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鞘肿瘤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 男,41岁,因左拇指反复甲下溢脓2年余就诊。患者2年前开始左拇指反复出现甲下溢脓,且甲板近端逐渐出现分层样改变,疼痛不明显。否认外伤及家族疾病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甲板中央见一宽约3 mm的粉色条带,甲周组织正常(图1)。左手正、斜位X线检查未见骨受累。B超在左手拇指外侧缘远端真皮层内探及一个低回声区,内部血流不明显。病理检查显示中央上皮样细胞瘤团,其内可见角化及表皮样囊肿结构,囊肿未见颗粒层;周围见成纤维细胞及间质增生,并可见局灶性黏液样物质沉积,部分见肉芽肿结构(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间叶组织肿瘤,好发于全身各部位,但输尿管少见。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本文报告1例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全麻下接受输尿管节段性切除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魏酸钠对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信号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增殖、凋亡的调控作用和信号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4~6代人皮肤HSFb用于后续实验。将HSFb分别与终质量浓度1、1×10 -1、1×10 -2、1×10 -3、1×10 -4、1×10 -5、1×10 -6 mg/mL阿魏酸钠共培养48 h,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吸光度值并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阿魏酸钠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样本数为6。将HSFb分别与终质量浓度0.1、0.2、0.3、0.4 mg/mL的阿魏酸钠共培养24、48、72、96 h后,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样本数为3)。取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相应终质量浓度阿魏酸钠处理的0.300 mg/mL阿魏酸钠组、0.030 mg/mL阿魏酸钠组、0.003 mg/mL阿魏酸钠组和不进行任何处理的阴性对照组。培养72 h后,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吸光度值(样本数为5),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微观形态(样本数为3),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样本数为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样本数为4),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磷酸化Smad2/3、磷酸化Smad4、磷酸化Smad7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4)。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 结果:阿魏酸钠的LC50为0.307 5 mg/mL。培养24~96 h,4个质量浓度阿魏酸钠处理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培养72 h达到最高,选择72 h作为后续实验的处理时间。培养72 h后,0.003 mg/mL阿魏酸钠组、0.030 mg/mL阿魏酸钠组、0.300 mg/mL阿魏酸钠组细胞吸光度值分别为0.57±0.06、0.53±0.04、0.45±0.05,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0.69±0.06( P<0. 01)。培养72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用阿魏酸钠处理的3组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固缩或断裂、裂解,染色质丢失,胞质中可见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局部逐渐空泡化。培养72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0.003 mg/mL阿魏酸钠组、0.030 mg/mL阿魏酸钠组、0.300 mg/mL阿魏酸钠组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 P<0. 05或 P<0. 01)。培养72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0.300 mg/mL阿魏酸钠组细胞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 P<0. 01),0.030 mg/mL阿魏酸钠组、0.300 mg/mL阿魏酸钠组细胞Bax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 P<0. 05),0.300 mg/mL阿魏酸钠组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 P<0.01)。培养72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0.030 mg/mL阿魏酸钠组、0.300 mg/mL阿魏酸钠组细胞TGF-β 1、磷酸化Smad2/3、磷酸化Smad4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 P<0. 05或 P<0. 01),0.003 mg/mL阿魏酸钠组、0.030 mg/mL阿魏酸钠组、0.300 mg/mL阿魏酸钠组细胞磷酸化Smad7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 P<0.01)。 结论:阿魏酸钠可通过阻断TGF-β/Smad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的表达,协同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共同发挥抑制人皮肤HSFb增殖和促进人皮肤HSFb凋亡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cl-2、Ber-EP4、CD10、CK20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毛母细胞瘤和基底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皮肤毛母细胞瘤(trichoblastoma,TB)与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集的58例TB与40例BCC,观察记录bcl-2、Ber-EP4、CD10、CK20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与差异,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43.1%)TB bcl-2阳性表达定位于基底样上皮巢团周边细胞,BCC中仅有5例(12.5%),两组病例bcl-2阳性表达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bcl-2阳性细胞数比例>75%的病例数在BCC组中所占比例高于TB组(40.0%和12.1%, P<0.01)。