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上颌后牙区单牙或多牙缺失患者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2~49岁,牙槽嵴垂直骨高度1.5~3.0 mm,可用骨宽度≥6.0 mm,无急慢性上颌窦病变,提升区域无上颌窦纵隔。采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共植入种植体33枚,种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窦颊腭径宽度(sinus width,SW)将33个植入位点分为宽上颌窦组(16个,SW>15 mm)、中上颌窦组(12个,SW≥12 mm且≤15 mm)、窄上颌窦组(5个,SW<12 mm)。记录3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植入时稳定性系数、两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术后半年、修复后1年窦底骨高度变化,修复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最终纳入2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1.2±7.6)岁。33枚种植体愈合期及修复后1年存留率为100%(33/33)。宽上颌窦组植入时初期稳定性系数(50.81±2.69)显著小于中上颌窦组(60.58±2.54)和窄上颌窦组(63.12±3.58)( P<0.05);宽上颌窦组第1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7.99±1.13)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8.95±0.81) mm]和窄上颌窦组[(9.18±0.90) mm]( P<0.05);宽上颌窦组第2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11.46±0.88)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12.77±0.49) mm]和窄上颌窦组[(12.57±0.55) mm]( P<0.05)。宽上颌窦组修复后1年边缘骨吸收量[(0.91±0.05) mm]显著大于中上颌窦组[(0.79±0.10) mm]及窄上颌窦组[(0.74±0.07) mm]( P<0.05);修复后1年3组窦底骨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中和窄颊腭径上颌窦应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问题,其近远期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T 4b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T 4b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侵犯胰体尾部原发性T 4b期胃癌并行腹腔镜或开放根治性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入组标准:(1)原发性胃癌,病理活检确诊为T 4b期腺癌;(2)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提示肿瘤侵犯胰体尾部,未见远处转移病灶,术前评估潜在R 0切除可能;(3)体力状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ECOG)0~2分,身体一般状况可耐受手术。排除术中发现腹膜种植转移和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或因其他原因改变手术方式者。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外科团队完成,手术团队已有超过100例腹腔镜和100例开放胃癌根治术加D 2淋巴结清扫术的经验。手术方式的选择由手术医师与患者共同讨论并根据患者本人意愿决定。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和围手术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3年无病生存率的比较。 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腹腔镜手术组21例,开放手术组16例,无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病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均 P>0.05)。腹腔镜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长[(264.0±35.1)min比(226.6±49.9)min, t=2.685, P=0.011],术中失血少[(65.7±37.4)ml比(182.2±94.6)ml, t=-4.658, P<0.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8±0.7)d比(4.1±0.7)d, t=-5.776, P<0.001],术后住院天数短[(13.3±2.8)d比(16.6±4.3)d, t=-2.822, P=0.008]。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胰漏、腹腔脓肿、腹腔内出血和十二指肠残端漏)发生率分别为19.0%(4/21)和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05)。无术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病例。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术后30 d病死率分别为0和1/16( P=0.432);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8.1%和37.5%( P=0.7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团队开展腹腔镜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T 4b期胃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膀胱上皮细胞和膀胱脱细胞基质构建组织工程管状移植物行兔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膀胱脱细胞基质(BAM)和膀胱上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管状移植物(TETG),在兔模型上验证其进行尿流改道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只,首先制作兔的BAM,体外培养扩增兔膀胱上皮细胞,观察上皮细胞在BAM上的生长情况。将复合物包绕尿管制作成长为4 cm、长径为0.8 cm的TETG,使膀胱上皮细胞位于管腔内面,将TETG移植到兔模型上验证其进行尿流改道的可行性。