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纤维瘤病样神经肿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男,7岁。因发现右臀部肿块1年余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由条束状增生的梭形细胞组成,浸润皮下脂肪组织,类似脂肪纤维瘤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CD34、S-100蛋白、panTRK均为弥漫强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显示NTRK1基因重排。病理诊断为脂肪纤维瘤病样神经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胰岛素类似物持续皮下输注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7至2021年收治的下肢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型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后血糖控制方案和监测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方案分为CSII组和MDII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有207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90例,女性117例;年龄(61±15)岁;体重指数(25.5±3.5)kg/m 2;CSII组102例,MDII组10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型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SII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达标时间以及2者同时达标时间均较MDII组短[(48.7±30.2)h比(78.7±44.5)h, P=0.003;(66.8±31.5)h比(93.3±47.6)h, P=0.001;(68.4±30.5)h比(96.3±48.1)h, P<0.001]。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同时达标时CSII组患者单位体重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和餐前总剂量均明显少于MDII组[(0.67±0.20)U/kg比(0.73±0.17)U/kg, P=0.030;(0.34±0.10)U/kg比(0.38±0.09)U/kg, P=0.004]。207例患者中,共17例患者发生23例次低血糖,发生率8.2%(17/207)。2组患者低血糖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102)比11.4%(12/105), P=0.319],CSII组5例低血糖患者无一例发生第2次低血糖,MDII组12例低血糖患者中4例发生2次、1例发生3次低血糖。发生的其他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过敏、全身水肿、皮下脂肪结节性增生和注射部位持续出血。CSII组有8例患者发生其他不良事件,其中装置故障5例,麻醉期间佩戴胰岛素泵、佩戴胰岛素泵进入磁场环境和佩戴胰岛素泵进入潮湿环境各1例。 结论:CSII治疗有利于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更快达标,可提供更多的低血糖纠正方式和时机。但实际使用中胰岛素泵需要更多的专业维护,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范围大容量脂肪抽吸形体雕塑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范围和大容量脂肪抽吸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单次抽吸范围超过15%总体表面积和(或)抽吸量达5 L及以上的脂肪抽吸塑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联合0.025 2%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液分次注射,手术方式为系列脂肪抽吸形体雕塑术。对肿胀液注射量、抽吸总量、抽吸脂肪量、抽吸液体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统计,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共纳入313例患者,男5例,女308例,年龄(30.6±8.2)岁,体质量指数(23.9±3.5) kg/m 2。其中271例行1次手术,37例行2次手术,5例行3次手术,共进行了360例次手术。术中肿胀液注射量为(8 741.6±1 559.8) ml;利多卡因最大注射量为3 200 mg;抽吸总量为(6 582.4± 1 515.0) ml,其中抽吸脂肪量为(3 662.1±1 230.8) ml,抽吸液体量为(2 936.0±765.4) ml;注射量/抽吸总量比率为1.37±0.23。抽吸总量≥10.00 L者共13例次(3.61%),7.50~9.99 L者73例次(20.28%),5.00~7.49 L者259例次(71.94%),<5.00 L者15例次(4.17%)。1例患者(0.28%)因术后贫血需输入红细胞悬液纠正,其余患者均无大量失血导致的贫血,亦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10例(2.78%),主要包括术区凹凸不平(5例)、局部血清肿(2例)、切口愈合不良或瘢痕增生(2例)、射频紧肤术中烫伤导致轻度色素沉着(1例)。术后患者满意率为97.2%(350/360)。 结论:大容量和(或)大范围脂肪抽吸术安全而有效,患者满意度高;使用0.025 2%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液分次注入皮下脂肪行肿胀麻醉可以有效减少利多卡因中毒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是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血糖控制。为规范长期胰岛素注射,降低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率,本共识从皮下脂肪增生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组织病理学特征、发生机制及危害出发,明确了皮下脂肪增生的诊断和分型,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三级预防建议,倡导对医、护、患进行科学的胰岛素注射技术教育和培训。共识建议皮下脂肪增生应以预防为主,胰岛素注射期间应正确、规律性轮换注射部位,并推荐一次性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126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126例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26例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患儿中,男68例,女58例;86.5%的患儿出生即有皮损;57.9%就诊年龄2 ~ 3岁。皮损发生部位包括头面部(76例,60.3%)、躯干(24例,19.1%)、四肢(26例,20.6%)。36例(28.6%)为先天性小痣,68例(54.0%)为M1型中型痣,13例(10.3%)为M2型,9例(7.1%)为巨痣。121例(96.0%)皮损单发,5例(4.0%)多发,44例(34.9%)痣伴粗毛,15例(11.9%)伴丘疹/增生性结节,6例(4.8%)有卫星灶。病理亚型包括混合痣120例(95.2%)、皮内痣4例(3.2%)和交界痣2例(1.6%)。38例(30.1%)镜下皮损深度< 1 mm,61例(48.4%)1 ~ 2 mm,25例(19.8%)> 2 mm,45例(35.7%)浸润至皮下脂肪层或更深。126例色素痣皮损中,常见病理特征包括痣组织成熟现象(100%,不包括2例交界痣),角质层色素颗粒(42.1%),分布紊乱/不对称(63.5%),表皮痣细胞散在分布(72.2%)和呈Paget样扩散(53.2%),真皮可见噬黑素细胞(56.4%),痣细胞沿毛囊皮脂腺分布(65.1%)等。特殊病理特征包括痣细胞嵌入血管/淋巴管腔内(33.3%)、痣细胞松解(35.7%)、纤维瘤样改变(19.8%)、累及立毛肌(24.6%)、肥大细胞浸润(23.8%)等。不同临床表现的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病理模式:浸润深度> 2 mm、角质层色素颗粒和角质层柱状色素颗粒在巨痣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小皮损( χ2 = 7.93、10.76、5.89,均 P < 0.05);浸润深度> 2 mm、表皮海绵水肿伴痣细胞散在分布、痣细胞巢沿毛囊皮脂腺分布、纤维瘤样改变、肥大细胞浸润在伴有粗毛皮损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粗毛者( χ2 = 28.29、8.11、6.22、7.92、8.19,均 P < 0.01);表皮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痣细胞有异型性在伴丘疹/增生性结节的皮损中的发生率高于不伴丘疹增生性结节的皮损( χ2 = 4.92、6.30,均 P < 0.05)。 