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性肠病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病例,结合文献报道的69例病例,总结分析IBD合并NENs的临床特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69例IBD合并NENs患者中包括32例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及37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男女发病率相当( P=0.151)。NENs多形成于IBD之后。CD患者发生NENs的中位病程为4.5年,小于UC患者的17年( P=0.002)。33例患者为术后或随访时发现NENs,有症状者中11例表现为肠梗阻。NENs好发部位与IBD相似,CD患者好发于回肠和阑尾(27例),而UC患者好发于结直肠(31例)( P<0.001)。CD患者中神经内分泌瘤更常见(26例),神经内分泌癌则在UC患者中更普遍(22例)( P<0.001)。IBD可合并或并发NEN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生物学行为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RNEN)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此研究旨在指导RNEN的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RNEN患者,收集和分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全血细胞检查、内镜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72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65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52±12)岁。RNEN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33.7%(58/172),其次为腹痛20.9%(36/172)、体重下降15.7%(27/172)等。研究共纳入神经内分泌瘤(NET)161例,神经内分泌癌(NEC)9例,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2例。内镜下多表现为息肉或隆起样病变85.5%(147/172),主要累及黏膜层27.9%(48/172)和黏膜下层55.8%(96/172)。29例患者诊断时已发生局部/远处转移。直径<10 mm,10~20 mm和>20 mm肿瘤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平均值分别为1.79±0.55、2.27±1.23和2.95±0.66, P<0.01。合并转移的RNEN患者NLR值明显高于无转移组(2.61±0.81比1.89±0.80, P<0.01)。肿瘤直径大(<10 mm 比10~20 mm比>20 mm, OR值为1.00 比 2.10比 5.25×10 9, P=0.001)、侵袭肠壁深层(黏膜层 比 黏膜下层 比 肌层 比 侵及/穿透浆膜层, OR值为1.00 比 3.26 比 14.11 比 39.42, P=0.008)和高NLR(NLR<2.25 比NLR≥2.25, OR值为1.00比5.19, P=0.024)是RNEN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论:RNEN转移与肿瘤大小、肠壁浸润深度及NLR相关。高NLR是可能是RNE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肠异位胰腺合并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和直肠腺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4岁,因常规健康体检时行结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物和直肠腺瘤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坛医纪院治疗。腹部CT检查示小肠软组织结节,胶囊内镜证实为小肠黏膜下病变,于消化内科行结肠镜下直肠肿物和结肠腺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1)、直肠绒毛管状腺瘤(G1),Ki-67(1%阳性)。遂转入普外科,行腹腔镜小肠黏膜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小肠异位胰腺。该患者同时罹患小肠异位胰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肠腺瘤3种肠道疾病,甚是罕见,提示临床工作中不应满足于1或2种疾病的诊断,需提高对于消化道疾病的全面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超声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EUS及手术切除后病理学确诊的229例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病变的位置分布、种类、EUS特征及EUS初步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病变部位以直肠[44.98%(103/229)]、升结肠[15.28%(35/229)]常见。病理结果显示病变以脂肪瘤最常见[34.93%(80/229)],部位以横结肠[22.50%(18/80)]、升结肠[20.00%(16/80)]为主;其次为神经内分泌瘤[33.63%(77/229)],部位以直肠[96.10%(74/77)]为主;再次为囊肿[18.78%(43/229)]。EUS下229例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215例,黏膜肌层11例,固有肌层3例。EUS诊断与病理结果整体诊断符合率为89.08%(204/229),EUS诊断符合率脂肪瘤为100.00%(80/80)、气囊肿为5/5、间质瘤为3/3、神经内分泌瘤为81.82%(72/88)、囊肿为89.13%(41/46)、平滑肌瘤为1/4、淋巴管瘤为2/5,颗粒细胞瘤、神经纤维瘤均为0。结论:EUS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等具有较准确的诊断,但对颗粒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少见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同济四联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对“同济四联征”(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70岁以下。(2)有慢性胃肠功能障碍(符合罗马Ⅳ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腹泻、腹痛和腹胀的诊断标准),且时间≥1年以上。(3)伴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18.5 kg/m 2。(4)根据专业心理医师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诊断抑郁、焦虑症或者状态。(5)育龄期女性伴有闭经或者月经失调≥6个月。排除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损伤、各类肠梗阻和炎性肠病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肿瘤复发或转移、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和存在危及生命的全身并存症者,不能耐受或接受鼻肠管、或经皮胃(或空肠)造口以及不能接受菌群移植治疗者。