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在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耳前皮下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应用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一期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较大范围缺损。随访修复后的外观及功能情况。结果:共纳入10例皮肤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55~86岁。下颌缘皮瓣均成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3~22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无眼睑闭合困难、口角歪斜等并发症。结论: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切取较长蒂部及较大面积皮瓣,蒂部最大可旋转180°,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创面,外观及功能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合皮瓣转移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复合皮瓣转移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拟行TIP的尿道下裂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复合皮瓣转移组(A组)和传统TIP组(B组)。A组采用复合皮瓣转移改良的TIP术,改良主要体现在新建尿道的多层覆盖和游离皮片内嵌阴茎头切开处。B组采用经典的皮下筋膜覆盖TIP术。根据意向性分析(ITT)原则,A组和B组全部患儿纳入各自的全分析集(FAS);部分患者因失访、改换治疗方案等原因而未被纳入主要终点事件分析中,其余患儿纳入符合方案集(PPS)的A组及B组。分别对FAS和PPS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患儿年龄、阴茎头宽度、阴茎下弯度数、成形尿道长度、手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尿道下裂分型、背侧海绵体白膜折叠比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根据ITT原则,FAS中A组纳入50例男性患儿,年龄为8个月至15岁2个月,平均年龄4岁;B组纳入50例男性患儿,年龄为10个月至14岁9个月,平均4岁1个月。PPS最终纳入A组为37例男性患儿,年龄为1岁2个月至12岁1个月,平均年龄4岁;B组为41例男性患儿,年龄为1岁2个月至11岁9个月,平均年龄4岁2个月。经统计分析发现,不管是FAS还是PPS,A组和B组患儿的年龄、尿道下裂分型、阴茎头宽度、阴茎下弯度数、背侧海绵体白膜折叠比例、成形尿道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随访3 ~ 48个月,平均2年3个月。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10.81%(4/37 )vs. 29.27% (12/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其中尿瘘为8.11%(3/37 ) vs. 14.63%(6/ 4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尿道口狭窄为2.70%(1/37) vs. 12.20%(5/ 4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尿道裂开为0 vs. 2.44%(1/ 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复合皮瓣转移改良的TIP可降低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颧颞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颧颞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对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灌注改良明胶氧化铅后行一次性动脉造影,获取X线影像并导入Mimics 17.0软件,根据头面部解剖分区并上色,观察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涉及动脉的分布及吻合情况等;采用红色乳胶动脉灌注另5具(10侧)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建立手术模型,再逐层解剖,探究该皮瓣的血供及穿支来源等。(2)对同一时期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颞颧部肿物患者,采用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肿物切除后遗留的创面。术后对皮瓣成活、切口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供、受区外观、感觉以及肿瘤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蒂部主要由颞浅动脉及其发出的穿支营养,最大3条穿支的直径分别为(0.44±0.04) mm、(0.90±0.08) mm、(0.73±0.05) mm;颞浅动脉穿支与面动脉发出的分支在不同层次形成的筋膜血管网和真皮下血管网是确保该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2)临床共治疗12例颧颞部肿物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42~79岁,其中老年脂溢性角化2例,鳞状细胞癌3例,皮肤溃疡1例,基底细胞癌6例,肿物切除后创面缺损范围为4 cm×3 cm~9 cm×8 cm,皮瓣面积5 cm×3 cm~11 cm×9 cm,皮瓣蒂宽2~3 cm,长2~4 cm,术后皮瓣血供良好,无坏死,伤口一期愈合。经6~18个月随访,供、受区外观自然、无臃肿,未出现感觉异常及面瘫,癌肿病例未见复发。结论: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以颞浅动脉穿支为蒂,血供稳定可靠,其修复中老年颧颞部较大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色质同源,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健康人群脉冲-阶跃-正弦(PSS)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认为PSS试验在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有良好耐受性,可以检测双侧和单侧水平半规管的中频功能,以及已经代偿的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是一种新型前庭检测手段。