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二十几年来,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发展迅速,其作为一种无探针、非电离辐射的微无创热消融技术,可将超声波聚焦于一点并产生瞬时高温以实现靶组织热变性、凝固性坏死和凋亡的治疗目的.HIFU分为经超声引导和经磁共振引导两类,其中超声引导下HIFU应用更为广泛,其在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剖宫产瘢痕妊娠、产后胎盘植入性疾病和宫颈妊娠等妇产科疾病中获得了大量的循证数据和临床经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甚至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可替代一些传统的治疗方法.然而,超声引导下HIFU更多应用于病情平稳者,对于危急重症的抢救常需外科手术介入,正确认识并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是精准治疗造福患者的必要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毁损手术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毁损手术是神经外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其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磁共振引导下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FUS)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毁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本文针对毁损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R引导下聚焦超声治疗震颤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震颤相关疾病,均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药物治疗是二者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只有部分患者获益;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术、射频消融术等,但这些方法有创。MR引导下聚焦超声技术以其无创性、无电离辐射、实时温度监测和实时动态定位等优势逐渐成为二者的外科治疗选择之一。本文通过对MR引导下聚焦超声技术发展史及原理、有效性、安全性、MR引导的优势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助于评价MR引导下聚焦超声治疗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初步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MR引导下聚焦超声(MRgFUS)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共6例就诊于北京医院并接受MRgFUS治疗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年龄均超过18岁,既往未接受任何前列腺癌治疗。在治疗前行盆腔MR及CT扫描评估治疗靶区,治疗前依据病灶部位给予不同导尿措施,经全身麻醉后在治疗床上以前列腺专用直肠超声探头行聚焦超声消融治疗。治疗后1、3、6个月随访,后年度随访。随诊中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复查盆腔MR扫描,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国际勃起功能指数-15评分(IIEF-15)问卷评估及并记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结果:(1)全部6例患者的6处病灶进行了MRgFUS治疗,耗时(126±56)min,每个病灶的聚焦超声脉冲次数为(7.3±3.2)次,非灌注体积为(3.8±1.1)cm 3,均覆盖治疗靶区,未记录到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2)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PSA水平分别为(6.6±0.8)、(3.6±1.3)、(3.4±3.0)、(2.5±1.7)、(2.3±1.8)ng/ml,2例患者随访中发现PSA水平升高,后盆腔MR扫描发现复发病灶,其余4例PSA续下降,复查盆腔MR扫描未发现病灶。(3)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IPSS评分分别为13.0(4.0,16.0)、10.0(4.0,12.0)、5.0(3.0,6.0)分;3例性活跃患者的治疗前IIEF-15评分分别为40、51、14分,治疗后1个月IIEF-15分别为9、8、14分;3个月IIEF-15分别为9、66、26分。(4)1例患者术后10个月确诊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发现新病灶。 结论:MRgFUS可能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手段,但应重视后续规律复查,以及时发现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RI实时引导高能聚焦超声消融术局灶治疗中低危前列腺癌的初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MRI实时引导高能聚焦超声消融术(MRgFUS)局灶治疗中低危前列腺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北京医院采用MRgFUS治疗的5例中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中位值73(53~80)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7.34(5.19~8.40)ng/ml,前列腺体积中位值27.96(21.50~37.91)ml。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位值13(0~18)分;3例有保留勃起功能意愿患者术前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15)评分分别为15、23、3分。5例术前穿刺共确诊6处前列腺癌灶,其中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3组3处,1组3处。临床分期T 2a期3例,T 2b期2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盆腔MRI检查,高能聚焦超声通过MRI引导消融病灶。术后监测血清PSA、盆腔MRI等评估肿瘤控制情况,采用IPSS、IIEF-15和国际尿失禁协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估功能学恢复情况。 结果:本组5例6处病灶中,MRgFUS治疗病灶5处;其中1例有1处MRI阴性病灶为无临床意义前列腺癌,未治疗。术中消融次数中位值8(5~13)次,消融时间中位值64(35~148)min,MRI扫描仪内总治疗时间中位值190(140~355)min。5例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中位值1(1~8)d。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5例术后随访时间中位值6(3~12)个月。5例术后PSA均显著下降,最低点PSA分别为1.196、4.398、4.135、1.562、1.350ng/ml,其中4例PSA下降>50%。4例术后3个月行MRI检查,均未见明确前列腺癌病灶。5例末次随访IPSS中位值5(0~14)分,较术前下降;3例有保留勃起功能意愿患者治疗后IIEF-15评分分别为12、30、9分;5例术后均无尿失禁,ICI-Q-SF评分均为0分。结论:MRgFUS是治疗中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可行的无创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功能保护作用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其肿瘤控制效果还需要大样本临床试验长期随访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MR引导下聚焦超声(MRgFUS)是一种无创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手段,以MRI为引导,精准地将超声波聚焦于肌瘤瘤体组织,产生65~85 ℃的高温,使肿瘤细胞蛋白质失活、细胞凋亡并凝固坏死,在精准消融肌瘤组织的同时避免损伤治疗区域以外的正常组织。