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金乌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研究根据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交叉验证,结合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等评判指标,构建了金乌贼(Sepiaesculenta)的空间分布模型,并分析环境因子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旨在探究海州湾金乌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深对金乌贼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底层盐度次之,其次是底层水温和离岸距离.金乌贼的相对资源密度随水深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底层水温的升高而减小.在海州湾水深约27 m,离岸距离约40 km的海域,金乌贼的相对资源密度较高,其分布格局呈现出在东部和中北部海域丰度高,而西南部近岸海域丰度低的特点.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州湾金乌贼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养护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珠江西部河口中华白海豚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2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珠江口西部河口进行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调查,并同步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要素进行了现场采样测定,以分析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中华白海豚目击率与海况、水深、底层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游泳生物密度、捕食种密度和离岸距离等的关系.GAM模型对中华白海豚目击率分布的总偏差解释率为64.7%,游泳生物密度、水深、捕食种密度、离岸距离、底层水温等对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选择有较大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白海豚的活动与捕食种密度密切相关,但当捕食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海豚目击率的影响减弱,推测可能与食物较多时海豚逗留捕食时间减少有关;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深在10m左右,这一模拟结果与以前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中华白海豚对底层水温似乎有一定的选择性,当底层水温大于19.5℃时目击率明显下降,推测底层水温可能影响了捕食种鱼类的分布,进而影响海豚的活动;离岸距离3km范围内是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域,因此对这一水域范围应给予重点保护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海东北部表层孢粉的分布规律及传输模式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更好地理解南海东北部陆源物质的传输模式以及南海表层孢粉所指示的植被和环境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南海东北部273个表层样点进行孢粉分析,采用百分比组合、绝对浓度指标、与离岸最近距离进行定量对比,来揭示南海东北部表层孢粉传输和分布的基本规律.研究显示,南海东北部表层的孢粉属种主要来源以下植被类型,包括红树林,低地和亚低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最常见的乔木花粉包括来自次生林群落的松属;其次为来自于低山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栎属、栲属、罗汉松属、陆均松属、猕猴桃属、金丝桃属以及杜茎山属等.同时还包含少量的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属种,包括鹅耳枥属、桤木属、栗属、枫香属等.最主要的陆源草本为禾本科,其它常见草本包括蒿属、菊科、藜科等.结果显示,南海东北部的表层孢粉主要来源于珠江输入,大型河流输送区域的孢粉沉积浓度超过没有河流输送区域的50倍以上.松属花粉能够被风力携带远距离传播至深海.在表层洋流没有形成涡旋或环流的情况下,会阻挡并削弱花粉沉积,而孢子能够被海流传输携带,珠江口附近高含量的三缝孢子说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森林的破坏和珠江携带的水流搬运沉积.在珠江口东边沉积的孢粉组合显示出良好的植被多样性特征,除了以松属花粉为主的次生林以外,以栲属和常绿栎属为主的低山常绿阔叶林组合,和目前华南地区的原生天然植被一致.珠江输送孢粉沉积的最大范围限于120 km以内,若没有大型河流传输陆源物质,花粉浓度则在离岸之后急剧降低.对现代表层孢粉浓度和离岸距离的对比,能够定量估算南海东北部冰期时钻孔孢粉与来源地的实际距离,且为推算出冰期时海岸线迁移的幅度提供了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地理加权模型的南设得兰群岛北部南极磷虾渔场空间分布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结合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渔业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本研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具有空间属性的虾群深度和离岸距离两个因子,以及海水表温对南设得兰群岛北侧水域南极磷虾渔场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年南极磷虾渔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在空间上的分布无显著的集聚性;2010和2013年,3个因子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正相关),而2012和2016年则无自相关性.GWR模型结果显示,3个因子对CPUE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虾群深度>离岸距离>温度.拟合结果发现,南设得兰群岛东、西两侧水域中表温对CPUE空间分布的影响与其他两个因子具有相反的趋势.虾群深度和离岸距离对CPUE的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负相关,但存在着年际和区域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较分析了3条岛礁带上瓦氏马尾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区尺度上,高浊度和高波浪能的水域环境限制了瓦氏马尾藻的分布与生长,导致浙北近岸的瓦氏马尾藻仅分布在第二条岛礁带这一狭窄的分布带上.依据瓦氏马尾藻最低适宜生长水温要高于10℃的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舟山群岛的绿华岛可能是我国特有种瓦氏马尾藻分布的最北部端线.(2)在站点尺度上,岛礁东南向瓦氏马尾藻定生密度明显低于西北向,这与调查站位所受风浪影响的方位和强度相一致.在第二岛礁带上的4个岛礁北向瓦氏马尾藻的平均株高仅为26.3 cm,说明瓦氏马尾藻不适宜在高波浪能生境中生存.(3)在站点尺度内,第二岛礁带上浊度最低的北渔山岛瓦氏马尾藻有较大的垂直分布范围,且定生深度达到了6.4 m,而浊度高的近岸岛礁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小.瓦氏马尾藻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此推测,瓦氏马尾藻虽不能耐受强光,但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的分布生长起重要作用.与同海区铜藻的垂直分布格局相比,瓦氏马尾藻具有一定适应高浊度、高沉积物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浙北近岸海域瓦氏马尾藻是较适合进行生态移植修复的种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洱海漂浮草垫的物种组成及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通过调查洱海2017年夏季和冬季漂浮草垫的物种组成及分布模式,探究洱海在水位上升过程中,哪些挺水植物更易形成漂浮草垫而存活下来.夏季共调查到漂浮草垫18个,植物分属15科,18属,24种,冬季共调查到漂浮草垫22个,植物分属13科,17属,22种,形成洱海漂浮草垫的植物共15科,19属,26个物种.