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视化分析及热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为广大研究者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软件VOS viewer 1.6.18、Excel 2019、R软件对文献的年份、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 981篇,发文时间截至2023年12月.PCI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总体波动较大,近几年较为平稳且有上升趋势,发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4068篇,33.95%),哈佛大学是PCI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聚焦于临床治疗方式、动脉狭窄、血运重建以及治疗中的干预和管理.结论:PCI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广大研究者们的关注点,美国在PCI研究上较为成熟,未来的热点前沿可能聚焦于PCI临床治疗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新技术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眼弓蛔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T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SLO)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为25、26、26只眼。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57.5%,23/40),女性17例(42.5%,17/40);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8岁者30例(75.0%,30/40),年龄(9.60±0.60)岁;≥18岁者10例(25.0%,10/40),年龄(34.60±4.52)岁。长住农村地区33例(82.5%,33/40);有犬、猫接触史27例(67.5%,27/40)。40只眼中,周边肉芽肿型(周边型)、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类似眼内炎的玻璃体混浊型(混浊型)、混合型,分别为18(45.0%,18/40)、11(27.5%,11/40)、6(15.0%,6/40)、5(12.5%,5/40)只眼。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给予手术、药物治疗分别为17、11只眼;混浊型5只眼,仅给予药物治疗。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参与随访;治疗后随访时间(18.78±9.44)个月。观察患眼BCVA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行 χ2或Fisher's检验。 结果:首诊时,患眼BCVA光感~0.6,其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20、13、7只眼。晶状体后玻璃体前界膜增厚24只眼(60.0%,24/40),玻璃体分层样混浊27只眼(67.5%,27/40),周边部/后极部肉芽肿22只眼(55.0%,22/40)。行CDFI检查的25只眼中,玻璃体可见特征性分层样或弥漫性混浊14只眼(56.0%,14/25)。行FFA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15只眼(57.7%,15/26),病灶处片状无灌注区。行OCT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分别为8(30.8%,8/26)、5(19.2%,5/26)、2(7.7%,2/26)只眼。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混浊型5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中,行手术治疗的17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8, P<0.05);仅行药物治疗的11只眼,BCVA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4, P>0.05)。 结论:OT患者以儿童多见;视网膜肉芽肿、晶状体后灰白色增生膜或玻璃体分层样混浊具体一定特征性;OT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高眼压诱导的小鼠血-视网膜外屏障破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破坏情况。方法:选取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57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眼压组,其中对照组25只,高眼压组32只,剔除建模失败或建模不佳的小鼠后,每组最终纳入20只,均选取左眼为实验眼。高眼压组采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前房灌注法建立小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作前房穿刺。采用动物光相干断层扫描法检测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分布变化;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检测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眼压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结构紊乱,伴有明显渗出,局部神经上皮层脱离、隆起。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全层厚度为(235.8±5.3)μm,较对照组的(213.3±3.9)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7, P=0.009)。小鼠RPE层中ZO-1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少部分在细胞质中,建模后2 d,高眼压组ZO-1出现明显内化,细胞膜上ZO-1减少,细胞质中ZO-1增多,整体分布紊乱。建模后7 d,高眼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退行性变,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加,高眼压组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为(201.0±13.2)根,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1.2±1.7)根,差异有统计意义( t=14.280, 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位于内界膜下。 结论: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视网膜外屏障受到破坏,引起外周循环中粒细胞的浸润及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RVO-ME患者59例5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平均年龄(57.4±10.3)岁。病程5 d~ 1个月,均为初次发病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5只眼(BRVO-ME组),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4只眼(CRVO-ME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双眼SFC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CMT、SFCT变化,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CMT、SFC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 结果:治疗前,RVO-ME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分别为0.92±0.46、(604.71±169.35)μm。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M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64、59.518, P<0.05)。治疗前,RVO-ME患者患眼、对侧健康眼平均SFCT分别为(306.3±65.8)、(241.3±59.8)μm;患眼SFCT较对侧健康眼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772, P<0.05 )。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267.7±81.4)、(252.3±57.3)、(239.2± 46.5 )、(240.6±48.3)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SFC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924.341, P<0.001)。