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碘解磷定注射液急诊治疗农药中毒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碘解磷定注射液急诊治疗农药中毒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2022年 3月—2024年 3月松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90例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农药清理、洗胃、导泻、补充电解质,对照组采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碘解磷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神经功能.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56%,高于对照组的 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7 d后,研究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治疗农药中毒患者中进行碘解磷定静脉输注可提升临床疗效,缩短恢复正常时间且可改善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短期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对6~7岁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6~7岁儿童短期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对儿童眼底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屈光专科2019年1月至2月和2020年2月就诊的6~7岁儿童71例(71只右眼),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每日2次,持续1周后停用。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4、8周分别测量其等效球镜度(SE)、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T)和视网膜血管密度(RVD)。根据第1周睫状肌麻痹等效球镜度(CSE)分为近视组(CSE≤-0.50 D,43眼)和对照组(CSE>-0.50 D且≤+2.00 D,28眼)。使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行黄斑区视网膜检测,选取以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 mm中心圆(Fovea)、3 mm旁中心凹环(ParaFovea)和6 mm的中心凹周边环(PeriFovea),计算Fovea和ParaFovea、PeriFovea颞侧(T)、上方(S)、鼻侧(N)、下方(I)四个象限的RT及RVD。结果:两组儿童1%硫酸阿托品凝胶滴眼1周后,SE和RT均显著升高,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停药3周,近视组SE恢复至基线水平,停药7周,对照组SE和两组ParaFovea(I)区RT恢复到基线水平。近视组用药前后R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用药1周后Fovea区RVD以及ParaFovea(I)区浅层RVD较基线时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停药后RVD下降,至第8周时,ParaFovea(N)区浅层RVD、ParaFovea(I)区深层RVD以及PeriFovea(S)区RVD较基线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1周后,ParaFovea(S、N、I)和PeriFovea(S)区RT变化量(ΔRT)和Fovea区RVD变化量(ΔRVD)近视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滴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1周可使两组儿童黄斑区RT均显著增加,停药后恢复过程持续7周以上;可使对照组儿童Fovea区RVD以及ParaFovea(I)区浅层RVD显著增加,而对近视组儿童RVD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联合佩戴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眼表和睑板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联合佩戴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眼表和睑板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甘肃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学中心2021年1月至6月8~14岁近视青少年80例(80眼)。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联合佩戴角膜塑形镜)40例(40眼)和对照组(佩戴角膜塑形镜)40例(40眼)两组。所有受试者比较戴镜前及戴镜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泪膜指标、睑板腺改变、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和角膜染色分级。结果:试验组在戴镜后1个月出现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34, P=0.026),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05)。两组在戴镜后不同时间OSDI评分、非侵入性泪河高度、泪液分泌试验、睑板腺评分和角膜染色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联合佩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对青少年眼表和睑板腺功能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引起的短暂性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引起的短暂性近视(NIT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纳入2021年1—6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符合条件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6~18岁近视儿童青少年144例(144眼)。采用计算机区组随机方法将受检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和空白溶媒滴眼液每晚睡前双眼滴眼1次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用药后1周、2周以及停药后2周测量并记录受检者的初始NITM值、屈光度、瞳孔大小、眼压、滴药后眼部耐受性评价等,并计算初始NITM值较基线的差值百分比,同时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初始NITM值较基线时降低≥60%者判定为有效,较基线时降低<60%者判定为无效。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27例(127眼)受检者,年龄(9.3±1.9)岁,其中研究组62例(62眼),对照组65例(65眼)。对照组、研究组基线初始NITM值分别为(-0.43±0.15)D和(-0.41±0.13)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5, P=0.517)。用药1周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3.1%,研究组为58.1%,组间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5, P=0.091);研究组的初始NITM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4, P=0.016)。用药2周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29.2%,研究组为7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56, P<0.001);研究组的初始NITM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0.20)D vs.(-0.33±0.29)D, t=6.52, P<0.001]。研究期间组间患者在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指标、用药后不适症状、耐受性评分和心率、血压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能有效降低儿童青少年NITM程度,并且安全性较好,可作为近视防控的临床治疗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12岁儿童晶状体屈光力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上海市静安区3~12岁儿童晶状体屈光力(LP)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视光科门诊就诊的3~12岁儿童131人131眼。