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6-甲基腺嘌呤甲基转移酶3介导Bax/Bcl-2抑制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N 6-甲基腺嘌呤(N 6-methyladenosine,m 6A)甲基转移酶3(methyltransferase- like 3,METTL3)调控凋亡相关蛋白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血管钙化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1)临床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METTL3 mRNA水平。(2)细胞实验:Western印迹法检测高磷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中METTL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METTL3与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分布。构建METTL3过表达和敲低质粒,分别转染VSMCs,茜素红染色检测钙化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Ⅰ型胶原(collagen Ⅰ)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3)动物实验:3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KD血管钙化组、S-腺苷高半胱氨酸(S-adenosylhomocysteine,SAH)干预组,硝酸银染色评估胸主动脉钙化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Runx2、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1)MHD血管钙化患者血清中METTL3 mRNA水平明显低于无钙化患者( P<0.05),且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呈负相关( r=-0.65, P<0.001)。(2)高磷刺激的VSMCs中METTL3蛋白表达降低,并呈现时间依赖性。免疫荧光双染发现METTL3与Runx2共表达于细胞核。在高磷处理的VSMCs中过表达METTL3后Runx2、BMP-2、Collagen I表达明显降低,并伴有钙化结节减少,且凋亡蛋白Bax/Bcl-2比值降低(均 P<0.05)。反之,敲低METTL3通过诱导凋亡加重VSMCs钙化。(3)进一步在体内模型中给予METTL3抑制剂SAH,发现抑制METTL3表达可显著增加大鼠胸主动脉钙化,且Bax/Bcl-2比值、Runx2表达上调。 结论:MHD血管钙化患者血清METTL3水平降低,体内外实验证实METTL3可通过介导凋亡相关蛋白Bax /Bcl-2抑制CKD血管钙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银离子对细菌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讨论银离子对大肠埃希菌BL21(DE3)宿主中第一类整合子整合频率的影响。方法:将pUCINT及pACINAD两种重组质粒依次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命名为HS2。实验组分别使用含0.3 μg/ml、0.6 μg/ml和0.8 μg/ml银离子LB液体培养基,对照组使用普通LB液体培养基,银离子通过硝酸银提供,培养条件为37℃培养24 h。菌株培养完成后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发生重组反应的整合子拷贝数和总的整合子拷贝数,二者比值即为整合频率。同时通过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分析整合频率变化并利用质谱分析菌株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qPCR测定的对照组HS2菌株的整合频率为1.79×10 -5(1.44×10 -5,3.13×10 -5),实验组中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为2.07×10 -5(1.49×10 -5,2.67×10 -5),0.6 μg/ml银离子组为2.25×10 -6(1.47×10 -6,4.54×10 -6),0.8 μg/ml银离子组为1.69×10 -6(0.22×10 -6,3.08×10 -6)。实验组中0.6 μg/ml银离子组与0.8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测定结果与qPCR结果一致且质谱分析得出经银离子作用的菌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 结论:一定浓度的银离子对细菌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存在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茜素红S染色在血管钙化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茜素红S(alizarin red S)染色在血管钙化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钙盐含量高、中、低的组织共31例分别进行茜素红S染色和von Kossa硝酸银染色,对比2种不同染色法的一致性。对58例慢性肾病,17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13例主动脉夹层血管组织进行茜素红S染色观察钙化情况。结果:茜素红S染色和硝酸银染色对高、中、低钙含量组织31例均能明确着色,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钙盐颗粒信号显示方面,茜素红S染色明显强于硝酸银染色,且前者比后者更易识别杂质。在染色时间方面,茜素红S染色明显短于硝酸银染色法(40 s比30 min)。使用茜素红S法染色:53%(31/58)慢性肾病、13例(13/17)动脉粥样硬化和13例(13/13)主动脉夹层组织可见钙盐沉积,获得双盲一致的结果。 结论:茜素红S染色和硝酸银染色的检测结果一致,但前者相比后者具有操作快捷简便的特点,且阳性信号更容易识别,可作为血管钙化疾病中显示钙盐沉积的首选方法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自固化树脂充填Ⅴ类洞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自固化树脂充填Ⅴ类洞后充填体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方法:选用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56颗(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制备Ⅴ类洞,分为2组(每组28颗)。实验组用预处理剂(Tooth primer)和新型自固化树脂(Bondfill SB)充填,对照组用自酸蚀粘接剂(Scotchbond Universal)和光固化复合树脂(Z100)充填。充填后样本牙进行疲劳实验:机械循环加载(49 N、1 Hz频率120万次)和冷热循环加载(5和55 ℃的水中分别浸泡1 min,共3 000次),模拟口腔环境的咀嚼负荷和温度变化。疲劳实验前后样本牙浸入50%氨化硝酸银溶液并还原银离子。用扫描电镜检测分析充填体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和内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用透射电镜观察牙本质界面超微结构。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实验组牙本质表面边缘间隙较对照组小。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釉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0.67±0.15)μm]显著小于实验组[(33.54±10.27)μm]( P<0.05)。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釉质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55.08±15.20)%]显著大于实验组[(25.15±12.47)%]( P<0.05)。