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解1型糖尿病新策略:以调节性T细胞为干预靶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移植疗法可有效恢复胰岛功能,但存在术后排异等问题。近来的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移植治疗后的免疫稳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调节性T细胞为干预靶点的疗法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在1型糖尿病中减轻(消除)自身免疫,以延缓疾病进展或逆转疾病进程;应用于1型糖尿病移植治疗后,则可缓解乃至消除术后的排异反应。该策略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及缓解开辟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GLT2抑制剂在肾移植合并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就钠-葡萄糖耦联转运体2抑制剂的肾脏保护机制及在肾移植合并糖尿病受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一综述,旨在将其应用于肾移植受者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995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分析受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肿瘤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采用Kapi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新发肿瘤的累积发病率、病死率,log-rank检验比较各亚组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研究纳入的因素和新发肿瘤终点的关系。结果:995例受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36 (3.64,10.18)年,随访期间有36例(3.6%)新发恶性肿瘤。其中,肺癌8例(22.2%);消化系统肿瘤11例(38.9%),包括:胃癌6例(16.7%),肝癌3例(8.3%),结肠癌2例(5.6%)。心脏移植后1、5、10年和15年恶性肿瘤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1 %、2.3 %、4.9 %和7.6 %。新发肿瘤受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3.32个月,生存时间为(115.32±13.12)个月,明显低于无新发肿瘤受者的(194.22±2.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新发肿瘤死亡风险是无肿瘤的6.57倍( HR=6.57,95% CI:4.06~10.64, 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新发肿瘤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心脏移植术后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心脏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受者生存时间缩短,死亡风险上升。年龄是心脏移植术后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器官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疗策略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反复住院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移植相关糖尿病的存在、遗体捐献的增加等因素导致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SOT)受者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的发生风险日益增加,且近年来SOT受者IFD的流行病学也在不断改变。了解SOT受者IFD的流行病学现状、熟悉IFD的新型诊断技术、掌握新型抗真菌药物特性,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受者预后。本文针对SOT受者IFD的发病率、致病菌构成、新型诊断技术及近年上市的全新抗真菌药物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胰岛移植的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胰岛移植在近20年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临床治疗的理想方案之一。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证实,胰岛移植在胰岛素脱离或减量、低血糖发作的防治和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然而临床胰岛移植目前仍面临供体资源紧缺、胰岛移植物早期定植、存活困难和排斥反应等亟待解决的难题。未来应在提高捐献胰腺数量及有效利用率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异种胰岛移植和干细胞来源胰岛移植的临床探索,有效解决胰岛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不断研发新材料、新技术,优化胰岛移植部位,提高胰岛移植物定植与存活,并逐步摆脱对免疫抑制剂的依赖。此外,应积极推进胰岛移植后移植物监测手段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保障胰岛移植后移植物的长期存活,让更多糖尿病患者从中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PCOS患者基础LH/FSH比值对治疗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基础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比值与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 868例2015年10月至2021年10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PCOS患者,其中基础LH/FSH比值>2者为观察组(818例),比值≤2者作为对照组(2 050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1∶2.5)来调节患者的非随机分配。通过单因素分析验证基础LH/FSH比值是否与治疗结局相关。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1∶2.5)后,观察组(778例)与对照组(2 024例)患者的基线数据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使用促性腺激素总量及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t=4.989, P<0.001; t=3.267, P=0.001),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高于对照组( χ2=4.938, P=0.026),获卵数和卵裂数均高于对照组( t=-2.305, P=0.021; t=-2.816, P=0.005),但两组优质胚胎数和优质胚胎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χ2=17.277, P<0.001)。无论新鲜胚胎移植还是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剔除多胎妊娠数据后,观察组患者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9.174, P=0.002; χ2=4.204, P=0.040)。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0.30%(20/66)、47.75%(53/111)]和分娩率[分别为30.30%(20/66)、46.85%(52/11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5.198, P=0.023; χ2=4.695, P=0.030);而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观察组的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9.41%(423/712)、55.04%(1 053/1 913); χ2=7.526, P=0.023]。观察组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及分娩率均显著低于冻融胚胎移植周期( χ2=21.308, P<0.001; χ2=20.871, P<0.001),对照组则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 结论:PCOS患者中基础LH/FSH比值较高者,促排卵后更易发生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更高。全胚胎冷冻后行冻融胚胎移植可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序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序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FU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2~65岁,2型糖尿病病史5~19年。患者创面均合并局部骨骼、肌肉或肌腱缺损或外露,创面均于Ⅰ期清创后行抗生素骨水泥覆盖+Ⅱ期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穿支皮瓣+肌瓣)或单纯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拆除骨水泥并清创后的创面面积为9.0 cm×5.0 cm~20.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5.0 cm~22.0 cm×7.0 cm,肌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8.0 cm×4.0 cm。组织瓣供区均直接缝合。随访时观察供区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织瓣质地、外形,双侧肢体有无新发溃疡,患者行走能力。结果:Ⅱ期术后随访8~21个月,供区均愈合良好,仅残留线性瘢痕;14例患者组织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在Ⅱ期术后3周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扩创+植皮后愈合。末次随访时,组织瓣质地良好、外形佳,患肢及对侧肢体无新发溃疡,患者日常行走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修复DFU创面,可快速控制感染,术后皮瓣成活率较高,患者日常行走功能无明显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在眼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负性共刺激分子,诱导性表达于T、B细胞表面,在调控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后通过募集磷酸化的SHP2减弱下游如PI3K/Akt和ERK等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T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免疫应答,参与大量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D-1在眼科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参与眼科炎症性疾病如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病以外,也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视神经损伤、视神经脊髓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甲状腺相关眼病及黑色素瘤等疾病,因而阻断PD-1及其配体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眼部肿瘤、炎症、免疫性、退变性疾病的潜在的靶点。本文就PD-1及其配体PD-L1在眼部疾病发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修复糖尿病足溃疡骨外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溃疡骨外露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DF溃疡合并骨外露19例,面积4.0 cm×6.0 cm~9.0 cm×15.0 cm,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7.0 cm~10.0 cm×16.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定期随访皮瓣有无溃疡、颜色、质地、臃肿程度及皮瓣供区情况。结果:19例DF溃疡合并骨外露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8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5例皮瓣水肿,经拆线、补充蛋白、二期缝合、更换抗生素后愈合;1例皮瓣大部分坏死,经扩创二期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满意,无新发溃疡,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积极控制和预防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密切观察皮瓣变化,及时对症处理,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DF溃疡,皮瓣成活率较高,可挽救患者肢体,降低致残率,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移植后糖尿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移植后糖尿病为器官移植后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使移植器官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感染及死亡等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及时识别、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在普通T2DM患者中除能有效控制血糖外,还具有心血管及肾脏保护作用。近年来,探讨SGLT2i治疗移植后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该文将对SGLT2i在移植后糖尿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