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老皮肤中ⅩⅦ型胶原蛋白α1对表皮干细胞的影响及微小RNA干预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ⅩⅦ型胶原蛋白α1(COL17α1)在小鼠衰老皮肤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对人表皮干细胞(ESC)干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且探讨相关微小RNA(miR)干预人ESC中COL17α1表达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个月龄(青年)和24个月龄(老年)雄性C57BL/6J小鼠各12只,取其胸背部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后续检测。对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表皮层结构并测量表皮厚度,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基底膜形态和半桥粒并行半桥粒计数,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mRNA与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与分布。取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行包皮切除手术的3名20~30岁健康男性术后弃用的新鲜包皮组织,提取ESC,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ESC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培养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OL17α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和细胞角蛋白14(CK14)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通过DIANA、miRTarBase、miRNAMap、TargetScan、microRNA数据库筛选可能作用于 COL17α1 mRNA 3'非编码区的miR。将ESC分为转染miR模拟物阴性对照物的阴性对照组和转染前述筛选出的各miR的模拟物的各miR模拟物组,转染后48 h,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miR测序数据集GSE114006,使用GEO2R工具统计分析前述筛选出的可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下降的miR在30名青年(18~25岁)人和30名老年(>70岁)人皮肤中的表达。取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前述老年人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的表达。取2批ESC,第1批分为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第2批分为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分别转染对应序列,48 h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组织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细胞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或Dunnet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分界模糊且细胞层次较少,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 Z=-2.88, P<0.01),基底膜形态不连续,表皮-真皮连接处半桥粒较少且分布不均,半桥粒数量明显减少( Z=-2.91, P<0.01),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10.61、6.85, P<0.01)。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基底层和毛囊球部的COL17α1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Z=-2.24, P<0.05)。培养48 h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27、1.12±0.21、1.13±0.23、0.42±0.18。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和空载体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K14的蛋白表达水平及ESC增殖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P>0.05),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这些指标均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miR-203a-3p、miR-203b-3p、miR-512-5p、miR-124-3p、miR-28-5p、miR-590-3p、miR-329-5p可能结合 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转染48 h后,与阴性对照组的1.000±0.224比较,miR-329-5p模拟物组、miR-203b-3p模拟物组和miR-203a-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516±0.188、0.170±0.025、0.235±0.025, t值分别为3.17、5.43、5.07, P<0.05或 P<0.01)。老年人皮肤中仅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人( t=3.27, P<0.01)。老年小鼠皮肤中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小鼠( Z=-2.88, P<0.01)。转染后48 h,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 t=7.66, P<0.01),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相近( P>0.05)。 结论: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小鼠年龄增长而减少,可能导致小鼠ESC脱离表皮基底膜。COL17α1的表达减少可抑制CK14的表达与ESC增殖,这可能是老年人皮肤中表皮层变薄和创面愈合减慢的原因。小鼠衰老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203b-3p可以靶向结合 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阻碍转录后翻译过程,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增殖型类天疱疮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89岁,因腹股沟、外阴、臀间沟皮疹10个月、水疱3周就诊。皮肤科检查:腹股沟、外阴、臀间沟红白色增生性斑块,斑块部位散在绿豆至豌豆大小的糜烂面及水疱,右腋下及右小腿正常皮肤上散在数个类似水疱,部分破溃结痂。