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咳嗽患者的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及其与激素敏感性咳嗽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及其与激素敏感性咳嗽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门诊收治的所有单一病因且生活环境暴露情况资料完整的慢性咳嗽患者的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包括居住环境、室内环境、吸烟情况、尘螨霉菌暴露等共计28项。分为激素敏感性咳嗽(CRC)组与非激素敏感性咳嗽(NCRC)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生活环境暴露情况与慢性咳嗽患者激素敏感性的关联。结果:资料完整、病因诊断明确且病因单一的慢性咳嗽患者共197例,男性82例(41.63%),女性115例(58.37%)。197例慢性咳嗽患者中,75.1%(148/197)有吸烟史,16.8%(33/197)有过敏史。66.0%(130/197)居住在城市中心,18.3%(36/197)居住地周围有化工厂,11.2%(22/197)发病前半年内房屋有装修,15.7%(31/197)购买新家具,54.3%(107/197)家中种植花草,21.3%(42/197)家中饲养宠物,79.2%(156/197)房屋居住时间超过2年,71.1%(140/197)家中有蟑螂,16.2%(32/197)家中有霉斑,83.3%(164/197)空调清洗频率>2个月/次。CRC患者130例(66.0%),NCRC患者67例(34.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接近主干道( OR=2.296,95% CI:1.350~3.904, P=0.002),居住环境周围有化工厂存在( OR=3.322,95% CI:2.158~5.573, P<0.001),有食物或物品过敏史( OR=2.175,95% CI:1.165~4.058, P=0.015),发病前半年家中购买新家具( OR=2.828,95% CI:1.402~5.706, P=0.004),家中更多使用棉麻材料窗帘( OR=1.875,95% CI:1.038~3.388, P=0.037)与CRC呈正向关联;长期使用鹅绒、羊毛等动物材料的枕芯、被芯( OR=0.142,95% CI:0.033~0.602, P=0.008; OR=0.207,95% CI:0.067~0.640, P=0.006),开窗通风频率低( OR=0.281,95% CI:0.131~0.603, P=0.001)与CRC呈负向关联。 结论:CRC与非CRC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存在差异,有食物或物品过敏史、居住地临近主干道、周围有化工厂、使用棉麻材料窗帘、发病前半年购买新家具与CRC呈正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及多模式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眼的临床和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17日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29例5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短波长自身荧光(SW-AF)、近红外自身荧光(NIR-AF)、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所有患者均予以改善微循环口服药物治疗;其中,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12例。首诊后随访1~3个月,完成1个月随访共19例38只眼。结果:29例患者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20例40只眼;均为双眼发病。患者年龄(29.9±9.5)(12~47)岁。发热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2.52±2.01)d。58只眼中,合并视网膜棉绒斑、视盘水肿、黄斑旁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分别为5、2、1只眼。所有患眼可见深红棕色黄斑暗区。IR检查,中心凹和旁中心凹楔形、类楔形或"花瓣样"斑片状暗区。SW-AF检查,未见明显异常39只眼;与IR一致的弱自身荧光暗区19只眼。NIR-AF检查,均可见点状或片状自身荧光暗区。OCT检查,急性期可见黄斑区自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垂直向上扩散的强反射病灶,呈典型"豆苗"征。OCTA检查,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降低50只眼;横断面OCT显示外层视网膜病灶暗区范围与IR一致。初诊后1个月,病情好转18只眼(47.4%,18/38)。合并棉绒斑的5只眼中,棉绒斑消退伴视神经纤维束缺失4只眼;视盘水肿者,视盘水肿消退。所有患眼"豆苗"征消失,病灶局限,病灶区域椭圆体带和(或)嵌合体带欠连续。结论:COVID-19相关AMN特征性表现为IR中心凹、旁中心凹楔形、类楔形或"花瓣样"片状暗区;OCT表现为黄斑区急性期自RPE层垂直向上扩散的强反射病灶;OCTA表现为DCP血流密度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种植模式与灌溉定额对机采长绒棉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优化机采长绒棉株行距配置与灌溉定额,是构建棉花合理个体与群体结构,提高产量和机采脱叶效率,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设置了一膜三行等行距(S3)、一膜四行宽窄行(S4)和一膜六行宽窄行(S6)3种种植模式,副区为3150 m3·hm-2(W1,中度亏缺,田间持水量50%)、4050 m3·hm-2(W2,轻度亏缺,田间持水量75%)和4980 m3·hm-2(W3,充分灌溉,田间持水量100%)3个灌溉定额,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长绒棉各层次冠层结构、光合有效辐射传输规律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扩大行距和轻度亏缺灌溉可以降低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增加下部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透过率(Tr);在S3W2处理下,冠层上、中、下各层Tr分布均匀,接近2∶2∶1的比例;虽然冠层整体光截获率(In)有降低趋势,但下层光截获率增加,显著提高了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和棉铃质量,促进了产量的提高;此外,平均行距的扩大和灌溉定额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WUE);最终,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S3)和轻度亏缺(4050 m3·hm-2)处理有利于促进冠层中下部光合有效辐射光能传输,不仅不会显著降低棉花产量还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WUE,该结果对促进长绒棉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产量和机采品质协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投喂频率下复合非粮蛋白源替代鱼粉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2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不同水平的复合非粮蛋白源替代饲料鱼粉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浆生化、肠道形态和抗氧化的影响,设计了棉籽浓缩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和小球藻4种非粮蛋白源混合(8:5:3:4)后替代0、30%、60%和90%的鱼粉的四种等氮等脂饲料(D1、D2、D3和D4),设置3个投喂频率(1、2和4次/d).