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意外伤害住院9 049例儿童的单中心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因意外伤害住院的儿童病例特征,为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0~18岁因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分析意外伤害发生类型与儿童的预后、性别、年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等特征性因素。结果:共收治9 049例发生意外伤害儿童,占4年总住院例数的3.72%(9 049/33 697);意外伤害前3位发生类型为跌倒/坠落3 695例、异物/窒息2 639例、交通事故1 165例,共占82.87%(7 499/9 049);好转与痊愈共8 760例占96.81%,伤残共178例占1.97%,未愈/死亡共111例占1.23%。男童5 833例占64.46%,女童3 216例占35.54%,发生比为1.81∶1,不同性别意外伤害发生类型跌倒/坠落、异物/窒息、中毒、锐器伤、溺水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3.90~20.56,均 P<0.05)。1~<3岁儿童发生意外伤害高于其他年龄(共3 263例占36.06%),不同年龄阶段意外伤害发生类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2.98~573.97,均 P<0.05)。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发生意外伤害高于其他2个季度(共4 892例占54.06%),不同季度发生意外伤害类型跌倒/坠落、异物/窒息、烧烫伤、溺水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79~18.88,均 P<0.05)。家庭是最易发生意外伤害地点,不同地点意外伤害发生类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08~2 186.54,均 P<0.05)。 结论:儿童意外伤害易发生于1~<3岁的男童,伤害类型以跌倒/坠落为主,交通事故是导致儿童未愈/死亡最主要意外伤害类型,不同伤害类型与儿童性别、年龄、季度和发生地点有关。应根据不同地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构建全面防范儿童意外伤害体系,保障儿童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产科疾病继发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症产科疾病继发急性肾损伤(AKI)孕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成人重症医学科住院的重症产科疾病孕妇249例,其中,重度子痫前期不伴溶血、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计数综合征(HELLP综合征)172例、HELLP综合征32例、无张力性产后出血(特指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18例,其他重症产科疾病27例(其中羊水栓塞4例、胎盘早剥7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6例)。排除既往患有肾病者,入院第1天血肌酐>70.7 μmol/L且符合AKI诊断标准者定义为AKI孕妇,血肌酐≤70.7 μmol/L定义为非AKI孕妇。分别比较各种重度产科疾病AKI与非AKI孕妇的临床资料和新生儿结局。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产科疾病孕妇发生AKI的影响因素。结果:(1)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172例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孕妇中,发生AKI者60例(34.9%),未发生AKI者112例(65.1%)。AKI孕妇的24 h尿蛋白定量、D-二聚体、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胆汁酸水平,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均高于非AKI孕妇,血清白蛋白水平、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低于非AKI孕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 OR=1.000,95% CI为1.000~1.000; P=0.006)和血清白蛋白( OR=0.883,95% CI为0.789~0.988; P=0.031)是AKI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和0.252。AKI孕妇与非AKI孕妇低出生体重儿占比、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HELLP综合征:32例HELLP综合征孕妇中,发生AKI者21例(65.6%),未发生AKI者11例(34.4%)。AKI孕妇的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非AKI孕妇( P=0.017)。24 h尿蛋白定量( OR=1.000,95% CI为1.000~1.001; P=0.095)不是AKI发生的影响因素。AKI孕妇与非AKI孕妇的活产率分别为71.4%(15/21)、11/1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1)。(3)无张力性产后出血:18例无张力性产后出血孕妇中,发生AKI者4例(4/18),非发生AKI者14例(14/18)。AKI孕妇与非AKI孕妇的发病孕周、剖宫产术分娩、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休克指数、D-二聚体、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其他重症产科疾病:27例其他重症产科疾病孕妇中,发生AKI者12例(44.4%),未发生AKI者15例(55.6%)。AKI孕妇与非AKI孕妇分别活产10例(10/12)、11例(11/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AKI孕妇与非AKI孕妇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4/7、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5)各类重症产科疾病孕妇7日内肾功能恢复率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HELLP综合征、无张力性产后出血、其他重症产科疾病继发AKI孕妇7 d内肾功能恢复率分别为85%(51/60)、42.9%(9/21)、2/4、11/12。4类疾病继发AKI孕妇7 d内肾功能恢复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704, P=0.001)。 结论:重症产科疾病继发AKI孕妇的7 d内肾功能恢复率较低,低出生体重儿占比高,易出现新生儿窒息;低蛋白血症、尿蛋白定量为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孕妇并发AKI的预测因素,尿蛋白定量预测价值较好;尿蛋白定量与HELLP综合征孕妇继发AKI相关,但不是AKI发生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肾上腺出血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肾上腺出血(neonatal adrenal hemorrhage,NAH)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式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NAH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电话随访。以NAH患儿中表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者作为病例组,采用随机数表法,按1∶2的比例抽取同期经影像学排除NAH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特点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A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内诊断NAH共31例,平均胎龄(37.6±2.2)周,其中男性19例,足月儿25例,巨大儿6例,经顺产娩出30例,高胆红素血症29例,产伤8例,窒息7例,胆红素脑病9例,败血症12例,颅内出血13例,贫血1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高钾血症5例,低钠血症6例。NAH超声血肿内显示为中低回声8例,混合回声6例,液性絮状回声伴或不伴点状回声17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下均无血流信号。右侧26例,左侧4例,双侧1例。随访共26例,多于1~3个月内复查超声提示血肿吸收,最晚6个月后血肿消失。纳入病例组29例,对照组58例。单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日龄、出生体重、巨大儿、分娩方式、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败血症、腹胀、贫血、窒息、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Hb、CRP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巨大儿( OR=7.415,95% CI=1.342~40.956, P=0.022)及窒息( OR=12.075,95% CI=1.293~112.736, P=0.029)是NA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NAH常见于顺产足月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不明原因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其首发症状,常伴有贫血及离子紊乱,少数患儿可出现肾上腺功能减低。