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芥子微波和恒温鼓风烘烤炮制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优化芥子微波和恒温鼓风烘烤炮制工艺.方法:建立白芥子苷含量测定方法;按照析因设计试验法,通过CRITIC法计算外观性状、芥子碱硫氰酸盐和白芥子苷3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以综合评分为指标,考察微波火力、恒温鼓风烘烤温度、加热时间对炮制品的影响,选出2种炮制工艺的最佳炮制品;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最佳炮制品与传统文火清炒炮制品对HaCaT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芥子微波大火加热2 min、150℃恒温鼓风烘烤30 min得到的炒芥子综合评分最高,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与传统炮制品比较,白芥子苷含量更高,在800μg/mL浓度时对HaCaT细胞均无明显毒性.结论:微波、恒温鼓风烘烤芥子炮制工艺合理、可行、易操作,可为炒芥子的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外施多效唑诱导水稻对稻飞虱的抗性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利用化学激发子提高植物抗虫性从而抑制害虫,是目前正在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害虫绿色防治技术.本研究旨在解析一种化学激发子——多效唑(paclobutrazol,PBZ)提高水稻Oryza savita对稻飞虱抗性的机理,以期为其在害虫防控中的应用打下基础.[方法]用不同浓度PBZ以根吸的方法处理秀水110品种水稻24 h后接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初孵若虫,测定接虫后不同时间若虫存活率;用含有5和10 mg/L PBZ或者防御化合物[咖啡酰腐胺、刺苞菊苷和樱桃苷(1和10 mg/L)及芥子酰胍丁胺(0.1和1 mg/L)]的稻飞虱人工饲料饲喂以及用5和20 mg/L PBZ溶液喷施褐飞虱若虫后,测定褐飞虱若虫存活率;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褐飞虱若虫为害和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再接褐飞虱若虫后,测定水稻体内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和乙烯(ethylene,ET)以及防御化合物芥子酰胍丁胺、咖啡酰腐胺、刺苞菊苷和樱桃苷的含量.[结果]与对照(根吸不含PBZ的营养液的水稻)相比,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接虫后3 d时褐飞虱若虫存活率降低33.3%;当 PBZ浓度达到20 mg/L时,接虫后4 d时褐飞虱若虫全部死亡,但PBZ本身对褐飞虱若虫没有直接的毒杀作用.与对照组相比,5 mg/L PBZ根吸处理24 h后不接褐飞虱为害放置24 h时水稻植株体内SA含量显著上升,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24 h再接褐飞虱若虫为害72 h时H2O2含量显著上升,5 mg/L PBZ根吸处理24 h后不接褐飞虱为害放置48-96 h、褐飞虱为害24-72 h及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24 h再接褐飞虱若虫为害48-96 hET释放量均显著下降,5 mg/L PBZ根吸处理诱导了水稻植株中咖啡酰腐胺和芥子酰胍丁胺2种酚胺类化合物以及刺苞菊苷和樱桃苷2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显著上升.在褐飞虱人工饲料中添加1或10 mg/L的咖啡酰腐胺、芥子酰胍丁胺、刺苞菊苷或樱桃苷,可有效降低褐飞虱若虫存活率.[结论]PBZ是一种有效的化学激发子,可以通过激活水稻的SA和H2O2通路、抑制ET通路,诱导水稻相关防御化合物的合成,提高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经典名方清宁散HPLC指纹图谱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建立清宁散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清宁散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清宁散基准样品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HPLC法建立清宁散指纹图谱,对共有峰进行归属和指认;基于可行性和可追溯性进行活性成分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清宁散潜在的Q-Marker.结果 确定了清宁散中桑白皮、赤茯苓、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清宁散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 39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色谱及质谱,指认出18个共有成分,分别为1号峰异鼠李素、2号峰甘草苷、3号峰芥子碱硫氰酸盐、4号峰β-胡萝卜苷、10号峰松苓新酸、15号峰去氢土莫酸、16号峰甘草酸铵、19号峰槲皮素、20号峰绿原酸、21号峰甘草查耳酮A、22号峰桑黄酮G、24号峰京尼平苷酸、26号峰桑皮苷A、29号峰桑辛素、31号峰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34号峰毛蕊花糖苷、35号峰芹菜素、38号峰茯苓新酸A,相似度均大于0.93;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桑皮苷A、桑辛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茯苓新酸A、京尼平苷酸、毛蕊花糖苷、甘草苷、甘草酸铵8个活性成分,进行"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分析,富集的通路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等,根据连接度分析,初步预测8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达到清肺止咳的作用.结论 响应面优化结合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清宁散治疗疾病的Q-Marker,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捷,结果准确,稳定性好,可用于清宁散的质量控制评价,也为进一步研究清宁散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不同花色洋紫荆花瓣花青素和类黄酮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本研究选择 3 种不同花色的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为实验材料,应用LC-MS/MS技术分析花青素和类黄酮物质,比较不同花色洋紫荆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洋紫荆有53 种花青素和340 种类黄酮物质.不同花色洋紫荆花瓣中的花青素差异较大,紫红色花中的锦葵色素-3-O-半乳糖苷、锦葵色素-3-O-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等含量较高,粉红色花中的飞燕草素-3-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锦葵色素-3-O-槐糖苷、矮牵牛素-3-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锦葵色素-3-O-桑布双糖苷-5-葡萄糖苷等含量较高,白色花中的天竺葵素-3-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等含量较高.白色花中几乎不含天竺葵素-3-O-桑布双糖苷、天竺葵素-3-O-槐糖苷、飞燕草素-3-O-桑布双糖苷等.紫红色花中几乎不含飞燕草素-3-O-槐糖苷.不同花色洋紫荆花瓣中的类黄酮差异较大,粉红色花中的芍药花素-3-O-葡萄糖苷、芍药花素-3,5-O-二葡萄糖苷、金圣草黄素-7-O-芸香糖苷-5-O-葡萄糖苷、异牡荆素-7-O-(6''-芥子酰)葡萄糖苷等含量较白色、紫红色花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强心合剂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11种成分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建立强心合剂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槲皮素-3-O-β-D葡萄糖 7-O-β-D龙胆双糖苷(QGG)、芥子碱硫氰酸盐、芥子酸、大车前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车前草苷D、毛蕊异黄酮、黄芩素、芒刺柄花素、白术内酯Ⅲ、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的含量.方法 该药物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 Agilent Eclipse XDB-C18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1 mol/L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 1.0 mL/min;柱温 40℃;检测波长 230 nm.