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粘菌素B相关皮肤色素沉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粘菌素B主要用于治疗严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近年来关于该药致皮肤色素沉着的报道逐渐增多。婴儿多粘菌素B相关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高于成人。多粘菌素导致色素沉着的机制尚不明确,很可能与多粘菌素B可诱导组胺释放、诱导皮肤炎症反应、促进黑色素生成增多有关。皮肤色素沉着虽然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可能给患者心理造成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引起临床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波紫外线1和可见光对皮肤色素沉着相对贡献的定量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340 ~ 400 nm波段的长波紫外线1(UVA1)和400 ~ 700 nm波段的可见光均能诱发皮肤色素沉着,产生即时性黑化和持续性黑化。可见光按照能量从高到低又分为蓝光(400 ~ 500 nm)、绿光(500 ~ 600 nm)和红光(600 ~ 700 nm),其中400 ~ 450 nm又称为高能可见光(HEV)。有学者发现与630 nm发光二极管(LED)红光相比,415 nm LED蓝光能有效诱导色素沉着,且这一效应与人黑素细胞表达的感受器视蛋白3(opsin3)有关。有色防晒霜能阻断可见光从而对其诱发的皮肤色素沉着起到防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色素减退性淋巴增殖性疾病4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HMF)与色素减退性界面T细胞异常增生(HITCD)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皮肤色素减退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41例,分析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使用 t检验,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两组间等级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41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规则色素减退斑,可伴有红斑或糠状鳞屑。病理特征:21例表现为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向表皮浸润和聚集,符合典型蕈样肉芽肿病理学特征,诊断为HMF;20例表现为基底层空泡变性伴有淋巴样细胞浸润以及轻度嗜表皮现象,诊断为HITCD。免疫细胞表型均符合T细胞表型,14例(67%)HMF与13例(65%)HITCD表皮淋巴细胞以CD8表型为主。表皮中,HMF组总淋巴细胞数量多于HITCD组( t = 1.81, P = 0.012);真皮中,HMF组CD4 +淋巴细胞( t = 2.64, P = 0.012)、CD8 +淋巴细胞( t = 1.51, P = 0.002)以及总淋巴细胞数量( t = 2.60, P = 0.001)均多于HITCD组。所有患者均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完成随访34例,30例(包括所有HITCD)皮损消退未复发,4例HMF皮损未完全消退。 结论:HITCD与HMF病理特征不同,且呈良性生物学行为,应作为一类独立疾病区别于HMF,单一光疗可获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薄刃厚皮片联合激光治疗烧伤后色素异常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观察以超薄刃厚皮片移植联合激光治疗烧伤后皮肤色素异常的效果。2011年2月至2018年5月,星荣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美容科治疗烧伤后色素异常患者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20~53岁,平均35岁。用高速钻头对色素脱失部分进行打磨形成浅表创面,然后用超薄刃厚皮片移植于创面。3个月后用点阵激光对残存白斑进行治疗,用强脉冲光对色素沉着区域进行治疗。27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其中17例患者经激光进行残余色素脱失治疗,联合治疗后皮肤色素异常得到明显改善。以超薄刃厚皮片对烧伤后色素脱失的治疗效果可靠,联合激光对烧伤后皮肤色素异常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08 nm准分子光结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白癜风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准分子光(308 nm)结合他克莫司在儿童白癜风治疗方面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挑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这一段时间收治的白癜风患儿100例为此次试验对象,随机双盲将其分成2组,给予对照组50例患儿实施他克莫司外用治疗,研究组50例患儿另外加用准分子光(308 nm)治疗,观察各组儿童数据包括临床疗效、面颈、躯干与四肢皮损复色时间、皮肤色素方面的评分以及白癜风具体的面积评分指数(VASI)改变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改变情况、治疗的不良反应,观察随访1年期间患儿疾病的具体复发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患儿(94.00%)较对照组(78.00%)高( P<0.05)。研究组儿童面颈、躯干与四肢皮损复色时间均比对照组儿童短( P<0.05)。VASI指数及皮肤色素以及DLQI评分方面,各组儿童治疗前对比并无差异( P>0.05);各组儿童治疗后上述各个指标全部出现了改善,且研究组患儿这些指标优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00%、4.00%, P>0.05;研究组儿童1年复发率(8.51%)低于对照组儿童(27.65%), P<0.05。 结论:308 nm准分子光结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白癜风临床效果显著,可较好改善儿童症状,促进患儿更快恢复,患儿生活质量一定程度提升,且不良反应较少,治疗较为安全可靠,还可一定程度降低患儿疾病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RISPR-Cas9诱导KRT5基因突变的HaCaT细胞对共培养人黑素细胞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敲减角质形成细胞KRT5基因对共培养黑素细胞黑素含量的影响,以解释屈侧网状色素沉着症(DDD)的色素增加性皮损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获得KRT5基因杂合突变的HaCaT细胞,将转染非靶向单向导RNA:Cas9蛋白复合物的HaCaT细胞设为对照组,分别与人原代黑素细胞HEMn体外共培养。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细胞中细胞角蛋白及黑素小体表达;差异胰酶消化获得不同共培养组中黑素细胞,检测细胞内黑素含量。