臀间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增生肥厚,无棘刺松解,部分区域可见表皮下裂隙和水疱,局灶性真皮浅层水肿,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直接免疫荧光:IgG、C3基底膜带线状沉积,IgM真皮簇状小体阳性,IgA阴性。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gG、C3沉积在表皮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体:BP180抗体26.92 U/ml、BP230抗体68.17 U/ml,桥粒芯蛋白1抗体、桥粒芯蛋白3抗体正常。诊断:增殖型类天疱疮。予口服甲泼尼龙,联合外用卤米松软膏及0.03%他克莫司软膏,皮疹逐渐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腕部局限性黏液性水肿伴桥本甲状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61岁,因双手腕处红斑6月余就诊。6个多月前,患者双手腕出现水肿性红斑,无痛痒,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否认怕冷、嗜睡、反应迟钝、晕厥、肌肉强直疼痛等不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腕处可见暗红色斑块,境界较清楚,表面略呈橘皮样,质地中等,无压痛,局部见毛发长出,皮温无明显升高(图1A、1B)。实验室检查: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62 nmol/L(参考值1.3 ~ 3.1 nmol/L,下同),甲状腺素73.50 nmol/L(62 ~ 164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38 pmol/L(3.6 ~ 7.5 pmol/L),游离甲状腺素9.93 pmol/L(12 ~ 22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25.40 mU/L(0.27 ~ 4.2 mU/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4 000.00 IU/ml(< 115 IU/m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439.00 IU/ml(< 34 IU/ml),TSH受体抗体< 0.80 IU/L(< 1.75 IU/L)。甲状腺超声示甲状腺实质回声减弱、不均匀,呈结节感。腺体内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左手腕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基底层灶性空泡变性,真皮浅中层小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区域胶原纤维间隙增宽;阿辛蓝染色阳性(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移植多节段静脉动脉化再植拇指T型离断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男,25岁,因电锯锯伤致左手拇指离断后30 min急诊入院。患有白癜风病史10余年。入院检查:左拇指自掌骨头平面完全离断,离断指体同时合并冠状面离断,两离断平面呈T型(图1,图2,图3);创面污染损伤严重;第一掌骨头大部分缺损,累及掌指关节,残余少许掌骨头呈游离状态,近节指骨及远节指骨掌侧半部分骨质缺损、指间关节开放脱位;近节及远节指骨位于离断指体的背侧半,离断指体掌侧半与背侧半指体仅部分真皮层相连;拇长屈肌腱于止点、掌指关节处两平面离断(图4,图5)。患者及其家属再植意愿强烈,急诊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手拇指清创再植术。左上肢电动气压止血带止血,压力为35 Kpa,每小时松开止血带10 min。首先在10倍显微镜视下彻底清创(图6),并标记双侧指掌侧指动脉及其背侧分支血管断端,我们发现双侧指掌侧指动脉均位于离断指体掌侧半,并且存在多处断裂伴缺损,掌侧半与背侧半离断指体仅部分真皮层相连。因此切取左腕掌侧皮下静脉,在10倍显微镜视下移植修复离断双侧指掌侧指动脉,同时切取患者左腕掌侧皮下静脉在20倍显微镜视下分别移植修复指掌侧指动脉的2支背侧分支、1支指掌侧指动脉终末支,以重建掌侧半及背侧半离断指体的动脉循环系统(图7)。咬除残余掌指关节、缩短骨质约3 mm,保留指骨间关节,生理盐水冲洗。然后进行左拇指断指骨骼复位、掌指关节融合端,予2根直径1.0 mm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指间关节伸指位予1根直径1.0 mm克氏针内固定。术中X线片见骨断端、指间关节对位对线良好(图8,图9)。予3-0无创尼龙肌腱线津下缝合法修复Ⅱ区拇长屈肌腱,"8"字缝合法修复拇长屈肌腱止点及拇指指伸肌腱,3-0无创尼龙肌腱线重建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止点。再次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在10倍显微镜视下吻合拇指掌指关节平面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9-0无损伤线外膜法缝接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及背侧2支皮下神经。10-0无损伤线直接修复拇指背侧2条皮下静脉;切取患者左腕掌侧皮下静脉,移植桥接离断指体掌侧2条皮下静脉至指背,与近侧指背静脉吻合。血管吻合口总次数为18次。吻合血管前均常规修剪血管的外膜及血管断端至正常血管组织,指掌侧指动脉主干予10-0无损伤线端端吻合,每个血管吻合口各缝合6~8针;指掌侧指动脉分支及终末支予12-0无损伤线端端吻合,每个血管吻合口各缝合4针,吻合口不漏血即可。生理盐水冲洗后,5-0细线缝合皮肤伤口。松开止血带,见左拇指再植指体颜色红润,皮温正常,毛细血管反应快(图10,图11)。由于离断指体虎口区局部皮肤存在180°翻转皱褶,于前臂外侧真皮层引出单股1号丝线至指端克氏针尾部,调整拇指再植指体虎口区皱褶皮肤的平顺性,避免虎口区皱褶皮肤缺血坏死(图12,图13)。本例手术共用时9 h 35 min。术后予抗炎性反应、抗凝血、抗痉挛、消肿、局部保温等对症处理,伤口隔日换药。术后手指血运良好,未出现动、静脉危象。术后10 d左拇指再植指体完全存活,皮肤无坏死(图14,图15),拆除前臂调整拇指再植指体皮肤平顺性缝线,开始主动活动第一腕掌关节。术后14 d伤口愈合良好,拆线出院。术后3周拔除拇指指骨间关节克氏针,开始被动活动指间关节,并配合物理治疗等康复训练。术后14个月随访,拇指再植指体无萎缩、无畸形,无明显素色沉着,瘢痕细小,对掌、对指、外展活动良好,指骨间关节活动范围约20°,再植指体两点分辨觉为5~7 mm(图16,图17,图1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瓣在毁损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策略及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瓣在各种毁损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各部位毁损性创面患者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25~66岁。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7 cm×8 cm~35 cm×22 cm,分别采用带蒂或游离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8 cm×10 cm~37 cm×24 cm,血管蒂长13.0~17.0(15.1±2.3)cm。对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创面,采取2种方法重建手部血流:一是应用大隐静脉桥接桡动脉,二是设计血流桥接皮瓣。