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状况和分子特征。方法:2020年4 - 6月,在新疆伊犁、阿拉山口、呼图壁、青河、福海、五家渠6个地区采集312份硬蜱样本,应用巢式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对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样本进行巢式PCR产物基因分型鉴定。结果:巢式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97%(28/312)和11.86%(37/312)。其中,荧光定量PCR法青河阳性率最高,为35.29%(12/34);福海阳性率最低,为2.00%(1/50)。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样本共26份。基因分型鉴定结果显示,12份与伽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garinii)高度同源,10份与狭义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高度同源,4份与阿弗西尼疏螺旋体( Borrelia afzelii)高度同源。 结论:新疆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较高,且存在3种致病性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优势基因型为伽氏疏螺旋体,其次为狭义伯氏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和蜱虫空间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特征、人口学信息、农牧业资料收集自亚东县2020年统计年鉴,媒介生物资料收集自亚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2021年亚东气象站数据收集自世界天气网站。2021年7月,根据亚东县植被、畜牧分布情况选择蚊虫、蜱虫采样点共20个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灯诱法诱集蚊虫,人工检查和布旗法捕捉蜱虫,分析蚊虫和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落差约5 000 m;水资源丰富,亚东河平均径流量为20.1 m 3/s;北部气候高寒干燥、南部温和湿润。2010-2021年亚东县年均站点气压为452.8 mmHg(1 mmHg = 0.133 kPa),月均最高气温、降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8.7 ℃、134.5 mm、81.3%,均在7月份。灯诱法共诱集双翅目昆虫6 897只,均为非吸血蚊虫;蚊虫总密度为163.77只/(灯·小时),优势种群为眼蕈蚊科,占89.69%(6 186/6 897)。不同采样地区中,以下亚东乡诱集蚊虫数最多,占67.17%(4 633/6 897);其他依次为亚东县县城和上亚东乡,分别占27.36%(1 887/6 897)、5.47%(377/6 897)。共对2 014只宿主动物进行体表检查,梳检出寄生蜱23只,包括硬蜱属20只、血蜱属3只;各蜱虫采样点均未捕捉到游离蜱。 结论: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蚊虫和蜱虫有活动但密度不高,蚊虫密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回归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归热是一种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人感染性疾病。感染回归热一般会造成患者螺旋体血症和反复高热。为了全面了解该病的分类、分布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本文梳理了全球回归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制措施及建议。回归热的类型较为复杂,普遍认为有蜱传回归热、虱传回归热和禽回归热。蜱传回归热又分为软蜱传播和硬蜱传播两种,软蜱传播的回归热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而硬蜱传播的回归热在全球广泛分布;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体虱,发病一般与战乱、饥荒、难民、贫困和卫生条件差有关。防控措施的制定应根据当地情况而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森林脑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森林脑炎是经硬蜱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为黄病毒科中蜱传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死率较高,实验室检测对此病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森林脑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森林脑炎实验室检测主要为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测。森林脑炎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异性IgG抗体可作为与其他疾病鉴别的"金标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测血清和/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血清血凝抑制试验或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均有助于早期诊断。分子技术检测方法发展迅速,代谢组学、数字PCR、基质金属蛋白酶亦应用于森林脑炎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疆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对新疆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情况进行调查,为新疆地区蜱媒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使用家畜体表法和布旗法采集蜱类,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片段.结果 使用家畜体表采集法和布旗法共采集7 105只成年蜱样本,经形态学鉴定共7属12种.