BCC组中Ber-EP4阳性细胞数比例>75%与51%~75%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均多于TB组(分别为12.5%和1.7%,37.5%和8.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TB组中55例(94.8%)毛源性间质CD10阳性,而BCC组中仅16例(40.0%)存在少量或局部反应性纤维化间质CD10阳性( P<0.01)。TB组中37例(63.8%)有散在或星空状的CK20阳性表达,而BCC组中仅1例(2.5%)局部区域存在少量散在细胞阳性( P<0.01)。BCC组中Ki-67阳性指数平均值≥15%与Ki-67热点区域阳性指数≥25%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TB组( P<0.05)。 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在TB与BC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基底样上皮CK20散在阳性和上皮巢团周边间质细胞成分表达CD10支持TB。bcl-2阳性定位于瘤巢周边的表达方式更常见于TB中。而BCC中Ber-EP4和Ki-67的阳性比例和阳性指数相对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10例临床病理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PFHT)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8年9月至2019年12月PFHT病例10例进行临床资料、镜下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该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54岁。结果:病变表现为突出于皮肤的包块,组织学特点,肿瘤由单核细胞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丛状或结节状,外周围绕短梭形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按病理组织分型,7例为组织细胞样型,其中3例结节内伴有黏液变性;1例为纤维母细胞型,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2例为混合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CD68(8/10)、CD10(6/8)、CD163(5/8)、cyclin D1(8/8)、CDK4(5/8)、PGP9.5(4/5)、β-catenin(4/6)和MiTF(2/6)阳性;瘤细胞及周边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波形蛋白(9/9)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5%~40%,平均20%。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切除,术后随访9个月~11年,仅有2例复发。结论:PFH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小RNA-214-5p靶向鼠双微体2调控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214-5p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购自上海信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检测62例正常皮肤组织和62例皮肤瘢痕疙瘩患者miR-214-5p表达。将miR-NC(miR-NC组)、miR-214-5p(miR-214-5p组)、si-NC(si-NC组)、si-鼠双微体2基因(MDM2)(si-MDM2组)、anti-miR-NC(anti-miR-NC组)、anti-miR-214-5p(anti-miR-214-5p组)、miR-214-5p+pcDNA3.1(miR-214-5p+pcDNA3.1组)和miR-214-5p+pcDNA3.1-MDM2(miR-214-5p+pcDNA3.1-MDM2组)转染至KF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14-5p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细胞荧光活性。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或多组间均数差异。 结果:与miR-NC组比较,miR-214-5p组KF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吸光度( A450)值和B淋巴细胞瘤-2(bcl-2)显著降低(分别为0.23±0.02比0.80±0.08、0.52±0.05比0.97±0.09、0.16±0.02比0.68±0.06, t=20.737、13.695、24.661, P<0.05),miR-214-5p、p21、bcl-2相关X蛋白(bax)和凋亡率显著升高[分别为0.51±0.05比0.14±0.01、0.95±0.09比0.27±0.02、0.79±0.08比0.14±0.04、(23.57±2.23)%比(8.16±0.85)%, t=21.769、22.127、21.802、19.371, P<0.05]。与si-NC组比较,si-MDM2组KF细胞MDM2、Cyclin D1、 A450和bcl-2显著降低(分别为0.33±0.03比0.84±0.07、0.37±0.03比0.82±0.07、0.64±0.06比0.97±0.08、0.26±0.03比0.66±0.05, t=14.621、12.328、7.926、6.112, P<0.05),p21、bax和凋亡率显著升高[分别为0.73±0.07比0.26±0.03、0.61±0.06比0.13±0.05、(18.27±1.53)%比(8.23±0.95)%, t=15.477、10.386、11.149, P<0.05]。与miR-214-5p+pcDNA3.1组比较,miR-214-5p+pcDNA3.1-MDM2组KF细胞MDM2、Cyclin D1、 A450值和bcl-2显著升高(分别为0.57±0.06比0.23±0.02、0.50±0.05比0.22±0.03、0.73±0.07比0.51±0.05、0.48±0.05比0.17±0.02, t=18.324、15.122、10.784、16.131, P<0.05),p21、bax和凋亡率显著降低[分别为0.62±0.06比0.97±0.09、0.43±0.04比0.76±0.08、(12.37±1.24)%比(23.42±2.20)%, t=9.123、13.244、18.024, P<0.05]。 