免疫组化检测1例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和正常对照皮肤中黑素细胞特异性前黑素小体蛋白17(Pmel17)的表达改变。结果:Sanger测序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基因第1外显子起始密码子发生杂合突变(c.1delA),对照组HaCaT细胞KRT5基因未发生突变。Western印迹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蛋白表达水平(0.60 ± 0.05)显著低于对照组(1.00 ± 0.00, t = 32.38, P = 0.001)。HEMn细胞与实验组HaCa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Pmel17标记的黑素小体较与对照组共培养体系增多,且细胞内黑素含量增加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 -3.48, P = 0.025)。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组织中Pmel17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皮肤增加。 结论: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诱导KRT5基因突变的HaCaT细胞,与黑素细胞在体外建立共培养细胞模型,验证了其对共培养黑素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皮肤色素异常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初级研究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USP9X基因变异致限于女性型X-连锁综合征型智力障碍99型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 USP9 X基因变异致限于女性型X-连锁综合征型智力障碍99型(MRXS99F,OMIM:300968)的临床及基因型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对2020年3月(例1)和2020年6月(例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MRXS99F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型进行分析,并查阅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结果:2例患儿分别为6月龄(例1)及5岁(例2),均表现为神经运动发育迟缓。例1同时表现为身材矮小、皮肤色素分布不均、特殊面容、肌张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喉软骨发育不良、房间隔缺损、喂养困难、听力异常及脑发育不良;例2脑电图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检测显示,2例患儿分别携带 USP9 X基因变异:c.6972+1G>A和c.6437C>T,2种变异均未见于大型人群数据库及既往文献中报道,为罕见变异。全球共4篇文献报道了22例 USP9 X基因变异致MRXS99F病例,结合本研究共24例。既往22例患儿临床表现多特殊面容(20/22例);均有智力低下并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22例基因变异类型均为新生变异。 结论:在国内首次报道该病的临床特点, USP9 X基因功能缺失变异导致的MRXS99F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滞、语言障碍、特殊面容合及多种先天性畸形等,对于不明原因的发育迟缓、特殊面容且并多种先天畸形患儿,应尽早行高通量测序等遗传学检测明确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合并结节性硬化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TAIRS)是由于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本文报道1例TAIRS,自幼起病,表现为颈部皮肤粗糙增厚伴色素沉着,极度胰岛素抵抗,逐渐出现糖代谢异常,INSR基因Sanger测序发现c.2767G>A杂合错义突变(p.V923M)。患者同时合并结节性硬化症,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室管膜下多发结节、脑电图异常)、面部血管纤维瘤、皮肤色素脱失斑及点状牙釉质凹陷,TSC1基因c.2074C>T无义突变(p.Arg692*)。本文通过对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思路总结,希望提高临床医师对于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淋巴结内痣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结内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到2019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的18例淋巴结内痣,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资料。常规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其中2例行第一代黑色素瘤4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9p21(CDKN2A)、8q24(MYC)基因检测。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6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8.2岁)。淋巴结内痣发生部位分别为腋窝淋巴结15例,腹股沟淋巴结1例,颈部淋巴结1例,髂外淋巴结1例。所有病例均仅累及单个淋巴结。镜下观察,18例淋巴结被膜上均可见痣细胞聚集,8例同时沿着被膜伸入小梁中,其中3例呈小灶状散在分布于实质内,另有1例痣细胞呈团块状大量占据淋巴结实质。所有病例最大病灶的直径范围为0.2~6.5 mm。18例淋巴结内痣的组织学类型均为普通痣,绝大多数病例细胞学形态类似良性的皮肤色素痣细胞,缺乏明显的不典型性、坏死和核分裂象。仅1例占据实质的淋巴结内痣中可见少部分富于细胞区域呈现不典型特征,包括核质比增加、出现小核仁以及偶见核分裂象。13例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S-100蛋白、SOX10、Melan A和p16均为阳性,仅1例HMB45有少数细胞弱阳性,所有病例Ki-67阳性指数<1%。2例痣细胞巢团累及实质内的淋巴结内痣FISH检测结果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29个月(中位时间31.5个月)。1例淋巴结内痣患者因涎腺癌全身转移死亡,其余所有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淋巴结内痣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结内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当淋巴结内痣累及淋巴结实质及被膜下窦时,或偶尔出现细胞不典型性时,需要与转移性黑色素瘤鉴别。寻找被膜或小梁上形态温和的痣细胞巢团,以及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FISH检测,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