分别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阿托品眼膏对≤6岁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对>6岁的受检者进行扩瞳。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曲率(Km)、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和中央角膜厚度(CCT)。采用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测量平均等效球镜度(SE)和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采用Bennett公式计算LP。根据年龄不同将受检者分为3~4岁组16眼、5~6岁组20眼、7~8岁组25眼、9~10岁组33眼和11~12岁组37眼;根据性别不同将受检者分为男性组57眼和女性组74眼;根据SE不同将受检者分为低度近视组38眼、中度近视组12眼、高度近视组25眼、正视组11眼、低度远视组9眼、中度远视组13眼和高度远视组23眼。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不同屈光度组眼部生物学参数测量值的差异。年龄及眼部屈光参数与L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多个影响因素对LP的贡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3~4岁组、5~6岁组、7~8岁组、9~10岁组和11~12岁组儿童的平均LP分别为(27.35±1.88)、(24.71±1.92)、(22.92±1.87)、(21.49±1.54)和(21.25±1.55)D,随着年龄的增加,LP值逐渐降低,3~4岁组与5~6岁组、5~6岁组与7~8岁组、7~8岁组与9~1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女性儿童的平均LP值高于男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8, P<0.01)。高度近视组LP值低于正视组,中度近视、低度近视组LP值均低于远视组,低度远视组、中度远视组LP值均高于正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受检者的年龄、AL、ACD、CCT与LP均呈负相关( r=-0.76、-0.79、-0.38、-0.18,均 P<0.05),SE、LT与LP均呈正相关( r=0.62, P<0.05; r=0.68, P<0.01),Km与LP无明显线性相关性( r=0.07, P=0.45)。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分析LP的独立影响因素,得到LP=-0.430×AL+0.329×LT-0.267×年龄-0.108×性别-0.084×CCT(男=1,女=0),各因素的标准化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后分别为AL、LT、年龄、性别、CCT(均 P<0.05)。 结论:上海市静安区3~12岁儿童的LP变化较大,LP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随SE增长呈上升趋势,女性儿童LP值高于男性儿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抗磷脂综合征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26岁。因突发右眼视物不清1 d,于2023年4月13日到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半个月前因右侧腘静脉血栓栓塞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及尿激酶溶栓、那屈肝素钠抗凝治疗。否认其他全身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数指/10 cm、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11 mm Hg (1 mm Hg=0.133 kPa)。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检查,右眼视盘水肿,盘缘小片状出血,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串珠样"改变,静脉旁多发散在视网膜前出血,对应静脉处可见白色栓子样梗塞,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图1A)。红外眼底扫描激光检查,右眼仅见上方及颞侧涡静脉轮廓(图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区鼻侧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层间结构模糊,脉络膜厚度不均(图1C)。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右侧股静脉下段-腘静脉栓塞,周围软组织肿胀(图2A)。右下肢静脉3D-CT血管造影检查,右侧胫前、胫后及腓静脉显影变淡,右侧腘动脉局限性轻度狭窄(图2B)。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9.4 s(正常值范围31 ~43 s)。给予患者静脉注射800 ml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维生素K40 mg/d促进凝血因子合成。治疗2 d后患者自觉右眼视力降至无光感。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大量散在Roth斑样出血,视网膜静脉系统"串珠样"改变伴多发散在节段性栓子栓塞,黄斑区内界膜隆起伴内界膜下出血(图3A)。OCT检查,右眼后极部视网膜重度水肿,层间结构紊乱、内界膜脱离(图3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全周视网膜大范围遮蔽荧光,隐约可见动脉前峰充盈,遮蔽区域见脉络膜背景荧光弥漫增强;造影晚期仍未见视网膜静脉荧光充盈(图3C)。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史密斯抗体(抗SM抗体)(+),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其余血常规、生物化学检测结果无明显异常。血栓弹力检查,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活性减弱。诊断:(1)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PS);(3)狼疮抗凝物-低凝血酶原综合征。给予患者眼球按摩、高通量氧气间断吸氧、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免疫抑制、维生素促进凝血因子合成、达肝素钠抗凝、球后注射硫酸阿托品扩血管、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降眼压、血栓通活血化瘀治疗。但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浓度硫酸阿托品防控近视进展眼用制剂制备的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低浓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已成为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眼用制剂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控制儿童近视进展,但目前国内尚无上市的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产品,临床上常用的滴眼液多为院内制剂,各家在制备过程中尚无统一标准,给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对相应的眼用剂型的制备方法进行规范指导。为保证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的临床防控效果和安全性,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组织上海市医学会视光学专科分会常务委员会、上海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医院制剂学组以及国内视光学研究者、眼科药物制备的药学专家,针对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在制备上的要点和目前国内临床工作的需求,深入讨论并制定《低浓度硫酸阿托品防控近视进展眼用制剂制备的专家共识(2023)》,以供眼科医师、药学工作者以及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使用者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特异性磷酸酶-1对小胶质细胞极化及颞叶癫痫发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对小胶质细胞极化及颞叶癫痫(EP)发作的影响.