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消走泄法在小儿湿疹治疗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风、湿、热邪贯穿于小儿湿疹疾病始终,湿热体质亦是本病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可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小儿湿疹,以清热利湿为基本治法,以代表方温胆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分消湿热邪气,纠正湿热偏颇体质,并辨证治以祛风解表、补脾益气,风湿袭表证用消风温胆汤,湿热浸淫证用薏竹温胆汤,脾虚湿蕴证用四君温胆汤,如此标本兼顾,常获佳效。湿疹患儿平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锻炼以改善体质,若湿热体质较为明显,症状缓解后可继服温胆汤加减巩固治疗及调理湿热偏颇体质,以达治病防病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益气解表方治疗小儿乙型流感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益气解表方治疗小儿乙型流行性感冒(乙型流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中医门诊就诊的乙型流感患儿12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每组60例。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口服益气解表方加减治疗(组成:紫苏叶、葛根、柴胡、清半夏、黄芩各6 g,陈皮、荆芥穗、防风、前胡、杏仁、太子参、桔梗、炙甘草各4 g,大便干燥者加石膏、熟大黄,咳重者加白前、蜜枇杷叶,流涕者加白芷、辛夷),每日1剂、分2次服用;西医治疗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每次10 mg/kg、每日3次。治疗7 d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组预后指标的变化。结果:益气解表方治疗组体温正常和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改善或部分改善患儿例数均较西医治疗对照组明显增多(体温正常:49例比44例,咳嗽缓解:33例比25例,咽痛缓解:27例比23例,流涕缓解:47例比42例,均 P<0.05),鼻咽拭子乙型流感病毒抗体(IBV-Ag)转阴例数以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 -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10 mg/L)的例数均明显多于西医治疗对照组(IBV-Ag转阴数:36例比31例,SAA正常数:49例比46例,CRP正常数:50例比46例,均 P<0.05)。益气解表方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81.67%(49/60)比75.00%(45/60), P<0.05〕。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出现便秘、食欲减退、腹泻患儿例数均较西医治疗对照组明显减少(便秘:11例比14例,食欲减退:8例比11例,腹泻:6例比8例,均 P<0.05)。 结论:益气解表方可明显改善乙型流感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提高总有效率,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中药复方专利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索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中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药复方专利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自建库来至2024年3月25日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收录的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药复方,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分析符合筛选标准的复方中药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等;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5.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筛选出核心药对和药物组合.结果 共纳入中药复方451首,涉及685味中药,总用药频率4469次.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依次为金银花、炙甘草、连翘、黄芩、板蓝根、薄荷等;药性以寒为主,药味以苦为主,归经多归肺经;核心药物组合有金银花-连翘-炙甘草、连翘-牛蒡子-金银花等,得到了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核心药对及常见药物组合.结论 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药复方多用苦寒之品,治则以清热解毒为主,兼顾疏散风热、解表散寒、化湿醒脾、益气固表等治法,核心药对及药物组合的挖掘为更好地治疗流行性感冒及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近30年中医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医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期待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方组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四大数据库1990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1日发表的中医治疗OSAHS的所有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6.0,Gephi 0.9.2 等数据挖掘软件进行频数、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135篇合格文献,包含154首方剂、202味中药.半夏(8.96%)、茯苓(8.96%)、甘草(8.86%)、陈皮(7.57%)、石菖蒲(6.37%)等25味中药为高频药物,多以性温(47.65%)、味辛(32.51%)为主,主要归为肺(23.07%)、脾(21.74%)、心(16.47%)经,使用率较高的药物以补虚药(23.78%)、化痰止咳平喘药(20.78%)、活血化瘀药(16.9%)、理气药(12.74)、利水渗湿药(8.96%)、开窍药(6.37%)为主;得到以痰瘀互结证为首的28种证型分布,以脾、肺、咽喉、鼻窍为主的病位证素13个及以痰、血瘀、气虚、湿邪、热邪为主的病性证素11个;获得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石菖蒲→郁金+川芎等30条常用配伍组合,挖掘出5个核心方药组合及针对核心证素的8味公共药物.结论 中医药治疗OSAHS以扶正祛邪为主,益气补肺健脾、行气活血化瘀、清热化痰开窍、理气燥湿化痰是临证遣方用药的基本原则,辨证予以解表、温阳、滋阴、安神、平肝熄风等.核心方剂为六君子汤、补阳还五汤、涤痰汤加减.该研究可为新药研发及新方组成提供思路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杨志敏教授治疗中青年失眠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对杨志敏教授门诊治疗中青年失眠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探究杨志敏教授治疗中青年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收集杨志敏教授近2021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门诊医案,筛选中药方剂治疗中青年失眠的医案.采用Excel整理统计所有方药的信息,包括中药的使用频率、归经、功效,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进行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关联网络图绘制,分析杨志敏教授治疗中青年失眠的使用的中药间的联系和规律.结果 共纳入272个医案,中药的总频次为2452次.高频中药分别是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黄芩、大枣、半夏、赤芍等;归经首归脾经,补虚类药物利用度最高,其次是解表药、清热药,药性药味最常用温甘,关联程度最高的主要药对为炙甘草-人参、生姜-大枣、大枣-半夏-黄芩等.结论 杨志敏教授治疗中青年失眠药物多以调和营卫、益气补血、平调寒热等为主,主要药物包括桂枝、炙甘草、人参、生姜、大枣、半夏、柴胡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阮岩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以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阮岩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组方用药规律,为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实践及成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阮岩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门诊医案,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软件进行频数统计,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获得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处方中的用药组方规律.