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人群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全眼、角膜前表面及眼内散光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近视人群中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全眼、角膜前表面及眼内散光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拟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38例276眼,采用卡洞法测定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分别采用显然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得球镜度、等效球镜度、全眼及角膜前表面散光。采用矢量分析法将全眼散光及角膜前表面散光分解为J0和J45,并计算出眼内散光值。结果:主导眼的分布以右眼居多,占61.6%(85/138)。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球镜度和等效球镜度,全眼及角膜前表面散光值、J0、J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导眼眼内散光值为0.607(0.451,0.808)D,明显低于非主导眼的0.701(0.497,0.9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2, P=0.01)。 结论:在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球镜度和等效球镜度无明显差异的近视人群中,主导眼眼内散光明显低于非主导眼,低眼内散光可能是主导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FS-LASIK与SMILE矫治散光的矢量分析及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微透镜取出术(SMILE)矫治散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月—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FS-LASIK或SMILE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20例214眼,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FS-LASIK组58例105眼和SMILE组62例10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术眼进行视力、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各组散光矢量分析结果,包括目标散光矢量(TIA)、术后3个月手术引起的散光矢量(SIA)、误差幅度(ME)、误差角度绝对值(|AE|)、差异矢量绝对值(|DV|)、矫正指数(CI)和成功指数(IOS)。结果:术后3个月,FS-LASIK组术眼无散光11眼,占10.5%,顺规性散光23眼,占21.9%,逆规性散光和斜轴散光共71眼,占67.6%;SMILE组无散光35眼,占32.1%,顺规性散光58眼,占53.2%,逆规性散光和斜轴散光共16眼,占14.7%;2个组间术后不同散光轴向眼数占比差异有统计意义( χ2=48.20, P<0.05)。术后3个月SMILE组术眼SIA、|AE|、|DV|、CI和IOS均小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FS-LASIK组术眼ME为-0.20(-0.37,0.00)D,散光轻度过矫,SMILE组为0.20(0.00,0.25)D,散光轻度欠矫。FS-LASIK组术后不同时间点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MILE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等效球镜度(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其余散光矢量分析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FS-LASIK和SMILE对散光均有良好的矫治效果。FS-LASIK术后散光呈轻度过矫状态,而SMILE术后散光呈轻度欠矫状态。SMILE术后轴向误差更小,术后3个月内SE稳定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白内障手术中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所致手术源性散光的长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对手术源性散光(SIA)的长期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所有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56例(63眼,右眼32只,左眼31只)。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手术由同一医师完成,采用IOL-Master 700测量并记录术前及术后于2021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随访患者的角膜曲率、角膜散光陡峭轴及平坦轴的屈光力和轴向,运用矢量分析法计算SIA。比较不同眼别、不同陡峭轴方向角膜切口(顺规散光组对应上方切口组、逆规散光组对应颞侧切口组、斜轴散光组对应斜轴切口组)、不同时间段(白内障术后36~48个月组、24~36个月组、12~24个月组)及使用不同计算方法的SIA(矢量分析法与质心法)。采用单因素方差齐性检验与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63眼中,不同眼别比较SIA,右眼为(0.45±0.19)D,左眼为(0.48±0.34)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43, P=0.045);不同陡峭轴方向切口比较SIA,顺规散光组对应上方切口组、逆规散光组对应颞侧切口组、斜轴散光组对应斜轴切口组分别为(0.44±0.36)D、(0.47±0.23)D、(0.50±0.20)D,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2, P=0.800);术后3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8, P=0.756);使用矢量分析法计算与质心法计算S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8, P=0.800)。 结论::通过矢量分析法计算SIA,右眼手术切口的SIA明显小于左眼切口,但在所有患者中不同陡峭轴方向切口、不同时间段、不同计算方法后的SIA均无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矫正角膜散光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术前规则角膜散光为0.75~2.00 D且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89例(89眼)。所有患者按照术前角膜散光轴位分为顺规散光组(90°±30°)、逆规散光组(180°±30°)及斜轴散光组(45°±15°、135°±15°)。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及弧形角膜切开术使用Lensx平台。观察患者总体和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的变化及分布情况。使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总体及各亚组术前、术后的散光差异;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顺规散光组及逆规散光组的差异;散光变化的分析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 结果::纳入的89例(89眼)患者中,顺规散光组38例,逆规散光组44例,斜轴散光组7例。