巨大儿和窒息可能是NAH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3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neonatal leukemoid reaction,NLR)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9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NLR患儿为NLR组,按1∶2选取同期入院无NLR且与NLR患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匹配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孕期并发症情况、白细胞计数最大值、中性粒细胞占比、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疾病诊断等相关信息,并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NLR组36例,对照组72例。NLR组外周血中均发现幼稚粒细胞,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61.7(54.2,90.6)×10 9/L比19.6(14.2,27.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中性粒细胞占比、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LR组阴道分娩、羊水污染和新生儿败血症比例高于对照组(69.4%比38.9%,19.4%比5.6%,47.2%比8.3%),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和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比例低于对照组(11.1%比31.9%,2.8%比19.4%,50.0%比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胎膜早破、出生窒息、颅内出血、肺出血、细菌性脑膜炎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LR患儿常合并败血症,及早防治母亲孕期并发症、积极控制感染对防治NLR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脐动脉栓塞3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诊断为胎儿脐动脉栓塞孕妇的超声表现、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妊娠期管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2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31例产前超声诊断且出生后证实为胎儿脐动脉栓塞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以及妊娠结局。21例确诊后行延长孕周期待观察,其中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10例(LMWH组),单纯期待观察11例(单纯观察组),对两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31例胎儿脐动脉栓塞孕妇的年龄为(30.2±4.7)岁,其中5例(16%,5/31)为高龄(≥35岁)孕妇,诊断孕周为(32.9±4.0)周,终止妊娠孕周为(35.6±2.9)周;15例(48%)发生胎儿窘迫,11例(35%)发生胎儿生长受限,3例(10%)胎死宫内。活产28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6例,阴道分娩2例),死胎3例均为引产后阴道娩出。28例活产儿中新生儿轻度窒息4例,重度窒息2例。确诊后即刻终止妊娠10例,其诊断孕周为(35.9±2.9)周。确诊后延长孕期期待21例,其诊断孕周为(31.4±3.7)周,其中LMWH组延长孕周的中位数为7.9周(4.6~9.4周),均活产;单纯观察组延长孕周的中位数为0.6周(0.0~1.0周),2例胎死宫内;延长孕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结论:超声检查是产前发现胎儿脐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妊娠中晚期超声检查发现新发的单脐动脉时需警惕脐动脉栓塞。决定期待治疗或即刻终止妊娠需视孕周及胎儿情况而定,期待过程中应重视胎动主诉,尽早予LMWH抗凝治疗可能改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频喉镜联合Bougie成功救治急性会厌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会厌炎是急诊科及耳鼻喉科急危重症之一,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常突发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死亡,病死率高。本文回顾分析1例视频喉镜联合Bougie成功救治的急性会厌炎,希望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探讨急性会厌炎的救治新方法,特别对于不具备环甲膜切开及气管切开的急救单位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异物手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情防控是目前国家各行各业的首要、紧急任务。该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高发年龄为1~3岁,常常引起气道梗阻,窒息,肺炎等并发症,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耳鼻咽喉科处理原则是急诊行直接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因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须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术中患儿反应性咳嗽等可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结合手术操作的特点,总结了2019-nCoV防控期间呼吸道异物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供儿童耳鼻咽喉科同仁参考。由于疫情变化,以及对病毒的认知的变化,后期可能做相关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分娩早产儿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辽宁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孕妇分娩早产儿的诊治经过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辽宁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孕妇分娩早产儿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及近期随访结果,并对2020年以来国内外报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孕妇分娩新生儿情况的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本例患儿生后出现窒息及呼吸困难,病程中存在血小板升高及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及胆汁酸增高。出院后随访相关指标均有好转。(2)文献复习:目前资料显示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分娩新生儿结局多数良好,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发绀及呕吐等,早产儿发生率不足30%。结论:本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孕妇分娩早产儿目前随访良好,无证据表明本患儿生后临床症状与病毒感染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21年修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生儿复苏是帮助和保障新生儿出生时平稳过渡的重要生命支持技术。随着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一些复苏操作要点及证据在不断更新。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在2020年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修订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以规范新生儿复苏,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胃穿孔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内科和新生儿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临床确诊胃穿孔患儿,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0例,男38例,女12例;早产儿34例,低出生体重儿30例;存在窒息史5例;存活组41例,死亡组9例。患儿主要表现为腹胀、呼吸急促、发绀、反应差、发热、肠鸣音减弱、腹壁潮红等,腹部X线均显示气腹,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血小板降低、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血pH降低、乳酸升高。穿孔部位主要为胃大弯(30例),大于3 cm的穿孔40例,伴肠坏死14例。部分患儿存在败血症、呼吸衰竭、肺出血、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死亡组呼吸困难、发热、降钙素原升高、pH<7.3、肠坏死、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24 h及有败血症、肺出血、呼吸衰竭、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比例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7.3( OR=9.755,95% CI 1.363~69.800)、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24 h( OR=11.831,95% CI 1.305~107.301)和合并败血症( OR=29.622,95% CI 3.728~235.369)为新生儿胃穿孔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胃穿孔以腹胀、气腹为主要表现,合并败血症、pH<7.3及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24 h提示死亡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