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CBCT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对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及分布情况.方法:对就诊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144例4~8岁儿童的CBCT图像进行分析,统计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和根管的数目及分布情况.应用SPSS 26.0软件比较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数量、常见根管类型在性别间和左右侧间的分布差异.结果:纳入266颗上颌第二乳磨牙表现为3个(98.50%)或4个牙根(1.50%),牙根的数量在性别间(P=1.000)及左右侧间(P=0.12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二乳磨牙根管类型分为7种,三根三根管占 62.03%,三根四根管者占31.95%,这两种常见根管类型在性别(P=0.513)、左右侧(P=0.89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第二乳磨牙根管形态相当复杂,为了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治疗前应掌握其常见根管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舌侧矫治联合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联合应用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可否安全有效地实现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双颌前突病例14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并于治疗中接受上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切开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测量并比较上颌切牙切缘到腭平面距离,牙根不同水平处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减小,软组织颏部前移[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减小13.09°±1.26°, P<0.001,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MIA)增大9.31°±3.11°, P<0.001,零子午线-软组织颏前点(0-Mer-Pog′)增加(3.22±1.43) mm, P<0.001]。锥形束CT影像测量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中切牙治疗后压入(1.42±0.66) mm, P<0.001,侧切牙治疗后压入(1.35±0.70) mm, P<0.001。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增加,中切牙增加(1.02±0.68) mm, P<0.001,侧切牙增加(0.89±0.63) mm, P<0.001。上切牙根中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减小,中切牙减少(1.28±0.85) mm, P<0.001;侧切牙减少(1.20±0.69) mm, P<0.001。根尖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也减小,中切牙减小(1.39±0.92) mm, P<0.001,侧切牙减小(1.35±0.94) mm, P<0.001。而上切牙冠方、根中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冠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辅以牙槽骨唇侧骨皮质切开微创手术,优化前牙内收过程中的垂直向控制,实现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达到面下1/3及唇部美学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下颌第一磨牙不同位置和数目氧化锆桩核冠修复后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建立近中颊壁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有限元模型,模拟氧化锆桩核全瓷冠修复效果,分析不同桩核设计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提取锥形束CT扫描下颌第一磨牙离体牙的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Ansys软件,建立氧化锆桩核全瓷冠修复近中颊壁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有限元模型,依据放置桩的根管数目和位置不同建立7组模型(A:远中根管;B:近中颊根管;C:近中舌根管;D:远中和近中舌根管;E:近中颊和近中舌根管;F:远中和近中颊根管;G:远中、近中颊和近中舌根管),比较最大载荷(F1)、垂直载荷(F2)、斜向载荷(F3)和水平载荷(F4)4种载荷下7组模型基牙Von Mises应力峰值及分布。结果:氧化锆桩核全瓷冠修复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壁缺损时,桩的数目、位置对牙本质Von Mises应力峰值及分布影响显著。G组模型在F1、F2、F3和F4四种载荷下,牙本质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为41.649 8、20.531 5、20.455 3、40.804 3 MPa,均小于其他6种模式;F组模型在F1、F2、F3和F4四种载荷下,牙本质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为41.818 1、20.541 4、27.271 9、43.661 8 MPa,除F3载荷时大于D组和G组模型外,F1、F2和F4载荷时均小于A、B、C、D和E组。结论:氧化锆桩核全瓷冠修复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壁缺损时,桩核的数目和位置会对修复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推荐在近中颊根管和远中根管均放置桩或3个根管均放置桩,3个根管均放置桩更利于分散牙本质应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时,先远移尖牙与整体内收两种方式内收时上颌前后牙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采集患者上颌骨及上牙列的CBCT数据信息,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等软件,采用逆向工程方法建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①矫治器加力远移尖牙;②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③矫治器加力+尖牙舌钮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④矫治器加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⑤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⑥矫治器加力+尖牙舌钮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六种工况下前后牙的牙周膜等效应力和初始位移。