所有患者角膜水平径为(11.48±0.57)mm,垂直径为(10.66±0.60)mm。患者总体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相比术前有显著改善( Z=8.01、-7.49, P<0.001)。总体术前角膜散光为(1.28±0.33)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0.67±0.37)D,散光矫正量为(0.61±0.33)D。顺规及逆规散光组角膜散光矫正量分别为(0.48±0.27)D、(0.74±0.34)D。总体及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后平坦轴角膜曲率均有明显升高,而陡峭轴角膜曲率则出现明显下降。矢量分析法显示总体散光矫正指数为0.63±0.30,平坦指数为0.58±0.30,成功指数为0.51±0.25,误差角为-1.83°±12.59°。逆规散光组矫正效果最佳,矫正指数为0.81±0.25,平坦指数为0.75±0.26,成功指数为0.40±0.24;顺规散光组次之,矫正指数为0.42±0.21,平坦指数为0.39±0.21,成功指数为0.63±0.21。 结论::白内障术中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同的弧形切口设计方式在逆规散光中取得了更好的疗效,角膜直径可能是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切口SMILE对近视散光矫正影响的矢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大小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对近视散光矫正影响的矢量分析。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2—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349例(349眼),均选取右眼进行研究。其中行2 mm切口SMILE的患者129例(129眼)作为2 mm切口组,行3 mm切口SMILE的患者220例(220眼)作为3 mm切口组。按柱镜度分组:柱镜度<1.50 D为低度散光组,柱镜度≥1.50 D为高度散光组,再将柱镜度按照切口不同进行亚分组。按球镜度分组:-3.00~0 D为低度球镜组,-6.00~-3.25 D为中度球镜组,<-6.00 D为高度球镜组,再将球镜度按照切口不同进行亚分组。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术眼进行视力、屈光度以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利用矢量分析法分析散光的矫正效果,观察指标包括目标矫正散光(TIA)、手术实际矫正散光(SIA)、差异向量(DV)、矫正指数(CI)、成功指数(IOS)、误差角度(AOE)、误差角度绝对值(|AOE|)、误差幅度(ME)、平坦效果(FE)和平坦指数(FI)等。不同切口组间术前基线参数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术后屈光度、TIA、SIA、CI、IOS、AOE、|AOE|、FI、FE、ME的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 结果::不同切口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球镜度、柱镜度和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 mm切口组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UDVA)≥20/20的眼数比例为96%,3 mm切口组术后3个月UDVA≥20/20的眼数比例为95%。矢量分析结果显示,3 mm切口组的IOS低于2 mm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7, P=0.023)。低度散光组中,3 mm切口组的IOS、CI小于2 mm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7, P=0.030; Z=-2.84, P=0.005),3 mm切口组的FI和ME大于2 mm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2, P=0.016; Z=-2.02, P=0.043)。中度球镜组中,3 mm切口组的IOS和FI小于2 mm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33, P=0.001; Z=-2.39, P=0.017)。高度球镜组中,3 mm切口组的CI小于2 mm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4, P=0.025)。余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不同切口大小的SMILE手术均能达到良好的散光矫正效果,虽然2 mm切口微创,但是矢量分析显示3 mm切口在低度散光的矫正方面呈现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颞侧与鼻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形态变化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两种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后全角膜和角膜后表面形态及散光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武警山东省总队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10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左眼随机等分为两组:鼻侧切口组和颞侧切口组,各50例(50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分别利用屈光力矢量分析法和角膜地形图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和形态变化。随访观察8周。结果:术后2周和4周,鼻侧切口组全角膜散光平均J 0和J 45值明显高于颞侧切口组( P<0.05),但术后2天和8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角膜地形图显示术后2天两组角膜整体呈楔形变平,切口周围角膜后表面变陡,鼻侧切口组更为显著。术后8周,全角膜和角膜后表面的切口相关改变减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超声乳化手术颞侧与鼻侧透明角膜切口术后8周角膜形态和散光度变化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厚度变化与术源性散光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厚度变化与术源性散光(SI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中心所有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69例(69眼)。按照患者首次接受手术时的术眼分为右眼组和左眼组,观察并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和5 mm范围上、下、鼻、颞四个方位的角膜平均厚度及变化;通过矢量分析法,分别计算模拟角膜曲率(SimK)及前、后表面3 mm SIA,分析角膜厚度变化对SIA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以及偏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双眼之间各象限角膜厚度及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之间SimK-Y SIA、角膜前表面-Y S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7, P=0.016; t=3.25, P=0.002),而后表面S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右眼中央及各象限角膜厚度变化与后表面SIA呈正相关( r=0.39~0.49,均 P<0.05),其余均无相关性( P>0.05)。