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磁纳米材料的磁热疗抗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热疗是继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之后又一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磁热治疗(MH)是一种新兴的热疗方法,因具有无创/微创性、高效性和良好的组织穿透性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为恶性肿瘤实现高效、低不良反应精准医疗分子水平治疗提供了新手段,成为目前肿瘤治疗新的研究方向。实现MH需要磁性材料和适宜磁场,其中氧化铁纳米颗粒(IONs)由于其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加热能力而被广泛研究为MH剂。本文就磁性纳米氧化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目前基于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热疗协同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综述磁热治疗这一前沿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构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以纳米材料为平台发展起来的诊疗一体化技术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其在疾病诊疗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随着纳米医学的迅速发展,磁性纳米颗粒(MNPs)的合成工艺不断成熟。MNPs具有表面易于进行化学修饰、形状和粒径可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及磁学性能优良等优点,使其在疾病诊断、药物靶向递送、医学成像、热疗和放射治疗等临床治疗领域广泛应用,也使其成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优质材料。综述了MNPs在磁导向递药、磁热疗和多模式成像这3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作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优势,并对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制约临床病毒血清学检测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床病毒血清学检测在病原筛查、病程监测、疗效评估等病毒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得益于新型免疫技术的发展,病毒血清学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得到大幅提升。但是与分子检测技术等方法相比,病毒血清学检测仍存在灵敏度及特异性不足、应对病毒变异检测方法开发滞后、快速检测多样性及多重检测手段欠缺等瓶颈问题。未来磁性纳米颗粒、分子印迹聚合物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应用,并结合人工智能等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可望进一步提升灵敏度和特异性,提高检测速度和通量,突破现有瓶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纳米磁颗粒Fe 3O 4@BSA@SeCyc2@FA用于海拉细胞的磁热和放疗增敏协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筑具有良好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新型磁性复合纳米颗粒,验证其对海拉(HeLa)细胞的磁热和放疗增敏协同作用效果。方法: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修饰四氧化三铁(Fe 3O 4)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利用碳二亚胺法将L-硒代胱氨酸(SeCyc2)和叶酸(FA)在BSA表面进行偶联,合成磁性复合纳米颗粒Fe 3O 4@BSA@SeCyc2@FA,并对其进行表征。通过评估颗粒的磁热特性,分析HeLa细胞对颗粒的内化作用及使用CellTiter和活性氧(ROS)试剂盒分别对不同实验组的细胞活力和ROS产生量进行检测,以此来评价在磁热联合高能X射线作用下,Fe 3O 4@BSA@SeCyc2@FA纳米颗粒对HeLa细胞的抑制或杀伤效果。 结果:Fe 3O 4@BSA@SeCyc2@FA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9.31±4.84)nm,Zeta电位为-25.4 mV(pH=7),其具备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为后续生物实验奠定基础。通过BSA和FA特征吸收峰并结合纳米颗粒Se元素的含量为10.89 μM,证实L-硒代胱氨酸和叶酸已经成功修饰在复合纳米颗粒表面。所制备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47.2 emu/g,在518 kHz/16 kAm -1交变磁场作用下,其比吸收率(SAR)为125.4 W/g,可在15 min内升温可达7 ℃,这表明该颗粒具有良好的发热特性。在0~200 μg/ml浓度范围内,颗粒对HUVECs无明显毒性,但HeLa细胞对颗粒内化作用明显,并表现出一定的活力抑制敏感性。在磁热疗联合高能X射线后,HeLa细胞活力明显降低至54.7%,细胞内ROS的生成量较对照组增加了108.2%,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纳米颗粒明显增强了HeLa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磁热联合放疗协同作用对其抑制和杀伤更为有效。 结论:构筑的新型功能化磁性复合纳米颗粒具有作为一种协同磁热和放疗增敏作用纳米系统的潜力,其能够克服单一治疗模式的诸多不足,将为今后体内肿瘤综合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在动物模型易损斑块中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易损斑块的破裂常常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造成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早期监测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分子影像技术能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疾病进行早期检测,其中,用于监测易损斑块的分子影像技术有核医学分子显像、超声分子成像、MRI和光学成像等。近年来,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由于结合了多种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多解剖与生物代谢信息,因此在监测易损斑块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多模态分子探针的制备与构建对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至关重要,寻找合适的靶点、增强分子探针的靶向性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为更敏感地检出早期易损斑块提供可能。纳米颗粒因其特殊的性能与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模态分子探针的研究中,然而,此类探针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中。笔者针对易损斑块在组织学以及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变化中出现的各种生物标志物,综述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在动物模型易损斑块中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氨基改性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和体内外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新型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跨膜转运能力,并观察该纳米颗粒的体内代谢分布,以此评价该纳米颗粒在基因或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制备新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以20 nm Fe 3O 4为核心包裹的二氧化硅颗粒,并且进行修饰使之表面氨基化,对此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研究,携带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单位基因小干扰RNA(siRNA)质粒细胞转染实验,以及白鼠活体注射靶向模拟实验研究其在体内的生物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该新型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是一种直径在80~100 nm之间,孔径在2~4 nm之间的均一球体型纳米颗粒。