结果 共收集处方 308 首,中医证型分布以肺气虚寒证和肺脾气虚证为主,涉及中药 80 种,高频中药以解表药和补气药为主,药物性味以辛甘温为主,多归肺脾胃经;聚类分析得到 4 个潜在的核心基础方,因子分析得到 5 个核心药方.结论 阮岩教授临床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以宣肺通窍、祛风散寒、健脾益气为基本治疗方法,在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多以驱邪为主,宣肺通窍、祛风散寒;缓解期则以"治病求本"为主要原则,从改善儿童体质入手,补肺健脾,以治其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一种矩阵和权重改进的MW-Apriori算法探讨名老中医李培旭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一种改进Apriori算法对名老中医李培旭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中药处方配伍及规律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李培旭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蛋白尿临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基于矩阵和权重改进的MW-Apriori算法,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用药规律及药物组合特点,从而得出核心证型和核心处方.结果 共收集处方1239张,病例391例,涉及到药物共214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有135味,累计使用频次17 467次,药物种类共21类,使用频次排名前5类分别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药、解表药、活血药,性味归经方面,使用较多为寒性、平性及甘味药.在药物组合关联规则中显示连翘-金银花组合是所有药物组合中出现频次最高,甘草作为单味药物出现频次最高,且关联性最强,关联性较强药物为:金银花、连翘、黄柏、生地、黄芪、柴胡、泽泻、当归、白芍、蒲公英,总结出常见证型9种,常用药物50味,并从中得出核心证型及核心处方各4种,核心药物24味.结论 通过对李培旭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数据分析,肾病蛋白尿的原发病较多,病机以湿热致肾闭精泄,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病程冗长,湿热(毒)蕴结为基本证型,治疗以祛邪通闭、益气养阴为主,选药多注重寒性、平性及甘味药物,研究得出核心证型和核心处方较为准确客观反映李教授学术思想,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青光眼术后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青光眼术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纳入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8月31日以中医药治疗青光眼术后的文献.将涉及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统一化处理后,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 26.0软件对处理好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共纳入文献57篇,包含方剂64个,涉及中药113味,累计使用频次为703次.四气以寒性药最多(50味,44.25%),五味以甘味药最多(46味,40.71%),归经以肝经最多(42味,37.17%).(2)高频中药用药频次:高频中药有21味,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当归(43次,6.12%)、川芎(42次,5.97%)、丹参(33次,4.69%)、茯苓(27次,3.84%)、黄芪(26次,3.70%).(3)高频中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6味,28.57%)最多,其次为活血化瘀药(5味,23.81%)、利水渗湿药(3味,14.29%)、清热药(3味,14.29%)、解表药(2味,9.52%).(4)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可得到2个聚类组方,功效分别为益气活血利水、行气活血利水.(5)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关联度较高的5组组合分别为白术-茯苓、黄芪-地龙、川芎-桃仁、丹参-葛根、当归-白芍.结论 青光眼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多从肝经入手,重在益气或行气,并联合活血利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归纳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B)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健康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数据提取201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的CB患者病历资料.经筛选后,将处方中药录入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基于Lantern5.0软件对频率>6%的中药进行隐结构模型学习,得到隐变量及显变量,对模型进行诠释.利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将频率>6%的中药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点,得到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中医药治疗CB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病例3 410例,涉及中药423味,累计用药82 766次,其中频率>6%的中药109味,累计频次为69 845,频次前5位中药依次为川贝母、茯苓、白术、紫菀、陈皮,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偏温、寒、平,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主归肺经、脾经、肝经、胃经.隐结构模型分析得到隐变量49个、隐类149个,结合专业知识推断得到10个综合聚类模型,21个核心方剂,如桑白皮汤、血府逐瘀汤、小青龙汤、二陈汤、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丸、银翘散、止嗽散、玉屏风散、血府逐瘀汤合导痰汤等,推断CB证候有痰热郁肺证、气滞血瘀证、寒饮射肺证、痰湿蕴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肾阴虚证、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肺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强关联规则41条,其中二项强关联规则5条,三项强关联规则36条,置信度较高的为防风+黄芪→白术、防风+党参→白术、党参+陈皮→白术等,提升度较高的为柴胡+桑白皮→黄芩、紫苏子+射干→川贝母、苦杏仁+清半夏→陈皮等.结论 中医药治疗CB以化痰止咳平喘为主,且常用活血化瘀法以助化痰,并注重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等法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药治疗头风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中药治疗头风病的用药特点并分析总结其规律,为头风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用药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式检索知网等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2年3月有关于中医药治疗头风病的临床医案并提取相关处方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对提取的中药做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合格文献67篇,共统计处方99个,含87味中药,共使用1276次.川芎的使用率最高为84.85%,其他居于前5位的分别是白芍、甘草、当归、白芷,辛、苦,温为首要性味,归经首归肝经,解表类药物的利用度最高,其次是补虚类及活血化瘀类药物,关联程度较高的主要药对为当归—甘草—川芎、当归—白芷—川芎、柴胡—甘草—川芎、僵蚕—川芎、柴胡—白芷—川芎等.结论 中医药治疗头风病,多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平肝熄风为主,主要药物包括川芎、白芍、甘草、当归、白芷、柴胡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