左眼上方角膜厚度变化与SimK、前表面及后表面Y SIA均呈负相关( r=-0.50, P=0.005; r=-0.53, P=0.002; r=-0.55, P=0.001),除上方厚度变化外,其他角膜厚度变化与SimK-X SIA呈正相关( r=0.37, P=0.040; r=0.46, P=0.010; r=0.44, P=0.013),鼻、颞侧厚度变化与前表面Y SIA呈负相关( r=-0.46, P=0.009; r=-0.38, P=0.036)。 结论::白内障术后3个月角膜厚度恢复至术前,角膜厚度变化与SIA存在相关性,左眼角膜厚度变化的增加可导致SIA更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北京市顺义区3~6岁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状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11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1 186例在1%盐酸环喷托酯麻痹睫状肌前后进行电脑验光,计算等效球镜度(SE)。采用Thibos矢量分析法将散光分解为J 0和J 45成分,比较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的SE和散光结果,各屈光成分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差异比较采用 t检验,各屈光成分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变化值在不同年龄、屈光状态的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睫状肌麻痹前后不同散光类型分布的差异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结果::共1 142例儿童完成检查,年龄为(4.5±0.9)岁,睫状肌麻痹后3~6岁儿童SE漂移为(1.06±0.81)D,睫状肌麻痹后总散光的变化很小,J 0在不同状态下均增加,J 45保持不变。3~6岁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均主要为顺规散光,其次为斜轴散光和单纯近视或远视,逆规散光最少。 结论::睫状肌麻痹后3~6岁儿童的SE会发生显著的远视漂移,散光量和散光轴向虽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变化很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矢量分析法比较FS-LASIK矫正混合散光和远视散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标准化的矢量分析法观察和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混合散光和远视散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FS-LASIK矫正散光的患者41例(62眼),其中混合散光组21例(30眼),远视散光组20例(3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术眼进行视力、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采用标准化的散光矢量分析法和报告屈光手术散光结果的国际标准图表对手术指标进行评价,包括等效球镜度(SE)、目标散光矢量(TIA)、手术引起的散光矢量(SIA)、误差的幅度(ME)、误差角度的绝对值(|AE|)、差异矢量的绝对值(|DV|)、矫正指数(CI)、成功指数(IOS)等指标。组间ME、|AE|、|DV|、CI、IOS和SE差异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组间不同时间点|AE|、|DV|、ME、SE之间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时,混合散光组的|AE|和SE小于远视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2, P=0.043; Z=-2.77, P=0.006);混合散光组的ME为负值,CI值大于1,远视散光组的ME为正值,CI值小于1,组间ME和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93, P<0.001; Z=-4.28, P<0.001);组间|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散光组术后6个月内各时间点|A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V|、ME、SE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5.98, P=0.001; H=10.54, P=0.014; H=10.90, P=0.012)。远视散光组术后6个月内各时间点|AE|、|DV|、M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0.11, P=0.018)。 结论::术后6个月内,FS-LASIK矫正混合散光的精准性优于远视散光,矫正远视散光的稳定性优于混合散光,矫正混合散光时有过矫倾向,矫正远视散光时有欠矫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0.02%和0.01%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散光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0.02%和0.01%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的总散光和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0例近视儿童,其中0.02%阿托品+框架眼镜组138例,0.01%阿托品+框架眼镜组142例,单纯框架眼镜组120例。2个阿托品组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且每晚睡前双眼同时滴用0.02%或0.01%的阿托品滴眼液;单纯框架眼镜组仅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每4个月复查1次,共随访1年。采用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等效球镜度数;标准矢量分析方法检测总散光和角膜散光(包括X、Y和轴向)。均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比较患者总散光、角膜散光以及角膜散光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1年后,单纯框架眼镜组、0.01%阿托品+框架眼镜组、0.02%阿托品+框架眼镜组的总散光(包括X)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散光: F时间=15.25, P=0.001;总散光X:wald χ2时间=48.07, P<0.001),但3组间增加幅度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角膜散光(包括X)均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散光: F时间=8.11, P=0.001;角膜散光X:wald χ2时间=20.79, P<0.001),但3组间增加幅度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3组的总散光Y、角膜散光Y、总散光轴向和角膜散光轴向均稳定,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近视儿童每晚规律应用0.02%或0.01%的阿托品滴眼液1年,对标准矢量分析法的总散光、角膜散光及二者的轴向均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