在5~125 μg/ml浓度范围内,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对于细胞活性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始终保持在6%以下。在姜黄素染色的装载有NR2B siRNA质粒的该纳米颗粒转染实验中,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的荧光现象。在体外红外测定仪观察红外激发荧光染料标记的纳米颗粒实验中,可见该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不会有蓄积作用,其最终会通过肾脏随尿液汇聚至膀胱,并最终排出体外。同时在外加磁场的情况下,会有大量荧光颗粒向磁场方向聚集,并且在撤出磁场后不会蓄积,浓度会持续下降。 结论:氨基化磁性介孔二氧化硅颗粒具有较好的装载能力以及生物安全性,可以携带NR2B基因siRNA质粒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外加磁场诱导下可靶向到达病灶区域,为靶向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性载药纳米颗粒在癌症化学治疗中的发展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癌症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癌症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医学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化学治疗作为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效却也存在许多弊端,因为大多数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和靶向性,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因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磁性纳米颗粒作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其中一类载体,既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等纳米材料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特殊的磁学性能,经表面修饰后可以连接药物、分子、配体等,在内源或外源性因素的激发下,可以有效地靶向肿瘤细胞并发挥其磁性作用。本文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研究:(1)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化疗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结合不同的负载药物对癌症治疗的效果;(2)根据肿瘤微环境中特殊的pH响应机制,分析磁性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的不同表面修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及药物控释的影响;(3)结合肿瘤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阐述了利用磁性纳米颗粒对肿瘤进行热磁疗的作用效果;(4)分析了在癌症领域利用磁性载药纳米颗粒进行光声疗法、光热疗法、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5)总结了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为其能够早日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应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狂犬病毒糖蛋白修饰外泌体构建神经靶向磁共振分子探针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狂犬病毒糖蛋白(RVG)修饰的外泌体与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构建神经靶向分子探针RVG-Exo-SPION,研究其表征及体外磁共振成像(MRI)效果。方法:构建RVG-Lamp2b质粒并转染HEK293细胞,提取膜表达RVG的外泌体,电穿孔与SPION合成磁性分子探针RVG-Exo-SPION。采用免疫印迹、透射电镜分析(TEM)、纳米粒径追踪分析(NTA)及体外毒性分析(CCK-8法)方法分别对分子探针外泌体膜蛋白表达、形状、尺寸和生物相容性进行分析和鉴定,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成像、普鲁士蓝染色和MRI联合评估Neuro-2A细胞对分子探针的摄取能力。结果:双酶切法证明目的基因重组至pcDNA3.1质粒中,免疫印迹显示重组质粒被有效转染至HEK293细胞,外泌体标记蛋白CD9和CD63呈高表达。TEM显示修饰和电穿孔后的外泌体保持其正常的形状、尺寸和膜结构,外泌体电穿孔后能见到SPION的存在。NTA显示工程化的外泌体粒径分布窄,粒径分布峰值为140 nm。Neuro-2A细胞与1~100 mg/L不同浓度梯度的RVG-Exo-SPION共同孵育时,细胞的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显示外泌体能高效地进入细胞,线形图显示实验组荧光强度更高;普鲁士蓝染色验证了RVG-Exo-SPION对Neuro-2A细胞的靶向能力,靶向组的阳性细胞标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8±5.6)%比(19.1±2.5)%), P<0.05];体外MRI显示灰阶值在不同铁浓度(5、10、25、50、100 mg/L)之间有明显区别,且在Fe≥25 mg/L的浓度下易于识别。 结论:基于RVG修饰外泌体构建的磁性分子探针RVG-Exo-SPION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神经靶向性,为进一步用于体内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雷帕霉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皮质激素(GCS)是大多数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的主要治疗药物。但长期全身使用GCS会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全身副作用,局部使用GCS也可导致患眼白内障、眼压升高或青光眼。雷帕霉素(RAPA)具有免疫抑制、抗血管生成、抗增生等作用,目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均表明其在治疗NIU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尤其是玻璃体腔注射这种治疗方式,可将患者的全身暴露降至最小,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全身应用的不良反应。近年来,有研究试图采用纳米结构载体包括胶束、脂质体、纳米晶体、聚合物纳米颗粒和磁性纳米颗粒等增强RAPA制剂的穿透力以及治疗眼后节疾病的疗效。这些药物载体是否可以装载RAPA用于NIU的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用磁固相萃取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定量检测鸡肉和猪肉中的恩诺沙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利用磁性固相萃取(MSPE)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建立一种鸡肉和猪肉中恩诺沙星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合成Fe3O4@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吸附剂分离和富集恩诺沙星.以银纳米颗粒为增强基底,利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采集恩诺沙星的SERS光谱.利用恩诺沙星的特征SERS信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恩诺沙星位于745.77cm-1拉曼位移处的SERS信号强度与其浓度的对数值在5.0x10-7~1.0x10-5 mol/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62.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7和0.23 μg/g.该方法检测鸡肉和猪肉中恩诺沙星的回收率为80.97%~100.98%,相对标准偏差为1.6%~4.6%.结论 MSPE-SERS方法操作简便、用时短、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为恩诺沙星的快速检测和现场检测提供了 一种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