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个体化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晕厥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慢性直立不耐受症状和直立后异常的心动过速,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POTS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和相关并发症上存在着多样性和异质性,因此仅依赖经验来选择治疗方案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进一步研究能预测POTS治疗效果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探索了POTS临床疗效预测中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儿童POTS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青少年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临床诊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境遇性晕厥(situational syncope,SS)、颈动脉窦敏感综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CSS)。其中以VVS及POTS为主,约占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的95%。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威胁着患儿的身心健康,也引起家长的焦虑。因此近年来针对此病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增多。该文就儿童青少年VVS、POTS、OH和OHT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临床诊断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作为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自主神经系统疾病,以体位突然改变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心率异常增快及慢性直立不耐受症状(如头痛、胸闷或胸痛、疲劳、叹气、黑蒙或晕厥)为常见的临床特征。儿童POTS的诊断标准与成人存在差异,仍然以直立试验和直立倾斜试验作为有效的诊断工具。近几年文献报道儿童POTS诊断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涉及人群年龄特点、疾病昼夜节律变化、基层医院适用开展的改良直立试验、利用生物学标志物对POTS进行鉴别诊断等。儿童POTS的早期快速诊断能帮助患儿进行及时干预,有利于预后的改善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立不耐受儿童和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类型与多种维生素水平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儿童和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HUTT)反应类型与多种维生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直立不耐受症状为主诉,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5~14(10.5±2.0)岁],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根据HUTT结果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比较2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 1、B 1、B 2、B 6、B 9、B 12、C、E水平。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HUTT阴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HUTT阳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28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5例。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年龄、男女比例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HUTT阳性组维生素B 1水平显著低于HUTT阴性组[(77.43±16.70) nmol/L比(88.56±18.98) nmol/L, t=-2.513, P<0.05],2组维生素A 1、B 2、B 6、B 9、B 12、C、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HUTT阳性患儿存在维生素B 1水平相对不足,提示维生素B 1缺乏可能参与儿童和青少年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血压晨峰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患儿的血压晨峰(MBPS)及血压昼夜节律。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因不明原因晕厥、先兆晕厥等症状初次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135例患儿资料,其中男74例,女61例;年龄3~16岁[(10.12±2.53)岁];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当日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杓形血压组和非杓形血压组,计算MBPS(睡-谷晨峰值)。结果:1.一般资料:HUTT阳性组5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27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3例,直立性低血压1例)。HUTT阳性组中杓形血压22例(43.14%),非杓形血压29例;HUTT阴性组84例中杓形血压32例(38.10%),非杓形血压52例,2组间杓形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05, P>0.05)。2.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为1~45 mmHg[(15.97±8.03) mmHg](1 mmHg=0.133 kPa);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为-6~43 mmHg[(14.05±7.97) mmHg]。HUTT阴性组与HUTT阳性组在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及舒张压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杓形血压组年龄大于非杓形血压组[(10.72±2.20)岁比(9.72±2.6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88, P<0.05),杓形血压组日间平均收缩压[(110.20±8.33) mmHg比(105.54±7.51) mmHg, t=3.381, P<0.01]、晨峰收缩压[(109.99±10.19) mmHg比(106.63±8.71) mmHg, t=2.045, P<0.05]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95.41±7.50) mmHg比(98.59±6.88) mmHg, t=2.540, P<0.01]、夜间平均舒张压[(48.61±4.52) mmHg比(52.28±4.65) mmHg, t=4.547, P<0.01]、夜间最低收缩压[(89.62±8.18) mmHg比(93.60±7.38) mmHg, t=2.940, P<0.01]、夜间最低舒张压[(44.99±5.32) mmHg比(49.01±5.54) mmHg, t=4.205, P<0.01]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13.42±2.68)%比(6.48±2.49)%, t=15.384, P<0.01]、夜间舒张压下降率[(19.98±4.92)%比(12.46±5.05)%, t=8.561, P<0.01]、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20.37±8.30) mmHg比(13.03±6.36) mmHg, t=5.800, P<0.01]、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16.91±8.06) mmHg比(12.13±7.36) mmHg, t=3.554, P<0.01]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MS患儿夜间血压下降率和睡-谷晨峰血压差值均降低,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率血压乘积对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预后的估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率血压乘积(RPP)对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预后的估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5月因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并通过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POTS的5~15岁儿童53例(男26例,女27例)(POTS组)。匹配同期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5~16岁健康儿童38例(男19例,女19例)为对照(对照组)。