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文献溯源及其价值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外台秘要方》中的服药食忌理论有别于一般的饮食禁忌,其药物与忌食食物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文献来源、理论源流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直接文献来源主要为《新修本草》,少部分取自《许仁则方》等唐代以前其他医书;《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理论来源或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伤寒论》;王焘具备一定的药物学知识,能够对固有的服药食忌理论去粗取精、拓展出新;《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内容在考证古方、研究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方法与底本选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献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耳医学——从临证疗法到医学体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耳穴疗法是针灸学的分支,起源于我国,于20世纪体系化于欧洲,现代研究与发展由我国引领.本文综合中医学、历史学、文献学、训诂学等多学科方法,全面溯源与梳理耳穴乃至耳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溯源中,勾勒出《黄帝内经》中相关记载所反映的耳医学体系雏形,考察基于《黄帝内经》框架的古代耳医学知识,回顾耳穴的系统形成与理论构建,梳理耳穴标准制订工作历程,以"耳脑互联""脑病耳治"为例,呈现多学科交叉下的耳医学研究与发展.进一步揭示时代背景下耳部疗法向耳医学飞跃的历史依据,在传承精华基础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耳医学的后续发展锚定历史方位,希望能够对中华乃至世界非药物疗法融入健康中国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事业有所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知识史视野下黄芪性-效-用-忌的古今源流考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黄芪是现代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补虚药,古今认识存在差异变化,为进一步去伪存真,甄别优劣,发掘其本来的长处,兹从药性、功效、应用和用药宜忌再做考辨.方法 借助文献挖掘技术对历代本草及现代相关文献进行溯源,系统整理黄芪药性、功效、主治和用药宜忌的文献记载情况.结果 黄芪味"甘或微甘",多为"微温或温"性,主入脾肺三焦及肾经.文献中有 47 条功效、83 条主治,主要可归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 3 个方面,用于治疗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及痈疽久败疮,且均属衰弱性病证.但黄芪还有"补诸虚、益元气、退虚热、治风病、逐五脏间恶血、止血、止痛、补血、调经"等特殊功效,被广泛用于"小儿百病、虚喘、肾虚耳聋、癥瘕、肌热、消渴、骨蒸、中风发热、肠风、大风癞疾、妇人子脏风邪气、流产崩滞"等诸多病证,亟待进一步研究验证.黄芪的用药宜忌主要包括配伍宜忌 5 条和证候禁忌 17 条,值得甄别借鉴.结论 古代本草所载黄芪临床效用非常广泛,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以益于大健康背景下的中医药全周期干预,故从传统本草学和现代中药学结合的视角,对其性-效-用-忌进行挖掘、考订、整理和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以知识源流视角论析秦汉中医学内在演化进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本文将秦汉医学知识根据其源流划分为儒学影响、异人授业、巫术演化、道家重构、经验整合五个方面,分析不同源流对中医学所造成的影响.中医学将不同来源的知识吸收融合,同时表现出一定的跳跃式发展规律,并在内部以基础理论作为桥接创生出哲学化与技术化两条通路,形成了后世中医学哲学、理论、技术以及民间杂术互根互促的知识演进形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中医经典"概念、源流及分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经典"一词运用于中医学历史久远,"中医经典"是在中医学发生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其分类由经典内涵决定.经典内涵包括经典的权威性、典范性、历史久远性及连续传承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狭义经典和广义经典.狭义经典注重知识体系的原创性与内容的精粹性,分为理论类经典与临床类经典,构成书目较少,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四部经典;广义经典强调对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的延展性,分为医学类经典和药学类经典,书目范围扩大,在狭义经典基础上增加《黄帝内经太素》《脉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最终构成"中医经典"整体书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产后发热病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12
产后发热病始载于《黄帝内经》,及至《金匮要略》,产后发热病的诊治思路已初步形成.隋代《诸病源候论》始将产后发热病病因细分为外感、内伤,后世各家多宗其述.元代朱震亨提出"产后禁用寒苦发表",并对明清医家影响深远.近代,随着"西医东渐",各医家在反对滥用温补的同时,尝试将西医知识融入中医体系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决明子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决明子源流考证、古籍研究、古今文献毒性记载、临床不良反应及近年来相关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初步总结了与决明子安全性相关的临床病例特点及影响因素,发现决明子安全风险主要在于以乏力、纳差、厌油,尿黄如浓茶水样,大便灰白为主要临床特点的肝肾系统损伤、以腹泻、腹胀、恶心、大便松软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消化系统损伤、以阴道流血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生殖系统损伤,以口舌发麻、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喘憋、口唇紫绀为主要临床特点的过敏反应临床不良事件亦有报道,并从急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实验等毒性机制的实验报道方面对决明子有毒成分进行了毒理研究.危险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因素,配伍因素和医师因素.医师用药应该严格遵守药典规定,注意合理配伍,用量要适当,用法要正确,炮制要恰如其分,控制其用量为15 g以内避免超量服用,严格控制疗程,避免长期用药引起的蓄积中毒.同时,临床医生要注意留心最新研究进展,更新知识结构,从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及药物信息等大量文献信息中快速找到最新的、有用的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评价、判断,建立中药情报信息库,要有预警意识,加强不良反应的防控.笔者建议应规范决明子临床用药,避免非医嘱误食误用或过量服用,临床医师开具处方用法用量方应严格遵照药典推荐,并于临床中注重安全信号积累,同时加强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机制研究,在充分发挥决明子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其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痛泻要方方义及应用古今演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记载痛泻要方的古今文献, 梳理痛泻要方的历史发展源流, 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文献证据支持.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搜集中医古籍数据库与知识库及中国知网 (CNKI) 数据库中痛泻要方相关数据, 对痛泻要方的历代记载情况、主治病症、药物组成、药物剂量变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痛泻要方首见于元代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丹溪心法》一书中, 古代文献中其主治病症多为痛泻不止, 白术、白芍、防风、陈皮4味药组成虽无变化, 但其剂量配比不尽相同, 现代多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结论 痛泻要方在历代文献沿革中变化较小, 自明代成书的《丹溪心法》收录此方后, 后世医家多是沿用了其治痛泻的用法, 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扩展.至近现代, 痛泻要方更多被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儒医的文脉溯源与时代思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儒医作为一个社群名词,其足迹可谓遍布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在思想上理解并接受儒家文化理念,行动上遵行儒家厚德怀仁道,又以儒学的仁义礼智信为其内心准则,这样的一群宗儒习儒的医者与习医业医的儒者皆可视为“儒医”.儒医不仅意指因穷理而医术高深的儒者,同时更涵摄医者厚德怀仁般的儒家之心.由此,秉持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并综合运用中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整合方法,通过医史文献观、生命文化观、隐性知识论三重面向来思辨儒医的历史生态源流,这对于儒医文脉的追本溯源、创新理论和指导实践将大有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生物安全立法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针对传染病、外来物种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恐怖、生物技术谬用、特殊资源流失和突发生物安全事件等生物安全威胁防控相关的行政法规、刑法等法律法规,分析了生物安全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加强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加强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做好行政法规和刑法的衔接、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物安全立法工作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