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小体激活小胶质细胞促进异常新生神经元形成在锂-毛果芸香碱致痫大鼠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在锂-毛果芸香碱(Lithium-Pilocarpine)致痫大鼠模型中,检测炎症小体的激活,观察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异常新生神经元的形成,探索炎症小体激活小胶质细胞促进异常新生神经元形成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和毛果芸香碱建立癫痫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Sham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12)、Pilo组(锂-毛果芸香碱致痫组,n=20)和Pilo+MCC950组[锂-毛果芸香碱致痫后给予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含热蛋白结构域受体3(NLRP3)抑制剂组,n=20],在急性期观察记录大鼠癫痫的行为学表现,通过病理切片确认脑组织损伤情况和细胞激活情况,借助分子检测确认炎症小体和其他分子的表达情况.采用体外细胞模型挽救实验验证炎症小体的作用.结果 Pilo组大鼠有6只出现V级,5只出现Ⅳ级,2只出现Ⅲ级的癫痫发作情况.相较之下,Pilo+MCC950组大鼠则没有出现Ⅴ级,6只出现Ⅳ级,8只出现Ⅲ级,2只出现Ⅱ级的癫痫发作情况.Pilo组强直痉挛发作的潜伏期短于Pilo+MCC950组,Ⅲ级以上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大于Pilo+MCC950组.Pilo组NLRP3和pro-caspase-1的含量、4种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均高于Pilo+MCC950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ilo组小胶质细胞大量活化,出现大量异常新生神经元.体外细胞实验后,ELISA结果验证了炎症小体的作用.结论 在锂-毛果芸香碱致痫大鼠模型中,炎症小体NLRP3接受外界炎症刺激而活化聚集,进而大量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使得小胶质细胞活化,分泌BDNF并激活ERK信号通路,调控异常新生神经元的形成和聚集等生物学行为,参与癫痫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益肺宣肺降浊方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YFXF)抗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YFXF差异表达作用靶点(YDEGs);利用列线图模型从YDEGs中筛选高风险基因;基于高风险基因从广义线性、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上升和随机森林模型中筛选最优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术构建大鼠VD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YFXF组(12.18 g/kg,以生药总量计),另设假手术组,每组6只.评价YFXF对VD大鼠行为学(以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为指标)、大脑皮层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及分泌磷酸蛋白1(SPP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又名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SPP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共获得6个YDEGs,其中SPP1、CCL2、HMOX1、HSPB1可能是VD的高风险基因;基于高风险基因的广义线性模型预测准确性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54).与模型组比较,YFXF可显著缩短VD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穿越平台次数(P<0.05);可改善大脑皮层组织神经元固缩和坏死等病理损伤,显著降低SPP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P<0.05),显著升高PI3K、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 VD高风险基因SPP1、CCL2、HMOX1和HSPB1可能是YFXF的重要作用靶点;YFXF可能通过下调SPP1蛋白及mRNA的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发挥抗VD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栝楼桂枝颗粒通过HIF-1α-Netrin-1-UNC5B/VEGF促进大鼠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栝楼桂枝颗粒是否通过HIF-1α-Netrin-1-UNC5B/VEGF促进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方法:随机选取32只SD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对照组、栝楼桂枝颗粒3.6 g/kg组,另设16只假手术对照组.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肌张力测评试验及Cat 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RI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面积,计算脑梗死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各组大鼠促血管生成及HIF-1α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mNSS评分和肌张力评分均显著升高,运动时间和最大速率变化均显著升高(P<0.01),大鼠大脑检测出大片白色梗死区域,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加;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CD34)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栝楼桂枝颗粒3.6 g/kg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肌张力明显降低(P<0.05或P<0.01),脑梗死率显著减少,大鼠运动时间显著降低(P<0.01);血管生成相关蛋白VEGFA、CD3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HIF-1α、神经导向因子-1蛋白(NETRIN-1)、神经导向因子受体(UNC5B)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结论:栝楼桂枝颗粒能够促进缺血性脑中风后的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HIF-1α-NETRIN-1-UNC5B/VEGF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幽门螺杆菌在阿尔兹海默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脑组织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为典型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和认知障碍.