛持续时间是影响疼痛行为状况的因素( t=-2.49、3.21, P<0.05)。 结论:癌痛患者疼痛知识处于低水平,疼痛负性信念与感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疼痛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建议护理人员以出院计划服务为主线构建癌痛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住院期间关注爆发痛和心理状况,通过护理质量评价逐步提升健康教育质量。出院后关注延续性健康教育开展的实用性和长远性,推动癌痛患者的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T引导下 125I粒子联合 89SrCl 2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外照射失败后疼痛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CT引导下 125I粒子联合 89SrCl 2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外照射失败后疼痛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48例(年龄56~85岁)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 125I粒子植入联合 89SrCl 2治疗(A组)和单纯 89SrCl 2治疗(B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2组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3 d、4周、8周、12周)疼痛程度(最严重疼痛、最轻疼痛、平均疼痛和当前疼痛)评分和骨痛干扰评分的差异,以及治疗后12周2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fPSA)、碱性磷酸酶(ALP)的差异。 结果:A组23例患者39个骨转移灶共植入粒子722颗,植入成功率为97.44%(38/39);B组25例患者。A组最严重疼痛、平均疼痛、当前疼痛评分随时间延长下降( F值:3.71~22.47,均 P<0.05),除治疗后3 d的评分外,余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最严重疼痛、平均疼痛、当前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最严重疼痛、平均疼痛、当前疼痛评分治疗前后亦有差异( F值:2.45~2.52, P值:0.044~0.049),评分先下降(至治疗后8周)后回升,治疗后8周评分低于治疗前(均 P<0.05),但治疗后12周4种疼痛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0.057~0.693)。治疗后12周,2组最严重疼痛、平均疼痛和当前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2.04~3.41, P值:0.001~0.047)。治疗后12周A组的骨痛干扰评分高于B组( t值:2.04~3.16, P值:0.022~0.047)。术后A组PSA、fPSA和ALP均低于B组( t值:4.38~6.82, P值:0.012~0.042)。 结论:CT引导下 125I粒子植入联合 89SrCl 2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外照射失败后骨痛可行有效,尤其对于爆发性疼痛联合治疗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刺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癌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痛苦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整理了近5年来国内外采用针刺疗法治疗各类型肿瘤引发疼痛的相关文献,从常规针刺疗法、特种针刺疗法和针刺联合疗法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进展,发现针刺腧穴疗法既能减轻癌痛程度、减少疼痛爆发次数和止痛药使用剂量,亦能改善疼痛诱发的消极情绪,是治疗癌痛的有效外治手段.同时,笔者提出细化癌痛分类,建立癌痛针灸治疗指南和借助多组学、神经影像学技术探寻针刺镇痛机制是今后针刺治疗癌痛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鞘内输注吗啡治疗重度癌痛引起头晕及头痛不良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8岁,以“肺癌术后3年,胸背部疼痛7个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接受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植入术。患者术后持续输注吗啡,每日剂量为4.5~4.8 mg,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耳鸣症状;爆发痛发作给予追加量后,上述症状加重,平卧后症状减轻。患者入院后连续3次脑脊液常规均未见异常,血常规未见异常,无畏寒、发热,排除颅内感染可能。予以甘露醇治疗后,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及耳鸣症状缓解,因此考虑为输注吗啡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停用鞘内吗啡后,改用舒芬太尼持续镇痛治疗,患者不良反应消失,疼痛控制稳定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氢吗啡酮不同镇痛方式对难治性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氢吗啡酮不同镇痛方式对难治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癌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组(HV组)和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组(HI),每组30例。