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评估硫代乙酰胺诱导急性肝炎大鼠模型肝硬度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评估急性肝炎大鼠模型中肝硬度与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10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低剂量组(35只)、高剂量组(35只)。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使用400 mg/kg和600 mg/kg的硫代乙酰胺(TAA)诱导急性肝炎模型。应用VTIQ技术检测大鼠肝脏右中叶、右叶肝硬度参数,以Mean-H、Mean-L代表肝硬度测值较高和较低的肝叶,Mean代表两个肝叶测值均值。比较三组间肝硬度参数的差异性,再对比两个肝叶肝硬度参数的差异性。分析肝硬度Mean值与病理组织学半定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随机抽取三组各10只大鼠在腹腔麻醉处死前后进行VTIQ测值的重复性检验,再随机抽取处死后三组各10只大鼠进行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VTIQ测值的重复性检验。结果:VTIQ检测结果显示三组间Mean、Mean-H、Mean-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高剂量组测值高于低剂量组、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两个肝叶间Mean-H、Mean-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Mean值与病理组织学半定量数据肝细胞水肿、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增生、胆管增生呈显著正相关( r=0.391、0.648、0.577、0.542,均 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细胞水肿、嗜酸性变、胆管增生显著正向预测Mean值(β=-0.278、-0.196、-0.333,均 P<0.05)。处死前后VTIQ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ean、Mean-H、Mean-L的重复性系数分别为0.166、0.182、0.185;处死后大鼠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VTIQ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ean、Mean-H、Mean-L重复性系数分别为0.114、0.194、0.165和0.206、0.322、0.268。 结论:VTIQ技术在评估急性肝炎大鼠模型中显示了其潜在的临床价值,为非侵入性评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败血症代谢物群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UHPLC/Q-TOF-MS)技术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败血症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取患儿入院第1天/体检当天的静脉血标本,采用UHPLC/Q-TOF-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特点。结果:共纳入败血症组20例,对照组10例。败血症组患儿血苯丙氨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乳糖、4-羟基甲苯丁酰胺、伊洛前列素、顺式8,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苯乙酰胺、血氧烷B2、二氯二甲基二乙胺共12种代谢产物高于对照组( 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这些代谢物进行可信度分析,得到7种可信度较高的代谢物,分别为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明显异常,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7种代谢物水平明显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IRT2抑制剂AGK2对硫代乙酰胺诱导的L02细胞线粒体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T2)的选择性抑制剂AGK2对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L02肝细胞的线粒体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源性肝细胞系L02细胞,以不同浓度SIRT2抑制剂AGK2作为干预药物,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AGK2对L02细胞活性的影响,选取适宜的浓度为AGK2干预组。正常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干预;造模组给予90 mmol/L TAA进行造模;低、中、高剂量AGK2组在造模2 h前分别加入1、2、4 μmol/L AGK2。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倒置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苹果酸脱氢酶(MDH1)、SIRT2和裂变蛋白1同系物(FIS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SIRT2的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当AGK2的浓度为1、2、4 μmol/L时,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98.05%、95.76%、91.65%,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当AGK2浓度为8、16、32、64、128 μmol/L时,细胞存活率与正常组相比均显著下降(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AGK2组L02细胞活性和贴壁性较好,漂浮细胞显著减少,且AGK2浓度越高细胞活性和贴壁性越好,漂浮细胞越少。与模型组相比,AGK2组的L02细胞显示红色荧光增强,而绿色荧光减弱,且AGK2浓度越高红色荧光越强,绿色荧光越弱。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AGK2组L02细胞内SIRT2的荧光减弱,且AGK2浓度越高,SIRT2的荧光越弱。低、中、高剂量AGK2组L02细胞内IDH1、MDH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均 P<0.05),且与AGK2的浓度呈正相关( r=0.818, P<0.05; r=0.960, P<0.05);SIRT2和FIS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 P<0.05),且与AGK2的浓度呈负相关( r=-0.992, P<0.05; r=-0.998, P<0.05)。 结论:AGK2可以降低TAA刺激的L02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增加IDH1和MDH1蛋白表达量,减少L02细胞内SIRT2和FIS1的蛋白表达量,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生素D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小鼠动物模型探讨维生素D对急性肝衰竭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长期维生素D缺乏对肝脏损伤、肝脏炎症信号的影响。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维生素D缺乏对模型小鼠存活率的影响,并观测补充高剂量维生素D对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氨转氨酶(AST)以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RT-qPCR检测肝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NOD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以及趋化因子CCL2、CXCL1、CXCL2等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脏组织巨噬细胞的数量。