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预置标记线在泪道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预置标记线在泪道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泪道阻塞患者60例(60眼)进行泪道内窥镜手术,按患者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2组,单号作为对照组术中不预置标记线,即传统方法治疗;双号作为观察组,即先预置标记线。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出血、穿孔(假道)、眼睑水肿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 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术中可清晰地观察预置标记线的数量,结合泪道解剖学特征来判断泪道内窥镜探头所处位置,如泪道内窥镜下显示1根标记线提示在泪小管内;显示2根标记线汇聚处提示在泪总管内;显示2根标记线并且操作空间增大提示在泪囊内;显示2根标记线,可见黏膜皱襞提示在鼻泪管内。观察组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发生率(16%)、术中出血发生率(13%)和眼睑水肿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5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543, P=0.003; χ2=8.718, P=0.003; χ2=4.069, P=0.044);而术中穿孔(假道)对照组中发生了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1, P=0.973)。术后组间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98, P=0.168)。2组中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均为少量,术中注水后不影响操作,术后少许出血者2 d内均能自行止血。 结论::泪道内窥镜手术中应用预置标记线能更好地操控内窥镜检查及手术,能准确定位操作所处的位置,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分辨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的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视觉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经手术切除的鞍区肿瘤患者21例,在术前1周及术后4个月行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视觉功能障碍(VIS)评分进行视觉功能的评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DTT可清晰观察21例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中断或完整现象,稀疏或饱满情况,也可以显现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与鞍区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中断型8例,连续型13例)。术前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不同形态患者的V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79, P=0.497),连续型和中断型与视觉功能预后相关,前视路白质纤维束形态完整型的患者术前视觉功能状态及术后4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 P=0.014)。 结论::高分辨DTT能直观显示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鞍区肿瘤患者视觉功能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息影像在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全息影像引导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9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10例行全息影像引导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0.9±10.3)岁。PSA中位值15.1(6.02~1110.14)ng/ml。前列腺MRI检查PI-RADS评分均≥3分,可疑靶病灶数量(1.4±0.5)个。患者取轻度截石体位,会阴部和下腹部皮肤粘贴定位贴,行泌尿系CT检查。将CT和MRI检查数据分别制作为全息影像模型并融合为完整模型,针对靶病灶规划穿刺路径。穿刺时患者取与CT检查相同体位,术者佩戴混合现实头戴式显示器(HoloLens眼镜),利用皮肤定位贴进行全息模型与真实人体的视觉配准。然后在虚拟穿刺路径引导下置入穿刺活检枪,到达预定深度后击发,置入经直肠超声明确穿刺针位置,通过超声与MRI图像比对判断穿刺的客观准确性。如首次击发判断为欠准确,允许调整角度后补充击发1次。全息影像引导穿刺完成后,行认知融合靶向穿刺及12针系统穿刺,分别计算3种穿刺方式的阳性针数比例。结果:本组10例穿刺均顺利完成,共行全息影像靶向穿刺16针,认知融合靶向穿刺28针,系统穿刺116针。全息靶向穿刺首次击发的客观准确率为68.8%(11/16),补充击发后的准确率提升为87.5%(14/16)。全息影像靶向穿刺、认知融合靶向穿刺、系统穿刺的阳性针数比例分别为56.3%(9/16)、42.9%(12/28)和19.8%(2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主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全息影像模型有助于提高术者对病灶的空间认识,术中全息配准和引导穿刺的满意度分别为90%和60%。