HV组静脉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HI组鞘内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0 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 h、4 h、24 h、48 h、10 d,采用数字分级评分(NRS)评估两组镇痛效果;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爆发痛(BTP)的发生次数;采用Ramsay评分对患者镇静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和CD 4+/CD 8+细胞活性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0 d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HI组患者NRS评分、BTP、Ramsay评分和PSQI评分与H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RS: t=0.45,0.91,0.52,1.19,0.97,1.92;BTP: t=0.34,1.88,0.86,1.71,1.22,0.76;Ramsay: t=0.56,0.46,0.63,0.22,0.99,0.14;PSQI: t=0.86,1.25,1.46,1.05,0.57,1.93;均 P >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CD 3+、CD 4+和CD 4+/CD 8+细胞活性均升高,且HI组均高于H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 3+: t=3.72,3.12,2.85,3.13,2.44;CD 4+: t=3.62,2.45,3.31,3.19,2.70;CD 4+/CD 8+: t=3.10,2.74,2.83,3.24,3.41;均 P < 0.05)。HI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7/30),稍低于HV组的26.00%(1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70, P=0.100)。。 结论:氢吗啡酮鞘内给药相比于静脉给药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可以有效镇痛,降低爆发痛发生次数,提高睡眠质量,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可以改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晚期胰腺癌患者爆发性癌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晚期胰腺癌患者发生爆发性癌痛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确诊并选择门诊随访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爆发性癌痛分为观察组(发生爆发性癌痛)和对照组(无爆发性癌痛发生)。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呕吐、便秘、睡眠中断,每周基础疼痛次数,是否规律服药、重体力劳动,是否血管侵犯、骨转移、腹腔转移、肺转移,是否手术和放化疗。疼痛评分标准采用数字化疼痛评分(NR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爆发性癌痛的相关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析NRS和VAS评分对于爆发性癌痛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17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49例,对照组12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便秘、睡眠中断、基础疼痛次数≥3次、无规律性服药、重体力劳动、骨转移、肺转移、有放化疗、高NRS评分、高VAS评分是患者发生爆发性癌痛的影响因素(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规律性服药( OR=1.879,95% CI2.473~4.757, P=0.002)、基础疼痛次数≥3次( OR=2.067,95% CI1.364~6.825, P=0.004)、骨转移( OR=2.756,95% CI1.153~5.846, P<0.001)、NRS评分( OR=3.787,95% CI2.647~5.958, P<0.001)、VAS评分( OR=2.684,95% CI1.545~7.878, P<0.001)是爆发性癌痛的危险因素;NRS评分预测爆发性癌痛发生的AUC值为0.665(95% CI0.573~0.757),临界值为2.5分,灵敏度为61.2%、特异度为77.1%;VAS评分预测爆发性癌痛发生的AUC值为0.608(95% CI0.515~0.701),临界值为2.5分,灵敏度为67.9%、特异度为63.7%;NRS联合VAS评分预测爆发性癌痛发生的AUC值为0.692(95% CI0.604~0.780),临界值为4.5分,灵敏度为81.6%、特异度为79.8%。 结论:晚期胰腺癌患者爆发性癌痛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NRS联合VAS评分可以有效预测爆发性癌痛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皮下注射自控镇痛用于癌性爆发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联合吗啡皮下注射自控镇痛用于癌性爆发痛(breakthrough cancer pain, BTc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BTcP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C组)、吗啡组(M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25例。C组给予盐酸吗啡片口服控制BTcP, M组给予吗啡皮下注射自控镇痛控制BTcP, D组给予Dex联合吗啡皮下注射自控镇痛控制BTcP。