幽门螺杆菌与多种胃肠疾病相关,且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尤其是AD.幽门螺杆菌可能直接或间接释放毒力因子和炎症介质,通过激活GSK-3β通路或EPK/MAPK通路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参与AD进程.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靶向早老素-2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增加海马和皮质中Aβ42形成,或者激活 C3-C3aR通路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导致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改变,触发神经元功能障碍,Aβ清除率下降,最终导致认知障碍.幽门螺杆菌影响微生物群的组成,使得细菌多样性降低,引发大脑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其自身释放神经毒性物质,如空泡毒素A使轴突损伤或刺激等使得肠脑轴失调,激活神经炎症;通过直接或间接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可能诱导血脑屏障破裂,从而参与AD的发病机制.另外,幽门螺杆菌还可通过口腔—鼻腔—嗅觉途径损伤大脑,从而参与AD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神经认知发育结局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医学进步和外科技术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CHD患儿的生存质量和远期发展。CHD患儿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障碍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近年来随着脑功能评估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从脑科学角度阐释CHD患者神经认知损伤的机制成为可能,对CHD人群开展针对性的早期随访干预,促进其社会适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行为医学和脑科学角度对近年来关于先心病患儿神经认知发育结局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重点回顾可能解释CHD患儿神经认知损伤的大脑微观结构损伤及脑网络功能障碍机制,并进一步探索适宜临床开展的早期监测和干预方案,以期对该人群的远期神经认知发育结局改善提出可能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与儿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与儿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对前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接受发育检查的0.5~6.0岁218名儿童(排除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早产儿童)进行发展测评,并收集儿童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相关信息。采用 χ2检验和 Fisher′ s精确概率法分析儿童各领域发展与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之间关系,采用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各领域发育的影响因素。 结果:0.5~0.9岁儿童精细动作异常与接触最晚时间有关( P<0.05)。1.0~2.9岁儿童的适应性、语言、社交自理异常及3.0~5.9岁儿童语言异常均与接触时长有关(均 P<0.05);1.0~2.9岁儿童的语言、社交自理异常及3.0~5.9岁儿童适应性、语言、社交自理异常均与接触用途有关(均 P<0.05)。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运动受到接触时长的影响( OR=1.868, P<0.05);精细动作受到母亲文化程度、接触最晚时间的影响( OR=1.722、2.355,均 P<0.05);适应性受到母亲文化程度、儿童看护者、接触时长、接触最晚时间的影响( OR=1.711、2.866、1.895、1.650,均 P<0.05);语言受到接触时长、接触最晚时间、接触用途(电话或视频电话、早教或学习)的影响( OR=2.348、1.806、0.328/0.350,均 P<0.05);社交自理受到母亲文化程度、接触时长、接触用途(电话或视频电话、早教或学习)的影响( OR=1.647、2.678、0.307/0.363,均 P<0.05)。 结论: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应引起社会关注,应严格控制低龄儿童电子产品暴露时长、预防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儿童神经系统和发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已经受到影响的儿童,应及时纠正相关习惯和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评估量表研究的历史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高压氧治疗已经成为脑损伤后意识恢复的重要辅助手段,如何精准对比高压氧治疗前后患者的意识改变,神经行为学评分量表成为量化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的有力工具。患者因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表现为昏迷、植物状态、微小意识和保持清醒等不同的意识状态;由于临床和基础研究对于意识障碍认识的不断深入,相应的评估量表也在发生变化。国内外应用频率较高的量表有欧洲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和美国的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我国学者编制的中国南京持续性植物状态量表经多中心对照研究显示与美国的昏迷恢复量表功效相当且有一定优势,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更加精准。