结论:miR-214-5p可抑制KF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MDM2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显微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在肢体肿瘤整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优化的股前外侧皮瓣在肢体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仁慈医院显微修复重建外科收治的肢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手术规范切除肿瘤病灶后,采用显微修薄优化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术后门诊随访,术后1年参照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骨肿瘤保肢术后肢体功能量表评定患肢功能,满分为30分,评分越高表示功能越佳;采用效果满意度评分量表对肢体外观进行评价,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5 ~-1分为不满意。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共纳入11例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9~55岁,平均31.5岁。其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侵袭性纤维瘤4例,黏液性纤维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肿瘤病变范围5.5 cm × 8.0 cm~9.0 cm × 19.0 cm,术中切除肿瘤范围6.5 cm × 9.0 cm~10.0 cm × 20.0 cm,切取皮瓣面积7.5 cm × 11.0 cm~10.0 cm × 22.5 cm,皮瓣修薄前平均厚度2.2 cm(1.6~3.5 cm),修薄后平均厚度1.2 cm(0.9~1.7 cm)。术后1例皮瓣边缘出现1.5 cm × 2.0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伤口延期愈合;1例术后48 h出现动脉危象,探查见吻合口远端有血栓形成,予重新吻合后血运恢复;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肢功能MSTS评分为(25.2±2.1)分,肢体外观效果满意度评分为(7.4±1.6)分,满意率为10/11。结论:在肢体肿瘤整形外科治疗中,应用显微修薄优化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肿瘤规范切除后创面,可恢复满意的肢体功能与外观,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脂质化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脂质化纤维组织细胞瘤(LF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及2022年4月诊治的2例LFH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均因右下肢肿物就诊。光镜下肿瘤细胞呈组织样细胞,分散或呈巢团状、部分区席纹状排列,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可见显著不规则嗜伊红、玻璃样变胶原样物增生,呈骨基质样或网格状包绕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68和CD10阳性,SMA少量阳性,CD34阳性,Ki-67阳性指数2%,S100、HMB45、STAT6、AE1/AE3均阴性,综合诊断为LFH。2例患者肿块均经手术完整切除,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LFH是罕见皮肤肿瘤,尤其发生于踝部的肿块出现泡沫状组织细胞及间质玻璃样变胶原物质时,需考虑LFH,肿瘤细胞CD68及CD10阳性有诊断价值。LFH患者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瘢痕疙瘩样皮肤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样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FH)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集FH 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4~76(37.67±17.71)岁],DFSP 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9~64(42.56±13.82)岁]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FH和DFSP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进行比较。结果:21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体表肿物,外观呈瘢痕疙瘩样改变,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FH 12例,其中CD68 10例阳性,SMA 9例阳性,S-100均为阴性。确诊为DFSP 9例,其中2例为纤维肉瘤样DFSP,7例DFSP中CD34全部阳性,CD68 5例阴性,SMA 6例阴性。2例纤维肉瘤样DFSP中CD34,CD68,SMA均为阴性。随访6个月至4年,FH病例无复发,DFSP 3例复发,其中2例为纤维肉瘤样DFSP,1例纤维肉瘤样DFSP出现远处转移。结论:部分FH和DFSP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与瘢痕疙瘩有一定相似度,鉴别诊断困难,早期确诊和规范化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误诊为腱鞘囊肿的左前臂皮肤纤毛囊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女,43岁,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左前臂掌侧出现约鸡蛋大小的肿物,半个月前劳作后肿物明显增大,休息后无缓解。临床检查:左手拇指呈三节指畸形、大鱼际肌肉萎缩,左前臂掌桡侧可见局部椭圆形隆起,表面皮肤正常(图1A),触之质韧,界限清晰,无触痛,无波动感及活动度,Allen试验(-),Tinel征(-),余无特殊异常。超声:肌层内可见大小约6.8 cm×2.6 cm×3.2 cm的无回声光团,内部可见密集点状回声聚集成堆,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周围可见少许血流信号(图2A)。磁共振平扫:左腕桡侧皮下肌肉内可见团块状长T 1长T 2信号,大小约19 mm×31 mm×52 mm(图2B,2C)。腕骨形态和信号正常,关节间隙无特殊,关节囊内无积液。术前诊断:左前臂腱鞘囊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上臂气囊止血带控制下,沿囊肿中央取长约10 cm纵行切口,术中可见肌层内一椭圆形、质韧的单囊巨大囊性肿物,表面有薄纤维囊包围(图1B),沿囊肿壁仔细分离,未探及明显蒂部,完整切除囊肿后,切开囊壁见棕褐色液体流出(图1C),囊壁厚约0.1 cm。术后病理报告:光镜下可见标本为纤维囊壁样组织,部分囊壁表面被覆纤毛柱状上皮,部分被覆扁平上皮,囊壁内见多量炎性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伴有鳞状上皮化生(图3);免疫组化染色(图4):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8/18)(+)、S-100(+)、癌胚抗原(CEA)、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AX-8(-)、肾母细胞瘤基因-1(WT1)(-)。最终诊断:左前臂皮肤纤毛囊肿。术后随访3个月,无局部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