草垫下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总磷(TDP)都明显高于开阔水域的(P<0.05),而开阔水域的溶氧(DO)明显高于草垫下水体的(P<0.05).结果 表明在夏季和冬季漂浮草垫面积大小与其组成草垫的物种数和漂浮草垫生物量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在夏季和冬季漂浮草垫面积大小与漂浮草垫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相关性都不显著(P>0.05),漂浮草垫面积大小与漂浮草垫下最长根在夏季相关性显著(P<0.01),而在冬季相关性不显著(P>0.05).漂浮草垫主要分布在离岸距离60 m以内以及水深不超过2m的水域,漂浮草垫面积大部分都小于600 m2(夏季占87%,冬季占95%),每个漂浮草垫的物种数都小于10个,漂浮草垫下最长根主要分布在40-120 cm.组成漂浮草垫的物种中菰(Zizania latifolia)的频度和相对生物量在夏季和冬季(频度:夏季-73.33%,冬季-66.67%;生物量:夏季-43.38%,冬季-41.91%)都是最高的,说明菰相比其他挺水植物更容易形成漂浮草垫从而避免洱海水位上升对其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这可能是菰成为洱海单优挺水植物的主要原因.而菰比其他挺水植物更容易形成漂浮草垫的机制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与豆雁迁徙期资源利用特征与生态位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深入了解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与豆雁Anser fabalis种群之间的资源利用特征和生态位分化,2018年秋季和2019年春季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迁徙期的白鹤和豆雁展开了研究.采用固定路线寻查的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的白鹤与豆雁的生境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计算两者的生境利用率、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对其资源分配和生态位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迁徙期白鹤主要利用芦苇沼泽,豆雁主要利用芦苇沼泽和苔草沼泽;栖息环境:豆雁对苔草沼泽和明水面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白鹤偏好草甸、芦苇沼泽以及农田,秋迁期生态位重叠值达到最大(0.654);离岸距离:白鹤主要选择了离岸0~50 m和50 ~ 100 m的环境,豆雁选择了离岸150 ~ 200 m和>200 m的环境,秋迁期生态位重叠值达到最大(0.612);觅食地类型:白鹤偏好芦苇滩、农田和泥地,而豆雁偏好苔草滩,春迁期生态位重叠值达到最大(0.595).白鹤和豆雁的资源利用特征与生态位动态变化反映了迁徙期鸟类对生境变化的响应.两者通过选择不同的环境调节生态位宽度,减少生态位重叠,缓解种间资源分配,实现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东海微型鞭毛虫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海洋微型鞭毛虫是海洋原生生物中一类高度异质化的类群,物种多样性高,具有多种营养方式,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广阔的生态位,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关于其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认识十分有限,特别是有关环境因子与其生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研究更为罕见.为了探究微型鞭毛虫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影响其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将高通量测序技术与传统的显微镜观测方法相结合,全面调查了中国东海春季和秋季微型鞭毛虫的群落特征,并深入探讨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微型鞭毛虫的丰度平均为2.27×103个/mL,表现为近岸处较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现表层低于底层、近岸区低于陆架区的特征,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程度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不同类群的鞭毛虫具有各自独特的营养模式和相对固定的粒级,表现出对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素的不同响应,从而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模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生境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东海海洋微型鞭毛虫的群落结构、分布格局以及环境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北部湾印太江豚密度估算及适宜栖息地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前我国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基础信息十分有限,2018-2020年对北部湾离岸较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离岸较远的涠洲岛水域进行了截线抽样法船只考察.应用DISTANCE估算出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太江豚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0.273(0.133~0.561)头,数量约88头(95%CI:43~181);涠洲岛水域印太江豚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0.100(0.048~0.210)头,数量约137头(95%CI:65~286).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北部湾水域印太江豚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及面积.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980和0.927,模型拟合度较好,结果表明离岸距离和海洋深度是影响印太江豚栖息地分布的主要因子,印太江豚的适宜栖息地在北部湾东北部近岸区和海南西侧,适宜度超过0.5的栖息地面积达14 630.62 km2o 2018-2020年印太江豚适宜栖息地面积较2013年大幅度下降,0.5适宜度的栖息地面积减少了40%.参考印太江豚2个群体的平均密度和北部湾适宜栖息地面积,粗略估计北部湾水域印太江豚约1 463~3 994头.由此可见,北部湾水域内印太江豚密度比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首先进行区域性海洋环境的整体保护,重点关注鱼类资源的恢复及对人类活动尤其渔船的管控,并尽快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浙江沿岸春秋季小黄鱼生长异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更精准地掌握浙江沿岸春秋季小黄鱼生长动态,本文利用2014-2019年春季(4月)和秋季(11月)在浙江沿岸海域底拖网调查资料,通过构建一个广义线性模型(GLM)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M)来研究小黄鱼生长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小黄鱼平均体长为124.12 mm(15~210 mm),优势组为110~140 mm;平均体重为33.28 g(0.04~156.2 g),优势组为30~50 g.根据AIC最小准则,同时具有季节和水域对生长参数a、b随机效应的LMEM模型最优,且交叉验证的结果也表明此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在最优模型中,生长参数a 的固定值为0.61×10-4,加入季节和水域随机效应后a 值为0.32×10-4~1.91×10-4,b的固定值为2.73,加入季节和水域随机效应后b值范围为2.49~2.86,表明小黄鱼为负异速生长,季节和水域对小黄鱼体长与体重关系有显著影响.从季节上来看,春季小黄鱼生长速度快于秋季,从水域分布来看,离岸距离越短的水域小黄鱼生长速度越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