本组10例均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 结论:全息影像引导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具有可行性,且有较好的客观准确性,穿刺阳性针数比例优于系统穿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可植入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眼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可植入式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因其良好的近视矫治效果而广泛开展并日趋成熟。术后ICL位置的变化会导致视力下降、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本文依据ICL型号、测量参数、ICL周边组织形态、ICL固定位置等从拱高和旋转2个方面总结造成ICL稳定性改变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参数,发现型号选择参数、眼内空间组织参数、晶状体脚襻位置、生理调节等因素均可能影响ICL/散光型ICL的拱高和轴位。对这些因素的正确判断可为规范ICL手术、提高ICL眼内稳定性、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也是ICL手术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提高的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颈椎“钉道安全核区”的构建及辅助徒手椎弓根钉置钉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下颈椎“钉道安全核区”并验证其指导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数据库中进行筛选,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行颈椎CT检查的60例患者的CT图像。将CT图像导入Mimics 20.0软件,按自行设计的“下颈椎椎弓根钉道虚拟构建法”,构建C 3~7的虚拟椎弓根钉道及钉道安全核区。记录虚拟“钉道安全核区”的构建成功率;测量安全核区的空间位置数据,包括冠状位平面安全核区与上下钩椎关节外缘连线间距离、矢状位平面安全核区与椎体后壁线的距离。测量后方进钉区皮质至安全核区中心点的钉道长度、横断面椎弓根钉外展角可变区间、冠状位平面进钉区域投影面积。应用8例成人颈椎标本进行模拟置钉实验,在X线机实时监测下以虚拟“钉道安全核区”为影像参考标志徒手置钉。椎体左侧采用“钉道安全核区参考法”徒手置钉(实验组);右侧采用传统徒手置钉法(Abumi法)置钉(对照组)。术者依据X线片对徒手置钉操作的准确性所做主观评判,并以CT扫描结果验证,比较两种置钉方法的术者判断正确率及实际置钉准确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下颈椎“钉道安全核区”的有效构建率为97.0%(291/300);冠状面上安全核区与上、下钩椎关节外缘连线的距离[ M(IQR)]为0.91(0.98)mm(范围:0~1.85 mm);椎体矢状面安全核区与椎体后壁线的距离为(2.01±0.86)mm(范围:0.67~3.53 mm)。前段钉道长度为(11.58±1.00)mm(范围:8.27~14.93 mm)。进钉区冠状面投影面积为(36.18±11.67)mm 2(范围:13.38~83.11 mm 2)。人体标本置钉实验结果方面,实验组的钉道制备修正率为7.5%(3/40),对照组为12.5%(5/40)( χ2=0.139, P=0.709)。钉道制备完成后行CT检查,实验组正确率为100%(40/40),对照组正确率为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38, P=0.018)。置钉完成后CT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置钉准确率为100%(40/40),对照组为90.0%(36/40)( χ2=2.368, P=0.124)。将术者主观判断置钉准确与否的结果与CT检查结果对比,实验组术者主观判断的正确率为100%(83/83),对照组为92.9%(7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99, P=0.040)。 结论:下颈椎“钉道安全核区”的构建成功率高,“钉道安全核区”辅助徒手椎弓根钉置钉技术可提高术者依据X线影像监测所作主观判断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的准确性,但仍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及青少年不同骨面型颞下颌关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不同矢状向及垂直向的错牙合畸形,其颞下颌关节生长发育及最终的形态呈现不同的特征,不同的骨面型错牙合畸形通过不同的生长发育机制而影响最终颞下颌关节的空间和形态特征,这些机制对于在临床上判断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错牙合畸形的病因及指导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于不同矢状向、垂直向错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窝、髁突的形态差异,以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如下.不同骨型的错牙合畸形和颞下颌关节特征存在联系,其中垂直向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比矢状向明显.