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肺康复疗法对肺炎后儿童肺功能及运动功能影响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综合肺康复疗法对肺炎后儿童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期症状已好转的患者,根据患者及家长治疗意愿,将其分为试验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试验组患者给予综合肺康复疗法.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肺功能和运动功能的评估,记录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例(FEV1/FVC)、Borg评分和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结果:干预后试验组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FVC、FEV1、6MWT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试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FVC、FEV 1、Borg评分、6MWT差值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肺康复疗法有助于社区获得性肺炎后儿童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动管理干预模式对冠心病PCI患者术后疾病管理能力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管理干预模式对冠心病PCI患者术后疾病管理能力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冠心病PCI患者92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及观察组(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管理干预模式,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疾病管理能力、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疾病知识管理、急救管理、日常生活管理、不良嗜好管理、症状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情绪管理及疾病管理总评分高于对照组,任务代谢当量(ME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及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管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冠心病PCI患者术后疾病管理能力,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经验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当前仍处全球大流行状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我国通过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有效控制疫情发生与扩散,有效减少了死亡病例的发生,社会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各项举措得到公众高度认可,疫情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目前本土疫情传播虽已基本阻断,但国际疫情仍持续快速上升,我国面临的“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加。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点及病毒的特殊性,应科学理解常态化防控的内涵。常态化阶段疫情防控目标应为最大限度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即尽量防感染,坚决防反弹(社区持续传播),而非“零感染”。各地贯彻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方针,在防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防控经验。冬春季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应继续坚持人物同防,落实四方责任,科学有效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对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治疗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为高效治疗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且在沧州市中心医院、河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17例患儿,根据家属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意愿,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用药,观察组在纤维支气管镜的引导下进行肺泡灌洗术,并同时采取抗生素全身治疗。观察分析治疗前、治疗7 d和治疗14 d后2组的肺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和动脉血气等指标变化情况,以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治疗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变化(增加/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热程、咳嗽、肺部啰音持续时间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胸片恢复正常时间等指标,观察组也短于对照组。1周和2周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儿均未发生心律失常、窒息等不良反应。结论: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治疗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动脉血气和血清炎性因子等指标,同时也可缩短热程、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恢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社区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社区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卒中患者,38例在康复过程中采用常规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方法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2例在此基础上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康复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Brunnstrum分期评价患者肢体功能,采用Bobath法平衡功能评定表评价患者坐站平衡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手、下肢Brunnstrum分期,Bobath法坐位、立位平衡功能分级以及MBI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 Uc=5.037、4.567、5.228、2.538、6.508, t=36.215,均 P<0.05;对照组: Uc=2.483、2.311、2.335、2.200、4.102, t=29.260,均 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c=2.592、2.243、2.897、2.018、2.825, t=8.375,均 P<0.05)。 结论: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方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组团式社区卒中患者康复模式的效果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对社区恢复期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干预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随访登记的上海市徐汇区枫林社区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N+N”干预组和对照组。收集并记录入选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合并症情况。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卒中管理方案,“1+N+N”干预组则通过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1”指家庭医生,第1个N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团队,第2个N指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团队预约及双向转诊。分别于基线及干预后12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运动功能及心理状况评分。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干预方式与ADL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和心理状况评分的关联。结果:纳入患者120例,年龄(71.5±6.8)岁,男性59例(49.2%),“1+N+N”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与对照组比较,“1+N+N”干预组患者的年龄较小( P=0.013),合并冠心病者占比较低( P=0.003),其余变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N+N”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后ADL、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均 P<0.01)。“1+N+N”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ADL和心理状况评分“1+N+N”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01);干预后“1+N+N”干预组上述评分则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与ADL评分无明显关联( t=0.27, P=0.799),与运动功能评分存在正向关联( t=15.64, P<0.001),与心理状况评分存在正向关联( t=13.70, P<0.001)。 结论:家庭医生“1+N+N”组团式支持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且对后两者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的干预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抢救严重塑型性支气管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在抢救严重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3例经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抢救严重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岁7个月、3岁1个月、7岁7个月。3例患儿既往体健,无基础疾病。3例均以双向性呼吸困难伴有严重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3例患儿影像学均提示不同程度斑片影,同时合并肺不张,2例患儿存在气胸,1例存在纵隔积气及皮下积气。3例患儿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主要感染病原有乙型流感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例入院时均存在严重呼吸困难,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下呼吸困难改善不佳,氧合无改善,二氧化碳潴留进行性加重,伴意识障碍。2例入院后立即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主气道塑型,取出困难,并术中出现心率下降,均行心肺复苏,复苏后氧合仍差,另外1例入院后即出现心率下降,经心肺复苏抢救后恢复自主心率,3例患儿经评估后立即行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支气管镜检查提示严重塑型性支气管炎。经治疗,3例患儿治愈出院,出院随访3个月,患儿均无任何症状,活动耐力与发病前相同,复查胸部CT均未见异常。结论:严重塑型性支气管炎疾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出现呼吸衰竭,常规机械通气无效时,体外膜肺氧合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对卒中患者康复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对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对卒中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模式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对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RCT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5月,运用RevMan 5.3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合计样本量637例。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提高卒中患者康复期间的运动功能[加权均数差值( MD)为13.87,95%置信区间( CI)为7.93~19.81, Z=4.57, P<0.01];"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提高卒中患者康复期间的日常生活能力[ MD=14.43,95% CI 6.15~22.71, Z=3.41, P<0.01]。 结论:"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为卒中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后的康复和健康宣教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有利于卒中患者康复期间运动功能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仍存在着需要医护人员努力完善、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48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大陆地区11家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的48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诊治过程,记录患者职业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和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57.1±10.3)岁,30例有明确禽类接触史;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为(6.5±3.2)d,住院时间为(12.4±4.8)d。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48/48)、相对缓脉(71%,34/48)、咳嗽(54.2%,26/48)、咯痰(27.1%,13/48)、乏力(16.7%,8/48)、头痛和谵妄(20.8%,9/48)、消化道症状(16.7%,8/48)。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总数(8.0±3.8)×10 9/L,44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155.3±74.1)mg/L,59.5%患者PCT>0.5 μg/L,分别有82.9%和45.2%患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增高。胸部CT表现中单侧34例(70.8%)、单叶27例(56.3%),最常见的影像改变是实变,其中大叶性实变影38例(79.2%)。治疗情况中,单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5例,单用多西环素6例,联合用药组13例,联合用药组与单用多西环素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相当,均优于单用氟喹诺酮类。入住ICU者11例,出现休克5例,给予呼吸支持治疗11例,仅有1例死亡。 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动物源性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合适的治疗能明显缩短病程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社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体验及期待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社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真实体验及期待,以期为从患者角度出发的重返工作支持计划制订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其重返工作。方法:利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2019年4—5月对11例郑州市社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分析访谈资料,提炼主题。结果:社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体验及期待包括以下5个主题:重返工作信念动摇不定;工作相关能力受限;重返工作过程内心感受复杂;缺乏外界支持;卒中后重返工作的期待(渴望恢复工作角色、希望获得重返工作相关支持性帮助)。结论:为促进社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需从患者个人及外界支持方面考虑,社区—社会—工作单位三方联动式协助患者积极康复、树立信念、减少负性情绪,进一步促进患者重返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