结论: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具有独特性,细胞常见不典型性,确诊及治疗选择需要密切结合临床与病理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T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4岁。2019年因“右前臂结节”就诊,组织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在真皮内呈结节状分布,累及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以淋巴细胞样大细胞为主。免疫组织化学:CD30阳性、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T细胞受体(TCR)重排结果阳性,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先后进行3次病理活检,2014年诊断为淋巴瘤样丘疹病。2015年诊断为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历时5年,患者由淋巴瘤样丘疹病逐渐进展为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下胰岛素注射皮下脂肪增生深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评估超声下胰岛素注射皮下脂肪增生(lipohypertrophy)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498例符合标准的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超声筛查皮下脂肪增生情况。85.1%(424/498)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皮下脂肪增生,皮下脂肪增生平均深径为(5.62±2.49) mm。与HbA 1C≤7%组相比,HbA 1C>7%组的患者皮下脂肪增生深径>5 mm比例增高(69.7%对81.3%, P<0.05)。二元 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在校正了年龄、病程、糖尿病类型、治疗方案后,皮下脂肪增生深径>5 mm组HbA 1C仍显著高于深径≤5 mm,提示皮下脂肪增生深径可能是HbA 1C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716,95% CI 1.104~2.668, P<0.05)。胰岛素注射皮下脂肪增生的形成是HbA 1C达标的相关因素,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以发热待查为主要表现的脂膜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 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脂膜炎导致发热待查(FUO)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以FUO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503例患者,将其中临床最终诊断为脂膜炎的患者纳入研究,分析纳入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 结果:503例FUO患者中最终临床诊断为脂膜炎者占0.99%(5/503)。5例脂膜炎患者中3例为女性,年龄41~7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实验室检查均有血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 18F-FDG PET/CT显像在多个脂肪分布区发现局限性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其中位于皮下脂肪3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腹腔及腹膜后其他脂肪组织1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为0.8~5.0。5例中4例有脾脏弥漫性摄取增高,3例有骨髓弥漫性摄取增高,2例有多发反应性增生小淋巴结影;另外,在扫描野延长至小腿中段的2例患者中可见多关节滑膜FDG高摄取现象。 结论:脂膜炎在 18F-FDG PET/CT显像中具有一定特征, 18F-FDG PET/CT有助于脂膜炎所致FUO的病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及会诊并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眼部Kimura病的10例患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3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检查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眼部Kimura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7~75岁,平均年龄30岁;单眼病变6例,双眼病变4例;病变累及眼眶软组织为主3例,累及泪腺为主5例,累及眼睑为主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眶周或眼睑皮下扪及质韧肿物,可伴眼睑肿胀下垂及眼球突出移位,运动受限;3例曾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病史;病程6个月至7年,平均34个月;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或百分比均升高。3例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均单眼发病(右眼1例,左眼2例),年龄25~60岁,病变累及眼睑和眼眶1例、眉弓及内眦部皮肤各1例,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眶肿物或皮下结节,病程5个月至2年。10例(11只眼)眼部Kimura病患者行肿物切除或部分切除活检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泪腺区或眼眶纤维肌肉脂肪组织内或眼睑皮下淋巴组织增生,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及腺体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嗜酸性微脓肿形成,部分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3例(3只眼)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行肿物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小至中等大小血管增生,血管内衬胞质丰富红染的突入管腔的上皮样内皮细胞,均表达CD31、第八因子相关抗原、E26转录特异性相关基因等血管内皮标志物,血管周围可见中等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但无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结论: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好发,组织病理学形态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皮肿胀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Kimura病是一种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而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内皮显著肿胀为特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可以此进行鉴别诊断。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9-6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自动投影腹部注射定位笔的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腹部皮下注射药物时,需对注射部位进行规律轮换。但由于不规范注射,同一部位会出现反复注射的现象,导致局部出现硬结、红肿、皮下脂肪增生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痛苦,降低用药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常用的注射衣、定位带,需穿脱佩戴,操作不够简便,同时不便于携带、清洗消毒。此外有注射定位卡、定位尺,不能自主更换部位,需反复记忆及交接注射部位,增加工作量。因此,笔者设计一款自动投影腹部注射定位笔,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