分别于尿流改道术后1、2、4、8周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术后12周进行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流出道的通畅情况。结果:BAM行HE检测染色显示未见细胞生长;膀胱上皮细胞种植到BAM上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细胞生长良好。将TETG移植到动物体内进行尿流改道,结果显示,实验组均存活,取材时发现移植物与盆腔脂肪轻度粘连,未见明显尿瘘、狭窄及严重的肾积水。组织学检查揭示了有管腔上皮的生长。免疫组化检查也证实了管腔内上皮的再生情况,TETG移植到体内,随时间增长,内腔覆盖多层的成熟上皮细胞,并可见新生血管形成。术后12周行IVU和膀胱镜检未见梗阻发生。相反,对照组术后1个月内均死亡,尸体解剖见流出道有瘢痕形成、闭锁及双肾重度积水。结论:利用种植有尿路上皮细胞的BAM制作成TETG,并用于动物体内进行尿流改道是可行的,能使流出道的内腔有成熟上皮覆盖,具有防止尿外渗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辅助治疗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后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胃腺癌;(2)术前影像学检查无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转移;(3)行新辅助治疗后接受胃癌根治术加D 2淋巴结清扫术;(4)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以上标准,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49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8例,女性132例,年龄(55.0±10.6)岁。新辅助治疗方案包括SOX(替吉奥+奥沙利铂)151例,XELOX(希罗达+奥沙利铂)105例,FLOT(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氟尿嘧啶)66例以及DOS(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替吉奥)68例;术前行同步放化疗患者100例,采用SOX方案2~4周期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替吉奥)。术后并发症指术后出现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出血、吻合口漏、术后梗阻、术后狭窄、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根据Clavien-Dindo法评定术后并发症分级。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模型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8%(87/490,总计101例次),其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Clavien-Dindo Ⅲ~Ⅴ级)29例,非严重并发症者(Clavien-Dindo Ⅰ~Ⅱ级)5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HR=3.077,95% CI:1.827~5.184, P<0.001)和胃切除范围(HR=1.735,95% CI:1.069~2.814, P=0.026)是新辅助治疗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全组患者随访时间0.7~131.8(中位数21.5)个月,5年生存率为47.4%。并发症组(87例)与无并发症组(403例)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3.2%和50.9%(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906,95% CI:1.248~2.913, P=0.003)、ypTNMⅡ~Ⅲ期(Ⅱ期:HR=5.853,95% CI:1.778~19.260, P=0.004;Ⅲ期:HR=10.800,95% CI:3.411~34.189, P<0.001)、手术时间>3.5 h(HR=1.492,95% CI:1.095~2.033, P=0.011)、全胃切除(HR=1.657,95% CI:1.216~2.257, P=0.001)以及术后并发症(HR=1.614,95% CI:1.125~2.315, P=0.009)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行辅助治疗(HR=0.578,95% CI:0.421~0.794, P=0.001)是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新辅助治疗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和手术切除范围密切相关,重视减少并发症的损害及加强辅助治疗,有利于改善新辅助治疗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为平台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为平台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以TEM为平台行taTME 28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1例,女7例;年龄为59岁(51岁,68岁)。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期间行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CA19-9检查、结肠镜检查、直肠MRI检查、胸腹盆腔增强CT检查和(或)PET-CT检查。了解病人术后排便功能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P75)或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2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28例病人中,24例行结肠-直肠吻合术,4例行结肠-肛管吻合术;26例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2例未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28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82±37)min,术中出血量为40 mL(30 mL,55 mL)。1例病人术中并发骶前出血,经压迫后止血。