其中,3 650只(51.4%)进行外膜蛋白A基因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立克次体核酸,共检测出8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从和硕、尉犁、玛纳斯和霍城地区采集的扇头蜱Rhipicephalus、璃眼蜱Hyalomma和血蜱Haemaphysalis中均检测出Candidatus R.barbariae立克次体、从和硕、尉犁、玛纳斯地区采集的扇头蜱Rhipicephalus和璃眼蜱Hyalomma中均检测出康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conorii;从玛纳斯地区采集的图兰扇头蜱R.turanicus中检测出马赛立克次体R.massiliae;从各地区采集的革蜱中均检测出饶氏立克次体R.raoultii,其在新疆范围内分布较广;从哈巴河地区采集的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中检测出斯洛伐克立克次体R.slovaca;从乌鲁木齐地区采集的亚洲璃眼蜱Hy.asiaticum中检测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蒙古株R.sibirica mongolotimonae;从哈巴河地区采集的嗜群血蜱Hae.concinna中检测出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ensis;从博乐地区采集的全沟硬蜱 Ixodes persulcatus 中检测出 Candidatus R.tarasevichiae 立克次体.结论 新疆地区广泛分布多种蜱类,携带多种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内蒙古全沟硬蜱的鉴定、人工饲养及生活史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采自内蒙古的全沟硬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人工饲养了解全沟硬蜱的发育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集自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蜱,利用3D超景深显微系统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蜱DNA,PCR扩增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序列.取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蜱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的系统进化树.以昆明小鼠为供血动物,在温度(25±3)℃、相对湿度70%~90%条件下对蜱进行人工饲养,观察蜱生活史各阶段的时间等生物学特性.卵孵化实验随机选取10只饱血雌成蜱所产的卵各30枚,观察其孵化情况,并计算孵化率.幼蜱蜕皮实验随机选取饱血幼蜱200只,记录其蜕皮情况,并计算蜕皮率.若蜱蜕皮实验随机选取饱血若蜱100只,分为10组,每组10只,观察其蜕皮情况,并计算蜕皮率.将各阶段发育成功率统计后计算得出其综合发育率.结果 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采集的雌性和雄性硬蜱均符合硬蜱属的形态.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硬蜱DNA扩增出长度为320bp的12S rDNA序列和长度为455 bp的16S rDNA序列.BLAST序列比对分析显示,雌蜱和雄蜱线粒体12S rDNA序列与全沟硬蜱(GenBank:MF095801.1和JF758624.1)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69%和99.09%.雌蜱和雄蜱线粒体16S rDNA序列与全沟硬蜱(GenBank:MH790201.1和MH790200.1)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75%和99.50%.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雌蜱和雄蜱均与全沟硬蜱序列聚于同一分支上.人工饲养全沟硬蜱的生活史观察结果显示,饱血雌蜱产卵期为12~17 d,平均产卵期为14.6 d,总计产卵数约1 510~1 970枚/只,平均产卵数约1817枚/只,日均产卵量约124枚/只;卵经21~28 d孵化为幼蜱,平均孵化期为24.8 d,孵化率为89.7%(269/300);幼蜱吸血期为3~5d,平均吸血期为4.5 d,饱血幼蜱经18~25 d蜕皮为若蜱,平均蜕皮期为22.7 d,蜕皮率为86.5%(173/200);若蜱吸血期为5~8 d,平均吸血期为6.3 d,饱血若蜱经120~170 d蜕皮为成蜱,平均蜕皮期为157.2 d,蜕皮率为92.0%(92/100);从饱血雌成蜱开始产卵,发育至下一代成蜱平均需要241.6d,综合发育率为71.4%.结论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自内蒙古的硬蜱为全沟硬蜱.人工饲养获得全沟硬蜱从卵、幼蜱、若蜱、成蜱的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湖北省随州市蜱虫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率及分子进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研究湖北省随州市不同种属的蜱虫样本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情况,并探讨蜱虫与病例来源的病毒在分子进化水平上的亲缘关系.方法 于2016年、2017年连续2年在湖北省随州市采集蜱1158只,收集该地区具有发热和血小板减少症状的病例血清样本86份,检测病毒核酸.将阳性标本采用Vero细胞开展病毒分离、测定分离到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开展蜱虫和病例来源SFTSV病毒株的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生研究.结果 湖北省随州市长角血蜱、中华硬蜱和微小扇头蜱为优势种(95.34%).根据蜱的种属和发育阶段合并样本,共得到832个合并样本,其中有4个检出SFTSV.该地区的总体最低感染率为0.35%.从长角血蜱中成功分离得到的1株SFTSV,命名为HB2016-P35.该毒株与湖北省已报道的16株病例来源病毒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特别是与来自于同一地区的人源毒株HB 2017-49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基因组相似度99.9%).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SFTSV病毒存在至少5个基因型,涵盖了几乎所有已报道的SFTSV基因型.结论 湖北省随州市蜱携带及传播SFTSV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新分离自蜱虫的SFTSV毒株与周边病例携带病毒具有相似的基因型特征和较高的序列同源性.