垂直向错牙合畸形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关节窝形态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高角错牙合畸形的关节窝往往比较低平,髁突处于关节窝前上的位置,低角对应的关节窝比较窄而深,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比较靠后下.并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临床医生的综合诊治提供了参考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支持向量机用于膝骨关节炎和韧带损伤的分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采用机器学习算法中的支持向量机(SVM)对步态图数据集进行特征分类并建立识别模型,探索该模型区分膝骨关节炎或韧带损伤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分类性能。方法:本研究从上海体育大学等单位纳入样本135例。其中健康人55例,确诊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膝骨关节炎13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51例、多发韧带损伤16例),排除合并有其他影响步行的组织、系统损伤患者。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膝关节运动学数据,构建步态图数据集。通过数据降维等预处理方法后,使用SVM分类器将每例样本特征以高维空间位置和超平面的关系分类建立识别分类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并使用准确率和精确度等指标来验证模型分类性能。结果:除年龄外,纳入样本的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基于SVM所建立的识别分类模型对判断是否为健康人测量准确率为91.4% [95%CI(87.9,94.7)%] ;与健康人群相比,对于分类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准确率为98.5% [95%CI(93.0,99.1)%],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90.6% [95%CI(81.9,99.4)%] ,多发韧带损伤患者为91.5% [95%CI(83.4,99.6)%] 。结论: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基于便携式运动捕捉设备所建立的健康人群、膝骨关节炎和韧带损伤患者步态图特征数据集进行分类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为基于步态分析的临床辅助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通过轴向载荷预测Ilizarov胫骨延长过程中截骨端位姿偏差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临床采用Ilizarov骨外固定器胫骨延长时,准确、及时预测胫骨延长过程中截骨端出现的空间移位情况比较困难.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加载轴向负荷并模拟采集Ilizarov骨外固定器胫骨延长的三维模型,建立一种截骨端轴向相对位移的计算方法,为临床监测截骨延长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调整方法.方法:选择1例Ilizarov骨外固定器(四杆偏心分布)行小腿延长的患者进行CT扫描,dicom数据导入Mimics建立3D模型,预处理后在Solidworks优化建模.设定胫骨断端延长20 mm,根据远截骨单位末端冠状位水平偏移量(0,4,7,10,13,16 mm)分别建立模型,采用ANSYS静力学模块进行加载(胫骨远端垂直地面200 N)和有限元分析,根据骨外固定器轴向各支撑杆载荷数据计算出合力坐标位置,计算其与胫骨截骨近端坐标的偏差大小和方向.结果与结论:①远截骨单位末端冠状位水平偏移量(0,4,7,10,13,16 mm)不同模型施加载荷后,合力坐标位置水平计算偏移量分别为0.8,2.9,5.4,8.3,11.8,14.9 mm,计算误差分别为0.8,1.1,1.6,1.7,1.2,1.1 mm;②当计算误差≥1.7 mm时合力坐标可判断截骨远端单位位移方向,为临床外固定调整提供量化依据;根据合力坐标系可以计算外固定调整方法并矫正畸形;③综上,通过Ilizarov骨外固定胫骨延长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可用于截骨远端单位轴向偏移量计算,计算误差≥1.7 mm合力坐标可判断截骨远端单位位移方向,指导临床Ilizarov外固定调整,避免骨延长过程中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空间视角转换条件下物体间空间位置判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视角转换条件下,个体对多个物体间位置关系的判断绩效规律.方法 在2个和4个物体构成规则构型的情况下,对62名受试者进行基于虚拟人场景的视角转换实验,研究不同角度和物体数量对物体空间关系判断的视角转换绩效的影响.结果 受试者在2个物体或4个物体规则构型条件下的位置判断绩效随想象视角角度增加没有出现逐步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视角转换条件下,相对于0°视角,在想象的虚假视角位置上,受试者对物体之间关系的判断绩效有明显下降,且想象位置的视角不同,判断绩效明显不同.2个或4个物体规则构型的视角转换绩效均存在正斜差异,正视角下的位置关系判断绩效好于斜视角;4个物体规则构型的反应时比2个物体规则构型的反应时更长,同时斜视角下4个物体规则构型的空间判断正确率更高.结论 多个物体间的视角转换绩效没有随角度增加而逐步上升或下降,受试者的个人参考系对位置判断绩效起着重要作用;规则构型下,2个物体与4个物体位置判断的视角转换绩效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