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术中应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缝合效率。方法:纳入44例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并于术中采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进行颅底重建的患者,术中均应用2把上弯持针器行鼻内打结,其中13例应用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加枪式固定方向弯针持打结(初始组),31例应用2把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打结(改良组)。回顾性分析术后脑脊液漏、与缝合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评估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两种打结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打结效率的差异。结果:44例患者中,1例(2.3%)术后发生脑脊液漏,为初始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与缝合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两组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与初始组的每针缝合时间分别为(5.6±1.7)min、(10.8±4.7)min,每针抓取次数分别为(21.0±6.0)次、(45.4±20.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而抓取准确率分别为(90.3±4.9)%、(88.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1)。 结论:在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术中采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安全、有效,其中应用2把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打结方式的效果优于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加枪式固定方向弯针持打结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联合术前精准定位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精准定位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术前采用自主研发的血肿定位贴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简称神经内镜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简称开颅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血肿清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的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及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比较,手术时长分别为(1.8±0.2)h、(2.4±0.3) 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1±5.0)ml、(90.1±7.1)ml;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5.4±4.8)%、(80.4±8.7)%,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均 P<0.001);术后1周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0±2.4)分、(14.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2.0±1.2)d、(14.1±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G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于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与开颅显微镜手术比较,经术前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在神经内镜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神经内镜MVD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三叉神经痛(TN)18例,面肌痉挛(HFS)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并对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影像学三维重建;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与神经内镜MVD术中所见的责任血管、责任血管的走行及其与神经或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EZ)的接触关系、责任血管对神经压迫程度的一致性;根据TN疼痛分级或HFS强度分级评估患者术后1、3、6个月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48例患者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显示,除3例无法确认责任血管外,其余45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所有患者的神经内镜MVD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46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1.3%(42/46);判断责任血管走行及其与神经或REZ接触关系的准确率为93.8%(45/48);判断责任血管对神经压迫程度的准确率为100%(21/21)。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与神经内镜MVD术中责任血管、责任血管走行及其与神经或REZ接触关系、责任血管对神经压迫程度均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3、0.74、0.68,均 P<0.001)。48例患者均无颅内感染、症状复发等情况发生,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1~6个月);至末次随访,18例TN患者中,17例疼痛消失,1例部分缓解;30例HFS患者中,29例痊愈,1例明显缓解。 结论: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可较为准确地评估责任血管、责任血管走行及其与神经或REZ的接触关系、责任血管对神经的压迫程度,提高神经内镜MVD的准确率及成功率,有效改善脑神经激惹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简称内镜组, n=38)和显微镜组( n=54)。根据术后面肌痉挛症状缓解情况评估手术疗效。定期随访面肌痉挛症状缓解情况、有无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 结果:92例患者中,术中发现单支动脉压迫者88例,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73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3例,椎动脉压迫2例;小脑前下动脉合并小脑后下动脉压迫2例,小脑前下动脉合并小脑绒球压迫2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87例(94.6%),明显缓解5例(5.4%)。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3例、听力丧失1例、听力减退4例、轻度面瘫2例。92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0.0(18.8)个月。至末次随访,90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2例显微镜组患者症状复发。内镜组与显微镜组的年龄、性别、病程、责任血管和组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比较,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神经内镜与显微镜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且未观察到两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对肿瘤最大径≤20 mm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近期、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ESD或TEM治疗的111例肿瘤最大径≤20 mm直肠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111例患者分为ESD组(76例)和TEM组(35例)。比较肿瘤最大径<10 mm与10~20 mm患者、ESD与TEM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距肛缘距离、浸润深度等),以及ESD与TEM组的临床疗效和预后。随访时间为41个月(16个月,76个月)。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平衡ESD与TEM组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111例直肠NET患者的肿瘤最大径(范围)为(6.6±0.3) mm(2~20 mm)。肿瘤最大径<10 mm患者85例(76.6%),肿瘤最大径为10~20 mm患者26例(23.4%)。肿瘤最大径<10 mm与肿瘤最大径为10~20 mm患者的年龄、距肛缘距离、黏膜下层浸润发生率比较[(49.8±11.6)岁比(56.8±13.8)岁、5.0 cm(4.0 cm,8.0 cm)比8.0 cm(5.0 cm,8.0 cm)、69.4%(59/85)比96.2%(25/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8、 Z=-2.23、 χ2=6.35, P=0.011、0.026、0.012)。