对POTS儿童进行干预后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干预有反应组(40例)和干预无反应组(13例)。计算各组儿童基线(HUTT 0 min)、HUTT 5 min、HUTT 10 min的心率(HR0、HR5、HR10)与对应时间点收缩压(SBP0、SBP5、SBP10)的乘积(RPP0、RPP5、RPP10)。应用SPSS 22.0软件及EmpowerStat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人口学特征:POTS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POTS组HR5[(115.45±14.50)次/min比(95.79±13.89)次/min]、HR10[(120.57±16.13)次/min比(96.05±12.43)次/min]、RPP5(12 814.55±2 304.56比10 371.42±1 910.20)及RPP10(13 449.17±2 360.40比10 523.18±1 771.4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0.799、7.842、5.747、6.446,均 P<0.01)。2组间HR0和RPP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POTS组中有反应组HR5[(98.73±12.43)次/min比(113.77±17.65)次/min]和HR10[(96.90±13.96)次/min比(119.08±13.52)次/min]、RPP5(11 125.45±1 952.35比12 914.69±3 192.12)及RPP10(10 819.58±2 144.26比13 375.46±2 807.01)均明显低于无反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06、5.012、2.432、3.455,均 P<0.01)。2组间HR0和RPP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4.阈值效应:当SBP10<114 mmHg(1 mmHg=0.133 kPa)时,SBP10每增加1 mmHg,POTS干预后有反应的概率增加10%,二者有相关关系( P<0.05)。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PP5为11 548.50时,预测POTS干预后有反应的敏感度为81.82%,特异度为61.70%。RPP10为10 988.00时,预测POTS干预后有反应的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6.21%。 结论:RPP与儿童POTS的干预效果密切相关,RPP5和RPP10能反映儿童POTS预后,SBP10与儿童POTS干预后有反应存在非线性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立倾斜试验不同时间点心率和心率差与儿童及青少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发生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不同时间点心率(HR)和心率差(HRD)与儿童及青少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10月至2019年11月因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POTS的6~16岁儿童及青少年217例为POTS组。匹配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6~16岁儿童及青少年73例为对照组。获取基线、HUTT 5 min、10 min的HR(HR0、HR5、HR10)及HUTT 5 min、10 min时HR与基线HR的差值即HRD(HRD5、HRD10)。结果:(1)HR5、HR10、HRD5、HRD10在POTS组高于对照组( P<0.05)。(2)单变量Logistic回归:HR5、HR10、HRD5、HRD10与发生POTS的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P<0.01)。(3)多变量Logistic回归:HRD5、HRD10分别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POTS的风险分别增加27%( OR=1.27,95% CI1.16~1.36)和28%( OR=1.28,95% CI1.20~1.38),这是在分别调整了年龄、性别、HR10或HR5后的独立作用。 结论:HR和HRD与儿童及青少年POTS发生存在关联,但HUTT不同时间点的HR和HRD对发生POTS的效应值大小影响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是自主神经反射介导的血管张力和心率变化引起的临床症状,平卧后可缓解,是儿童晕厥常见的原因。NMS分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性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类型。近年来儿童NMS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不断深入,心电学指标(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加速度指数)、超声心动图指标(肱动脉介导的血管扩张、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血液学指标(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红细胞硫化氢、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血浆C型利钠肽、血浆合肽素)、直立倾斜试验指标(心率、心率差、心率血压乘积)、24 h尿钠、唾液皮质醇、压力反射敏感性、体重指数、直立位血压变化等对NMS预后评估效果较好。借助生物学标志物,可以针对NMS不同人群实现个体化治疗,改善长期预后。本文将对评估儿童NMS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对可疑直立不耐受患儿快速识别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在可疑直立不耐受(OI)患儿快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诊治的379例因OI症状入院患儿为病例组;选取20名无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门诊健康查体儿童为无症状对照组。病例组根据直立试验及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分为HUTT阴性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POTS合并VVS组。分析所有入组儿童试验过程中的血压及心率数据,分别计算各组研究对象卧立位及卧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SBP CV)、舒张压变异系数(DBP CV)及心率变异系数(HR CV)。5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3法;5组内卧立位与卧立倾斜位变异系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卧立位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379例患儿中,HUTT阴性组79例、VVS组208例、POTS组52例、POTS合并VVS组40例,无症状对照组20名。无症状对照组、HUTT阴性组、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组患儿卧立位SBP CV分别为(3.8±1.0)%、(5.3±2.2)%、(6.6±3.4)%、(5.9±3.6)%、(6.9±2.8)%,卧立倾斜位SBP CV分别为(4.5±0.8)%、(6.0±1.9)%、(7.1±2.6)%、(6.0±2.1)%、(7.3±2.5)%,卧立位DBP CV分别为(7.3±1.2)%、(9.1±3.7)%、(9.1±4.9)%、(9.1±4.8)%、(11.6±4.6)%,卧立倾斜位DBP CV分别为(7.4±1.1)%、(9.4±2.9)%、(10.1±3.8)%、(9.2±3.3)%、(11.0±4.7)%,卧立位HR CV分别为(7.6±2.6)%、(12.9±3.7)%、(16.2±4.3)%、(21.2±5.9)%、(24.9±5.3)%,卧立倾斜位HR CV分别为(8.1±1.6)%、(10.1±2.7)%、(14.1±4.3)%、(15.6±3.7)%、(18.9±4.0)%,各项指标的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91、25.47、19.82、14.65、104.52、92.51,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SBP CV及HR CV分别为4.4%及10.5%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及0.877,其对HUTT阴性组预测价值的灵敏度分别为58.2%及78.5%,特异度分别为80.0%及95.0%。 结论: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OI患儿自主神经功能评价的一项参考指标;当卧立位SBP CV≥4.4%或HR CV≥10.5%时,建议行HUTT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冠病毒急性感染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除累及呼吸道外,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这些神经系统症状不仅发生在新冠病毒急性感染期,还可发生于新冠病毒急性感染后期(post-acute sequela of COVID-19,PASC)或慢性期,后者主要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直立不耐受为主要表现 [1,2,3,4,5,6]。本文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血管迷走晕厥和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以期为临床上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自主神经症状的评估和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