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手、腕部热压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手、腕部热压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们对32例手、腕部热压伤患者,根据部位、程度及创面大小,结合患者不同需求,应用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单纯手指创面15例,单纯手掌部创面3例,单纯腕部创面3例,手掌合并手指创面4例,手掌合并腕部创面3例,手掌合并手指及腕部创面4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xl.5 cm~30.0cmx8.0cm,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或植皮,均于伤后1~3周内手术.结果 术后本组32例55块皮瓣全部存活,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6年,平均14个月.皮瓣色泽红润,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21块皮瓣行皮瓣修薄),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温、痛、触觉恢复,两点分辨觉为5~11 mm,平均8 mm;未重建感觉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根据热压伤部位、程度及创面大小,个性化设计游离皮瓣,精准修复手、腕部创面,治疗更具针对性,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修复糖尿病足溃疡骨外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溃疡骨外露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DF溃疡合并骨外露19例,面积4.0 cm×6.0 cm~9.0 cm×15.0 cm,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7.0 cm~10.0 cm×16.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定期随访皮瓣有无溃疡、颜色、质地、臃肿程度及皮瓣供区情况。结果:19例DF溃疡合并骨外露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8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5例皮瓣水肿,经拆线、补充蛋白、二期缝合、更换抗生素后愈合;1例皮瓣大部分坏死,经扩创二期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满意,无新发溃疡,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积极控制和预防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密切观察皮瓣变化,及时对症处理,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DF溃疡,皮瓣成活率较高,可挽救患者肢体,降低致残率,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部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的临床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告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我科共收治手部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患者9例。统计手术治疗次数及方式,分析治疗效果。彻底清创后Ⅰ期直接闭合创面4例,Ⅱ期缝合创面4例,游离皮瓣修复创面1例。行一次手术治疗4例,两次4例,三次1例。结果:本组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感染。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5~6.0个月,采用TAM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为特殊类型的手部高压注射伤,因聚氨酯发泡剂化学性质稳定,损伤机制主要在于高压产生的物理力及注射物膨胀力对组织造成的损伤。应在Ⅰ期尽早对组织进行彻底清创和减压,如无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或皮肤缺损的患者可Ⅰ期直接闭合创面,无需多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穿支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9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的手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3~68岁。扩创后创面的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4.0 cm,均采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0 cm~12.0 cm×5.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皮瓣切取情况及携带穿支的数量与口径、腓浅动脉口径、血管蒂长度及腓浅动脉伴行静脉数量;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估皮瓣修复疗效,采用感觉分级量表评定受区感觉功能。结果:术中共成功切取24块皮瓣,共携带56条腓浅动脉穿支,穿支口径为0.20~0.70 mm,7块皮瓣携带的所有穿支口径均<0.40 mm。19块皮瓣分别携带2条穿支,3块皮瓣分别携带3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4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5条穿支。术中切取腓浅动脉口径为0.40~1.50 mm,血管蒂长2~6 cm,腓浅动脉均有2条伴行静脉。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或远端坏死,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0个月,受区色泽、质地、弹性良好,其中6处受区因较臃肿行削薄整形;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感觉及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皮瓣修复疗效评定:优者22块、良者2块,受区感觉功能评定:S 3级者1处、S 2级者23处。 结论: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充足可靠,修复手足创面的效果好,为术野内仅存在多条口径<0.40 mm的纤细穿支、仅保留单一穿支无法满足皮瓣血供及受区需要而放弃原手术方案的临床难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前外侧KISS皮瓣修复多个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KISS皮瓣移植修复多个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7例多个手指背软组织缺损,其中累及3指者1例,4指者6例。一期手术通过设计手部创面,将多指并指后采用股前外侧KISS皮瓣移植修复,供区直接缝合关闭;二期手术分指同时皮瓣修薄整形。术后定期门诊、电话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功能及供区情况。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及供区伤口一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7例均获随访3~24(平均12.5)个月,皮瓣色泽好,质地柔软,弹性较好,经二期手术分指后皮瓣修薄整形,外形美观。供区肢体仅留一线形瘢痕,对关节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合理的创面设计,选用供区损伤小、供瓣区能直接缝合的股前外侧KISS皮瓣移植修复多个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21~73岁。共21个创面,包括5个骨外露创面、12个骨髓炎创面、4个内固定外露创面。Ⅰ期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 cm×3 cm~22 cm×10 cm,之后行负压封闭引流5~7 d。Ⅱ期采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5 cm×12 cm),嵌合的肌瓣填充深部不规则腔隙。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感染有无复发。结果:18个游离嵌合穿支皮瓣中,16个皮瓣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当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探查重新吻合后,最终成活;1个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创面均顺利愈合。3个带蒂嵌合穿支皮瓣均成活,其中1个出现皮瓣下感染,经清创+放置骨水泥后愈合。1个皮瓣供区切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另2个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12个月,骨外露、内固定外露创面患者未出现异常渗出或感染表现,骨髓炎创面患者感染未复发。