结果:只远移尖牙时,尖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5.23E-02 MPa、5.65E-02 MPa、5.87E-02 MPa;上中切牙的唇侧位移量分别为-5.08E-03 mm、-9.67E-04 mm、-1.68E-03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1.53E-02 mm、-1.40E-02 mm、-1.51E-02 mm。整体内收上前牙时,中切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4.69E-02 MPa、6.26E-02 MPa、4.84E-02 MPa;中切牙的冠根位移差分别为1.44E-01 mm、1.35E-01 mm、1.29E-01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2.93E-02 mm、-2.61E-02 mm、-2.33E-02 mm。结论:只远移尖牙时,切牙会为尖牙的远移提供支抗,在矫治器上牵引能够更有利于前后牙支抗的保护;整体内收上前牙时,在尖牙上牵引更有利于后牙支抗的保护和切牙的整体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四氟化钛溶液对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四氟化钛(TiF 4)溶液对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4颗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获取冠部近髓腔的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每组4颗牙,其中4组通过酸蚀和机械力方法建立人工酸蚀症牙本质模型,另外2组为健康牙本质。随机选取1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使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仪测定其表面形貌与表面硬度,评价人工酸蚀症牙本质的建模效果。另外3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用于粘接测试,按不同处理分为4组:4.0% TiF 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4.0% TiF 4-ED组)、2.5% TiF 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2.5% TiF 4-ED组)、无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ED组)及健康牙本质组(SD组)。使用SE Bond自酸蚀粘接系统进行粘接,AP-X复合树脂分层充填,测定即刻微拉伸粘接强度并观察断裂模式。 结果: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的显微硬度值分别为(56.92±5.27)HV和(60.19±4.52)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结果证实,人工酸蚀症牙本质与自然酸蚀症牙本质的微观形貌特征相符。4.0% TiF 4-ED组、2.5% TiF 4-ED组、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分别为(28.94±8.04)MPa、(46.08±8.19)MPa、(20.39±7.46)MPa和(45.16±7.86)MPa。2.5% TiF 4-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9),二者均高于4.0% TiF 4-ED组和ED组(均 P<0.05)。4组断裂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91, P<0.001)。2.5% TiF 4-ED组以内聚牙本质断裂为主,提示其粘接强度可能高于微拉伸测试均值。 结论: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低于健康牙本质,2.5% TiF 4溶液可显著提高酸蚀症牙本质的粘接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下颌第一磨牙不同桩核位置数目玻璃纤维桩全瓷修复后基牙应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壁缺损时,桩的数目和位置对基牙应力的影响。方法:对离体下颌第一磨牙使用锥形束CT扫描,提取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Ansys软件建立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壁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根据桩数目和位置的不同,设计7种桩核修复模式,分别在最大载荷(F1,600 N)、垂直载荷(F2,225 N)、斜向载荷(F3,225 N)和水平载荷(F4,225 N)作用下,比较载荷、桩的数目和桩的位置对基牙von Mises应力(范式等效应力)极值和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纤维桩全瓷冠修复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壁缺损时,7组模型在四种载荷作用下,牙体组织von Mises应力极值分别为21.854-22.629 MPa(F1)、20.945-21.369 MPa(F2)、21.637-22.513 MPa(F3)、37.922-38.277 MPa(F4)。7组模型间牙体组织von Mises应力峰值和应力分布变化不大;增加桩核的数目对于原桩核应力分布影响不显著;随着载荷侧向力的增加,牙体组织和纤维桩von Mises应力极值逐渐增加。结论: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壁缺损时,桩数目和位置的变化对修复后基牙应力影响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种植体-基台细菌微渗漏引起种植体微间隙周围组织炎性渗出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大鼠体内实验探讨种植体-基台界面细菌微渗漏现象以及软组织炎症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在定制的种植体内部加入0.25 μl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悬液(10 9 CFU/ml),连接基台后置于含1 ml培养液的Ep(eppendorf)管中培养,7和14 d后取样接种于培养基,厌氧条件下继续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选用雄性SD大鼠6只,拔除上颌双侧第一磨牙1个月后分别于各拔牙窝内植入1枚种植体,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枚)。