供瓣区先用聚丙烯补片加强腹壁强度,再直接拉拢缝合;如不能直接拉拢缝合,先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加强腹壁强度,再于大腿取自体中厚皮移植覆盖。观察皮瓣移植、手部血流重建与供瓣区修复情况,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创面和供瓣区愈合情况,以及随访时皮瓣外观、创面和供瓣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13例行带蒂皮瓣移植、15例行游离皮瓣移植。7例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患者采用大隐静脉桥接桡动脉重建手部血流,3例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患者采用血流桥接皮瓣重建手部血流。16例患者供瓣区用补片加强腹壁强度,然后直接拉拢缝合;12例患者供瓣区用异体ADM加强腹壁强度,再移植皮片覆盖。术后皮瓣完全成活。24例患者创面愈合;3例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患者及1例髂部慢性放射性溃疡患者因皮瓣下仍然有部分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创面未能愈合,经再次清创及换药后愈合。随访6个月~3年,本组患者皮瓣外观良好,创面无复发,腹部供瓣区无腹壁疝发生。结论: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瓣设计灵活、血管蒂长,切取面积较大,可行带蒂或游离移植,是修复各部位毁损性创面的一种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持久多形红斑样皮肤型慢性活动性EB病毒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国内首例持久多形红斑样皮肤型慢性活动性EB病毒病.患儿女,12岁,因全身反复红斑水疱伴口腔糜烂5个月余就诊.皮肤科检查:右上眼睑、面颊散在暗红斑,下颌见暗红斑上糜烂面及水疱;背部、臀部、四肢见红斑基础上蚕豆至鸽蛋大小水疱,疱液清,部分呈不典型靶形损害;下唇黏膜、右侧颊黏膜各见一绿豆大小糜烂面;满月脸,双下肢较多萎缩纹.下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网篮状角化过度,表皮坏死,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伴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表皮细胞间及基底膜带IgG、IgA、IgM、补体C3均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血清抗桥粒芯蛋白Dsg1/3抗体、抗BP180抗体和抗Ⅶ型胶原抗体均为阴性;免疫组化:CD3、CD4、CD5、CD8、CD56、颗粒酶B、EB病毒编码RNA均显示部分阳性,Ki67>70%阳性,CD20阴性.全血EB病毒DNA 1.97 × 106IU/ml,疱液EB病毒DNA 2.65 × 107 IU/ml.全基因外显子组检测:未见有意义突变位点.诊断:持久多形红斑样皮肤型慢性活动性EB病毒病.治疗:甲泼尼龙40 mg/d、更昔洛韦20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等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肤镜——搭建宏观中医辨证与微观皮肤病理的桥梁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皮肤镜又称皮表透光显微镜,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表皮至真皮浅层微观结构的无创检查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鉴别诊断、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但是,皮肤病理明确诊断的地位仍旧不可撼动.在中医皮肤病领域,皮肤镜的使用为宏观中医辨证与微观皮肤病理之间搭建了桥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告1例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患者女,50岁.全身红斑及丘疹伴瘙痒3个月,外周血EOS进行性升高,其百分比最高值0.411,EOS计数4.03×109/L.予口服抗组胺药、雷公藤、环孢素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效果欠佳.既往桥本氏甲状腺炎15年.皮肤科检查:躯干及四肢多发对称性红斑和丘疹,头皮弥漫性鳞屑,躯干皮损部分融合成片,边界不清,伴有少量鳞屑,可见抓痕.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总IgE正常,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s)-DNA、抗SSA、抗SSB及抗Sm抗体均阴性.骨髓活检及涂片EOS均增高,未见原始细胞.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及EOS浸润.胸部、腹部及盆腔CT平扫:前上纵隔多发软组织密度团块影.转至胸外科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结外MALT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胶原基质全层皮肤模型的构建和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一种体外维持时间长、有利于后续测试研究的胶原基质皮肤模型.方法 将猪胶原和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混合接种于培养皿,培养得到真皮层结构后,将第3~7代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接种于真皮层表面,培养得到双层皮肤模型.通过HE和Masson染色评估皮肤模型的形态和组织结构,使用电镜观察模型的超微结构,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中各层的主要标记物表达情况.结果 HE和Masson染色发现,皮肤模型与正常人皮肤组织有相近的真皮及表皮结构,且模型收获后仍具有稳定良好的真表皮结构,可在体外继续培养14d.电镜下显示,皮肤模型中可见角质层中脂质、颗粒层中透明角质颗粒、角化桥粒、桥粒、基底膜等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显示,皮肤模型在表皮层中具有与正常皮肤一致的转谷氨酰胺酶、丝聚合蛋白、角蛋白10、Ki67的表达,基底膜具有与正常皮肤一致的Ⅳ型胶原和层黏连蛋白5表达,真皮层具有一致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原纤维蛋白表达.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三维皮肤模型组织结构和多种蛋白的表达与正常人体皮肤相似,模型收获后体外可继续稳定培养至少14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82岁,右颞部黑褐色斑块5年余,轻度瘙痒,皮损逐渐扩大.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表皮内,瘤细胞形成相互交织的宽的索带,瘤细胞为小立方细胞,排列紧密,胞核深嗜碱性,胞质淡嗜酸性,有细胞间桥,可见导管形成,内衬嗜伊红护膜,瘤体内可见多处片状无结构坏死红染区.瘤体局部可见较多黑素颗粒.瘤体与正常表皮细胞及真皮间的界限清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