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体重为(14.23±0.07)g的大口黑鲈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室外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沉积率(PRE)显著低于D1—D3组,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2和4次/d投喂组(P<0.05).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浆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D1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D1组(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大口黑鲈血浆葡萄糖(Glu)含量,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2和4次/d组(P<0.05),而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在投喂1次/d的处理组中,摄食D4饲料组的全鱼粗脂肪和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投喂频率下,D4饲料组大口黑鲈肠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D1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D2组(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2次/d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1次/d组(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摄食不同饲料条件下,投喂2次/d的大口黑鲈肠道绒毛高度、杯状细胞数量、肌层厚度和绒毛表面积显著高于投喂1次/d,投喂4次/d的大口黑鲈肠道隐窝深度显著低于1次/d(P<0.05).综上所述,以2次/d投喂60%替代水平新型蛋白源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可以获得较好的生长和饲料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COVID-19感染相关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探讨COVID-19 感染相关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 年12 月至2023 年2 月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COVID-19 感染后CRAO 患者10 例12 眼为COVID-19组,选取近期住院治疗的非动脉炎性CRAO 患者10 例10 眼为对照组.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对患者行瞳孔、眼球运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彩色眼底像、FFA、OCT 特征.结果 本组患者COVID-19 感染后发生CRAO 的时间为2~10 d,中位时间为3 d;两组患者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 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BCVA(logMAR)分别为1.56±0.81 和2.18±0.36,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log-MAR)分别为0.89±0.57 和1.67±0.36,COVID-19 组患者基线视力和治疗后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02).COVID-19 组患者彩色眼底像显示患者视盘周围棉绒斑以及FFA 视盘强荧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视网膜动脉荧光素逆行充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患者的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与COVID-19 组比较明显延长,分别为(30.81±12.90)s、(19.40±4.6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OCT 检查显示,COVID-19组患者视网膜内层解剖分层消失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7%、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COVID-19 组与对照组患者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50.0%、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COVID-19 组患者外层视网膜增厚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增厚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0%、30.0%,83.3%、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48).结论 COVID-19 感染相关CRAO 患者会出现眼底视盘周围棉绒斑、FFA 晚期视盘强荧光、OCT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增厚和外层视网膜增厚等眼底影像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突发性耳聋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26岁.就诊日期:2016年10月26日.因"突发性右耳听力丧失11 d"就诊.现病史:11 d前,因感冒后突发右耳听力完全丧失,鼻塞,流清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耳痛,无耳流脓.遂至华西医院就诊,行听力学检测、头颅MRI等检查后,诊断为"突发性耳聋",予以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具体治疗不详)10 d后,右耳听力无改善,遂至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右耳不能感知外界任何音响,偶有眩晕,神差,面色淡白,眠差,纳可,大便稀,舌质淡嫩、苔白腻,脉滑.辨证:脾气亏虚,风邪外袭.治则:益气健脾,祛风散邪.采用苇管灸结合传统针刺疗法.取穴[1]:听会、中渚、翳风、足三里、百会.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选用直径0.30 mm、长25 mm的毫针直刺双侧听会、中渚、翳风、足三里,深度10~20 mm,百会平刺5~10 mm,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针治过程中同时施灸.