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Mg引流片兔眼前房植入对眼压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基(HA-Mg)青光眼引流片植入兔眼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使用配对比较法将12只SPF级3~4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HA-Mg引流片植入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每组6只,均取右眼进行相应操作;12只左眼均不行任何操作,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1、3、5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及前置镜观察术后各组眼部情况;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引流片于前房与结膜下间隙固定情况。术后5个月,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测量HA-Mg引流片植入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术前和术后每周采用Tonopen眼压计测量眼压,连续监测21周;采用锥虫蓝前房注入法验证房水引流通道通畅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评估HA-Mg引流片完全降解后房水引流通道与周围组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兔均未出现全身及眼部异常或不良反应,6枚HA-Mg引流片均于术后约4个月完全降解,4枚引流片位置固定良好,2枚引流片出现少量旋转移位,无引流片落入前房;术后5个月,HA-Mg引流片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分别为(2 535.2±274.4)和(2 521.0±175.8)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73, P=0.857)。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26.409, P<0.001; F时间=7.843, P<0.001),其中小梁切除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高于HA-Mg引流片植入组,HA-Mg引流片植入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引流通道通畅性实验发现,HA-Mg引流片植入术后5个月,蓝色染色剂仍可从前房引流到结膜下。术后6个月引流片已完全降解,巩膜层间可见线状房水引流通道及虹膜前粘连,各组织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HA-Mg引流片植入兔眼后可有效降低眼压,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载体材料在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RED)发病机制复杂,口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一线治疗方案对RED如周围神经损伤型勃起功能障碍(ED)、中枢神经损伤型ED、内分泌性ED、血管性ED等疗效不稳定。目前,载体材料在RED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缓释性等特性的载体材料辅助干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活性蛋白质及药物等干预方式已在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中被证实可提升上述治疗方式的局部靶向作用及有效性进而改善RED。本文对相关实验研究予以回顾,探讨了不同类型载体材料与各类干预方式结合的特性及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利妥昔单抗与环磷酰胺联合硫唑嘌呤治疗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有效性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RTX)与环磷酰胺/硫唑嘌呤(CYC/AZA)在治疗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确定检索策略、文献的纳入与筛选原则,分别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RTX与CYC/AZA治疗AAV的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为RTX治疗AAV,对照组为CYC/AZA治疗AAV。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所得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4项研究,合计38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03例,对照组181例。在AAV的整体治疗中,RTX与CYC/AZA治疗AAV的终点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X组终点缓解率较高[ OR值(95% CI)=1.58(1.03,2.40), P=0.03]。对不同分型的AAV的终点缓解率差异进行比较,RTX与CYC/AZA对于治疗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蛋白酶3相关性血管炎、髓过氧化物酶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的终点缓解率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RTX组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YC/AZA组,且能减少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论:在诱导缓解阶段,RTX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AAV均具有不劣于CYC的终点缓解率。在维持治疗阶段,RTX具有更高的终点缓解率和更低的远期复发率。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使用RTX的患者较不使用RTX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远期缓解率,并可有效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伏立康唑应用于76例肝硬化Child-Pugh C级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在肝硬化Child-Pugh C级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住院的76例应用伏立康唑的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资料,分为肝功能不全推荐剂量组56例,常规剂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伏立康唑的稳态血药浓度,真菌感染转归,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每组患者用药前后肝脏功能生物化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根据资料不同采用 t检验, Z检验,χ 2检验,校正χ 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肝功能不全推荐剂量组伏立康唑稳态血药浓度平均值为(3.97±1.85)μg/ml,常规剂量组伏立康唑稳态血药浓度平均值为(6.55±5.03)μg/ml,两组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2.636, P = 0.008);真菌感染好转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肝功能不全推荐剂量组发生和用药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1例(1/56),常规剂量组4例(4/20),两组和用药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67, P = 0.022);肝功能不全推荐剂量组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抗感染前后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Z值分别为2.302,-4.914,-3.118, P值分别为0.025、0.000、0.002),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移酶用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常规剂量组使用伏立康唑抗感染治疗前后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 结论:对于肝硬化Child-Pugh C级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轻至中度肝功能障碍(Child-Pugh A级、Child-Pugh B级)按照伏立康唑说明书推荐给药方案给药是相对安全并且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8F-D3FSP PET/CT在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 18F-氘代氟贝他吡(D3FSP)PET/CT显像探测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患者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的有效性,以及其与血浆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基于大湾区健康衰老脑纵向队列研究(GHABS)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 18F-D3FSP PET/CT显像的患者79例[男32例、女47例,年龄(66±7)岁],按照阿尔茨海默病(AD)神经影像学倡议标准方案分为认知未受损(CU)、轻度认知障碍(MCI)和AD组,采用AW工作站分割脑区并以小脑为参考脑区计算SUV比值(SUVR),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校正及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数据。采用ROC曲线分析获得SUVR最佳界值及诊断效能。 结果:CU、MCI和AD组分别有48、15和16例,随着从CU到MCI再到AD的过渡,全脑及各脑区(双侧额叶、双侧前扣带回、双侧楔前叶、双侧顶叶、双侧外侧颞叶、双侧枕叶)SUVR呈上升趋势( F值:11.15~22.38,均 P<0.001),右侧前扣带回、双侧楔前叶SUVR在CU与MCI组间存在差异(均 P<0.017),双侧额叶、右侧楔前叶、双侧顶叶、双侧外侧颞叶、双侧枕叶SUVR在MCI与A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7)。各脑区SUVR与认知量表评分呈负相关( r值:-0.57~-0.37,均 P<0.001),与血浆磷酸化tau181(p-tau181)呈正相关( r值:0.50~0.61,均 P<0.001)。ROC曲线示楔前叶SUVR鉴别CU组与AD组的最佳界值为1.20,其AUC为0.85,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2/16、91.7%(44/48)、87.5%(56/64)。 结论:18F-D3FSP PET/CT显像在评估Aβ脑内沉积部位和程度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临床认知及血浆p-tau181水平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药保护线粒体功能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17