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疾病科收治的诊断同济四联征并行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1例;年龄(35.2±16.7)岁;43例均存在慢性胃肠功能障碍;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26例育龄期女性患者中,13例月经失调,9例闭经。治疗采取菌群移植(口服菌群胶囊)、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为主)和心理干预。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以下指标:(1)胃肠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数越高提示胃肠道症状越严重)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评分。(2)精神心理状态:HAMA和HAMD量表评分,分数越低提示抑郁或焦虑症状越减轻。(3)营养状态: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和体质量、体质指数。(4)神经内分泌功能:检测皮质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内分泌指标以及育龄期女性月经的情况。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时的随访率分别为90.7%(39/43)、72.1%(31/43)和55.8%(24/43)。治疗后6个月时,对慢性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为81.4%(35/43)。GSRS评分治疗前为(29.35±3.56)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下降至(18.25±2.56)分;GIQLI治疗前为(56.23±10.34)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上升至(91.04±2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营养不良,体质量在随访第6个月时,由治疗前的(40.61±8.88)kg,上升至(50.45±6.23)kg,体质指数由治疗前的(15.17±1.87)kg/m 2上升至(19.58±1.42)kg/m 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总蛋白由治疗前的(60.99±5.99)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64.21±4.23)g/L( F=2.715, P=0.022);前白蛋白由治疗前的(150.14±56.04)m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258.17±86.94)mg/L( F=15.12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2.79±6.63)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9.92±7.24)分;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A评分由治疗前的(17.15±4.34)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7.73±4.1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26例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疗效观察发现,其对内分泌调节有效率为69.2%(18/26)。虽然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皮质醇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但多巴胺由治疗前的(32.91±10.65)nmol/L下降至(13.02±5.58)nmol/L;去甲肾上腺素由治疗前的(49.75±15.23)ng/L下降至(19.21±9.58)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对改善“同济四联征”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儿童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临床病例分析,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患儿,男,10岁,因“腹痛2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炎症指标及过敏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回肠末端、盲肠、全结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直肠距肛门口5 cm见—黏膜下隆起,约1.0 cm×1.0 cm。结肠镜病理示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3个部位嗜酸性粒细胞>20个/高倍视野。超声肠镜示直肠黏膜下隆起,考虑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完善内分泌腺功能及肿瘤相关指标检测,未见异常,随后行结肠镜下直肠黏膜下隆起剥离手术,术后标本病理结果示嗜酸性肉芽肿性病变。诊断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予回避可疑过敏食物,口服孟鲁司特钠、奥美拉唑等治疗,患儿腹痛症状缓解,好转出院,持续随访中。结论:儿童嗜酸性肉芽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病变切除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效果好,预后佳;儿童EGE临床表现多样,轻度首选饮食干预,中至重度需配合药物治疗,但病情易反复,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疗效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回顾2012年12月—2021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肿瘤最大径≤15 mm,行ESD治疗,经病理证实为RNE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1例患者(男43例、女28例),年龄(46.66±10.15)岁,分析流行病学、内镜表现、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结果、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与病理的一致性以及预后等。患者中69例病变为单发,2例病变为多发(2个);内镜下病变位于直肠中下段70个(70/73,95.89%),上段3个(3/73,4.11%);肿瘤最大径(8.54±3.12)mm。肿瘤均整块切除,无并发症,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7.67%(64/73),8例肿瘤紧邻垂直切缘,1例见脉管内瘤栓。