ESD和TEM治疗直肠NET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111/111),完全切除率为93.7%(104/111),术后出血发生率为2.7%(3/111),无术后穿孔和其他重大并发症。随访期间,无局部复发病例,异时性复发率为0.9%(1/111),3.6%(4/111)的患者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无死亡病例。肿瘤最大径为10~20 mm的患者与肿瘤最大径<10 mm的患者相比,更多选择TEM[57.7%(15/26)比23.5%(2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6, P=0.001)。PSM前,ESD组共7例患者术后垂直切缘阳性,随访期21个月(15个月,48个月)内2例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患者接受了外科直肠根治手术。TEM组患者肿瘤最大径为10~20 mm、黏膜下层浸润的占比均高于ESD组[42.9%(15/35)比14.5%(11/76)、88.6%(31/35)比69.7%(5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6、3.65, P=0.001、0.032)。PSM后,ESD组与TEM组完全切除率、术后出血率、异时性复发率、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率比较[89.3%(25/28)比100.0%(28/28)、3.6%(1/28)比0(0/28)、3.6%(1/28)比0(0/28)、0(0/28)比3.6%(1/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ESD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TEM组[27.0 min (25.0 min,30.0 min)比39.0 min (32.0 min,45.0 min)、5.0 d(4.0 d,5.0 d)比6.0 d(3.0 d,9.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38、-2.23, P=0.001、0.021)。 结论:ESD与TEM对肿瘤最大径≤20 mm的直肠NET的治疗效果相当,但ESD具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早期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早期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90例早期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神经内镜手术47例(简称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开颅手术43例(简称开颅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并发症(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相比,手术时长明显缩短[分别为(93.5±10.7)h、(193.1±15.4)h] 、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分别为(30.9±5.8)ml、(119.0±17.9)ml]、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分别为(96.8±4.5 )%、(88.3±6.2)%](均 P<0.05)。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的mRS评估比较,神经内镜组的预后良好率(25.5%,12/47)高于开颅组(11.6%,5/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早期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具有视野清晰、直视性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预后良好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TCS)的疗效及其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2例T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 n=32)和显微镜组( n=3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脊髓拴系松解情况等手术指标,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术后3年的脊髓再拴系、腰椎失稳、神经轻微损伤等远期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指标,包括膀胱安全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逼尿肌漏尿点压。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3项术前尿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术区血肿、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神经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比较,脊髓拴系完全松解者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3.8%(30/32)、90.0%(27/30), P>0.05];神经内镜组较显微镜组术中出血量少[分别为(281.4±30.3)ml、(333.9±35.7)ml]、手术时间短[分别为(81.5±10.1)min、(96.7±8.3)min]、住院时间短[分别为(12.9±2.5)d、(14.7±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完成术后3年随访。术后3个月,神经内镜组患者治愈8例,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3例,与显微镜组比较,临床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年,两组脊髓再拴系、腰椎失稳、神经轻微损伤者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显微镜组比较,神经内镜组膀胱安全容量大[分别为(264.4±28.7)ml、(245.8±25.8)ml]、膀胱残余尿量少[分别为(106.3±16.5)ml、(118.5±22.7)ml]、逼尿肌漏尿点压低[分别为(30.5±9.1)cmH 2O(1 cmH 2O=0.098 kPa)、(36.4±9.1)cmH 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年两组的膀胱安全容量均上升、膀胱残余尿量均减少、逼尿肌漏尿点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TCS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均较好,未观察到与显微镜手术的疗效差异,但神经内镜手术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且术后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恢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7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97例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关系。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充分解剖后组脑神经背侧的蛛网膜,从而显露面神经出脑干区,明确责任血管,并准确置入垫片。术后疗效评估分为即刻治愈、延迟治愈、复发和未治愈。结果:97例患者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59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椎-基底动脉35例,其中单纯椎-基底动脉8例,椎-基底动脉联合小脑前下动脉24例,椎-基底动脉联合小脑后下动脉3例。术后即刻治愈68例(70.1%)。术后发热13例,听力减退4例,耳鸣2例,一过性面瘫5例。97例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1~19个月),末次随访显示,93例(95.9%)患者的面部抽动完全消失,其中延迟治愈者25例;未治愈者4例;无复发病例。结论: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治愈率,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和颞下窝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双镜联合组),50例仅采用显微镜手术(显微镜组)。双镜联合组、显微镜组在海绵窦区肿瘤患者中分别有30、24例,在岩斜区肿瘤患者中分别有12、16例,在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中分别有8、10例。分别比较3个部位的双镜联合组与显微镜组的手术时间、肿瘤全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肿瘤复发的差异。结果:与显微镜组比较,双镜联合组肿瘤的全切除比率或比例均高[海绵窦区分别为86.7%(26/30)、62.5%(15/24),岩斜区分别为11/12、9/16,枕骨大孔区分别为7/8、4/10];术后随访期[18~60个月(中位数为48个月)]肿瘤的复发比率或比例均低[海绵窦区分别为6.7%(2/30)、29.0%(7/24),岩斜区分别为0/12、5/16,枕骨大孔区分别为1/8、7/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海绵窦区和岩斜区肿瘤者中,双镜联合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均优于显微镜组(均 P<0.05),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07)。上述3个部位肿瘤者中的双镜联合组与显微镜组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能够提高颅底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在控制手术并发症方面与显微镜手术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