论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筛查问卷的设计与验证》一文基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常见病史和临床经验设计了快速筛查问卷,通过研究得出该问卷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在临床上对BPPV患者进行筛查。论著《防控COVID-19期间上呼吸道炎症患者嗅区病原微生物分布与嗅觉障碍的关系》分析发现在防控COVID-19期间,上呼吸道炎症患者嗅区鼻病毒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定植与嗅觉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可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相对持久的嗅觉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鼻病毒的定植分别与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生嗅觉障碍有关。论著《ACE2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调控分析》研究得出ACE2在ECRSwNP和non-ECRSwNP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这可能与组织炎性因子浸润不同以及miRNA调控通路差异相关。论著《胃蛋白酶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同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鼻咽癌组织中胃蛋白酶表达阳性率升高,放疗前后唾液中的胃蛋白酶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咽喉反流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进程,并影响患者放疗后的生活质量。论著《喉高速摄影结合声门区波形分析痉挛性发声障碍的声带振动特征》认为喉高速摄影结合声门区波形对研究痉挛性发声障碍患者的声带振动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速度商参数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论著《儿童颈部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总结得出,原发于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起病年龄较小,多为低、中危组,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推荐对儿童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采用最小破坏性的手术方法,即在保留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但不应为了追求肿瘤完全切除而牺牲重要结构。论著《局部皮下筋膜蒂V-Y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认为对于面部中小型缺损的修复,如处理恰当,V-Y皮下筋膜蒂皮瓣有可能成为“不易坏死”的局部皮瓣。论著《SIGLEC-15对喉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分析发现,SIGLEC-15在喉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与预后相关,可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喉鳞状细胞癌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阴股沟组织瓣带蒂转移治疗直肠阴道瘘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阴股沟区不同类型组织瓣修复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至2019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妇科整形中心收治的18例直肠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个月至39岁,平均20.8岁。对于瘘口直径大于1 cm,局部瘢痕较多的病例,选用双侧闭孔动脉前皮支为蒂的阴股沟岛状皮瓣瓦合修补;对于直径在1 cm以内瘘口,采用单侧阴唇后动脉外侧支为蒂的阴股沟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如局部组织张力小,能够直接闭合,则行阴股沟筋膜瓣间置修补。结果:本组18例,术后瘘孔均完全关闭,转移组织瓣血运良好,供区切口一期愈合。组织瓣切取大小4 cm×2 cm~7 cm×4 cm。采用双侧阴股沟岛状皮瓣修复4例,单侧阴股沟皮瓣修复5例,单侧阴股沟筋膜瓣修复9例。均随访6~36个月,未出现复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阴股沟组织瓣带蒂转移是修复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根据瘘管解剖特点合理设计皮瓣能兼顾患者对于功能、形态和美学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在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耳前皮下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应用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一期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较大范围缺损。结果:本组共纳入10例皮肤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55 ~ 86岁。下颌缘皮瓣均成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3~ 22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无眼睑闭合困难、口角歪斜等并发症。结论: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切取较长蒂部及较大面积皮瓣,蒂部最大可旋转180°,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创面,外观及功能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阴茎浅筋膜深层切除在儿童重度隐匿性阴茎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阴茎浅筋膜解剖的儿童重度隐匿性阴茎的矫正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重度隐匿性阴茎患儿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进行反射性勃起试验。