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知识考古学分析朱丹溪相火理论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知识考古学分析朱丹溪相火理论的形成.[方法]借助知识考古学理论,通过追溯朱丹溪相火理论形成的历史及知识背景来还原朱丹溪相火理论构建的脉络.[结果]相火一词在朱丹溪时期已经成为中医学理论构建中存在的概念,外加理学的长期熏习,深刻影响了朱丹溪的医学思想,所以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医学论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为其相火理论的提出进行了理论论证,继而朱丹溪的相火理论逐渐形成.[结论]基于知识考古学分析,朱丹溪的相火理论形成是受当时的历史及知识背景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理论研究方法论现状及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现代中医研究,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四大类,其中理论研究是构建现代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当前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发生学、知识考古学、诠释学、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复杂性科学等.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方法的特点、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方法的优劣,提出“系统化的体用哲学”这一原创的中医理论研究方法,并对其应用和意义做了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中医养心理论历史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知识考古学是思想史研究较新的研究方法,其对传统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以历史还原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进行综合研究.中医养心理论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养心理论着重于保养心神,但是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研究发现,中医养心理论包括了养神、寡欲、静心、精气神交养等不同内涵,并且各个内涵之间不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呈现规整的变化,而是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相互交错的现象,这也体现出理论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独立特征.通过对中医养心理论的内涵进行阐释,明确养心思想在历代健康养生中的作用,以期为当前“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中医养心理论促进人体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无补法”争议考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用《中华医典》古籍检索工具,借助知识考古学方法整理中医古籍中“肝无补法”的相关论述,探究其理论形成和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医家观点大致分为三种:“肝无补法”实乃前人谬误;虽云“肝无补法”,然气血流通皆是补;认同“肝无补法”,肝不可补.认为应当辨证地看待“肝无补法”,不可执此观念而举世伐肝、泻肝;肝气慎补而肝血可补,肝之实证忌补而肝虚当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隐喻认知和知识考古学的中风病中医名词术语研究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风病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是中风病学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目前中风病中医名词术语存在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问题.基于以上现象,本文探讨了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2种术语研究方法学对中风病术语内涵挖掘的应用价值,发现隐喻认知具有辨别相关术语间共性与差别、重构中医理论体系的作用,为中风病名词术语内涵挖掘提供科学工具,并克服知识考古学过分强调"非连续性"带来的不足;而知识考古学能够全面地展现中风病术语内涵,建立基于学术流派结构的中风病术语体系,形成以"归真"为目的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同时有利于隐喻认知与中医传统认知模式的深度结合,两者的结合运用为中风病术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因此,本文以"风"类术语、"心神""脑神""经络"与"脏腑"为范例,探索了基于中医古籍挖掘中风病术语内涵的文献研究方案,首先运用隐喻认知方法解决术语阐释问题,进而采用知识考古学甄别初步得到的术语内涵,筛选符合历史背景的术语含义,最终达到充分考虑医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学术思想,明确中风病术语内涵与外延的作用,重构框架完整、清晰的中风病术语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康吉莱姆医学史研究对福柯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康吉莱姆医学史研究对福柯的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他在以医学史为对象的认识论强调了对认识的不连续性及话语作用,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产生了影响;二是康吉莱姆将医学和生物学概念及规范置于理论本身的内部历史及其社会领域的外部历史的交互作用中讨论,对福柯谱系学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启示.虽然康吉莱姆提出了概念结构的价值起源问题,但他仍然集中论述医学和生物学本身,并未对其开启的这一广阔领域展开进一步研究,未能深入这些知识的外在规则,而这恰恰是福柯哲学的重要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文理交叉背景下分子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开发可兼顾文理科生的分子考古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既可以弥补考古学专业本科生缺乏分子生物学实践学习机会的短板,还能为生物学专业本科生搭建专业性更强的实践学习平台.通过深入分析学校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确定了实体课堂无法开展的"古DNA研究"作为内容载体进行虚拟仿真项目开发.项目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架构兼顾文理科生对知识需求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兼顾文理科生的差异化教学目标,采用以"线上虚拟学习、实体课堂强化"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十月太阳历法对《黄帝内经》时脏相关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立足于《黄帝内经》原文,从干支学说、十月太阳历法在原文中应用的痕迹、对五行时脏相关理论构建的影响进行梳理,结合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探讨《黄帝内经》时脏相关理论范畴发生的知识背景,参考哲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运用发生学、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析十月太阳历法要素在《黄帝内经》时脏相关理论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文本的分析与整理,发现其蕴含的天文律历要素主要包括天干纪月、一年360日、五行各治72日等学说,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五行时脏相通的哲学观念、象数的思维方式、推类的逻辑方法,可以推断十月太阳历法对《黄帝内经》五行时脏相关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数据科学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从考古学诞生之初,对抽象数据的解读与分析就一直伴随.对于旧石器考古学而言,"人工制品"成为了传达史前物质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对人工制品中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科学解读,成为了复原古代人类历史的关键步骤.数据科学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具有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数理统计学、计算机应用,以及旧石器考古学的基础数据与核心科学问题以及理论知识,即采用某种或多种逻辑将旧石器考古学领域的数据进行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数理统计,并借助计算机语言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计算,从而帮助我们解释和重建史前人类社会.在目前的旧石器考古学领域,研究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标本所进行的基础的描述性信息统计,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并系统解读的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这种诉求不断推动着学科的发展,深化了我们原本对史前社会的认识,甚至开拓出了新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本文就数据科学的概念、技术路线,以及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历史与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梳理,使更多读者熟悉相关的研究手段与具体技术,使更多考古学者对数据科学的应用产生兴趣,从而应用于相关的项目研究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科技考古研究范式之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范式自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来,已普遍使用于多个科学研究领域,并于七八十年代引入至考古学.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考古学的研究范式有不少讨论,但对科技考古的研究范式的认知仍属空白.本文在简要介绍科学研究范式和考古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科技考古研究的3种范式,即科技范式、考古范式、科技考古融合范式,详细阐述了 3种研究范式的理论、方法、实践等.此外,本文还指出:科技范式是推动科技考古研究发展的"发动机",考古范式是掌控科技考古研究方向的"方向盘",而科技考古融合范式则是协调科技考古各研究领域的"中控台",真正让科技与考古融为一体.最后,笔者还对在科技考古研究范式下如何构建研究人员的知识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