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Mantel-Cox)分析。 结果:长期维生素D缺乏饲养会增加小鼠对急性肝损伤的敏感性,表现为增加血细胞外渗、肝脏实质细胞大量坏死,上调肝脏组织TNF-α、IL-1β、NLRP-3的mRNA表达( P < 0.05);并增加肝脏巨噬细胞的数量( P < 0.05)。同时,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小鼠因肝损伤造成的病死率( P < 0.01)。相反,预先给予大剂量维生素D(100 IU/g)可以明显减轻小鼠的肝损伤,抑制ALT、AST的上升( P < 0.01),缓解肝脏组织坏死,同时下调肝脏组织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 P < 0.05)。 结论:小鼠模型显示长期维生素D缺乏会加重药物导致的急性肝衰竭,降低存活率;而给予高剂量维生素D具有一定肝脏保护作用,可显著改善肝脏的坏死情况并抑制炎症。因此,充足的维生素D可维持肝脏的生理平衡以抵御肝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黏多糖贮积症ⅣA型诊断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黏多糖贮积症ⅣA型(MPS ⅣA)是一种累及多器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罕见病。患者因常染色体隐性变异造成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GALNS)缺失,使硫酸角质素和软骨素-6-硫酸酯在细胞中贮积引起。患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但智力正常。白细胞或成纤维细胞中GALNS活性测定为确诊MPS ⅣA的金标准。MPS ⅣA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需尽早诊断,及时施行多学科协同干预,并开展依洛硫酸酯酶α酶替代疗法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芪总黄酮对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astragalus,TFA)对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保护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根据随机数字法将78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FA低剂量组、TFA中剂量组、TFA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每组13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III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ⅢNP)、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Ⅰ)、IV型胶原(collagen type IV,Col-Ⅳ)水平。伊红-苏木素(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Masson染色测定肝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蛋白水平。S-P免疫组化测定肝组织NF-κB P50、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FA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长量明显增加,肝指数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131.50±27.90)g比(142.44±23.32)g比(155.65±22.88)g比(156.06±15.83)g,(6.28±0.53)%比(5.59±0.72)%比(5.55±0.52)%比(5.13±0.77)%, F值分别为23.66和46.41, P值均<0.05]。与模型组比较,TFA各剂量组大鼠血清AST、ALT水平明显降低,血清Hyp、PIIINP、Col-I、Col-IV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ST(U/L):(270.35±28.63)比(217.58±20.52)比(188.27±40.50)比(183.65±27.38),ALT:(432.30±39.24)比(294.36±47.49)比(290.30±49.41)比(267.78±45.34),Hyp(μg/L):(12.51±0.46)比(5.67±0.97)比(5.39±0.56)比(4.67±0.74),PIIINP(μg/L): (23.79±2.94)比(21.58±2.83)比(18.84±1.68)比(16.50±2.04),Col-I(μg/L): (825.32±43.97)比(771.37±37.60)比(734.43±45.50)比(740.02±42.95),Col-IV(μg/L): (25.39±3.27)比(7.66±2.88)比(6.17±1.99)比(6.40±1.94), F值分别为72.13、55.21、280.67、27.14、14.78和157.08, P值均<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紊乱,汇管区坏死、肝细胞增多、炎症细胞增多,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有假小叶形成;阳性药物组和TFA各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TFA组大鼠肝组织TNF-α、ICAM-1、TIMP蛋白水平明显降低,MMP-9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75±0.13)比(0.48±0.09),(0.72±0.11)比(0.49±0.10),(0.36±0.05)比(0.19±0.03),(0.34±0.06)比(0.45±0.03), F值分别为39.89、49.03和104.88, P值均<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NF-κB P50、NF-κB P65表达量明显增加,表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TFA组大鼠肝组织NF-κB P50、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37±0.04)比(0.25±0.03),(0.35±0.03)比(0.23±0.02), F值分别为251.23和329.33, P值均<0.05]。 结论:TFA对肝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TFA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抑制肝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探究急性肝损伤伴认知功能障碍小鼠不同脑区代谢物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肝损伤伴认知功能障碍小鼠不同脑区代谢物变化。方法:将28只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8只)和急性肝损伤组(ALI组,20只),ALI组小鼠在注射硫代乙酰胺诱导急性肝损伤后,通过对行为学结果的层次聚类分析将其分为ALI伴认知功能障碍组(CD组)和ALI不伴认知功能障碍组(非CD组)小鼠。 1H-核磁共振( 1H-NMR)检测CD组小鼠不同脑区代谢物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有55%(11/20)的小鼠发生认知功能障碍,CD组和非CD组均表现出相似的肝损伤。非CD组在Y-maze新臂的探索时间高于CD组[(111.54±19.32) s比(63.96±14.59) s, t=6.28, P<0.01]。