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简史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10年来,高场强MRI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但其安装和扫描条件要求较高,运行成本昂贵,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普及.相比之下,低场强(0.01~1.0 T)MRI虽然成本较低,但因其成像性能欠佳,也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低场强MRI有望实现类似于高场强MRI系统的各种应用,通过优化软件、硬件设计和技术革新,低场强MRI可以在保持成本经济、便于转运优势的同时提高信噪比,达到提高诊断性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际场景的目标.特别是在急重症诊断方面,低场强MRI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追溯了低场强MRI的发展历程,对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未来低场强MRI技术的发展探寻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压力读取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压力读取系统,以实现对夹板固定压力的实时监测.方法:该系统硬件由主控单元、压力温度采集单元和电源管理单元组成.其中,主控单元采用STC15系列的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压力温度采集单元选用FSR400薄膜型压力传感器和DS18B20数字温度测量芯片.系统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在固定带上分别以与柳木夹板和3D打印夹板呈90°、60°、30°的方向施加载荷,负载总质量从600 g增加至1 200 g.采用该系统测试夹板承受的压力大小及分布情况,每次测试重复6次.结果: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夹板的压力数值,并能通过显示屏显示.固定带分别与柳木夹板、3D打印夹板呈90°、60°、30°时,不同载荷下各传感器的最大压力均出现在固定带与夹板边缘连接处,夹板中间部分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固定带在与柳木夹板呈90°、载荷1 200g时柳木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大,为(239.17±4.49)g;固定带在与柳木夹板呈60°、载荷600g时柳木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小,为(89.83±17.38)g.固定带在与3D打印夹板呈90°、载荷1 100g时3D打印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大,为(177.67±21.77)g;固定带在与3D打印夹板呈30°、载荷600g时3D打印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小,为(66.50±3.02)g.结论:该系统可及时读取夹板不同载荷、不同角度下受到的压力,且与柳木夹板相比,3D打印夹板上的压力分布更均匀.该研究可为临床夹板固定定量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药浓度数据处理软件辅助判读抗抑郁药治疗药物监测结果的一致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价血药浓度数据处理软件智能化判读抗抑郁药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与参考标准的一致性,并判断其在辅助初级精神科医师识别异常TDM结果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4年3月1-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226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验证"软件"判读TDM结果与参考标准的一致性.随后,从3个临床中心招募10名通过考核且一致性良好的初级医师进行TDM结果判读.所有TDM结果随机平均分配,每名医师对同一病例的TDM结果进行先后2次判读,一次为单独医师判读,另一次为"软件"辅助医师(软件+医师)判读.采用配对χ2检验分析两种判读方式与参考标准的差异以及两种判读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判读方式的应用效能.结果 226例患者的TDM结果中,有109例(48.23%)异常."软件"识别异常TDM结果与参考标准的一致率为100%.单独医师判读的准确率为65.93%(95%CI=59.35%~72.08%),低于"软件"辅助下的准确率99.12%(95%CI=96.84%~9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0,P<0.001).配对χ2检验结果显示,软件+医师联合判读异常TDM结果的敏感度(χ2=64.00,P<0.001)及特异度(χ2=6.23,P<0.05)均优于单独医师判读.两种判读方式的AUC比较结果显示,软件+医师联合判读的准确性优于单独医师判读(0.991比0.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1,P<0.001).结论 血药浓度数据处理软件判读TDM结果与参考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初级精神科医生对异常TDM结果的识别与原因解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成磁共振序列在轻度膝骨性关节炎磁共振扫描图像质量评价及弛豫定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合成磁共振(MAGiC)序列在轻度膝骨性关节炎(KOA)磁共振扫描图像质量评价及弛豫定量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的20例轻度KOA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共80只膝关节.磁共振图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序列T,WI、T2WI、PDWI、PDWI-FS及MAGiC序列.MAGIC序列图像导入后处理软件获得分解后的T1WI、T2WI、PDWI、PDWI-STIR图像及T1、T2、PD弛豫定量图谱.比较常规序列和MAGiC分解序列的图像质量及两组图像的软骨损伤检出率,同时在MAGiC序列弛豫定量图上测量对照组及轻度KOA组软骨的T1值、T2值、PD值.结果 常规序列组与MAGiC序列分解组T1WI、T2WI、PDWI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序列组PDWI-FS图像质量优于MAGiC序列分解组PDWI-STIR(P<0.05).常规序列组与MAGiC序列分解组轻度KOA患者软骨损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KOA组T1值、T2值和P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AGiC序列分解结构图可有效检出轻度KOA患者的软骨损伤,其多参数弛豫定量可对KOA软骨损伤程度进行量化,对于早期KOA患者的诊断和病程进展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定量检测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 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 mm×3 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采用Angio 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周长、非圆度指数(AI)、浅层和深层FAZ轮廓异常分级、浅层毛细血管网(SCP)和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和FAZ旁宽300 μm区的毛细血管(FD300)血流密度,并分析各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间黄斑区FAZ面积、FAZ周长、AI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948, P=0.146; F=2.632, P=0.075;H=5.582, P=0.061)。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黄斑区浅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22.9%(8/35)、37.3%(28/75)和54.5%(18/33),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42.9%(15/35),70.7%(53/75)和87.9%(29/33),其中NPDR组浅层及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随着DR病情程度的加重,无论是浅层还是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分级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 χ2=9.827、9.030,均 P<0.05)。