黏膜下愈合1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清洁种植体内部后,实验组种植体内部加入0.25 μl Pg悬液(10 9 CFU/ml),阴性对照组加入0.25 μl牛脑心浸液,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材料,各组均连接消毒后的穿龈基台。二期手术后28 d取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种植体内细菌总量和Pg数量,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的炎性渗出特征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 结果:培养7和14 d后取样接种的培养基上均可见Pg生长。实验组种植体内部Pg的拷贝数为10 2~10 4,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未检测到Pg。同时,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实验组种植体微间隙周围结缔组织内存在炎性细胞聚集,从微间隙处向冠方和根方炎性细胞密度逐渐减少,而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中仅存在散在炎性细胞。实验组冠方0.25~0.50 mm区域、冠方0.25 mm至微间隙处、微间隙处至根方0.25 mm区域、根方0.25~0.50 mm区域炎性细胞密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76(655)、1 673(1 245)、2 267(819)和895(162)个/mm 2,均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相应位置[分别为201(180)、321(351)、309(236)和218(272)个/mm 2]( P<0.05)。 结论:大鼠口腔种植体内部的Pg可发生微渗漏,引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性渗出,且该炎性渗出的分布具有一定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CBCT骨微参数与骨阻力分析辅助下颌第三磨牙微创拔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CTAn软件辅助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骨阻力分析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科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因第三磨牙阻生拍摄CBCT患者共 53 例,91 颗下颌第三磨牙.CTAn处理CBCT图像获取下颌第三磨牙颊、舌侧骨体积区域,进行骨三维微结构参数分析.结果 总样本和分层分析(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阻生与垂直阻生、性别分组),颊、舌侧总骨组织体积、骨小梁体积/总骨组织体积,骨组织表面积/骨小梁体积,骨组织表面积/总骨组织体积,骨密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位近中倾斜阻生、垂直阻生分组中,女性下颌第三磨牙颊、舌侧骨三维微结构参数差异与男性相比更显著.结论 CBCT结合CTAn 辅助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骨阻力分析可行,舌侧总骨体积小于颊侧,但舌侧骨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更多,骨小梁更致密.下颌第三磨牙拔除过程中挤压颊侧牙槽骨容易获得骨小梁压缩间隙、磨除颊侧牙槽骨相对舌侧容易、从而实现合理的牙根颊侧脱位.高、中位近中倾斜阻生、垂直阻生四种类型,女性患者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时,更应遵循颊侧路径.通过骨微参数及精准骨阻力分析,对于阻生齿微创拔除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腓骨重建小钛板及重建板固定下颌骨体部缺损的生物力学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小钛板及重建板固定的下颌骨体部缺损腓骨修复后的应力分布特点及位移情况,为临床上内固定选择提供力学依据.方法:建立下颌骨体部缺损腓骨修复及小型四孔钛板与重建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健侧磨牙咬合加载,对比分析钛板、钉孔周围骨质的最大应力值以及腓骨前后端的最大应力值和位移情况.结果:建立了小钛板与重建板固定的下颌骨体部缺损腓骨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钛板最大应力值均出现在下颌角区域,且均位于钛板上缘或后上方钛板(小钛板组),重建板31.645 MPa,小钛板37.031 MPa,均低于钛合金材料的破坏极限.钉孔周围皮质骨最大应力值均在最靠近前部下颌骨残端与腓骨交界处的第一个钉孔处,重建板4.712 MPa,小钛板8.243 MPa,也都低于皮质骨的屈服强度.总体位移腓骨前端均大于后端且两种钛板组结果相近.结论:重建板和小钛板均能满足下颌骨体部缺损腓骨固定修复的生物力学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青年人群前磨牙牙髓血流灌注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检测青年人群的前磨牙牙髓血流灌注量(PBF),统计分析青年人群前磨牙生理状态下PBF参考值范围,探讨年龄、性别、牙位对PBF的影响.方法: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学院两所高校的在校生及就诊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的患者招募150名志愿者.使用LDF进行前磨牙PBF值检测,硅橡胶印模材料将LDF探头垂直固定于前磨牙颊侧中线距龈缘2~3 mm的待检测区域,进行检测及记录检测结果,并讨论影响 PBF 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健康人群前磨牙PBF参考值范围:男性上颌第一前磨牙:(10.19±4.28)PU;上颌第二前磨牙:(11.29±4.33)PU;下颌第一前磨牙(10.07±4.63)PU;下颌第二前磨牙(10.67±4.39)PU.女性:上颌第一前磨牙(10.20±4.68)PU;上颌第二前磨牙(10.57±4.22)PU;下颌第一前磨牙(9.46±4.15)PU;下颌第二前磨牙(10.35±4.78)PU.②上颌前磨牙PBF值较下颌同名前磨牙PBF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二前磨牙PBF值较同颌第一前磨牙PBF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第二前磨牙PBF值与第一前磨牙PBF值间存在弱正相关性(P<0.05).④同颌同名牙PBF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⑤25、44PBF值存在性别差异(P<0.05).PBF值与年龄间的相关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群上颌前磨牙的PBF值较下颌前磨牙的PBF值高,第二前磨牙的PBF值较同颌第一前磨牙血流值高,同颌同名前磨牙PBF值不存在差异,可作为对照牙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