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yGlass DS系统联合激光碎石法与常规分次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 比较SpyGlass DS系统激光碎石治疗术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下常规分次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0月该院行ERCP,术中提示胆总管大结石的患者(>2 cm)38例,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20),实验组使用SpyGlass DS系统联合激光碎石治疗,对照组使用分次治疗(第1次放入胆管支架,3个月后再次行常规ERCP下胆总管结石取出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成功率和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3个月后随访,并复查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以明确是否有胆总管残余结石.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结论 由SpyGlass DS引导的激光碎石术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术后结石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rey手术治疗儿童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总结Frey手术治疗儿童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6例采用Frey手术治疗的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患儿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经过、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效果及胰腺形态和功能。结果:16例患儿中男5例,女11例;中位手术年龄7岁10个月。14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1例因消瘦于体检发现,1例为低血糖发作;血清淀粉酶143.5~678.8 U/L;胰管扩张,直径2.6~12.2 mm;胰腺彩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增强CT提示胰管扩张、扭曲,胰腺萎缩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16例均接受Frey手术,平均耗时186.1 min。10例术后第7天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其中1例出现胰瘘,2周后自愈;1例出现梗阻性黄疸,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黄疸消失;1例出现胰尾部假性囊肿,行二次手术内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11个月至5年,平均42个月。10例腹痛症状消失,5例术后腹痛逐渐缓解,1个月后腹痛消失;血清淀粉酶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较满意;1例术前胰腺严重萎缩,术前低血糖发作,术后腹痛仍有反复,血清淀粉酶时有升高,生长发育稍差,但血糖控制满意。所有患儿术后未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恶化,无一例术后出血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Frey手术治疗儿童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症安全,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胰管结石11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胰管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13岁,年龄范围8~17岁。所有患儿均经CT及MRI+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确诊,并行手术治疗。全组患儿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A级胰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随访时间3~60个月,随访期间无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术后腹痛明显较前缓解。外科手术是治疗儿童胰管结石的重要手段,积极的手术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与内镜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普外科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治疗的12例慢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9.46岁,范围在4.42~14.42岁。临床症状均以腹痛为主,无脂肪泻或糖尿病发生,生长发育基本正常,影像学多以胰管迂曲扩张、胰管结石等胰管改变为主要表现。12例慢性胰腺炎患儿中的11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1例因结石较大行外科手术治疗,共行内镜治疗20次,主要治疗方式为胰管支架置入,同时辅以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或球囊扩张、胰管结石去除等以解除梗阻、保持胰液引流通畅,降低胰管内压力。结果:12例慢性胰腺炎患儿中有7例存在遗传及先天性解剖变异,包括基因异常、胰腺分裂、胰胆管合流异常、环状胰腺等。其中3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随访超过1年无任何临床症状,余8例近期临床症状得到控制,仍在后续治疗中。术后胰腺炎1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慢性胰腺炎病因与成人不同,多以遗传因素及解剖变异为主,内外分泌功能不足表现少见,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为儿童慢性胰腺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儿童慢性胰腺炎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镜联合机器人辅助保留功能胰腺切除治疗胰腺肠重复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患者 女性,29岁,因“体检发现胰头占位3周”于2022年8月15日入院。患者自诉平日无腹胀腹痛、无呕吐呕血等表现,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胰头部囊性包块。进一步行胰腺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胰头部有一个最大径约4.7 cm的类圆形占位,与周围结构分界清,余胰腺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edia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MRCP)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胆管、胆总管、胰管未见明显异常。胰头钩突区见最大径约47 mm的囊团(图1)。入院体检: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无其他阳性体征。既往史:剖宫产术后5年。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6.45 μg/L,余阴性;大便潜血阴性。胃肠镜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胰头肿物(黏液性囊腺瘤?);剖宫产术后。排除禁忌证后于2022年8月19日在电子胰胆管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胰管支架置入术+胆管支架置入术,术中见胰管、胆管无明显异常。同时置入5 F(1 F≈0.33 mm)的9 cm胰管支架、8.5 F的7 cm胆管支架各一根(图2)。随后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胰头肿瘤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视频1)。术中所见:腹腔内未见明显腹水,胰腺质地软,胰头部见一个最大径约5 cm囊性肿块(图3)。囊肿包膜完整,切开后内见胶冻样物(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屏气梯度-自旋回波序列在MR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三维屏气梯度-自旋回波(3D BH-GRASE)序列在MR胰胆管成像(MR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59名临床疑有胰胆管疾病患者,采用3D BH-GRASE和三维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3D RT-TSE)两个序列进行MRCP成像。所得图像由3名医师对图像整体质量及胰胆管不同解剖部位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记录扫描时间,并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率(C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两个序列的扫描时间,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主观评分和SNR、CR和CNR。 