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分别为[52.50(50.70,54.80)]%、[50.40(48.40,52.60)]%和[48.30(43.60,51.55)]%,DCP血流密度分别为[49.90(47.70,51.80)]%、[47.30(45.20,50.10)]%和[45.80(41.30,48.6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21.719、21.652,均 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NPDR组中心凹SCP血流密度、中心凹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5.290、5.534,均 P>0.05)。糖尿病患者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及SCP血流密度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呈负相关( rs=-0.305、-0.330,均 P<0.05),浅层FAZ轮廓分级与LogMAR BCVA呈正相关( rs=0.353, 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即可出现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及FAZ轮廓的异常,糖尿病患者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及浅层FAZ轮廓分级等微循环异常与视力存在相关性。OCTA在监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和识别影响视功能的微循环参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 - 2021年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为氟中毒的监测防治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方法:2019 - 2021年,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采用《尿中氟化物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WS/T 89-2015)对质控样进行检测,采用Origin 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制作Youden图、偏差棒图,并根据Z比分值进行结果评定,│Z│≤2为合格,2 <│Z│<3为基本合格,│Z│≥3为不合格。结果: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合格率为95.00%(38/40)。绝大部分实验室的│Z│比分值< 2。2019、2020年2个实验室内│Z│比分值≥3。结论: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较为满意,但个别实验室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株H3N2亚型流感病毒株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1株人流感H3N2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遗传进化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浙江省丽水市分离的1株H3N2流感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和全球倡议分享流感数据库(GISAD)获取其他流感毒株基因组全序列,通过BioEdit7.0.9将该毒株8节段基因与其他序列比对,MEGA7.0软件邻接法构建进化树,并全面分析该毒株的进化、致病力和抗原性等特征。结果:测序得到该毒株为人流感分离株A/Homo sapien/China/LS340/2019(H3N2)株(LS340),LS340为典型的季节性人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属于3C.2a1进化分支,具备人际传播能力,部分位点呈现高传播性和高致病性特征,对金刚烷胺耐药。与当季推荐疫苗株相比,抗原区出现涉及A、B两个表位3个位点突变。结论:LS340未出现重组、缺失等较大变异,但与当季推荐疫苗株相比已经发生抗原漂变,应及时更新疫苗,同时加强此类病毒变异监测,防止流感大流行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2001-2016年麻疹发病率时空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麻疹病例时空分布和空间聚集性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系统2001-2016年全国麻疹病例数据,人口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01-2016年全国共报告麻疹1 012 537例,年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2004、2005-2008和2009-2012年的麻疹发病存在全局空间聚集性,其Moran’s I值分别为0.29、0.26和0.3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麻疹在各时间阶段均存在高-高聚集区域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同时2005-2008年广东省是一个单独的高-低离散区域,未检测到低-低聚集区域。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1-2008年我国麻疹病例在西部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山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形成一个广泛的聚集区。 结论:2001-2016年我国麻疹的发病在空间、时间上均存在一定的聚集性,可根据聚集情况,为麻疹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淮安市H3N2亚型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遗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江苏省淮安市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变异情况,为流感疫情防控与疫苗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4株2022年淮安市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分离的流感毒株,通过全基因组核酸提取、文库构建,应用Nanopore三代测序平台对H3N2亚型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比对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构建系统发育树,解析氨基酸变异特征。结果:8个基因节段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1%~100.0%,相似性差异最大的是HA基因(97.1%~99.9%),差异最小的是MP基因(98.6%~99.9%)。核苷酸位点变异频率最高和最低的节段分别是HA基因(3.06%)和MP基因(1.43%),不同基因节段核苷酸变异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93, P=0.046)。HA和NA基因发育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3株隶属3C.2a1b.2a.1a进化簇,1株独立属于3C.2a1b.1b进化分支且糖基化位点相较于另外3株在HA1蛋白142NWT、149NGT和NA蛋白436NLS位点发生丢失。4株淮安株均对NA抑制剂和金刚烷胺类药物敏感。 结论:1株淮安株抗原性发生了改变,与当年疫苗株匹配性较低,建议持续加强H3N2流感病毒的基因监测,为流感防控及流感疫苗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变化规律,探讨相应的防控策略。方法:收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6-2018年狂犬病病例数据和11个国家监测点(湖南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以及国家统计局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的分布特征,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高发季节为夏秋季,病例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38∶1(1 114∶468)。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且发病曲线呈双峰型,中老年组发病高于青年组。狂犬病个案分析中,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占91.46%(439/480)。暴露程度以Ⅲ级暴露为主,占71.88%(345/480)。暴露后疫苗接种率仅为8.13%(39/480)。年龄、暴露程度、暴露部位、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及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可能是潜伏期的影响因素。结论: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下降,且波及范围逐渐缩小,西北地区未出现传播病例。病例暴露后伤口处置率、疫苗接种率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均有所提高,但暴露后伤口处置规范水平有待提高。应重视高发省份及周边省份的疫情监管,加强暴露后相关医疗机构专业化处置能力培训,强化犬只免疫及管理工作,努力实现“2030年人和犬间狂犬病零死亡”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