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研究五虎汤干预RSV诱导哮喘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探讨五虎汤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发哮喘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使用超高效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仪确定五虎汤的入血成分;借助数据库对入血成分作用于哮喘的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及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同时将靶点蛋白及代谢物-靶点-通路等信息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明确五虎汤核心成分及关键通路.体内实验部分使用RSV联合鸡卵清蛋白(OVA)建立哮喘模型,通过肺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五虎汤对RSV诱导哮喘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五虎汤入血成分以黄酮类、苯丙素类、木脂素类、萜类等化合物为主,作用于儿童哮喘的核心成分有(-)-表没食子儿茶素、山柰素、异甘草素、香叶木素、桦木酸、熊果酸、瑞香素、七叶素等,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是其靶点主要作用通路.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五虎汤能够改善肺功能指标,下调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且能够降低肺组织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核因子-κB亚基1(NFKB1)等蛋白的表达,减轻中性粒细胞炎症浸润及肺淤血.结果表明,五虎汤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干预病毒诱发哮喘,体内实验证明其能抑制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与气道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外泌体在卵巢癌血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在卵巢癌的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往往会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减弱或消失.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维持治疗手段,通过不同的机制与其他治疗方法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减慢疾病进展速度.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携带着多种遗传物质,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细胞通信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及其他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通过释放非编码RNA、蛋白质等遗传物质影响血管生成及其他肿瘤相关过程.利用外泌体靶向特定蛋白或作为包裹治疗剂的外源性载体,已经成为卵巢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策略.综述外泌体对卵巢癌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以及其作为抗血管生成剂的作用潜力,以期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靶向肺血管重塑治疗肺动脉高压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进行性的肺血管疾病,可导致右心衰竭及死亡.近年来,PH发病率逐年上升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医辨治PH疗效显著,可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肺血管重塑是PH的核心病理特征,其与络脉的生理结构及病理变化关系密切.本文基于络病理论阐述PH中西医关键病机肺心脉络病变、肺血管重塑,分析PH中"脉络-血管"的生理,梳理其病理相关性,探讨中医靶向肺血管重塑辨治PH,从而为PH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蟾蜍灵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蟾蜍灵是从蟾蜍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肿瘤功能的活性成分,可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自噬和凋亡,并能够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降低肿瘤抗药性,产生协同治疗效果.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能够提高蟾蜍灵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肿瘤能力.本文作者就蟾蜍灵治疗多种不同类型肿瘤的研究现状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蟾蜍灵抗肿瘤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地诺孕素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地诺孕素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妇科接受治疗的12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地诺孕素口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卵巢功能、痛经改善情况、子宫体积及血管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8.33%)高于对照组(68.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H、E2、FS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子宫体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地诺孕素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能够协同增效,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因子水平,且不影响卵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KCNQ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的筛选及抗癫痫活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筛选KCNQ通道开放活性化合物并进一步评价其抗癫痫作用.方法 利用铷流出高通量筛选技术初筛,对优选化合物QO-72,复制多个动物模型,通过行为学以及脑电图(EEG)分析,结合一般药理学实验,对其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并探讨作用机制.结果 得到3个系列活性化合物共51个.化合物QO-72在MES和PTZ急性实验中,灌胃和腹腔注射可明显提高抗惊厥保护率(P<0.05,0.01),延长癫痫大发作阈值(P<0.01).在PTZ点燃慢性癫痫模型中,QO-72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均可降低癫痫发作等级(P<0.01),缩短癫痫发作持续时间(P<0.01),大剂量明显提高发作保护率(P<0.01);QO-72治疗组EEG癫痫波时程明显缩短、振幅明显降低、波功率谱密度明显下降(P<0.05,0.01).QO-72灌胃给药治疗剂量16倍或腹腔注射8倍,对小鼠协调运动、自主活动、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无明显影响.QO-72给药组海马区脑脊液GABA含量可明显增加(P<0.01),Glu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化合物QO-72在电刺激和化学诱导的急、慢性癫痫模型上,均表现出良好抗癫痫作用,其机制除开放KCNQ通道外,可能还与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大鼠体内验证的藏药红景天改善脑微循环障碍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基于文献研究、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与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藏药红景天改善脑微循环障碍的核心靶点、关键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和数据库收集红景天化学成分,利用反向药效团匹配预测红景天的潜在靶点;获取脑微循环障碍靶点,并与红景天靶点映射,构建交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获取核心靶点;构建"中药-成分-核心靶点-疾病"调控网络并获取关键成分;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核心靶点-信号通路-生物过程"网络;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进行动物实验验证,进一步证实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结果 从红景天中筛选出76个活性成分和285个靶点,获取脑微循环障碍靶点1 074个,交集靶点97个,核心靶点6个,关键成分6个.