选择长50~60 mm、外径4~6 mm的芦苇杆制作苇管器:苇管的一端削制呈半个鸭嘴形,以置放艾绒,另一端截平,并用砂纸打磨平滑,将苇管平齐端一侧置于外耳道内,周围填塞棉花以固定苇管、隔绝空气及防止烫伤.用优质艾绒制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置于苇管鸭嘴形的一端,用线香点燃,使外耳道内有温热感为宜.艾炷燃灭1炷计为1壮,更置艾炷续灸,每次灸5~9壮.施灸过程中,患者自觉热流传入耳内,当灸到5壮以上时,耳内滋滋发响,此时效果更佳[2].隔日1次.第2次施灸至第6壮,患者自觉耳内滋滋作响.于第4次治疗后,右耳可以听到比日常交流略高的声音.第7次施灸过程中,患者诉右侧率谷穴处有热流向外扩散感.行第8次治疗时,可用正常分贝的言语交流.每次施灸过程中,均有热流传入耳内.10次治疗后,可用患耳接听电话.共治疗12次,右耳听力恢复正常,面色红润,无头晕症状,纳眠可,大便成形.分别于治疗结束后2、4、8周随访,听力正常,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细胞毒性药品打包袋的研制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加强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确保药品运送的安全、及时.方法:用牛津布、丝绒棉、珍珠棉、硅胶、活性炭、绳等材料制作细胞毒性药品打包袋.以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为例考察打包袋的应用效果.选取PIVAS调配的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医嘱156份,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8份.试验组调配药品使用细胞毒性药品打包袋进行打包,对照组使用原有塑料打包袋进行打包.比较两组药品的打包时间、运送时间、渗漏和碎瓶情况、破损处理时间、损耗金额等.结果:两组调配药品的运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试验组打包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对照组渗漏16瓶、碎瓶8瓶,试验组渗漏且非溢出(渗在硅胶层)3瓶,无碎瓶情况发生;试验组的破损处理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损耗金额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本研究所研制的细胞毒性药品打包袋可起到防溢、抗震作用,降低了药品损耗,同时还加强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根据衣着、气象资料确定水中蜡化尸体死亡时间上限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案例1.1 案例11.1.1 简要案情某年2月25日,在某机井内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头下脚上位,上半身位于水中.1.1.2 尸体检验死者衣着整齐,衣物未发现明显腐烂. 上身由外到内依次着深色厚中山装、黑色丝绵夹克、黑色保暖内衣(内衬毛绒)、浅色长袖针织衫、短袖T恤;下身由外到内依次着深色冬裤、黑色丝棉棉裤、黑色厚针织裤、黑色保暖裤;脚穿迷彩训练鞋、深色冬袜. 蜡化尸体,尸体背部皮肤疑似尸斑. 尸长165.0 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型较胖,尸体位于水中部分的头部、躯干及双上肢呈黄色,皂化,触之油腻感,尸蜡形成仅局限于皮下脂肪组织,深部肌肉组织未出现蜡化. 头部有多处钝器创口,余胸、腹部体表未见明显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重力环境对眼压和视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航天员作为人类使者开始了探索太空的旅程.1961年,美国实施“双子星座”计划,历时5年,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要求宇航员观察其视力在飞行中的变化,表明当时科学家已经在考虑失重环境对人类眼睛的影响[1].201 1年,Mader等[2]对7位在太空中工作了6个月的宇航员的眼部进行检查,发现他们的眼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多种改变,包括:眼压一过性升高,视乳头水肿,脉络膜皱褶,眼球变扁,远视偏移,近视力减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视网膜棉绒斑等.其实,在此之前的数年里,美国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太空医学部就已发现,经过长期太空作业的宇航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述眼部症状.在回归地面生活后,这些眼部病理改变在数周内逐渐修复,但部分病例可持续近两年[3].宇航员的眼部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笔者对长时间太空作业的宇航员眼部出现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Ki67、MCM2、ERCC1和FLI-1在恶性腹膜间皮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恶性腹膜间皮瘤(MPeM)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MPeM患者44例(包括非上皮型14例,上皮型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病变腹膜组织中Ki67、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 (ERCC1)、FL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和绒毛蛋白Vill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石棉、血小板、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胸膜斑、组织学类型、化疗等指标的关系.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各标志物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44例MPeM中,Ki67、MCM2、ERCC1、FLI-1、VEGFR-3、PD-L1和Villin的阳性率分别为47.7%、100.0%、70.4%、95.4%、18.2%、6.8%和15.9%.各标记物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FLI-1和ERCC1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7,P=0.025).而FLI-1和PD-L1、ERCC1和PD-L1的表达呈负相关(r=-0.374,P=0.012;r=-0.418,P=0.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化疗(P=0.027)、TNM分期(P=0.006)、ERCC1 (P=0.027)及Ki67标记指数大于或等于20% (P=0.030)均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P=0.031)及Ki67标记指数大于或等于20% (P=0.036)是影响MPe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NM分期及Ki67标记指数大于或等于20%可作为MPeM患者独立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