11例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吻合口漏4例,肠道菌群失调、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各2例,小肠造口脱垂坏死、肛门出血、直肠阴道瘘、盆腔感染各1例;同1例病人可合并多种并发症。3例病人行非计划二次手术,其中1例未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术后第3天发生吻合口漏,急诊行横结肠造口术后好转;1例术后第3天发生小肠造口脱垂坏死,急诊行小肠造口切除、造口重建术后好转;1例肛门出血,行肛门镜下止血。其他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8 d(7 d,9 d)。28例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中分化腺癌16例、中-高分化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5例、黏液腺癌1例、病理学完全缓解3例。TNM分期:T0N0期3例、T1N0期4例、T2N0期6例、T2N1期4例、T3N0期7例、T3N1期3例、T4N1期1例。肿瘤远切缘距离为(2.2±1.7)cm。28例病人标本两切端和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7)枚,直肠系膜切除完整率为100%(28/28)。28例病人中,11例行新辅助治疗,17例未行新辅助治疗。行新辅助治疗和未行新辅助治疗病人肿瘤长径、肿瘤距肛缘距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 cm(1 cm,4 cm)、5 cm(4 cm,6 cm)、(187±25)min、45 mL(38 mL,53 mL)、8 d(7 d,12 d)和3 cm(2 cm,4 cm)、5 cm(4 cm,6 cm)、(177±35)min、40 mL(30 mL,60 mL)、8 d(7 d,8 d),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1.127、-0.293, t=0.590, Z=-0.790、 -0.876, P>0.05)。(2)随访情况:28例病人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14)个月。23例获得随访病人中,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Williams评分A级11例,B级8例,C级4例。23例获得随访病人中,18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6个月因吻合口狭窄未行造口还纳术);3例发生远处转移(回肠造口周围种植转移、骶骨转移、肺转移各1例);2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梗阻后死亡、1例黏液腺癌病人术后24个月死亡)。 结论:以TEM为平台的taTME可用于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有利于保肛,可保证环周切缘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颌切牙区种植相关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影像数据研究连续多颗下颌切牙之间的近远中空间,为临床下颌切牙缺失修复及种植手术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 500 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对连续多颗下颌切牙间的近远中空间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并评估不同种植方案的可行性.结果 测量 2 颗中切牙之间近远中空间为(10.72±1.10)mm,单颗中切牙和同侧侧切牙之间近远中空间在左右侧分别为(11.33±1.00)、(11.45±0.98)mm;连续 3 颗下切牙近远中空间在左右侧分别为(15.69±1.25)、(15.79±1.26)mm;连续4 颗下切牙近远中空间为(20.76±1.48)mm.下颌切牙区各牙位区段的近远中空间有性别差异,男性均略大于女性.结论 下颌切牙区近远中空间窄小,连续 2 颗切牙缺失时仅部分患者可植入 2 枚窄径种植体,其余只能选择种植悬臂修复,当 2 颗以上下颌切牙缺失时可植入 2 枚植体,实现种植固定桥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种植模式与灌溉定额对机采长绒棉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优化机采长绒棉株行距配置与灌溉定额,是构建棉花合理个体与群体结构,提高产量和机采脱叶效率,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设置了一膜三行等行距(S3)、一膜四行宽窄行(S4)和一膜六行宽窄行(S6)3种种植模式,副区为3150 m3·hm-2(W1,中度亏缺,田间持水量50%)、4050 m3·hm-2(W2,轻度亏缺,田间持水量75%)和4980 m3·hm-2(W3,充分灌溉,田间持水量100%)3个灌溉定额,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长绒棉各层次冠层结构、光合有效辐射传输规律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扩大行距和轻度亏缺灌溉可以降低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增加下部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透过率(Tr);在S3W2处理下,冠层上、中、下各层Tr分布均匀,接近2∶2∶1的比例;虽然冠层整体光截获率(In)有降低趋势,但下层光截获率增加,显著提高了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和棉铃质量,促进了产量的提高;此外,平均行距的扩大和灌溉定额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WUE);最终,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S3)和轻度亏缺(4050 m3·hm-2)处理有利于促进冠层中下部光合有效辐射光能传输,不仅不会显著降低棉花产量还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WUE,该结果对促进长绒棉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产量和机采品质协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48例Locator种植覆盖全口义齿5年临床修复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观察Locator按扣式种植覆盖全口义齿的长期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16-2017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采用Locator按扣式种植覆盖全口义齿修复的无牙颌患者48例,其中双颌全口义齿修复21例,单颌27例,共植入种植体230颗.