术中该矫正技术的要点包括:取阴茎腹侧正中联合阴囊弧形切口,术中阴茎浅筋膜被分为深浅2层,游离并切除浅筋膜深层,耻骨联合处皮下组织和真皮与阴茎根部白膜缝合固定,转移阴茎腹侧根部及阴囊皮肤与内板匹配覆盖阴茎体。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共纳入54例患儿,年龄2.8~10.0岁,中位年龄6.7岁。其中43例患儿存在部分阴茎阴囊转位。在反射性勃起的情况下,患儿阴茎皮肤均严重不足。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呈包皮环切外观,43例合并部分阴茎阴囊转位均同期矫正。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切口裂开。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均出现包皮轻度水肿,术后2~4周水肿消退。术后51例患儿阴茎体显露良好,阴茎皮肤无臃肿,阴茎无回缩,家属对阴茎外观满意;3例阴茎体显露改善,坐位时阴茎部分回缩,阴茎皮肤无臃肿。结论:重度隐匿性阴茎皮肤严重不足,采用阴茎腹侧正中联合阴囊弧形切口入路,切除阴茎浅筋膜深层,阴茎根部及阴囊皮肤覆盖阴茎体,术后呈包皮环切外观;术中可同期矫正阴茎阴囊转位,使外生殖器呈现最佳外观,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美容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育不良的尿道海绵体成形阴茎头在降低近端型尿道下裂术后阴茎头并发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发育不良的尿道海绵体成形阴茎头以降低近端型尿道下裂术后阴茎头裂开和冠状沟部尿道瘘发生、改善阴茎头外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Duckett或背侧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板重建卷管成形术的75例近端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尿道海绵体阴茎头成形的作为研究组(47例),采用常规阴茎头成形的作为对照组(28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手术年龄分别为(32.65±15.75)个月和(32.05±17.26)个月。研究组将尿道板两侧发育不良的尿道海绵体与其近端正常海绵体分离,联合其外侧宽0.3~0.4 cm的Buck's筋膜一起在阴茎海绵体白膜的表面游离至阴茎头,参与形成阴茎头两侧翼,并覆盖于新成形尿道表面共同成形阴茎头。对照组不分离发育不良的尿道海绵体组织及Buck's筋膜,冠状沟段尿道仅有皮下浅筋膜及皮肤覆盖。比较两组阴茎头外形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重建尿道长度为(3.95±1.04)cm,尿道海绵体分叉点到冠状沟距离为(2.39±0.85)cm,尿道板两侧发育不良海绵体宽度为(0.37±0.18)cm;两侧海绵体及Buck's筋膜合拢后的长度为(1.74±0.36)cm,宽度为(0.87±0.29)cm;术前冠状沟前后径为(0.79±0.12)cm,术后为(0.83±0.07)c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3)。对照组重建尿道长度为(4.11±1.26)cm;术前冠状沟前后径为(0.82±0.07)cm,术后为(0.84±0.23)c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0)。研究组和对照组冠状沟前后径的术后增加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7)。所有75例患儿术后均予一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0.36±6.29)个月。研究组出现尿瘘10例(21.28%),其中冠状沟瘘2例(4.26%)、阴茎体部瘘4例(8.51%)、阴茎根部瘘4例(8.51%),未出现阴茎头裂开现象;出现尿道狭窄2例(4.26%),均位于阴茎根部;出现尿道憩室4例(8.51%)。对照组出现尿瘘15例(53.57%),其中冠状沟瘘8例(28.57%)、阴茎体部瘘3例(10.71%)、阴茎根部瘘4例(14.29%),有2例(7.14%)出现阴茎头裂开现象;出现尿道狭窄4例(14.29%),2例位于阴茎根部,2例位于冠状沟水平;出现尿道憩室1例(3.57%);阴茎弯曲复发1例(3.57%)。研究组冠状沟瘘、阴茎头裂开及尿道狭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33和 P=0.008);而研究组尿道憩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40)。 结论:采用发育不良的尿道海绵体成形阴茎头增加了阴茎头的组织量,有效地减少了冠状沟尿道瘘和阴茎头裂开的发生,改善了阴茎头外形,但有尿道憩室发生率上升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皮下筋膜蒂V-Y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皮下筋膜蒂V-Y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21年4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收治并行面部V-Y皮瓣修复的患者23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45~85岁。病变部位包括面颊部12例(4例涉及下睑),鼻部4例,唇部3例,颞部2例,颏部2例。病理诊断包括基底细胞癌7例,鳞状细胞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皮肤角化病7例,皮内痣3例,毛母质瘤1例,混合瘤1例,表皮囊肿1例。根据缺损部位设计合适的皮下筋膜蒂V-Y皮瓣进行修复。总结该皮瓣的血供优势、成活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应用χ2检验对不同类型患者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例均经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术中冷冻病检尽量取得切缘阴性,本组有1例多次切除后仍有1个切缘阳性。缺损面积14 mm×12 mm~59 mm×54 mm。全组皮瓣均成活。本组出现的不良事件是“Y”形三臂会合处及附近表皮少部分坏死结痂共4例,经湿敷、换药后脱痂愈合;其余患者创面一期愈合。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根据皮瓣的双蒂与单蒂(4/19比0/4)、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4/13比0/10)以及患者有基础病与无基础病(1/6比3/17)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98、3.56、0.01, P值均>0.05)。全组无裂开、血肿、睑外翻、唇部变形等并发症。良性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恶性肿瘤患者随访6~36个月,无复发。 结论:对于面部中小型缺损的修复,如处理恰当,V-Y皮下筋膜蒂皮瓣有可能成为“不易坏死”的局部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