记录治疗前(T 0)、治疗后第10天(T 1)、治疗后第20天(T 2)时每天口服吗啡等效剂量(oral morphine equivalent, OME)、BTcP发作次数、基础及BTcP发作时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BTcP缓解时间,使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问卷(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a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Core 30, EORTC QLQ-C30)及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抑郁水平,记录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T 0比较,C组T 1、T 2时及M组T 2时OME增加( P<0.05);与T 1比较,C组与M组T 2时OME增加( P<0.05);与C组比较,M组T 2时及D组T 1、T 2时OME降低( P<0.05);与M组比较,D组T 2时OME降低( P<0.05)。与C组比较,M组BTcP发作时NRS评分,D组BTcP发作时NRS评分及BTcP缓解时间降低( P<0.05);与M组比较,D组爆发痛NRS评分及BTcP缓解时间降低( P< 0.05)。3组患者T 2时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高于T 0( P<0.05),T 2时3组患者疲劳、恶心呕吐、疼痛、气促、失眠、食欲减退、腹泻,M组与D组便秘评分低于T 0( P<0.05),M组与D组T 2时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高于C组( P< 0.05),M组与D组T 2时疼痛评分低于C组( P<0.05),D组T 2时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高于M组( P<0.05)。与T 0比较,3组患者T 2时SDS评分及C组、M组T 1时SDS评分降低( P<0.05);与C组比较,M组T 2时及D组T 1、T 2时SDS评分降低( P <0.05);与M组比较,D组T 1、T 2时SDS评分降低( P<0.05)。与C组比较,M组与D组恶心呕吐、小便困难、便秘的发生率降低( P< 0.05)。 结论:Dex联合吗啡皮下注射自控镇痛能更快速地缓解BTcP,降低基础镇痛药物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抑郁情绪,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房肿瘤患者癌痛治疗情况及镇痛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房收治的肿瘤患者癌痛管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房收治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患者癌痛情况、镇痛药物使用情况、镇痛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收治373例肿瘤患者的癌痛发生率为93.0%(347/373),中重度癌痛合计占比达55.6%(193/347)。304例使用了镇痛药物,其中233例(76.6%)患者口服镇痛药物,297例(97.7%)患者按时使用,97.6%(285/292)使用了缓释剂型阿片类药物,94例(30.9%)联合用药。100例(32.9%)发生爆发痛,均使用速释吗啡控制爆发痛。172例(56.58%)的癌痛患者疼痛得到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疼痛程度(中度: OR=3.69,95% CI:2.09~6.49;重度: OR=5.52,95% CI:2.43~12.53)、有无爆发痛( OR=3.28,95% CI:1.77~6.06)、使用镇痛药物种类(非甾体类+弱阿片类: OR=0.39,95% CI:0.20~0.76;非甾体类+强阿片类: OR=0.20,95% CI:0.08~0.51)及有无不良反应( OR=1.92,95% CI:1.03~3.60)是影响癌痛患者疼痛缓解的因素(均 P<0.05)。 结论:社区舒缓疗护病房收治的肿瘤患者中癌痛情况不容忽视,虽然大部分癌痛患者规范使用了镇痛药物,但仍有较高比例患者疼痛尚未得到控制;多种因素影响镇痛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医护人员应用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的观念与临床实践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医护人员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临床实践情况。方法:2021年12月1至31日,以电子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肿瘤科、疼痛科、安宁疗护科等癌痛诊疗相关科室的医师、护士和药剂师发放PCA治疗癌痛调研表。除基本信息外,共收集26个相关问题。统计分析癌痛治疗现状、医护人员对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PCA临床应用实践3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共收集到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993家医院、2 872份调研问卷。只有34.8%(955/2 748)的医护人员认为癌痛控制满意率超过75%,27.9%(548/1 968)的医护人员认为爆发痛控制的满意率不足50%。97.1%(2 439/2 513)的医护人员认为PCA可以有效用于癌痛治疗,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认为PCA适用于规范化无创给药不能有效缓解癌痛的比例分别为64.6%(319/494)和69.1%(1 262/1 826),高于一级医院的57.0%(110/193)( P=0.002)。不同职业中,护士认为PCA治疗癌痛增加成瘾性以及导致药物过量的比例为62.8%(431/686)和76.1%(522/686),高于医师的39.2%(670/1 709)和58.2%(995/1 709),以及药剂师的49.2%(58/118)和65.3%(77/118)(均 P<0.001)。不同医院间PCA治疗癌痛在镇痛泵类型、给药途径、输注模式、用药方案及常用药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A持续输注量和解救剂量的计算比例不统一,在启动PCA后,有71.7%(1 226/1 709)的医疗机构存在给予患者镇痛不足,多数需要调整1~3次才能达到满意镇痛。 结论:我国医护人员对于PCA治疗癌痛的观念认知不足,临床实践中缺乏统一指导,应尽快形成PCA治疗癌痛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