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实现心肺脑复苏患者特征分析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并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实现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患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2016年12月26日7:45至2022年8月26日7:45出诊OHCA患者的首份心电图、临床特点、院前急救措施及院内回访情况等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的格拉斯哥匹斯堡脑功能分级,分为CPCR组(1~2级)和非CPCR组(3~5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复苏时间及复苏后生命体征的差异,探讨实现CPC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出诊抢救OHCA 6 040例,实施院前抢救3 002例,第一时间心电图为可除颤心律185例,可除颤心律率为6.16%。院前存活293例,院前存活率为9.76%;存活出院170例,存活出院率为5.66%;最终实现CPCR 44例,占存活出院患者的25.88%。CPCR组和非CPCR组在有无第一目击者救治、可除颤心律占比、是否除颤、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疼痛刺激反应、自主呼吸、对光反射、脉氧、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PCR组在可除颤心律(75.00% vs. 10.44%)、除颤(70.46% vs. 9.24%)、ROSC后有自主呼吸(86.36% vs.17.27%)及脉氧>92%且收缩压>90 mmHg(86.36% vs. 39.76%)等占比明显高于非CPCR组。CPCR组和非CPCR组在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至医生接诊时间、CA至首次除颤时间、CA至ROSC时间、CA至出院或院内死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院前复苏成功最终实现脑复苏的患者具有OHCA至首次医疗接触、首次医疗接触至ROSC时间短、ROSC后院前生命体征管理到位并伴有部分神经功能恢复、同时院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充分的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院外心脏骤停不实施复苏相关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未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流行病学因素,以分析未复苏的原因和临床指征。方法:收集北京急救中心2020年1月至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未实施心肺复苏的OHCA患者,按照Utstein模式设计登记注册表,采用卡方检验回顾性分析患者流行病学资料。结果:本研究共收集5 977例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其中年龄≤80岁2 349例,年龄≥81岁3 628例,与低年龄组比,年龄较大组因疾病(97.0%)和家属放弃(99.4%)而未实施CPR的占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有基础病80岁以上高龄老人在家发生OHCA概率大,现场目击者多为家属且不能够及时实施CPR,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时间过长、已经明显死亡,家属或监护人会选择放弃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建立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诊治的270例非创伤性OHCA患者的预测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预测因素,建立预测非创伤性OHCA患者ROSC的列线图。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女性、预计心脏骤停时间≤40 min、目击者、旁观者心肺复苏、血糖≥10 mmol/L是非创伤性OHCA患者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由此构建的列线图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校正曲线接近于理想的对角线。DCA分析表明该模型的净获益较好。结论:本列线图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非创伤性OHCA患者ROSC的概率,有助于指导急诊科医生进行临床诊疗及医患沟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ED不同配置策略促进公众启动除颤计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超过80%表现为可除颤心律,3~5 min内实施除颤存活率将高达50%~70% [2,3],若OHCA患者未及时进行除颤,每分钟存活率下降7%~10% [4]。因此,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是OHCA患者复苏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公众启动除颤(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是指将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放置在公共场所供第一目击者在医疗人员达到前对OHCA患者进行除颤。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推荐第一目击者使用PAD计划对OHCA患者除颤以提高存活率,然而AED的使用率却不足5% [5]。AED配置策略是保证PAD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AED配置上需采用更好的部署策略以充分利用PAD计划。当前PAD计划的最佳部署策略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对国内外不同策略部署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推动PAD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Utstein模式院外心脏骤停登记的应用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OHCA一旦发生,如不立即救治,几分钟内患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约一半的心血管死亡来自OHCA。许多国家或地区遵循乌斯坦因(Utstein)模式对OHCA进行登记分析,以提高OHCA生存率。我国OHCA登记尚处于发展初期,OHCA总体生存率不足1%。该文回顾世界范围内主要Utstein模式OHCA登记,为我国开展OHCA登记提供参考。此外,作为开展OHCA公共卫生干预的靶人群,“旁观者”在Utstein指南中缺少明确定义。该文从公共卫生干预视角将“旁观者”定义为心脏骤停目击者,或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并激活紧急医疗服务(EMS)或在EMS到达现场前实施心肺复苏的任何人。为了应对心脏骤停救治的严峻挑战,尽快提升我国院前急救水平,该文进一步提出立足全人群全社会的OHCA公共卫生救援策略,围绕“早呼救、早按压、早除颤”,着力推动“旁观者”向重启心脏行动者的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鼠心脏骤停-复苏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心脏机械性活动停止和循环征象消失的一种急症,目前在全球仍处于高发生率和高病死率的态势,成为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1]。欧美国家每年院外CA发生率高达118.5/10万、88.8/10万,而出院存活率仅有8%、9% [2,3]。我国每年院外CA患者接近105万,出院成活率仅有1.0%左右 [4,5]。原因在于我国针对CA的生存链还不完善,在及时发现、目击者复苏、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复苏上还有较大差距,导致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成功率低下 [6]。即使复苏成功后,CA后综合征的救治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积极探索CA后综合征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及有效干预靶标,成为心肺复苏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7]。现有较多应用小鼠CA-CPR模型开展复苏研究的报道,但建模参数众多、标准不统一,本文回顾分析了20年来该方向的研究进展,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频急救报警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单人心肺复苏的研究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可行性效果。方法:选择60名非医务人员志愿者,随机分为视频组( n=40)和音频组( n=20)。视频组预装有视频急救系统手机应用软件(aApplication,,APP)报警并接受远程视频指导实施CPR;音频组使用语音报警并接受远程语音指导CPR。