方法 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DUSP1正常表达组(DUSP1normal组)、DUSP1高表达组(DUSP1over组)、DUSP1低表达组(DUSP1low组)小鼠,每组12只,将这些小鼠又分为DUSP1normal+对照(Con)组、DUSP1normal+EP 组、DUSP1over+Con 组、DUSP1over+EP 组、DUSP1low+Con 组和 DUSP1low+EP 组,每组 6 只.取DUSP1norma1+EP组、DUSP1over+EP组及DUSP1 low+EP组小鼠分别 腹腔注射氯化锂溶液(125 mg/kg)、硫酸阿托品溶液(1 mg/mL)及盐酸匹罗卡品溶液(50 mg/kg),构建颞叶EP模型.评估EP小鼠注射后2 h内EP发作等级,记录达到Ⅳ级的时间为潜伏期.将EP小鼠处死,取完整脑组织用于免疫荧光检测,取颞叶组织用于炎症细胞因子、DUSP1及小胶质细胞调控蛋白检测.结果 与DUSP1normal组比较,DUSP1over组DUSP1/β-ac-tin 及 DUSP1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DUSP1low组DUSP1/β-actin及DUSP1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USP1normal+EP组比较,DUSP1over+EP组小鼠EP发作达Ⅳ级潜伏期明显延长,DUSP1low+EP组小鼠EP发作达Ⅳ级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USP1normal+Con组比较,DUSP1normal+EP组小鼠颞叶组织中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CD16、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水平均升高,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均升高,IL-10水平降低,DUSP1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相关蛋白p-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USP1normal+EP组比较,DUSP1over+EP组小鼠颞叶组织中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CD16、TNF-α、IL-1β和iNOS mRNA水平均降低,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CD206、转化生长因子-β、精氨酸酶1与几丁质酶样蛋白mRNA水平均升高,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均降低,IL-10水平升高,DUSP1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相关蛋白p-ERK1/2、p-JNK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USP1norrnal+EP组比较,DUSP1low+EP组小鼠颞叶组织中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TNF-α和iNOS mRNA水平均升高,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均升高,IL-10水平降低,DUSP1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相关蛋白p-ERK1/2、p-JNK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化锂溶液-盐酸匹罗卡品溶液点燃EP小鼠颞叶组织中DUS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高表达DUSP1基因能够延长小鼠EP发作的潜伏期,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p-ERK1/2、p-JNK和p-p38蛋白表达来调节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4~14岁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散瞳前后屈光度变化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睫状肌麻痹散瞳验光对4~14岁儿童青少年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23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视眼激光中心的屈光不正儿童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18眼,根据年龄分为4~8岁组(70眼),9~14岁组(148眼).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睫状肌麻痹散瞳(以下简称散瞳)验光后其屈光状态的改变.结果 在不同年龄组间散瞳均能改变受试者的屈光度.4~8岁组散瞳前等效球镜、球镜分别较散瞳后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瞳后柱镜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4岁组散瞳后等效球镜、柱镜值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瞳前后组比较,球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散瞳验光能为屈光不正儿童青少年提供有效的验配方案.4~8岁儿童采用硫酸阿托品散瞳能明显改变屈光度,降低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的绝对值,更趋近于正视状态,9~14岁青少年采用美多丽散瞳可以降低等效球镜与散光度值,改善儿童青少年的视觉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阿托品联合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及血液灌流治疗老年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接受阿托品联合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血液灌流(HP)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的老年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64 例,根据不同救治方案将患者分为使用阿托品救治的对照组(32 例)和使用阿托品联合CVVH+HP方案救治的观察组(32 例).2 组均接受反复清洗胃部、甘露醇或硫酸镁导泻、大量吸氧、平衡电解质、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氯磷定等常规急救措施,此外,对照组使用阿托品救治,观察组使用阿托品联合CVVH+HP方案救治.观察并比较2 组恢复情况、胆碱酯酶(ChE)水平、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程度评估值[心功能指标值:心肌肌钙蛋白 I(cTnI)、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肝功能指标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肾功能指标值: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评估并比较2 组机体氧化应激程度[人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局部炎症情况[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不良事件、临床疗效以及缓解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hE活性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ChE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Ch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CK-MB、cTnI、cTnT、ALT、AST、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LPO和MDA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而SOD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LPO和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IL-1β、IL-6、PCT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IL-1β、IL-6、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而疗效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MS、反跳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但 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品联合CVVH+HP方案可降低老年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ChE表达,抑制局部炎症,增强抗氧化能力,减少对脏器功能的损害,疗效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