结果 15 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 20 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 0.930.11 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 98.47%~102.85%,RSD 0.76%~1.74%.结论 该方法准确稳定,可用于强心合剂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白芥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研究白芥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滑膜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分析相关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用含20、40、80 μg·mL-1白芥子提取物的DMEM培养基培养;阳性对照组用含5 mg·L-1雷公藤多苷的DMEM培养基培养.5组均培养48 h.用CCK-8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分别检测RA-FLS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增殖、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中、高剂量实验组和空白组、阳性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1.35±10.86)%、(58.56±17.92)%、(99.12±0.38)%和(56.21±15.11)%,凋亡率分别为(28.98±4.35)%、(39.12±5.85)%、(8.96±1.36)%和(41.21±6.01)%,PC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7±0.13、0.50±0.08、1.30±0.19和0.49±0.09,Bel-2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20±0.14、1.35±0.19、0.45±0.06和 1.31±0.21,Bax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65±0.09、0.27±0.04、1.14±0.15和0.29±0.06.中、高剂量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白芥子可抑制RA-FLS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通关藤抗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通关藤治疗肝细胞癌(HCC)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ADME平台筛选通关藤活性成分并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从GEO数据库获得HCC数据芯片GSE147888并筛选表达差异显著基因;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HCC疾病相关靶点;Venny在线对上述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和PPI网络图;利用R软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GEPIA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在HCC生存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Proteinatlas数据库分析基因在HCC组织中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将排名前 5的靶蛋白与对应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筛选通关藤活性成分 50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基因 12个.通关藤治疗HCC的重要成分有野黄芩素四甲醚、通关苷元、芥子酸、苦绳苷元、山奈酚等,关键基因有JUN、MMP9、PTGS2等.GO、KEGG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主要涉及基因沉默调节、炎症反应调节等过程,主要富集在IL-17、TNF等信号通路.生存分析显示ESR1、MMP1、MMP9、JUN、PPARG在高低风险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SR1和MMP9在正常组织和肝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药物活性成分与靶蛋白可稳定结合.结论 研究体现了中草药通关藤治疗HCC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通关藤在HCC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白薇饮片及女金丸的掺伪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解决白薇饮片及含白薇的制剂女金丸中白薇掺伪的问题.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白薇饮片及女金丸中白薇掺伪的问题.结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白薇项下的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难以区分白薇及其伪品老瓜头,但两者的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确认特征色谱峰为β-D-呋喃果糖基-(2→1)-α-D-[6-O-芥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结论:建立的检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为白薇饮片及含白薇制剂的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白芥子挥发油促进冬病夏治方经皮渗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白芥子挥发油对冬病夏治方中多个有效成分的促进透皮吸收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透皮试验,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冬病夏治方各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作为模型药物,HPLC法测定各模型药物透过量,观察白芥子挥发油(0.5%、2%、5%)对各模型药物的经皮促渗透作用.结果 白芥子挥发油浓度较低时(0.5%)对各模型药物无明显的促进经皮渗透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白芥子挥发油(2%,5%)可显著促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经皮渗透吸收,且呈浓度依赖性,即浓度越大,促透效果越好.结论 白芥子挥发油能促进冬病夏治方中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经皮渗透吸收,白芥子作为处方中君药起到了治疗与促进药物渗透双重作用,从而达到增效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芥子及莱菔子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芥子、莱菔子炒制前后以及芥子不同品种饮片的UPLC图谱,分析3种中药饮片炒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50mm,1.8 μm),流动相乙腈(A)-含0.08 mol·L-1甲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 ~ 20%A;5~7 min,20%A;7~ 25 min,20% ~25% A;25~30 min,25% ~90%A),柱温35℃,进样量10 μL,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白芥子与炒白芥子饮片共检出7个共有峰,白芥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新生成1个色谱峰a,但其原有色谱峰8~10均消失.黄芥子生品与炒制品有10个共有峰,黄芥子炒制后部分色谱峰的峰面积显著降低,色谱峰11几乎消失.莱菔子与炒菜菔子有6个共有峰,莱菔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变化显著,色谱峰a消失,新生成2个色谱峰.通过比较白芥子、黄芥子和莱菔子的UPLC图谱,发现3种中药饮片中均归属出其共性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但在主要色谱峰峰面积及数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UPLC建立芥子不同品种及莱菔子生、炒饮片的图谱能全面反映出饮片的物质基础内涵以及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为揭示这3种中药饮片炮制原理和进一步诠释含硫代葡萄糖苷类中药饮片炒制共性原理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