比较两组实施CPR时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送气量以及第一次开始按压的时间等指标。视频组内再分5个亚组,比较5款不同型号智能手机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差异。每组共观察10个CPR循环。 结果:视频组按压位置准确率显著高于音频组(91.5% vs. 71.35%, P<0.05);、按压深度在5~6 cm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音频组(62.79% vs. 44.73%, P<0.05);平均按压频率在100~120次/min的比例(70% vs. 52%, P<0.05);通气量在500~600 mL/次的比例(18.25% vs. 10.75%, P<0.05)和通气量大于500 mL l次/min的比例高于音频组(64.88% vs. 43%, P<0.05)均显著高于音频组(均 P<0.05)。第一次按压时间视频组长于音频组(131 s vs. 106 s, P<0.05),第一次通气时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 s vs. 144 s, P>0.05)。按压总停顿时间视频组少于音频组(122.4 s vs. 164.2 s, P<0.05)。视频组内的5款不同型号手机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电话远程指导相比,应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CPR时,在按压位置准确率、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量、按压停顿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首次按压时间稍长于音频组;目前市面上畅销的智能手机均可应用。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对提高非医务人员CPR质量及复苏成功率、鼓励第一目击者实施CPR等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调度员指导的心肺复苏对院前心脏骤停生存率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第一目击者在对院前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是否接受调度员指导(dispatcher-assis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DA-CPR)对OHCA患者结局是否有影响。方法:通过检索在中文及英文各大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筛选出关于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是否进行DA-CPR的文献,按照Cochrane Handbook5.1.0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出相关有效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三个结局指标(自主循环恢复、存活至出院、神经功能良好)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项研究,共计349 822例患者,其中DA-CPR组182 125人,CPR-Only组167 697人。分析结果显示:在美国、日本、韩国,DA-CPR相比CPR-Only未能提高OHCA停患者的ROSC率, RR=1.10,95% CI: 0.94~1.29, P=0.24;未能提高OHCA患者的出院存活率, RR=1.10,95% CI: 0.90~1.34 , P=0.34;未能提高OHCA患者的神经功能良好率, RR=1.01,95% CI: 0.79~1.28, P=0.97。而在中国,DA-CPR相比CPR-Only,能提高OHCA患者的ROSC率, RR=2.61,95% CI: 1.53~4.46, P=0.0005;能提高OHCA患者的出院存活率, RR=6.08,95% CI: 1.84~20.04, P=0.003;能提高OHCA患者的神经功能良好率, RR=9.76,95% CI: 1.87~51.02, P=0.007。 结论:DA-CPR在世界总体范围内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但因发现DA-CPR在不同国家的效果差别较大,所以需具体而言:在发达国家,DA-CPR与无调度员指导的BCPR相比,不能明显提高OHCA患者的ROCS率、出院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良好率。而在提高我国OHCA患者的ROCS率、出院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良好率方面,DA-CPR优于无调度员指导的BCPR,有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Utstein模式下秦皇岛地区院外心搏骤停旁观者心肺复苏的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秦皇岛地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旁观者心肺复苏(BCPR)的现状及其对心肺复苏(CPR)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秦皇岛市Utstein模式CPR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秦皇岛市卫生应急调度中心接诊的1 162例OHCA患者的数据资料,并依据是否获得BCPR分为两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参数(性别、年龄)、心搏骤停前参数(心搏骤停发生地点)、CPR实施参数(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心搏骤停原因初步诊断、初始心律)、CPR结果参数〔现场是否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30 d存活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BCPR与现场ROSC的关系;同时分析实施BCPR旁观者的社会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学历、CPR知识的获取途径)。结果:1 162例OHCA患者中,剔除发生在养老院、医院等有专业医护人员的场所以及院前急救人员目击的病例,最终纳入852例OHCA患者,其中仅24例(占2.8%)获得BCPR,其余828例未获得BCPR(占97.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搏骤停发生地点、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心搏骤停原因初步诊断和初始心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BCPR组比较,BCPR组患者现场ROSC率和30 d存活率均明显升高〔现场ROSC率:16.7%(4/24)比5.2%(43/828),30 d存活率:8.3%(2/24)比1.3%(11/828),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CPR〔优势比( OR)=32.132,95%可信区间(95% CI)为11.129~65.471〕、心搏骤停发生地点( OR=0.080,95% CI为1.212~3.125)和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OR=0.121,95% CI为0.174~0.816)是OHCA患者现场ROSC的重要因素(均 P<0.01)。共计30名旁观者参与实施OHCA患者BCPR,其中失访2名,有效回访28名。28名旁观者以男性为主(占85.7%);年龄集中在18~40岁(占57.1%);职业主要为旅游服务行业人员(占21.5%)、学生(占17.9%)、军人(占14.3%)和公交司机(10.7%)等;学历主要为专科及以上(占85.7%);CPR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新媒体与APP(占42.9%)和讲座(占21.4%)等。 结论:秦皇岛市OHCA的BCPR实施率仅为2.8%;BCPR可提高OHCA患者院前CPR成功率和30 d存活率;有针对性地选择旅游服务行业人员、学生、军人及公交司机等人群作为CPR培训目标可能获得更显著的社会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救调度员在线指导目击者获取和使用AED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我国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30 d出院生存率约为1% [1,2],用于抢救OHCA的"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在国内公共场所配置起步较晚 [3],居民知晓度低 [4]。虽然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公共场所配置AED已形成社会共识,但通常很难定位和获取 [5],社会公众无法及时获取 [6]。如何将AED的配置位置与急救中心调度系统结合,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是当前的一大难点和热点问题 [7]。杭州市萧山区于2021年在交通枢纽、公共文化设施、初中以上学校等公共场所统一配置630台AED,同时将院前急救调度信息系统和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system,MPDS)与AED信息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联动应用。本研究基于萧山区120调度员与OHCA现场第一目击者的互动合作,探索提高AED获取使用率的可行性 [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