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有3个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性大于核心靶点蛋白与其原始配体结合性.RT-qPCR结果显示红景天能下调核心靶点CASP3、AKT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藏药红景天能降低CASP3、AKT1蛋白表达(P<0.05).结论 藏药红景天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改善脑微循环障碍,该研究为临床应用藏药红景天治疗脑微循环障碍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葶苈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探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联合葶苈子治疗对心力衰竭(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心功能、消化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秭归县中医院 2017 年 8 月至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168 例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84 例.对照组接受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头孢他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葶苈子治疗,共治疗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态指标[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红细胞计数(RBC)、体质量指数(BMI)]、免疫功能指标[分化簇抗原(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8、IL-10、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肠道菌群(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消化球菌)、心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运动负荷(Wmax)、最大氧脉搏、无氧阈值(AT)、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FEV1 和每分最大通气量(MVV)].结果 两组治疗后PA、ALB、RBC、BMI、CD3、CD4、CD8、IgG、IgM、乳杆菌、双歧杆菌、PaO2、VO2max、Wmax、最大氧脉搏、AT、FEV1/FVC、FEV1、MVV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8、IL-17、TNF-α、肠球菌、大肠埃希菌、PaCO2、心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PA、ALB、RBC、BMI、CD3、IgG、IgM、IL-10、双歧杆菌、乳酸菌、PaO2、VO2max、Wmax、最大氧脉搏、AT、FEV1/FVC、FEV1、MVV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mg/L):259.69±20.73 比 217.69±20.73,ALB(g/L):41.46±4.58 比 36.56±3.73,RBC(×1012/L):4.52±0.24 比 4.21±0.31,BMI(kg/m2):22.37±2.73 比 19.66±2.24,CD3:0.63±0.08 比0.56±0.08,IgG(g/L):21.85±3.68 比 15.72±4.36,IgM(g/L):4.68±1.68 比 3.73±1.67,IL-10(ng/L):65.28±7.23 比 50.23±6.14,双歧杆菌(CFU/kg):83.5±8.6 比 78.5±8.3,乳酸菌(CFU/kg):62.1±6.5 比 53.5±6.0,PaO2(mmHg,1 mmHg≈0.133 kPa):98.36±1.75 比 91.95±2.95,VO2max(L/min):1.71±0.35 比 1.22±0.39,Wmax(W):127.49±19.54 比 97.49±15.37,最大氧脉搏(L/次):11.27±2.42 比 9.46±2.79,AT:(50.49±7.48)%比(41.35±6.67)%,FEV1/FVC:(75.68±5.86)%比(65.48±8.54)%,FEV1:(82.44±5.73)%比(73.57±7.75)%,MVV(L/min):74.86±10.64 比 64.63±9.68,均P<0.05],CD4、CD8、IL-8、IL-17、TNF-α、肠球菌、大肠埃希菌、PaCO2、心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0.32±0.06 比 0.39±0.05,CD8:0.28±0.06 比 0.34±0.05,IL-8(ng/L):16.64±2.63 比 26.35±4.13,IL-17(ng/L):112.38±30.16 比 207.75±42.23,TNF-α(ng/L):45.27±10.23 比61.26±14.29,肠球菌(CFU/kg):63.6±5.6 比 69.5±6.8,大肠埃希菌(CFU/kg):65.8±6.4 比 70.5±7.0,PaCO2(mmHg):41.84±4.45 比 56.18±5.37,心率(次/min):75.96±11.57 比 91.75±12.68,均P<0.05].结论 葶苈子联合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治疗心衰合并肺部感染,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提升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肠道菌群情况,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SGLT-2抑制剂治疗STEMI患者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联合标准治疗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影响,为PCI术后早期新药干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STEMI 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将以SGLT-2 抑制剂联合标准治疗的 78 例患者纳入研究组,92 例予以标准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临床疗效以及心力衰竭再住院率.结果 治疗前后 2 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收缩期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B型利钠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治疗前后LVEF差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分别为 15.4%和 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未服用SGLT-2 抑制剂的标准治疗患者的因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比服用SGLT-2 抑制剂的患者高 1.235 倍[HR(95%CI)=2.235(1.094~4.563),P<0.05].结论 SGLT-2 抑制剂联合标准治疗能降低STEMI PCI术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最为严重的颈椎病亚型,具有临床症状重、致残率高、预后不确定等特点,给临床诊治带来巨大挑战.中西医结合治疗在CSM不同阶段可发挥协同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其有效性.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立项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莫文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袁文教授共同牵头,组织本领域专家制定《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作为全国团体标准发布,编号为T/CAIM018-2021,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分级体系,构建CSM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临床关键问题,并广泛征求国内中医骨伤科、脊柱外科、中西医结合骨科、康复科、循证医学等领域专家意见,制定《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并通过全国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于2023年5月31日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中西会发[2023]93号),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