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ARIMA-LSTM模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意义 探究前沿技术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梳理、组合多种时序分析方法,评价并筛选最佳模型.方法/过程 利用2004-2020年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数据,基于统计学方法的SA-RIMA、STL-ARIMA、TBATS模型,基于神经网络的NNAR、LSTM模型,基于3种加权方式的SARIMA-LSTM组合模型进行预测,运用RMSE、MAE、MAPE综合评价模型效果.结果/结论 SARIMA、LSTM在单一模型中较优;SARIMA-LSTM组合模型效果相较单一模型均有提升;基于误差倒数法的SARIMA-LSTM组合模型为最优模型.本研究有望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预警系统模型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9-2022年甘肃省麻风病症状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2019-2022年甘肃省麻风病症状监测情况,为进一步优化甘肃省麻风病症状监测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整理2019-2022年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症状监测就诊的患者信息,并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22年底,全省症状监测点覆盖率为32.35%,2019-2022年,症状监测累计报告就诊患者3 976例,以县(区)和乡镇级医疗机构报告最多,在报告的可疑症状中以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3个月以上)皮肤病报告最多.对单病种进行排序,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湿疹、银屑病、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累计确诊麻风病7例,各年度报告日期和确诊日期间隔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29,P=0.243).诊断延迟期最长26年,最短20个月,平均8年;患者就诊延迟期最长26年,最短20个月,平均8年;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最长1个月,最短0个月,平均1个月.在确诊病例中出现眉毛稀疏脱落、酒醉样面容的占100.00%,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3个月以上)皮肤病和皮肤闭汗(局部干燥)或感觉异常的占71.43%.结论 甘肃省须持续加强麻风病症状监测,充分发挥症状监测在麻风病早期发现中的预警作用,有效降低畸残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OCT和OCTA在甲状腺相关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主要特征为球后和眼眶周围软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眼外肌肥大、球后脂肪增多、软组织水肿以及眼眶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导致患者眼眶压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碍,严重者可以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性视神经病变(DON),这是导致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TAO患者存在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DON的发生与视神经缺血密切相关.因此,及早了解并监测TAO患者眼部血流的变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可以获得活体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结构和血管影像,具有非接触、无创伤、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现已用于研究多种眼科疾病和全身疾病对眼部血流变化的影响.迄今为止,已有众多学者应用OCT和OCTA对TAO患者的眼底微循环结构及血流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存在测量技术、混杂因素以及研究人群的差异,相关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且该领域尚未有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文章主要对OCT和OCTA在TAO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OCT和OCTA技术在TAO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表现为发作性眼球运动异常和面肌痉挛的儿童第四脑室旁脑桥肿瘤的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表现为发作性眼球运动异常和面肌痉挛的儿童第四脑室旁脑桥肿瘤的手术疗效及引起该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例表现为发作性眼球运动异常和面肌痉挛的第四脑室旁脑桥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7例患儿既往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6例无效,1例发作频率下降50%.4例患儿术前的弥散张量成像显示肿瘤与外展神经核、面神经核关系密切.9例患儿均采用小脑延髓裂隙入路切除脑桥肿瘤.5例患儿术中行肿瘤深部电生理监测,记录肿瘤放电情况.于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患儿的临床症状,且至少每年复查1次头颅MRI.结果 9例患儿均达到肿瘤全切除;其中8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为节细胞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WHO)1级],1例为错构瘤.5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儿中,3例于肿瘤深部记录到1~3次棘波样放电,另2例患儿未记录到任何放电.术后,9例患儿的发作性症状均未再出现,均未使用抗癫痫药物.9例患儿的随访时间[M(范围)]为39(28~89)个月;至末次随访,未见肿瘤复发以及症状再发作;1例患儿术后出现右侧肢体肌力下降,左眼内斜,末次随访时患儿肌力恢复,但左眼内斜仍未恢复.结论 表现为发作性眼球运动异常和面肌痉挛的第四脑室旁脑桥肿瘤患儿常规抗癫痫治疗无效,尽早行肿瘤全切除可达到临床治愈效果;其发作性症状可能与肿瘤的异常放电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念珠菌血症伴烫伤样皮炎的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总结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念珠菌血症伴烫伤样皮炎的治疗及护理经验.方法 成立个案护理小组;制定预防皮肤感染策略,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梳理皮肤护理经验,培养预见性思维;充分进行皮肤护理评估,降低全身感染发生的风险;制定个性化围出院期居家护理指导;出院后继续做好延伸护理.结果 患儿住院108 d出院,随访6个月,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及神经系统发育均正常.结论 成立个案小组、制定皮肤护理计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控制暖箱湿度等细节化管理,能够改善超低出生体重儿真菌感染的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创伤性脑损伤流行病学、病理生理、诊治与预后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全球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TBI通常被视为一种病理疾病,然而实际上它是一系列病变组成的综合征,可能需要不同治疗,以恢复不同生理目标.