结论:对于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采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能够有效覆盖创面、填充无效腔并控制感染,且对供区的损伤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神经套管阻止大鼠坐骨神经缝接口处再生轴突逃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神经套管在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作用,并进一步观察其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明胶作为载体构建载CSPGs神经套管,用于保护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2019年7月至9月,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直接缝合组、空白组(无CSPGs的明胶套管)和套管组(载CSPGs套管),每组8只。术后5周时,每组3只大鼠行荧光金注射以标志术侧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其余5只大鼠于术后6周行电生理学检测后分别取材,用于神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镀银染色,同时取术侧腓肠肌行Masson染色,评估缝合口处坐骨神经的再生情况及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组织学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端-端缝合口处,再生神经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再生及逃逸现象,直接缝合组、空白组和套管组再生神经纤维的逃逸距离分别是(787.19±213.77)μm、(547.17±167.71)μm和(350.60±68.58)μm,通过缝合口进入远端基底膜管的再生轴突数目分别是(6 360±736.89)个/mm 2、(8 040±673.05)个/mm 2和(9 000±644.20)个/mm 2,术侧背根神经节中被荧光金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目分别是(124.35±25.88)个/mm 2、(165.36±30.74)个/mm 2和(208.98±20.51)个/mm 2,套管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生理检测及术侧腓肠肌的组织学切片均显示套管组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比另外两组更好( P<0.05)。 结论:载CSPGs神经套管可通过CSPGs对再生轴突的抑制作用,有效减少再生神经纤维在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逃逸及紊乱再生,从而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有效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建感觉的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重建感觉的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11例,切取皮瓣时分离其感觉神经,与受区指掌侧神经缝接重建皮瓣感觉。创面均有指骨外露,面积为1.2 cm×1.0 cm~2.5 cm×2.2cm,皮瓣切取面积1.6 cm×1.5 cm~3.0 cm×2.7cm。足部供区创面直接缝合10例,植皮修复1例。本组病例均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随访,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皮瓣质地、皮纹、出汗、稳定性、感觉、臃肿程度、血液循环状态、使用情况以及供区瘢痕。结果:本组1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12 h出现静脉危象,予以松解敷料、拆除部分缝线后静脉危象解除,后皮瓣顺利成活;供区伤口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7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耐磨,稳定性良好,皮纹恢复,均有少量或正常出汗,有1例皮瓣轻度臃肿,1例皮瓣色泽稍差、温度略低,所有皮瓣感觉恢复良好,均达到S 3+级以上,TPD为6.0~8.5 mm,平均7.1 mm,1例患者担心使用患指,3例患者保护性使用患指,足部供区均无磨损及溃疡发生。参考王澍寰对皮瓣功能的评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本组病例进行评分,优8例,良3例。 结论: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能取得比较好的修复效果,而且供区隐蔽,对行走没有影响,是修复指端创面的理想供区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4月—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4~48岁,累及小腿者2例、前臂者2例。急诊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44 cm×20 cm。患者胫前、后动脉缺损长度为13~18 cm,尺、桡动脉缺损长度为9~12 cm。设计并切取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面积为20 cm×9 cm~24 cm×21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为8~18 cm)、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21 cm×13 cm、20 cm×14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分别为14、17 cm,大隐静脉长度分别为22、21 cm)。采用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与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小腿环形热压伤创面,采用双侧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前臂环形热压伤创面,同时重建损伤的主干血管。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及远端患肢血运、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患肢外观、血运及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价,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腕、手功能评价。结果:4例患者术后皮瓣及远端患肢均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3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但1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供区创面均愈合,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肢体外观良好、血运正常、功能恢复较佳。末次随访时,2例小腿环形热压伤患者足、踝功能评定为良者1例、可者1例,2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腕、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例、良者1例。结论: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可同时重建受损主干血管及修复创面,既可有效保肢,又能恢复患肢部分功能,是治疗伴有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甲母痣35例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甲母痣外科手术治疗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35例甲母痣(病理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宽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病变宽度≤ 3 mm者,采用甲床及甲母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共11例。对病变宽度>3 mm者,由患儿家长在以下3种术式中选择1种进行治疗:①甲床及甲母质病变8倍显微镜下削除术,共8例;②病变切除联合指(趾)骨骨膜上全厚植皮术,共8例;③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和全厚植皮术(2~5指病变),共5例,或病变切除联合腹壁皮瓣转移术,共3例。术后随访12个月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1例直接切除缝合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外观好,甲上遗留纵向瘢痕线。8例显微镜下削除治疗的病例术后6~12个月复发4例,未复发病例指(趾)甲外观凹凸不平且光泽度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治疗的8例术后无复发,1例植皮坏死,7例植皮完全存活伴明显色素沉着。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及腹壁皮瓣转移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转移皮瓣全部存活,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术后外观好,皮肤色泽接近正常甲色泽,腹壁皮瓣转移术后皮肤色泽与正常甲差异较大。结论:对于甲母痣,当病变宽度≤ 3 mm时建议采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3 mm时建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或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或腹壁皮瓣转移术治疗;显微镜下病变削除术需慎重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