慢性心力衰竭(CHF)作为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是一种常见、难治且昂贵的疾病.CHF的特征是神经体液失调和心脏重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这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自噬、线粒体功能和血管生成有关.而线粒体在心力衰竭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生物体化学能的重要来源,其功能的改变会影响细胞新陈代谢,特别是能量需求高的心脏,最终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进一步恶化心力衰竭病情.线粒体主要通过调节生物能量学、氧化应激、钙处理和收缩特性以及坏死和细胞凋亡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尽管多年来药物和设备疗法有了显著改善,但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扭转CHF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在调控线粒体缓解心力衰竭方面趋于成熟,靶向线粒体解毒的中药方及中药提取物已具有药理学意义的生物活性,为本已停滞不前的抗CHF药物开发提供了一盏明灯.本文总结了中药复方及单体治疗CHF的相关作用机制,并系统分析了中药治疗CHF在当前研究中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南亚热带人工林树种配置对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通过树种选择与配置优化提高土壤磷有效性进而促进树木生长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在南亚热带人工林树种多样性平台开展研究,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设计方法,选取马尾松、米老排、格木、红椎、火力楠、灰木莲、土沉香、降香黄檀8个乡土树种,建立了 1、2、4和6个树种丰富度梯度的混交造林试验,测定了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氯化钙磷、柠檬酸磷、酶磷和盐酸磷),探究不同树种配置对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非固氮树种,固氮树种(格木和降香黄檀)的混交有效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磷,树种合理配置有利于土壤生物有效磷的生成积累.固氮树种混交条件下,土壤氯化钙磷含量显著增加了 46.2%~160.3%,微生物矿化产生的酶磷提高了 69.3%~688.2%,盐酸磷增加了 31.5%~81.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提高了 81.8%~149.4%,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了 88.1%~160.6%.冗余和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速效磷、全磷、蛋白酶、纤维二糖水解酶、酸性磷酸酶、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碳是驱动根际土壤生物磷组分差异的关键因子;固氮树种混交提高了酶磷和柠檬酸磷含量,这两种生物有效磷组分含量与林分树木胸高断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固氮树种(格木)混交有效提升了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有利于促进林分树木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集束化检测方法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调查应用集束化检测方法对软式内镜内腔及各接口的清洗消毒质量,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 应用集束化检测方法,即目视检查法、三磷酸腺苷(ATP)检测法、微生物培养法及便携式管腔可视系统观察法同时对85条清洗消毒后内镜进行检测.结果 目视检查管腔外部85条内镜外表面3条外表面有轻度磨损;ATP检测内镜内腔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细菌学检测内镜内腔、活检口、注水注气口和负压吸引口部位标本327件其中46件呈阳性,内镜内腔检出阳性率最高34.12%,各部位细菌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携式管腔可视系统观察后发现内腔存在划痕内镜78条,其中胃镜划痕最高94.29%;划痕与ATP检测、细菌学检测呈正相关.结论 应用集束化检测方法可弥补单一检测方法对内镜检测的局限性,对内镜清洗消毒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为内镜相关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稻-渔共作农田一株优势真菌LW-1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土壤酶活性及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8
为了探讨稻-鳅-蛙共作农田优势真菌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土壤酶活性及镉污染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稻-鳅-蛙农田土壤中的优势真菌LW-1,并将其扩繁后制成1 ×103、1×105、1×107个/mL孢子3种浓度的菌液,最后将3种浓度的菌液和空白菌液分别添加至0、5、10、20 mg/kg镉污染的土壤中,每10天取土壤样本检测土壤有效磷、碱解氮、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有效态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性提高(P<0.05),而有效态镉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这说明稻-鳅-蛙共作农田中的优势真菌可提高土壤肥力并降低镉污染土壤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为该模式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稻-鳅-蛙共作农田土壤肥力高于常规稻田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叶片和土壤酶化学计量的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养分限制海拔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6
氮(N)和磷(P)养分有效性是制约森林生态系统林分生产力与碳汇功能的关键要素,但目前对多变环境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特征还缺乏充分的科学认识.山地生态系统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环境因子沿海拔的垂直变化格局为深入认识森林养分限制及其驱动因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平台.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的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沿巴朗山2 850-3 200 m海拔梯度的多点取样,从植物叶片N、P养分含量、化学计量变化和地下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了海拔梯度下该区域森林养分限制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叶片N、P含量降低而N:P由12.33升高至15.00,表明随海拔升高该区域针叶林叶片生长由N限制转化为N-P共同限制,且P限制随海拔升高而表现出增强趋势;2)矢量模型分析发现不同海拔下根际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矢量角度均>45°,且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区域微生物受P限制,且海拔越高土壤微生物P限制越强;3)进一步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海拔引起的气温变化是驱动岷江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的主导因素.综上所述,基于叶片和土壤微生物养分证据均表明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总体表现出P限制程度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强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