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源性与非脑源性疾病所致应激性溃疡相关胃肠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差异: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脑源性疾病与普通重症监护病房(GICU)非脑源性疾病患者的应激性溃疡(SU)及临床有意义的应激性溃疡伴胃肠道出血(CIB)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的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NCU及GICU连续性收治的SU患者,以CIB和30 d全因死亡事件为主要终点指标。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相应变量的差异,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主要终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6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SU患者(NCU组149例,GICU组112例),其中女性88例(33.7%),年龄为65(53,76)岁。SU患者中有136例(52.1%)发生CIB,NCU组和GICU组各有68例。相比GICU组,NCU组的SU患者年龄更大,高血压和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比例更高,但有冠心病史、有慢性胃病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等药物、有肝功能不全、有肾功能不全、有呼吸衰竭和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比例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类似地,与GICU组相比,NCU组CIB患者有卒中病史的比例更高,但有冠心病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等药物、有肾功能不全和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CU组SU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明显低于GICU组(16.2% vs 29.7%,χ2=6.748,P=0.009),但对应的2组CIB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9% vs 41.8%,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提示30 d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等药物[比值比(OR)=2.439,95%可信区间(CI):1.131~5.259]、有输血治疗(OR=3.329,95%CI:1.558~7.112)、有呼吸衰竭(OR=3.405,95%CI:1.61~7.198)和有CIB(OR=3.793,95%CI:1.529~9.414)。而应用鼻胃管(OR=5.209,95%CI:2.820~9.620)、有呼吸衰竭(OR=3.672,95%CI:1.620~8.325)和国际标准化比值>1.5(OR=2.119,95%CI:1.023~4.389)与CIB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预防性治疗(OR=0.277,95%CI:0.100~0.768)有助于降低CIB的发生风险。结论:NCU组(脑源性)和GICU组(非脑源性)CIB患者中未发现危险因素及30 d全因死亡率的显著性差异。应用鼻胃管、有呼吸衰竭和国际标准化比值>1.5与CIB发生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而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治疗很可能有助于降低2组患者的CIB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亨廷顿舞蹈症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主要症状为舞蹈状的不自主运动、精神行为异常和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消耗大量社会医疗资源.为了更好地理解其病理机制并探索治疗方法,已有多种HD实验动物模型被成功构建.本文概述了从秀丽隐杆线虫、果蝇、斑马鱼到小鼠、大鼠和小型猪等多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情况,并对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通过综述不同动物模型及其相关评价指标,本文强调了综合运用多种动物模型的重要性,以期深入理解疾病的机制并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沙门菌是引起国内外食源性疾病和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菌,其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腹泻,严重时会对生命构成威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2008年被纳入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丙类管理,其发病数一直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原体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畸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自我国实施免疫规划以来,疫苗接种减少了传染病流行,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3例碘海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碘海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情况,分析发生过敏性休克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检索文献,对2010-2023 年度国内公开报道23 例碘海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进行分析.结果 23 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中男性(17 例,73.91%)多于女性(6 例,26.09%);患者年龄41~80 岁(82.61%)占比较高;累及全身性损害8 例(34.78%),神经系统损害7 例(30.43%),呼吸循环系统损害5 例(21.74%),皮肤及附件3 例(13.04%);多为速发型(72.91%);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发生比例较高(82.61%).结论 碘海醇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影响因素较多,应密切关注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尤其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冰水球囊扩张术在老年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环咽肌失弛缓症是吞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肌源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均有可能导致环咽肌失弛缓症。环咽肌失弛缓症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注射肉毒毒素、吞咽功能训练及球囊扩张等,三种治疗方式各具优势。球囊扩张具备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诸多优势,随着该项技术的成熟,在其基础上结合冰刺激口咽部相关肌肉群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气细颗粒物不同组分的毒理学效应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大气细颗粒物(PM 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经由靶器官肺脏进入机体,可诱发多种不良健康效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不良出生结局等)。PM 2.5具有组成的复杂性(可溶性/非可溶性成分和生物成分等)、来源的多样性和二次转化等特性,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提示PM 2.5的不同组成在诱发不良健康效应时所涉及的毒理学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另外,PM 2.5作为载体,还存在多组分间的混合暴露和联合效应。本文对近几年大气细颗粒物不同成分暴露所涉及的毒理学作用机制及不同组分间的联合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主要包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等,为PM 2.5不同组分暴露所引发的不良健康效应的防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PD脑功能研究采用的非侵入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难以实现运动状态或磁电治疗下的脑功能评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成像技术可实时监测PD患者真实运动相关的皮层反应,为直接监测大脑活动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高生态效度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NIRS技术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PD步态和平衡障碍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涉及皮层认知资源对基底节功能障碍的代偿策略。药物、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可应用fNIRS技术评价神经康复效果、揭示干预作用的神经基础。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fNIRS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未来研究应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髓梗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髓梗死是一类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既往研究主要基于少量临床病例报道和回顾性分析。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血管源性、系统疾病及医源性等。脊髓梗死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并结合MRI等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目前脊髓梗死尚无统一治疗方案,且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本文对脊髓梗死的临床特点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rt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Art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基因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Art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岁5个月。自幼听力丧失,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曾在1岁3个月发生肺炎时出现呼吸衰竭。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基因测序提示PRPS1基因c.421C>T(p.P141S)半合子错义突变,确诊Arts综合征。康复治疗后运动发育改善。检索到英文文献4篇共14例Arts综合征患者,包含4种基因型,均为错义突变,主要表现与本患儿相似。结论:Arts综合征是由PRPS1突变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型复杂,本研究发现的新发错义突变c.421C>T扩大了PRPS1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粪便钙卫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多在接触致敏食物后数小时到数天出现腹泻、黏液便、血便、反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食物过敏原激活肠道T细胞分泌TNF-α、IL-4等促炎细胞因子,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向肠腔迁移,引起肠道炎症反应、造成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目前尚无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食物回避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诊断。近年来粪便生物标志物作为判断肠道炎症的特异性指标广泛应用于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但在胃肠道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报道甚少。该文将重点阐述粪便钙卫蛋白、粪便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