EUS评价全部病灶均未累及固有肌层,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随访(4.52±3.85)年(1~9年),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可见ESD治疗最大径≤15 mm的RNET安全、有效;对于术前充分评估无转移迹象的G1级肿瘤,即使切除标本中肿瘤紧邻切缘或有一定程度的脉管浸润,也可考虑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对肿瘤最大径≤20 mm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近期、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ESD或TEM治疗的111例肿瘤最大径≤20 mm直肠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111例患者分为ESD组(76例)和TEM组(35例)。比较肿瘤最大径<10 mm与10~20 mm患者、ESD与TEM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距肛缘距离、浸润深度等),以及ESD与TEM组的临床疗效和预后。随访时间为41个月(16个月,76个月)。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平衡ESD与TEM组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111例直肠NET患者的肿瘤最大径(范围)为(6.6±0.3) mm(2~20 mm)。肿瘤最大径<10 mm患者85例(76.6%),肿瘤最大径为10~20 mm患者26例(23.4%)。肿瘤最大径<10 mm与肿瘤最大径为10~20 mm患者的年龄、距肛缘距离、黏膜下层浸润发生率比较[(49.8±11.6)岁比(56.8±13.8)岁、5.0 cm(4.0 cm,8.0 cm)比8.0 cm(5.0 cm,8.0 cm)、69.4%(59/85)比96.2%(25/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8、 Z=-2.23、 χ2=6.35, P=0.011、0.026、0.012)。ESD和TEM治疗直肠NET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111/111),完全切除率为93.7%(104/111),术后出血发生率为2.7%(3/111),无术后穿孔和其他重大并发症。随访期间,无局部复发病例,异时性复发率为0.9%(1/111),3.6%(4/111)的患者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无死亡病例。肿瘤最大径为10~20 mm的患者与肿瘤最大径<10 mm的患者相比,更多选择TEM[57.7%(15/26)比23.5%(2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6, P=0.001)。PSM前,ESD组共7例患者术后垂直切缘阳性,随访期21个月(15个月,48个月)内2例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患者接受了外科直肠根治手术。TEM组患者肿瘤最大径为10~20 mm、黏膜下层浸润的占比均高于ESD组[42.9%(15/35)比14.5%(11/76)、88.6%(31/35)比69.7%(5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6、3.65, P=0.001、0.032)。PSM后,ESD组与TEM组完全切除率、术后出血率、异时性复发率、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率比较[89.3%(25/28)比100.0%(28/28)、3.6%(1/28)比0(0/28)、3.6%(1/28)比0(0/28)、0(0/28)比3.6%(1/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ESD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TEM组[27.0 min (25.0 min,30.0 min)比39.0 min (32.0 min,45.0 min)、5.0 d(4.0 d,5.0 d)比6.0 d(3.0 d,9.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38、-2.23, P=0.001、0.021)。 结论:ESD与TEM对肿瘤最大径≤20 mm的直肠NET的治疗效果相当,但ESD具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临床影像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NET)的临床特点、诊治和伴淋巴结转移预后。方法:2012年1月—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共收治153例RNET患者,其中10例(6.5%)伴淋巴结转移,含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为56.5岁。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1 cm者3例,1~2 cm者4例,>2 cm者3例。10例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淋巴结转移;7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6例提示淋巴结转移。10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例行Miles手术,6例行Dixon手术,2例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Dixon手术。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9例患者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患者于术后40个月腹腔转移,综合治疗31个月后死亡。结论:淋巴结转移在直肠神经内分泌瘤中较为少见。影像学检查对判断淋巴结转移状态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根治性切除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子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HG-GEP-NEN)是一种罕见但预后很差,且是一种未被充分研究的肿瘤类型。包括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T G3)以及分化差的神经内分癌(NEC)。NET G3的预后优于NEC,但对于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敏感性不如NEC。HG GEP-NEC的治疗参考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前,对于HG GEP-NEN的分类、治疗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普遍缺乏。经过病理重新评估,该研究分析了181例HG-GEP-NEN患者的肿瘤DNA和匹配的血液样本,其中152例NEC和29例NET G3。根据对360个癌症相关基因的测序,评估突变和拷贝数变化,NEC中高频突变基因为TP53(64%)、APC(28%)、KRAS(22%)和BRAF(20%)。RB1只有14%发生突变,但有34%的拷贝数变化影响RB1。其他高频拷贝数缺失为ARID1A(35%)、ESR1(25%)和ATM(31%),其中出现高频拷贝数扩增/增加的两个基因为MYC(51%)和KDM5A(45%)。虽然这些分子特征与小细胞肺癌(SCLC)的相似性有限,但在66%的NEC样本中发现了潜在的靶向性改变。突变和拷贝数变化因原发肿瘤部位的不同而不同,BRAF突变主要见于结肠(49%),FBXW7突变主要见于直肠癌(25%)。152例NEC中有8例(5.3%)为微卫星不稳定(MSI)。NET G3中高频突变常见于MEN1(21%)、ATRX(17%)、DAXX(14%)、SETD2(14%)和TP53(14%)。此外该研究还发现HG-GEP-NEN的分子差异与形态分化和起源部位有关。总之其分子水平与小细胞肺癌的相似之处有限,但高比例的靶向性改变表明,个体化治疗的潜力很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