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子宫肌瘤的MRgFUS治疗水平,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规范的治疗,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应用专业委员会微创治疗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总结国内外临床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中国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TcMRgFUS)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9例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TcMRgFUS进行单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术后1、3、6个月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头颅MRI,判断病灶的消融情况;行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分,评估震颤的缓解情况;同时询问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缓解情况。结果:19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复查头颅MRI,所有患者均可见消融灶,其大小在 X、 Y、 Z轴方向上分别为(5.8±0.9)mm、(6.0±1.3)mm、(6.1±1.7)mm。术后发生感觉障碍14例;味觉减退5例;平衡障碍4例;右手肌力下降1例,8 d后肌力恢复正常。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的中位时间为5.0(1.0,6.0)个月。术后6个月,10例患者复查头颅MRI,其消融灶均消失。19例患者CRST总分和治疗手部运动评分均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有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均 P<0.001),但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 P<0.05)。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或仅有轻微症状。 结论:采用TcMRgFUS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术后震颤改善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在特发性震颤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tcMRgFUS)治疗特发性震颤(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行tcMRgFUS治疗的12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53.9±14.8)岁(26~70岁);病程为(26.2±15.6)年(6~50年)。术前右手震颤临床评定量表(CRST)[ M( Q1, Q3)]评分为15.0(11.3, 22.3)分,ET生活质量问卷(QUEST)评分为46.5(31.3, 65.5)分。术前评估有效颅骨面积、颅骨密度比(SDR)以及有效阵元数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有效颅骨面积与有效阵元数量的相关性。12例患者均选择左侧丘脑腹中间核作为治疗靶点,在MR热成像监测下,预设焦斑温度为40~45 ℃以校准位置,45~50 ℃确认有效性和安全性,50~60 ℃消融毁损,时长为15~30 s。观察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于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评估CRST评分并复查头颅MR;术后1、3个月评价QUEST评分;并计算两种评分的改善率。 结果:12例患者的有效颅骨面积[(362±22)cm 2]与有效阵元数量[ M( Q1, Q3)为948(927,978)个]呈正相关关系( r=0.63, P=0.029);SDR值为0.46±0.13。1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消融温度为(57.5±2.5)℃。震颤症状的治疗有效比例为12/12。12例患者术后1 d MR显示毁损灶和周围水肿带的中心点与计划靶点精准吻合,位置无偏差。其中7例患者共出现15例次轻度不良事件,除1例患者的味觉改变和口角麻木未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在术后1个月内缓解。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1 d[ M( Q1, Q3)为1.5(0,2.0)分]、1个月[2.0(0,2.0)分]、3个月[2.0(1.0,2.0)分]CRST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7.87, P<0.001);改善率分别为(90.8±8.7)%,(85.8±15.8)%和(77.5±21.6)%。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21.5(12.5,43.5)分]、3个月[16.5(6.5,34.3)分]QUEST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7, P<0.001);改善率分别为(49.5±29.0)%、(58.0±25.8)%。12例患者术后规律随访头颅MR,可见异常信号逐渐缩小,提示水肿带逐渐吸收,毁损灶直径也逐渐缩小。 结论:tcMRgFUS治疗ET可改善患者的震颤症状,手术相关并发症通常在术后1个月内缓解,该技术较为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磁共振引导下经颅聚焦超声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磁共振引导下经颅聚焦超声(MRgtFUS)是新近成熟的经颅治疗超声的应用范式,具有无须开颅麻醉、无电离辐射等优点,近来获得国内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临床治疗准入,即将在临床推广应用。结合上述情况,本文主要围绕MRgtFUS的生物学效应及其特点、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思考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开展经颅治疗超声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简称磁波刀)治疗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TDPD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磁波刀行主要症状侧的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分,以评价对震颤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中,7例采用磁波刀行左侧Vim毁损术、3例行右侧Vim毁损术。10例患者给予超声波能量次数为(10.4±2.6)次;初始治疗能量范围为849~2 823 J,最终能量范围6 737~20 096 J,最高治疗温度为(56.7±1.7)℃。患者进入治疗室至出治疗室耗时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0.0(13.0,182.5)min,从首次到末次给予超声能量的耗时为(62.3±25.4)min。患者术后头颅MRI显示,在治疗侧Vim区域可见直径约5 mm的消融斑。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的时间窗内完成随访。术后3个月与术前基线比较,CRST总分、CRST A部分评分、B部分评分、C部分评分、治疗侧上肢及治疗侧下肢震颤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与术后1个月比较,以上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出现头皮、唇部或舌尖麻木5例、肌力下降2例、平衡障碍2例;至末次随访,3例麻木缓解,2例改善,2例肌力恢复,2例平衡功能恢复,但1例疾病进展(出现步态障碍)。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磁波刀治疗TDPD患者的震颤症状,其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