对照组与CD组相比,额叶皮层γ-氨基丁酸合成减少25.08%(0.78/3.11)[(3.11±0.34) μmol/g比(2.33±0.26) μmol/g, t=5.35, P<0.05],海马和额叶皮层乳酸减少32.50%(1.82/5.60)、38.98%(2.90/7.44)[(5.60±0.35) μmol/g比(3.78±0.75) μmol/g, t=5.98, P<0.05;(7.44±0.77) μmol/g比(4.54±0.89) μmol/g, t=6.98, P<0.05];乙酰天门冬氨酸减少32.12%(1.24/3.86)、32.74%(1.46/4.46)[(3.86±0.35) μmol/g比(2.62±0.54) μmol/g, t=5.34, P<0.05;(4.46±0.18) μmol/g比(3.00±0.54) μmol/g, t=6.98, P<0.05];牛磺酸减少34.15%(6.72/19.68)、26.49%(5.65/21.33)[(19.68±1.69) μmol/g比(12.96±2.43) μmol/g, t=6.32, P<0.05;(21.33±0.78) μmol/g比(15.68±2.10) μmol/g, t=6.80, P<0.05]。 结论:海马和前额叶皮层的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硫仑联合二价铜离子诱导铜死亡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双硫仑(disulfiram,DSF)联合二价铜离子(Cu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Hep3B细胞,分别采用DSF(30 nmol/L)溶液、Cu2+(1 μmol/L)溶液和铜螯合剂四硫代钼酸铵(ammonium tetrathiomolybdate Ⅵ,ATTM)(30 nmol/L)溶液单独或联合干预,以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30 nmol/L)作用的细胞为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铜死亡相关蛋白二氢硫辛酰胺-S-乙酰转移酶(dihydrolipoamide S-acetyltransferase,DLAT)和铁氧还蛋白1(ferredoxin 1,FDX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或联合干预后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均P<0.05),其中DSF+Cu2+联合干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更加显著(均P<0.0001).在DSF联合Cu2+的基础上加入ATTM后逆转了 DSF联合Cu2+对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其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较DSF+Cu2+组增强(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干预后铜死亡相关蛋白DLAT和FDX1的荧光强度改变并不明显,但Cu2+联合DSF后DLAT蛋白的荧光强度增加而FDX1蛋白的荧光强度减弱,加入ATTM后则逆转了 DLAT和FDX1蛋白的表达趋势.结论 DSF联合Cu2+能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铜死亡的发生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胶质细胞铁死亡在烟雾吸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究小胶质细胞铁死亡在烟雾吸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烟雾吸入性损伤(SII)组、铁抑素治疗组(Fer-1组,2.5 mmol/kg Fer-1)、甲磺酸去铁胺治疗组(DFO组,200 mg/kg DFO),每组5只.Fer-1组和DFO组于造模后第1、3、5天分别腹腔注射Fer-1和DFO.第6天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检测脑损伤因子、炎性因子、铁死亡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双联吡啶比色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铁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小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DTNB)直接法测定小鼠脑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BV2细胞,分为Control组、Erastin组(10 μmol/L Erastin刺激)、Fer-1组(10 μmol/L Erastin与5 mmol/L Fer-1同时刺激)、DFO组(10 μmol/L Erastin与50 mmol/L DFO同时刺激).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SII组小鼠脑组织出现明显铁沉积和炎症反应,脑组织脑损伤因子、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升高,乙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4(ACSL4)、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mRNA表达水平升高,谷胱甘肽氧化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mRNA表达水平降低,小鼠脑组织GSH和SOD含量降低,LPO和MDA含量升高(P<0.05).与SII组相比,Fer-1组和DFO组小鼠相应指标变化与上述相反(P<0.05),小鼠脑组织损伤减轻.BV2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Erastin组BV2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率升高(P<0.05),细胞内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与Erastin组相比,Fer-1组、DFO组细胞相应指标变化与上述相反(P<0.05),BV2细胞氧化损伤得到缓解.结论 铁死亡抑制剂Fer-1和DFO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铁死亡并缓解烟雾吸入性脑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北桑寄生总黄酮对硫代乙酰胺诱导斑马鱼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北桑寄生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Loranthus tanakae,LTF)对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诱导的斑马鱼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TAA诱导AB品系与转基因品系斑马鱼建立ALI模型,通过对斑马鱼的生长发育、肝脏形态、肝功能酶活性、脂质积累情况及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考察LTF是否具有保肝活性.结果 25、50 μg/mL LTF可以明显抑制TAA引起的斑马鱼发育毒性,促进幼鱼生长及减缓卵黄囊的吸收滞后现象(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LTF可以明显增加斑马鱼幼鱼肝脏面积,提高肝脏的荧光强度(P<0.05、0.01).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LTF处理后斑马鱼肝脏病理状态得到缓解,空泡化现象明显减少.LTF显著降低TAA诱导的斑马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P<0.05、0.01).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LTF显著降低幼鱼肝脏区域脂质积累程度(P<0.05、0.01).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结果显示,LTF处理后幼鱼体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catalase,CAT)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LTF在防治ALI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其肝脏保护活性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