观察种植体的留存率、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BOP)、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变化、义齿基托折裂和人工牙脱落折断等并发症,以及义齿固位力变化等.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5年观察期间,5颗种植体脱落,1颗前牙区窄颈种植体颈部折断,12颗失访,种植体存留率为97.25%.种植修复后1年,48颗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BOP+)(21.4%),平均出血指数(BI)为0.21±0.42,前牙区高于后牙区.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为(0.21±0.35)mm,义齿基托折断2例.修复后5年,163颗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BOP+)(76.89%),BI为1.00±0.70,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为(0.58±0.85)mm;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指数与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在男女之间、前牙区与后牙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年观察期和5年观察期间,种植体周黏膜平均出血指数、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义齿折裂17例,折裂率为26.15%,人工牙脱落折断率为16.92%,多发于前牙中线区及Locator基台附着体安放位置,因固位力下降首次更换Locator基台固位垫圈平均(34.2±10.3)个月.结论:Locator按扣式种植覆盖全口义齿有良好的临床修复效果.并发症多见于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和垂直向骨吸收,随着戴用时间延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其次是义齿基托折裂及人工牙脱落与折断,种植体脱落及折断.提示义齿制作时应加强金属支架在Locator基台位置和前牙中线区的强度,前牙区尽量避免使用窄径种植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All-on-4"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
背景:随着无牙颌修复需求增加,"All-on-4"技术被广泛应用.种植体与天然牙的载荷传递方式不同,三维有限元分析可研究功能载荷作用下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为寻找适合的种植体材料、优化种植体的几何结构、设计临床手术方案提供了研究方法.目的:对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在"All-on-4"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2003-2023年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Finite Element Method,All-on-4,edentulous,Biomechanics",中文检索词为"有限元,All-on-4,无牙颌,生物力学",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6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对水平骨量不足的情况,研究者们可以选择应用窄直径种植体,但需要注意悬臂的存在对应力分布的影响,降低失败的风险.②"All-on-4"概念通过倾斜远中种植体的方法,减少骨的应力分布,但在不同的颌骨类型中,远中种植体倾斜的理想角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③悬臂的存在会增加种植失败的风险,将悬臂长度/AP距(CL/AP)的比值控制在0.9时,有助于减少机械并发症的发生.④用弹性模量较低的材料制作支架时,支架自身的应力较小,但会增加种植体、中央螺丝、基台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相反使用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会降低修复体组件和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但支架本身的应力较高.⑤"All-on-4"概念可以实现较好的力学平衡,但需结合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案.⑥合理的咬合设计是影响种植治疗成功的关键,尖牙引导牙合和组牙功能牙合在修复体的寿命方面无差异.然而,影响咬合设计的原因有很多,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体外实验以及大量临床研究来探索"All-on-4"理想的咬合设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种植钉植入高度对隐形矫治远移下磨牙时应力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究种植钉不同植入高度对隐形矫治配合颌内牵引远移下磨牙时所产生的生物力分布的影响,寻找有利于保护下前牙支抗的种植钉植入位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 2017、SolidWorks2016、Ansys workbench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六种工况进行力学分析.工况一:无种植钉(对照组);工况二至工况五:种植钉植入于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的颊侧骨皮质,距离牙槽嵴顶分别为10 mm、7 mm、4 mm、1 mm;工况六:种植钉植入于下颌升支前缘颊舌向居中,高于平面5 mm的位置.结果 矢状向,种植支抗使所有牙齿均产生远中向位移;相较于对照组,种植钉组前磨牙远中位移量超过第二磨牙.垂直向,对照组(无种植钉)为类似后倾弯对下颌牙列产生的作用;种植钉组侧切牙、尖牙压低,中切牙、第一前磨牙伸长.冠状向,对照组(无种植钉)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为舌向位移,种植钉组仅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出现了舌向位移;所有牙齿中,尖牙的位移量受种植钉植入高度变化影响最大.结论 种植钉植入位置越高,保护前牙支抗的效果越强.方案设计时应根据种植钉植入高度,适当使下领牙弓缩窄,中切牙、第一前磨牙压低及侧切牙、尖牙伸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