结果:3D BH-GRASE序列扫描时间为16.4 s,3D RT-TSE为(258.6±42.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073, P<0.001),扫描时间缩短94%。图像整体质量评分3D BH-GRASE优于3D RT-TSE( Z=-6.595, P<0.001);两个序列显示胆总管上、中、下段和左、右肝管的1、2级分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D BH-GRASE序列图像显示胆囊底、体、颈、管各部评分均高于3D RT-TSE( P<0.001);而3D RT-TSE显示主胰管近、中、远段各部评分均高于3D BH-GRASE序列( P<0.05)。两个序列图像SN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Z=0.403, P=0.687),3D RT-TSE序列的CR和CNR均优于3D BH-GRASE序列( Z=6.215, P<0.001; Z=3.046, P=0.002)。 结论:在MRCP检查中合理应用3D BH-GRASE序列,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缩短扫描时间,提高检查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胆总管囊肿合并肝外胆管变异的诊断及腹腔镜处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CC)合并肝外胆管变异术前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的诊断价值及腹腔镜手术处理策略。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连续330例腹腔镜下CC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合并肝外胆管变异的2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2岁,年龄范围0.3~9.0岁。根据肝外胆管变异情况是否经术前MRCP诊断,将患者分为术前MRCP诊断组和术前MRCP未诊断组。评估MRCP诊断对变异胆管损伤、手术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影响。同时分析肝外胆管变异的类型及腹腔镜处理结局。结果:23例CC合并肝外胆管变异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发生率为6.97%(23/330),其中Ⅱ型副肝管(AHD)11例,Ⅲ型AHD 7例,Ⅳ型AHD 1例,交通管(CABD)4例。术前MRCP诊断组纳入14例,MRCP未诊断组纳入9例(含2例未行MRCP患者),MRCP对肝外胆管变异的术前诊断率为66.7%(14/21)。与术前MRCP诊断组相比,术前MRCP未诊断组变异胆管损伤机会更大[7.1%(1/14)比55.6%(5/9)],手术操作时间更长[(232.6±10.0)min比(278.9±22.5)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3例CC合并肝外胆管变异患者,除1例Ⅱ型AHD中转开腹外,其余22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1例Ⅱ型AHD及1例Ⅳ型AHD患者行变异胆管重建,7例Ⅲ型AHD患者术中注意保护变异胆管,4例CABD患者单纯结扎CABD。术后1例Ⅱ型AHD患者出现乳糜腹,经保守治疗痊愈,其余均恢复顺利。中位随访2(1~5)年,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无肝内胆管扩张及肝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MRCP检查是术前诊断CC合并肝外胆管变异的有效方法,能够避免术中变异胆管损伤,可对部分肝外变异胆管进行分型,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绝大数患者可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管结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收治的32例胰管结石临床资料,总结不同类型胰管结石的处理方法。结果:32例患者术前均通过超声、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明确诊断。其中超声诊断正确率81.3%(26/32),CT诊断正确率86.2%(25/29),MRCP诊断正确率90.4%(19/21),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断正确率100%(8/8)。根据结石的位置及术中探查将胰管结石分为3型:I型17例,结石位于主胰管;Ⅱ型11例,结石位于主胰管和分支胰管;Ⅲ型4例,结石位于分支胰管。依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全组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共有并发症11例(34.3%),术后残石率为9.3%(3/32)。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不等,术后腹痛、脂肪泻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合并胰腺癌者于术后12~35个月后因胰腺癌复发转移死亡。结论:胰管结石处理复杂,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胰管结石的主要方法。胰管结石分型对其个体化治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外科手术是治疗胰管结石常用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十二指肠水平段主乳头与胆胰疾病关系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水平段主乳头(horizontal duodenal papilla,HDP)在可疑胆胰疾病人群中的发生率、胆胰疾病谱及胆胰管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有因可疑胆胰疾病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的患者,根据主乳头位置分为HDP组和常规组,对比两组合并胆胰疾病的情况,测量胆总管-胰管-十二指肠夹角、肝外胆管长度以及胆总管成角并比较。结果: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且不满足排除标准的MRCP病例1 009例,HDP的发生率为3.1%(31/1 009),未发现其他异位乳头情况。与常规组相比,HDP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占比[9.7%(3/31)比0.8%(8/978), P=0.004]及胆胰管合流异常占比[6.5%(2/31)比0.9%(9/978), P=0.042]显著升高,胆囊癌的占比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2/31)比1.4%(14/978), P=0.084]。HDP患者肝外胆管中位长度更长(8.6 cm比7.2 cm, Z=-5.48, P<0.001),胆总管-十二指肠中位夹角(86.6°比38.3°, Z=-7.63, P<0.001)、胆总管-胰管中位夹角(18.0°比40.8°, Z=-5.54, P<0.001)和胰管-十二指肠中位夹角(102.0°比77.3°, Z=-5.68, P<0.001)明显有别于常规组。 结论:HDP在可疑胆胰疾病人群中的发生并非罕见。HDP可能与先天性胆胰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相关,与胆囊癌的关系值得更大样本的探索。HDP人群的肝外胆管长度及角度有别于正常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图像测量的改良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用胆管引流管设计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利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图像的测量信息为设计制备改良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用胆管引流管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描述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自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2 300例患者3.0 T上腹部MRI及MRCP的影像资料,筛选出肝门部胆管结构显示清晰,且为胰头癌、胆总管癌或壶腹部癌所致的胆管梗阻且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患者381例,对这些患者MRCP图像中的左右肝管、肝总管的长度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PTCD用胆管引流管进行改良设计。结果:测量出恶性肿瘤致胆管梗阻状态下左肝管自起始部至左右肝管汇合部中心点的距离为(15.9±3.8)mm,右肝管自起始部至左右肝管汇合部中心点的距离为(12.4±3.2)mm,自胆囊管汇入部至左右肝管汇合部中心点的长度为(34.0±8.1)mm,根据测量结果完成了PTCD用胆管引流管的引流侧孔分布位置及长度的改良设计,并完成实物化制作。结论:MRCP图像胆管测量是获取扩张状态下胆管长度数据的有效方法,根据胆管测量结果制备的改良用PTCD用胆管引流管贴合Bismuth Ⅱ、Ⅲ型高位胆管癌所致的胆管梗阻的引流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