本综述介绍了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评估量表的发展史,并对我国学者编制量表的工作进行介绍与展望,以期为相关基础及临床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情绪失调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出现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共同潜在因素,并与一系列负面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结果有关。对ASD患者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能力进行客观测量并合理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ASD患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ER技能差,较少使用各种适应性ER策略(如认知重评、接纳),更频繁地使用非适应性策略(如抑制、重复行为)。ASD核心症状与ER损伤及其与功能结局、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系复杂,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ASD患者ER神经机制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的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发展。近些年研究表明,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基于正念的ER障碍干预方法对于改善ASD的ER技能方面是可行和有效的。文章强调了ER障碍在ASD中的作用及将ER纳入ASD患者的常规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是否通过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异常开放来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ham组、I/R组、NDLIP组、NDLIP+Atr组和I/R+Atr组,每组12只。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行为评分,2,3,5-三苯四唑氯化物(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区域的面积。提取缺血半球皮层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呼吸链复合体Ⅰ、Ⅱ及Ⅳ的活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比较LSD法。结果:NDLIP组神经行为评分低于I/R组[(1.17±0.41)分比(2.33±0.52)分,LSD- t=-3.250, P<0.01],脑梗死面积小于I/R组[(11.00±0.89)%比(17.67±1.03)%,LSD- t=-9.110, P<0.01],线粒体膜电位高于I/R组[(118.14±11.11)荧光强度比(67.84±5.51)荧光强度,LSD- t=11.903, P<0.01],线粒体复合体Ⅰ、Ⅱ及Ⅳ活性均高于I/R组[(6.05±0.07) μmol/min比(4.67±0.06) μmol/min,LSD- t=9.106, P<0.01;(2.50±0.08) μmol/min比(1.99±0.05) μmol/min,LSD- t=7.878, P<0.01;(11.10±0.12) μmol/min比(7.06±0.06) μmol/min,LSD- t=19.881, P<0.01],bax/bcl-2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低于I/R组(2.45±0.68比10.50±0.80,LSD- t=-13.864, P<0.01;0.42±0.07比0.68±0.08,LSD- t=-4.600, P<0.01)。然而,NDLIP+Atr组神经行为评分高于NDLIP组[(2.00±1.10)分比(1.17±0.41)分,LSD- t=2.321, P<0.05],脑梗死面积大于NDLIP组[(17.67±1.21)%比(11.00±0.89)%,LSD- t=9.110, P<0.01],线粒体膜电位低于NDLIP组[(81.73±7.57)荧光强度比(118.14±11.11)荧光强度,LSD- t=-8.616, P<0.05],线粒体复合体Ⅰ、Ⅱ、Ⅳ活性均低于NDLIP组[(4.52±0.54) μmol/min比(6.05±0.07) μmol/min,LSD- t=-10.087, P<0.01;(2.01±0.15) μmol/min比(2.50±0.08) μmol/min,LSD- t=-7.616, P<0.01;(6.88±0.72) μmol/min比(11.10±0.12) μmol/min,LSD- t=-20.783, P<0.01],bax/bcl-2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高于NDLIP组(10.54±1.33比2.45±0.68,LSD- t=13.935, P<0.01;0.67±0.14比0.42±0.07,LSD- t=4.309, P<0.01)。 结论:NDLIP对大鼠脑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MPTP的异常开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 PAK3基因新发突变致X连锁神经发育异常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11日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确诊的1例 PAK3基因变异致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及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男,9日龄,因"出生后不能撤机9 d"入院。患儿病程中有反复惊跳,四肢肌张力减低,原始反射部分引出。振幅整合脑电图提示:下边界10 μV,上边界40 μV,未见明显成熟睡眠觉醒周期,可见2次电发作,印象:中重度异常振幅整合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胼胝体变薄。家系增强加深全外显子/全基因组测序发现新生儿 PAK3基因新发位点[c.1327(exon18)G>A,p.G443R]的错义突变。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本病例丰富了 PAK3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并提示全基因组测序在临床诊断和遗传基因指导中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