疲劳实验后实验组充填体表面和内部更易观察到内聚破坏。透射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本质界面比实验组有更多的银沉淀物;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实验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和充填体内部。 结论:充填Ⅴ类洞时本项研究所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在牙釉质界面有较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而新型自固化复合树脂在牙本质界面有良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硝酸银涂布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硝酸银涂布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30例(30眼),溃疡深度为角膜浅中基质层,溃疡范围为直径≤6mm。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给予2%硝酸银涂布于角膜溃疡表面并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只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观察12个月。观察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观察组15例角膜溃疡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1.26±5.37)天。对照组10例角膜溃疡愈合,平均时间为(45.10±6.50)天。观察组角膜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 t=-5.57, P=0.000)。两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治疗前( t=5.07,3.19; P=0.000,0.011)。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 t=-2.22, P=0.039)。 结论:硝酸银涂布对于病变位于浅中基质层的真菌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疗效,可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减少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葛根纳米银的制备及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影响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葛根淀粉和硝酸银为反应原料,制备葛根纳米银材料,考察其特征及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通过微波加热合成纳米银水溶胶,并采用UV-Vis、TEM、FTIR、XRD和EDS对性能进行表征,在MS培养基中添加纳米银,研究不同浓度纳米银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采用100 mL小烧杯(葛根淀粉液50 mL)的单因子优化实验表明,适宜的条件为:AgNO3浓度4.0 g/L、APG溶液0.4 mL、NaCl浓度0.04 g/L、pH值13、微波加热40 s.根据单因子优化条件,采用1 L大烧杯(葛根淀粉液500 mL)放大制备试验,得到的纳米银水溶胶在396.7 nm处出现特征吸收峰,纳米银颗粒为类球形,结晶度较高,含有C、O和Ag元素.在MS+6-BA 0.2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 mg/L的纳米银,选择沙藏50 d、GA3 100 mg/L处理24 h的多花黄精种子接种在上述培养基中,与未添加纳米银的对照相比,种子开始萌发时间大大缩短,萌发率显著提高,达79.6%,根茎芽浓绿,根系发达.结论:以葛根淀粉和硝酸银为原料成功制备了类球形、粒径小、结晶度高的纳米银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该纳米银5 mg/L时,能促进多花黄精种子的萌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紫草银纳米粒的绿色合成及抗浅部真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以紫草提取液为还原剂,以硝酸银为银源,简单快速地合成银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抗浅部真菌作用研究.方法:以合成银纳米粒的吸光度为指标,考察紫草提取液用量、AgNO3溶液浓度、反应pH对紫草银纳米粒(ZC-AgNPs)合成的影响,应用响应面优化筛选最佳合成条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动态激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紫草-银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化学银纳米粒(C-AgNPs),利用微量稀释法测试ZC-AgNPs和C-AgNPs对浅部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ZC-AgNPs的最佳工艺为硝酸银浓度10mmol/L、紫草提取液体积1.7mL、反应pH为10.8.所得ZC-AgNPs形状为球形,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平均粒径约为12.59 nm,分布均匀、性质稳定.抗浅部真菌实验结果显示ZC-AgNPs均优于C-AgNPs,ZC-AgNPs对红色毛癣菌MIC为62.5 μg/mL、对须癣毛癣菌MIC为125 μg/m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15.63μg/mL;C-AgNPs对红色毛癣菌MIC为250μg/mL,对须癣毛癣菌MIC为500 μg/m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250μg/mL.结论:ZC-AgNPs制备方法稳定、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抗浅部真菌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口腔环境响应性的银纳米颗粒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淀粉有机模板的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该AgNPs在口腔龋损酸性微环境中响应性释放,通过杀灭病原菌抑制生物膜形成和破坏已成熟生物膜的双重抗菌能力,为龋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以可溶性淀粉为绿色稳定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硝酸银为银前驱体,使用一锅法制备得到淀粉负载的Ag NPs.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对Ag NPs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细菌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探究其抗菌能力、使用结晶紫染色探究其抑制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细菌活死染色探究其破坏成熟生物膜能力.结果 紫外分光光度计显示的特征峰和透射电镜图像均表明成功合成了均匀分散在淀粉模板的球形Ag NPs,菌落计数结果显示,在α-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模板酶解后释放Ag NPs,对变形链球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P<0.001),而未经α-淀粉酶作用的淀粉负载的Ag NPs则与对照组结果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晶紫染色结果和细菌荧光显微镜观察图像表明,淀粉负载的Ag NPs具有抑制变形链球菌形成生物膜和破坏成熟生物膜的作用.