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课程形式指导低年级医学本科生阅读科研文献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科研文献阅读是医学生需要尽早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也是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课程形式指导低年级本科生阅读科研文献,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文献阅读方法,为其日后学习和深造奠定扎实基础。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学团队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各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校级通识选修课程"科研文献学习与交流"为例,阐述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并通过课程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选修过本课程的137名学生中,99.3%(136/137)的学生均能够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对2020至2021年选修本课程的7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以课程形式指导低年级本科生阅读科研文献能够提升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88.9%(64/72)]和口头报告能力[66.7%(48/72)],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51.4%(37/72)],并使学生从同伴学习中获益[63.9%(46/72)]。本课程初步建立了一套以独立课程为形式,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早期科研训练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进一步提高临床/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方法: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论文创新、写作规范等方面,对某高校2016至2018年临床/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的1 122份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61.0%(614/1 006)临床/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为应用型研究,30.0%(302/1 006)为非立项研究;83.9%(941/1 122)的博士专业学位论文总评为良好及优秀,评价较差的前3项分别是:论文创新3.3%(37/1 122)、论文内容2.2%(25/1 122)、写作规范0.9%(10/1 122)。结论:学校及导师应明确临床/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加强其科研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的训练,在注重临床实践训练的同时不能降低其学术性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济大学医学院2018至2020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同济大学医学院2018至2020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3月,选取同济大学2018至2020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前期构建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对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毕业生对职业发展现状整体较为满意人数占比93.7%(296/31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方面,很满意占比81.4%(127/156),满意占比17.3%(27/156)。用人单位对评价条目满意程度与需求程度比较,在职业素养维度的"具有责任心且工作投入度高"[(4.86±0.53)分比(4.81±0.46)分, P=0.038]和"心理素质良好"[(4.81±0.55)分比(4.69±0.64)分, P=0.021]2个条目、理论知识维度的"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条目 [(4.76±0.60)分比(4.73±0.51)分, P=0.034]、工作能力维度的"具备科研创新能力"[(4.72±0.66)分比(4.68±0.58)分 , P=0.043]条目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程度评分均高于其满意程度评分。 结论:毕业生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现状整体较为满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培养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医学院应当加强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关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硕士校外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硕士(MPH)校外实践培养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国内外MPH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以胜任力为导向创新设计一个全面的、可行的MPH校外实践培养体系。结果:中山大学-广州市CDC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针对实践时长2年以上的MPH探索构建了“4+N+综合评价”的实践体系,“4”代表基于实践的教学、专业实践、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参与和科研训练,分别培养MPH“公共卫生科学”“操作与实践”“人群健康管理”“卓越技能”能力。“N”代表拓展实践,培养MPH“综合能力与职业精神”能力,以综合评价来评估培养效果。结论:本研究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MPH“4+N+综合评价”校外实践体系,培养新时期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创项目"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临床医学专业122位学生,其中对照组62人采用传统授课,实验组60人在传统授课基础上增加"大创项目"训练,在学期结束后就学生科研方法、学习效果、科研综合能力提升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课程及实验考核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行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 结果:实验组学生在文献阅读、方案设计、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和建立临床思维能力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专业课实验报告检测成绩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以"大创项目"为契机,开展科研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和实践,能够促进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地市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科技创新是实现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的重要支撑,完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研管理机制十分必要。作者围绕应急科研管理要素,实施资源集中和平台建设管理,探索建立适合地市级医院的应急科研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务区域科技防疫工作,提升临床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和临床检验诊断学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为实例,通过对科研创新思维的构建、科研创新技能的训练以及模块化、多重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一套全面的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且深入探讨了该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该模式有望为医学研究生培养带来积极影响,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度科研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我国外科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现状以及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定位和目标、现状和成果、特点、问题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以实现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更好地发展,打造更高效的临床研究转化平台。方法:通过对山东省前两批12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年度评估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共性和个性;对标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目标,得出成果和不足;SWOT分析机遇和挑战,总结经验。结果:经过两年的建设,各中心通过统筹优化资源,搭建研究平台和打造协作研究网络等方法,建设成效显著。同时也反映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创新基础相对薄弱、依托单位重视程度不够、临床研究复合型人才缺乏、冲击国家中心的高峰学科少、创新成果基层推广能力有待提升等。结论: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通过提高依托单位的重视程度,持续加大投入支持,落实年度考评倒逼机制,引导成绩优异的省级中心申报国家中心,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切实提升省级中心建设水平,从而引领全省临床医学研究水平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柯式模型评价体系提升市级专科护士培训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柯式模型评价体系在市级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省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及管理方案,建立泰州市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对相关质控检查流程与评价标准予以拟定,应用柯式模型培训体系以比较培训前后专科护士理论及技能成绩、培训满意度、核心能力评价及职务提升与科研发展。结果:培训后,观察组专科护士的理论及技能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培训后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核心能力总评分及组织管理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专科护理能力4个维度评分提升显著,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专科护士在成为科室骨干、职务提升、论文发展数量及课题申报数量上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在新技术开展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柯式模型评价体系切实指导市级专科护士的培训基地建设,且能有效提高专科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技能,提升了培训满意度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拓展了高素质护理人才队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