本研究结果提示蜱-人传播最有可能是人类感染SFTSV的途径,需持续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流行地区开展长期蜱虫携带 SFTSV 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新疆红狐体表犬硬蜱的分子生物学和雄蜱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对来源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野外红狐尸首体表的疑似硬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于2018-2019年采集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野外红狐尸首体表的硬蜱,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选取5只代表性成蜱(3♂,2♀),分别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基因片段16S rDNA并测序,序列采用BLAST进行比对,采用最大似然法建立系统进化树,利用MEGA 7.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采集38只硬蜱,雌雄分别36、2只.镜下可见蜱假头基明显,呈孔区卵圆形,须肢和口下板细长,排列不紧密,口下板长度和假头基宽度大约相等,气门板呈圆形,中心凹陷,盾板无缘垛,无花斑,无眼,肛沟为前沟型,足表面覆盖棕红色釉质,相对纤细,体表附大量细毛.雌蜱盾板覆盖盾板的前半部,生殖孔边缘有生殖帷;雄蜱盾板全部覆盖,肛沟为前沟型,肛侧板和肛板明显,与犬硬蜱雄蜱的形态特点相符.PCR扩增结果显示,5只蜱DNA均扩增出460 bp的目的条带.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只代表蜱的16S rDNA序列相同,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来源的犬硬蜱(GenBank登录号为MG651937)序列一致性高达99.47%,与英国、德国和法国来源的犬硬蜱(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Y962071、KY962069、KY962074)序列一致性均为99.2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5只代表蜱的序列与中国新疆和法国来源的犬硬蜱聚为一支,与嗜鸟硬蜱、青紫硬蜱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新疆红狐体表的犬硬蜱,该犬硬蜱与欧洲来源的犬硬蜱有较高同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西藏亚东县西藏血蜱携带微生物群落情况及主要病原体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西藏血蜱携带微生物群落的情况及主要病原体无形体的分型.方法 2022年5月在亚东县采集寄生于牦牛身上的蜱虫样本141只.根据硬蜱线粒体16SrDNA基因扩增序列进行分子鉴定以确定蜱种.采用IlluminaNovaseq6000平台对西藏血蜱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处理后对其进行组装、基因预测、丰度分析和分类学预测.利用巢式PCR扩增无形体的16SrDNA基因片段并测序及进行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121只成蜱样本鉴定为西藏血蜱.非冗余数据集经NCBI-NR数据库比对进行物种注释后,最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是真核生物(19.78%)和细菌(13.54%).在细菌中,优势门分别是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优势属分别是无形体属、锥虫属、冷杆菌属和立克次体属;优势种分别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泰勒虫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的系统发育树与绵羊无形体遗传距离最近,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地区优势蜱种为西藏血蜱.无形体的主要分型为绵羊无形体.当地人畜暴露在多种蜱传病原体中,存在潜在蜱传疾病的威胁,应针对性加强对蜱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全沟硬蜱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及北极内罗病毒复合感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了解内蒙古阿尔山地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携带蜱媒病原体的群落组成及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CRT)和北极内罗病毒(Beiji nairovirus,BJNV)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在阿尔山市白狼镇采集游离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含有未知病原体的蜱类样本提取总RNA后进行宏转录组高通量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根据测序结果选取病毒及细菌属水平丰度较高的新发致病病原体进行感染及复合感染情况调查.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蜱体内CRT和BJNV的感染情况.对序列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采集蜱虫617只,均为全沟硬蜱.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细菌组成在属水平上,立克次氏体属(Rickettsia)丰度最高,约为77%;在种水平上,加拿大立克次体(Rickettsia canadensis)丰度最高,约为25%,CRT丰度为约1%.病毒组成在属水平上,正内罗病毒属(Orthonairovirus)丰度最高,约为60%;在种水平上BJNV丰度最高,约为45%.在样本中检测出CRT和BJNV感染,池阳性率(pool positivity rate,PPR)分别为96.15%和88.46%,且存在复合感染现象,最低复合感染率(minimum infection rate,MIR)为3.72%.结论 本研究通过宏转录组揭示了阿尔山地区游离的全沟硬蜱微生物群落中活跃物种的组成,首次证实该地全沟硬蜱中存在CRT以及BJNV复合感染现象.因此,应评估在该地区CRT和BJNV对公共卫生的潜在风险,并加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和BJNV引发疾病的疫情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