CRVO-ME组、BRVO-ME组患眼治疗后2周,1、3、6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内炎、白内障进展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病程短、初次发病的RVO-ME患眼SFCT增厚;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眼SFCT,改善ME,提高BCV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色素性玻璃体囊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2岁。因抬头时左眼偶见球状黑影飘动半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否认既往全身病史。眼部检查:左眼矫正视力1.0,眼前节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彩照检查,玻璃体内可见大小约2个视盘直径的圆形褐色囊样肿物,遮挡部分视盘及上方血管(图1A)。眼部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内环状强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图1B)。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此囊肿位于视盘上方玻璃体内,外壁为双层强反射信号,内部混杂零星中强反射细条索信号,囊肿下方视网膜及脉络膜因遮蔽效应反射减弱(图1C)。囊肿不与任何眼内结构相连。诊断:左眼色素性玻璃体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视性单眼弱视黄斑区各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SD-OCT研究远视性单眼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其对侧健康眼的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32例。采用SD-OCT获取弱视眼和对侧眼的黄斑区域图像。利用仪器自带的软件分析以中央凹为中心、3 mm直径范围内的视网膜总厚度和各层厚度。比较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并分析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弱视眼的视网膜总厚度和内层视网膜总厚度在黄斑中央凹区域和颞侧旁中央凹区域增厚、鼻侧旁中央凹区域变薄。在中央凹区域内,弱视眼的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较对侧眼有增厚,而外核层则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呈正相关性( r =0.34-0.36, P <0.05)。 结论:视网膜总厚度、内层及各层厚度表现为中央凹区域和颞侧区增厚、鼻侧区变薄。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的下降与色素上皮层的增厚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正前方视物遮挡3 d于2022年12月9日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发病前3 d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发热病史。否认既往眼部病史和相关家族史。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数指/30cm。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13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暗红色楔形病灶(图1A,1B)。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双眼外丛状层、外核层强反射病灶,外界膜、椭圆体带、交叉带反射中断,右眼伴有外丛状层裂隙状弱反射囊腔及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图1C,1D)。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双眼黄斑区病灶相应区域深层血管复合体血流密度较正常区域减低(图1E,1F)。诊断:双眼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程度近视眼视盘旁萎缩弧和脉络膜血管指数及其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视盘旁萎缩弧(PPA)和视盘周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 ),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1年9~ 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近视患者281例281只眼纳入研究,均以右眼为受试眼。其中,男性135例135只眼,女性146例146只眼;年龄(28.18±5.78)岁;等效球镜度数(SE)(-5.13±2.33)D。根据SE,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A组,-3.00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缺血的定量分析及其与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缺血指数(ISI)定量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图像中不同区域视网膜缺血情况,并分析其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初诊为DR的患者79例79眼,其中男44例44眼,女35例35眼;年龄31~73岁,平均(55.95±8.80)岁,所有患者均行UWFA检查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根据黄斑区OCT图像将患者分为DME组37眼和无DME组42眼。将UWFA检查中期图像分为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并计算各区域内ISI。应用OCT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计算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DME组视网膜各区域ISI与CMT的相关性。结果:所有DR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ISI分别为2.460(0.603,5.640)%、2.670(1.062,9.574)%、1.382(0.245,4.378)%和0.000(0.000,1.26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307, P<0.001);其中全视网膜与远周部、后极部与中周部、后极部与远周部、中周部与远周部I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DME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及中周部ISI均明显高于无D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24.000, P=0.001; U=403.000, P<0.001; U=493.000, P=0.005),2个组眼远周部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609.000, P=0.061)。DME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及远周部ISI与CMT均无明显相关性( rs=-0.134、-0.018、-0.152、-0.163,均 P>0.05)。 结论:DR眼的视网膜无灌注区主要位于后极部和中周部,且DME患眼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ISI明显高于无DME患眼。DME患眼视网膜各区域内的ISI均与DME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TRDON)是指外侧膝状体及其后视觉通路受损引起突触前神经元(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和(或)凋亡。目前发现,TRDON病理基础是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型β细胞的凋亡,导致出现与原发病引起的视野缺损相一致的视束萎缩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薄变以及视网膜微血管密度降低等表现,其中神经节细胞层薄变被认为是其特征性表现。目前国内对TRDON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较少,临床医师可以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进行观察,关注患者发生上述结构改变的特征和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部位,监测病变的活动和进展,并将其作为药物干预的时间截点和开发新治疗方法的药物靶点,为患者恢复部分视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带来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