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iTBS)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在卒中后吞咽障碍(PSD)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及NMES+iTBS联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NMES治疗,而NMES+iTBS联合组则在NMES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健侧大脑舌骨上肌群皮质代表区行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吞咽障碍造影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评估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和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分级,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和WST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71、-0.718、-0.507、-1.104;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WST分级低于治疗前且NMES+iTBS联合组患者评分和分级优于NM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12~-3.884;均P<0.05).结论 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NMES可有效地促进PSD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镜像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21 年12 月-2023 年6 月本院康复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6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MT组、rTMS组、联合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3~4 h/d,6 d/周,共 4 周;MT组、rTMS组分别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MT疗法、5Hz rTMS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MT及 rTMS疗法.四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4 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同时测量患侧脑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共 65 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MT组脱落 2 例,联合组脱落 1 例.经治疗后,四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优(P<0.05);四组患者CL和CMCT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MT组和rTMS组(P<0.05).结论:MT和rTMS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早期进行MT联合rTMS治疗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靶点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依据主要运动障碍临床特征选择震颤型(TD)82例入组,受试者按1∶1∶1比例根据试验随机编码的序列分为3组,即初级运动皮质区(M1)组26例、小脑组26例和双靶点(M1、小脑)组30例,每组均给予相应靶点1 Hz低频刺激,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持续治疗2周,共10次;所有组的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剂量保持不变。治疗前、治疗后2周在患者未服药状态下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PD生活质量问卷-39(PDQ-39)评定,并测量皮质兴奋性即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包括静息运动阈值(rMT)和活动运动阈值(aMT)检查]、“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及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查。结果:82例患者,男39例,女43例,年龄(67±8)岁。治疗前,3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双靶点组的UPDRS-Ⅲ评分[(38.9±2.5)分 比(29.2±3.6)分]、UPDRS-震颤子评分[(23.7±2.1)分比(14.6±3.1)分]、TUG时间[(44.8±3.1)s比(33.7±4.1)s]、震颤波幅(480±126)μV比(276±94)μV、PDQ-39评分[(51±13)分比(45±13)分]、rMT[(36±17)%比(43±13)%]、aMT[(26±16)%比(31±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而M1组和小脑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震颤峰频率3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靶点低频rTMS能改善PD震颤,而M1或小脑低频rTMS对PD震颤改善不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皮质兴奋性从而改善PD震颤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首发单相抑郁症的疗效及对患者注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单相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该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注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52例首次发病且未予任何治疗措施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在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长达4周(每周5 d,共20 d)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rTMS真刺激(真刺激组, n=27)或伪刺激(伪刺激组, n=25)。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测评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应用中国伯明翰认知筛查量表(BCoS-C)的听觉注意测试项目评估患者的听觉注意程度。 结果:(1)抑郁症状:真刺激组患者治疗第2、4周末的HAMD-24评分[(20.63±2.73)分、(15.85±2.43)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5.74±2.68)分],伪刺激组患者治疗第4周末的HAMD-24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0.48±2.33)分 vs. (25.80±2.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2、4周末时,真刺激组患者的HAMD-24评分均明显低于伪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听觉注意功能:真刺激组患者治疗第4周末的总正确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1.74±1.38 vs. 47.48±1.60),持续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0.74±0.71 vs. 4.37±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4周末时,真刺激组患者的总正确数较伪刺激组(48.00±1.66)明显升高,持续指标较伪刺激组(3.72±1.28)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能更快速有效地改善单相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注意功能,其中抑郁症状较注意功能能更快得到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在高密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美多芭和吡贝地尔缓释片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HBO治疗。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手部计时运动实验和10 m折返运动试验评价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Keypoint 4c肌诱发电位仪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大脑皮质区静息阈值(RMT)、皮质静止期(CS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研究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RMT、CL、CSP、CMCT明显提高(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提高( P<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研究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上述指标明显提高( P<0.05)。 结论:HBO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较单独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更好地激发大脑皮质区域的运动诱发电位,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因缺血时间不同出现缺血中心区细胞坏死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凋亡。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新型无创、无痛的绿色疗法,其磁场刺激可有效穿透颅骨引起大脑皮质电信号的改变。研究发现,寻求rTMS针对缺血半暗带抑细胞凋亡和促缺血区神经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阐明rTMS抗神经细胞凋亡和促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AE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改善认知、活血化瘀等处理,同时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高频(10 Hz)rTMS治疗,刺激部位选择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6 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试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oCA语言流畅性评分[(2.10±0.90)分]、计算能力评分[(3.60±1.73)分]、命名能力评分[(4.51±1.78)分]和注意力评分[(4.10±1.38)分]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同时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351.78±33.25)ms]较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缩短,波幅[(7.28±2.74)μV]较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4.7%)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50.0%)。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高频rTMS治疗AE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且副作用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35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比较患者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评分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3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2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89,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情绪角色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情绪角色评分均提高(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5.982、5.130、5.232、4.829,均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8.465、9.290,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4%(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38, P<0.05)。 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 25,P 75)]表示,其余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