目前随着神经重症和神经监测技术发展,如建立专门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TBI患者术前快速诊治、预后标志物发展,为推进TBI患者护理和康复做出贡献.本文综述TBI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过程、诊断治疗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机器学习及音频技术监测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采用基于机器学习及音频技术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听诊数据从而实现监测AVF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收治的AVF狭窄且需要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共50名,分别在PTA前和PTA后使用无线电子听诊器记录AVF的听诊数据,利用音频技术将音频文件转换为频谱图并提取出声学特征,然后利用MATLAB软件中的30余种分类学习器对提取出的声学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出评估AVF功能的模型,比较这些模型的性能.结果 将从50名患者中获得的100个音频文件纳入研究.在PTA前后AVF的频谱图对比中,PTA前的频谱图显示出更大的高频振幅(Z=-4.721,P<0.001).PTA前最高频与最低频的差值更大(Z=-6.169,P<0.001).在利用30余种分类学习器建立的模型中高效线性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粗略高斯SVM建立的模型性能最好(AUC=0.892、0.882),5折交叉验证后准确度达81.11%;而二次判别、三次k近邻法(k-nearest neighbor,kNN)、中神经网络、双层神经网络构建的模型测试准确度最高可达90%.结论 基于频谱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AVF的显著性狭窄,因此将其用于AVF功能的监测是可行的.且高效线性SVM、粗略高斯SVM构建的模型,在本次可行性研究中性能最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神经认知发育结局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医学进步和外科技术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CHD患儿的生存质量和远期发展。CHD患儿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障碍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近年来随着脑功能评估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从脑科学角度阐释CHD患者神经认知损伤的机制成为可能,对CHD人群开展针对性的早期随访干预,促进其社会适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行为医学和脑科学角度对近年来关于先心病患儿神经认知发育结局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重点回顾可能解释CHD患儿神经认知损伤的大脑微观结构损伤及脑网络功能障碍机制,并进一步探索适宜临床开展的早期监测和干预方案,以期对该人群的远期神经认知发育结局改善提出可能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失眠障碍患者静息态脑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探讨失眠障碍患者大脑半球间同伦功能连通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的失眠障碍患者54例为病例组,男16例、女38例,年龄(42±12)岁。招募健康志愿者56名为健康对照组,男21名、女35名,年龄(38±11)岁。病例组行多导睡眠监测,所有受试者行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rs-fMRI扫描。计算基于体素的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统计比较两组的组间差异,与失眠病程、神经心理量表和多导睡眠监测行相关分析,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s-fMRI各参数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双侧颞中回VMHC低于健康对照组( t=-4.276, P<0.05)。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小脑小叶Ⅳ~Ⅴ及左侧小脑小叶Ⅷ( t=4.719、5.297、6.044、4.129,均 P<0.05)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与对侧颞中回( t=-4.139, P<0.05)间功能连接减弱。病例组颞中回的VMHC值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 r=0.288, P=0.035)、蒙特利尔认知评分( r=0.283, P=0.038)呈显著正相关;左侧颞中回与右侧小脑小叶Ⅳ~Ⅴ间功能连接与睡眠潜伏期呈正相关( r=0.302, P=0.027)。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间的功能连接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 结论:失眠障碍患者存在半球间信息交流和整合障碍,双侧颞中回的半球间协同性受损及其与多个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神经病理机制及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的早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M)辅助下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5例C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应用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NM组),26例单纯应用PECD治疗(PEC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等指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8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颈部疼痛VAS分别为(2.1±1.2)、(2.0±1.1)分,上肢VAS分别为(2.4±1.2)、(2.2±0.8)分;末次随访时两组颈部VAS分别为(0.8±0.5)、(0.7±0.5)分,上肢VAS分别为(0.8±0.7)、(0.8±0.5)分,均较术前[颈部:(6.0±1.0)、(5.9±1.0)分,上肢:(7.1±0.9)、(7.4±0.9)分]明显降低( t=12.670~27.305,均 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07~0.917,均 P>0.05)。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JOA评分分别为(12.7±0.8)分、(12.6±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6±0.7)分、(14.4±0.8)分,均较术前[(11.1±1.0)分、(10.9±0.8)分]明显升高( t=-11.074、-14.829、-9.603、-13.086,均 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42、0.003,均 P>0.05)。NM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与PEC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615、-0.922,均 P>0.05),但住院时间、并发症均显著减少( t=-2.815,χ 2=4.755,均 P<0.05)。 结论: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CSR获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