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的预后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安徽省儿童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1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6例,女性173例;年龄3~69个月,中位年龄15个月。按照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 n=71)和预后良好组( n=448),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两组患儿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基线均衡的样本。比较两组灌肠方式、套头位置、白细胞计数、血清乳酸、CO 2结合力、CRP、腹腔积液以及超重/肥胖等变量的差异,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与预后情况进行1∶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519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中发生预后不良71例(13.7%)。PSM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血便、腹泻、发热症状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痛/哭闹、呕吐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PSM法,两组共69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以上协变量在两组间分布都达到均衡(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灌肠方式、套头位置、腹腔积液、血清乳酸水平、超重/肥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灌肠方式( OR=3.478,95% CI:1.150~10.517, P=0.027)、套头位置( OR=6.596,95% CI:1.669~26.056, P=0.007)、血清乳酸( OR=1.012,95% CI:1.003~1.021, P=0.010)、超重/肥胖( OR=6.085,95% CI:1.650~22.436, P=0.007)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空气灌肠、套头位于左半结肠、血清乳酸水平升高和超重/肥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继发肠套叠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对于儿童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继发肠套叠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2017—2020年收治的12例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继发肠套叠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特点、诊治过程以及预后情况。结果:12例均为男性,年龄(8.77±2.99)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均以肠套叠急诊入院,均经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转急诊手术治疗,手术复位均成功并切除病变段肠管,术后均恢复良好。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其中Ⅰ期1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11例术后予及时化疗,预后良好;1例(Ⅳ期)失访。结论:大年龄儿童肠套叠需考虑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继发肠套叠的可能,应及时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患儿通常预后良好,不影响后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原发性肠套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灌肠复位治疗的436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彩超引导水压灌肠组180例,X线下空气灌肠组256例。结果显示水压灌肠组的复位成功率为95%,高于空气灌肠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水压灌肠组肠套叠时间>48 h的复位率为92%,高于空气灌肠组的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肠穿孔发生。水压灌肠对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复位率高、安全性强,并且可以避免X线辐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空气灌肠复位联合无瘢痕微创手术治疗儿童继发性肠套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联合无瘢痕微创手术治疗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经空气灌肠复位后,再行无瘢痕微创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或电子结肠镜手术)切除病理性诱发点的19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按照引起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因分为两组:一组为结肠息肉所致(9例),均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其中7例经电子结肠镜切除息肉,2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息肉。另一组为非结肠息肉所致(10例),其中7例为继发性小肠套叠,3例为继发性回结型肠套叠;5例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例套叠肠管明显缩短;10例均采取经脐单孔腹腔镜探查术,术中找到病理性诱发点后,提出已复位肠管或腔镜下复位后提出病变肠管,切除病理性诱发点。结果:19例均经无瘢痕微创手术切除病理性诱发点,其中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12例,电子结肠镜手术7例,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结肠息肉9例,梅克尔憩室6例,小肠息肉2例,回盲部淋巴瘤1例,回盲部囊肿型重复畸形1例。19例均痊愈出院,随访5~36个月,无一例肠梗阻、复发肠套叠发生,腹部均无可视性手术瘢痕。结论:空气灌肠复位联合无瘢痕微创手术可用于治疗儿童继发性肠套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观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水压灌肠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单中心949例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水压灌肠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949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方法分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组(471例)和X线引导下空气灌肠复位组(478例)。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复位时间、复位成功率、肠穿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463/471,98.3%)高于空气灌肠组(449/47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发病时间48 h以内的患儿中,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388/396,98.0%)高于空气灌肠组(373/400,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1岁以内患儿中,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117/121,96.7%)高于空气灌肠组(102/123,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年龄1岁以下、发病时间小于48 h的肠套叠患儿,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优于X线引导下空气灌肠复位,可作为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儿童肠重复畸形的超声、CT、空气灌肠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肠重复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行超声检查,12例检出囊性灶,囊肿壁呈典型"双环征"及"Y征";12例行CT增强检查,11例检出囊性灶,囊肿壁与肠壁强化方式相似;8例行CT平扫检查,仅3例检出囊性灶,且未显示特征性征象;3例继发肠套叠患者行空气灌肠,1例反复肠套叠未整复成功,2例整复成功后在回盲部仍见包块影.结论 CT平扫检查对儿童肠重复畸形诊断价值较低,联合运用超声及CT增强检查可提高其术前诊断率.对于反复肠套叠及空气灌肠整复成功后回盲部仍见包块影者,需考虑肠重复畸形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电针联合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单纯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出院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中转手术率、一次整复成功率、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中转手术率、复发率分别为3.33%、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26.67%,一次整复成功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3.52±1.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47±1.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联合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不仅能有效提升肠套叠患儿的一次性整复成功率,降低中转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间苯三酚联合地塞米松在难复性肠套叠空气灌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联合地塞米松在难复性肠套叠空气灌肠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因肠套叠在本院急诊初次行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尝试未成功的患儿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初次肠套叠整复时最大压力维持在12kpa未成功的情况下休息60 min后再次予以空气整复,灌肠压力最大安全值升至13.3 kpa为限.观察组再次整复前1 h予以间苯三酚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复位成功后2 d继续予以静脉注射上述药物,1次/d,比较两组患儿第2次空气灌肠整复的成功率,复位后3 d内复套率及观察组的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二次空气灌肠整复成功18例,12例失败者3例予以手术,其余9例转往上级医院治疗.成功的18例患儿3 d内复套6例,均再次予以X线下空气灌肠整复成功.观察组二次整复成功24例,6例失败者1例予以手术,其余5例因转往上级医院治疗.成功的24例患儿3 d内复套4例,均再次予以X线下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结论 间苯三酚联合地塞米松在难复性肠套叠二次空气整复时可提高成功率,降低复位后短期内复套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小儿急诊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构建小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整复失败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肠套叠患儿439例,空气灌肠整复成功362例,失败77例,将总样本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308例和验证集131例.收集患儿空气灌肠参数和临床信息,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诺莫图,评价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决策曲线.结果 空气灌肠成功与失败组的除性别、肠梗阻外,其余变量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病程、肠梗阻、套头位置及空灌压力五个变量用于建模.模型预测灌肠整复失败的区分度良好,AUC = 0.854(95%CI:0.799~0.909),截断值为0.2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9%、80%;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Hosmer-Lemeshow检验χ2 = 8.159,P = 0.518;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临床适用性.结论 空气灌肠压力值结合临床信息对灌肠复位失败风险具有较好预测能力,可为急诊肠套叠患儿临床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小儿多发型肠套叠七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890例肠套叠患儿中多发型肠套叠7例(0.37%)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15.0个月,平均(7.2±4.0)个月;体重5.2~12.4 kg,平均(7.3±2.5)kg;发病时间20~74 h,平均(30.7±19.0)h.术前行空气灌肠4例,行彩色超声检查2例.结果 7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多发型肠套叠并手法复位成功,无肠坏死、肠道畸形.其中3例为回-回-结肠型及结肠-结肠型套叠并存(顺行套叠和逆行套叠并存),1例为小肠型及回-结肠型并存,3例为多发型小肠型套叠.所有患儿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性肠套叠.结论 多发型肠套叠发病率较低,术前不易诊断明确,易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可行彩色超声或CT检查协助诊断.对于术前空气灌肠肠套叠包块位置与术中不符或术中发现套叠近端肠管无明显扩张时,需探查有无多发型肠套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