结论 使用简单的一锅法绿色合成的淀粉负载的Ag NPs,能在口腔中α-淀粉酶的作用下被释放,杀灭变形链球菌、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同时还能破坏成熟的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金银花总皂苷对噪声暴露后大鼠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及耳蜗TLR4-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金银花总皂苷对噪声暴露后大鼠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及耳蜗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NLR 家族 Pyrin 域包含 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 只 Wistar 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金银花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在有机玻璃盒中连续15天每天暴露在强度为100 dB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的10 kHz倍频程噪声中2 h建立噪声暴露后分泌性中耳炎模型成功后,各药物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治疗周期为2周.治疗结束后,测定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水平,硝酸银染色观察大鼠耳蜗基底膜显微结构,电镜检测大鼠耳蜗病理改变,实时荧光逆转录法(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及蛋白印迹法检测耳蜗组织TLR4、NLRP3 mRNA蛋白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耳蜗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耳蜗内外毛细胞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耳蜗内、外毛细胞结构破坏严重(倒置、缺失),排列紊乱,有大面积崩坏;纤毛上皮肿胀,纤毛排列紊乱,部分脱落,中耳黏膜增厚,炎症细胞浸润.经金银花总皂苷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耳蜗内外毛细胞破坏程度明显改善.正常对照组耳蜗毛细胞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耳蜗内、外毛细胞排列紊乱,与螺旋神经节细胞周围突结合出现裂隙;经金银花总皂苷干预治疗后,耳蜗内、外毛细胞排列趋于正常,与螺旋神经节细胞周围突结合处仍然有裂隙,但裂隙较小.模型对照组 ABR 阈值水平、耳蜗组织 TLR4[(0.73±0.12)vs(4.29±0.74),(0.24±0.06)vs(1.06±0.17)/GAPDH]、NLRP3[(0.84±0.14)vs(3.88±0.63),(0.30±0.05)vs(1.12±0.18)/GAPDH)]mRNA 蛋白水平、MPO、TNF-α、MMP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金银花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ABR阈值水平、耳蜗组织TLR4[(4.29±0.74)vs(3.18±0.50)、(2.34±0.34)、(1.52±0.24),(1.06±0.17)vs(0.90±0.15)、(0.59±0.10)、(0.40±0.06)/GAPDH)]、NLRP3[(3.88±0.63)vs(3.02±0.48)、(2.18±0.37)、(1.46±0.23),(1.12±0.18)vs(0.83±0.13)、(0.54±0.09)、(0.36±0.06)/GAPDH]mRNA蛋白水平、MPO、TNF-α、MMP 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金银花总皂苷中、高剂量组ABR阈值水平、耳蜗组织TLR4[(3.18±0.50)vs(2.34±0.34)、(1.52± 0.24),(0.90±0.15)vs(0.59±0.10)、(0.40±0.06)/GAPDH]、NLRP3[(3.02±0.48)vs(2.18±0.37)、(1.46±0.23),(0.83±0.13)vs(0.54±0.09)、(0.36±0.06)/GAPDH]mRNA蛋白水平、MPO、TNF-α、MMP水平低于金银花总皂苷低剂量组(P<0.01),金银花总皂苷高剂量组 ABR 阈值水平、耳蜗组织 TLR4[(2.34±0.34)vs(1.52±0.24),(0.59±0.10)vs(0.40±0.06)/GAPDH]、NLRP3[(2.18±0.37)vs(1.46±0.23),(0.54±0.09)vs(0.36±0.06)/GAPDH]mRNA 蛋白水平、MPO、TNF-α、MMP 水平低于金银花总皂苷中剂量组(P<0.01),剂量-效应关系明显(P<0.01).结论 金银花总皂苷对噪声暴露后大鼠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金银花总皂苷抑制炎症TLR-4-NLRP3通路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六味地黄丸对钛颗粒诱导骨溶解成骨影响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可用来治疗骨质疏松,而鲜有关于六味地黄丸对磨损微粒诱导的成骨细胞分化与矿化方面的相关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钛颗粒诱导的小鼠MC3T3-E1成骨细胞体外骨溶解模型的积极作用.方法:大鼠口服六味地黄丸后提取含药血清,筛选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和钛颗粒对MC3T3-E1细胞活力影响的最佳浓度.将MC3T3-E1细胞为3组:空白组给予成骨分化培养;模型组给予钛颗粒(5 μg/mL)+成骨分化培养;加含药血清组给予钛颗粒(5 μg/mL)+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分为10%,15%,20%剂量)共培养+成骨诱导.通过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通过硝酸银(Von Kossa)和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情况,qRT-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Osterix、Ocn、Axin、ALP和Op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p-GSK-3β、GSK-3β、Runx2和Osterix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培养可以逆转钛颗粒诱导的MC3T3E-1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降低,增加MC3T3E-1细胞茜素红染色及钙化结节,增加MC3T3E-1细胞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提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②结果说明,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体外可以逆转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分化矿化的抑制作用,上调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其机制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提示六味地黄丸有望成为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有效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