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诊断延迟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2006-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形势和发病特点及病例诊断延迟的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2006-2022年大连市布病病例个案资料,对人间布病发病变化趋势、人群特征、空间分布及诊断报告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诊断延迟的影响因素,采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 2006-2022年大连市人间布病发病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25.89%.春夏季为发病高峰,男性高于女性(2.59:1),发病年龄集中在45~59岁年龄组(44.23%).病例地区分布范围逐渐扩大,2022年大连市87.26%的街道(乡镇)有病例报告.时空分布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地区始终集中在瓦房店市.诊断延迟率为60.6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就诊医院类型[比值比(OR)=0.68,95%置信区间(CI):0.56~0.83,P<0.05]和病例报告年份(OR=1.34,95%CI:1.11~1.62,P<0.05)与诊断延迟有关.结论 辽宁省大连市人间布病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诊断延迟率较高.应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人群就诊意识和基层医务人员诊断水平,降低因延迟诊断导致的布病慢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2-2023年贵州省学校肺结核流行及接触者筛查结果的时空关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22-2023年学校肺结核登记病例及接触者筛查结果的时空分布差异及流行趋势,识别贵州省学校结核病防控的重点时间和地区,为制定和优化贵州省学校肺结核防控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22-2023年贵州省学校肺结核患者报告数据,采用"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云平台——学校结核病管理系统"收集2022-2023年学校肺结核接触者筛查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学校肺结核患者、肺结核接触者检出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软件分析肺结核患者月平均登记发病率(接触者筛查患者检出率)的变化趋势,采用ArcGIS 10.6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7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22-2023年贵州省共计报告6310例学校肺结核患者,年平均登记发病率为29.82/10万(6310/21 161 926),病原学阳性率为44.83%(2829/6130);筛查学校肺结核接触者255 801名,检出肺结核接触者病例288例,接触者病例检出率为0.11%.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肺结核登记病例的月平均登记发病率总体上升(AAPC=0.60%,95%CI:-8.50%~10.60%,P=0.906),肺结核接触者中检出病例的月平均检出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AAPC=-17.45%,95%CI:-31.43%~-0.62%,P=0.04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肺结核登记病例中共有8个县(区)处于"高-高聚集区",分布于毕节市的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市、赫章县、织金县、纳雍县,六盘水市的钟山区、水城区.接触者检出病例中共有2个县(区)处于"高-高聚集区",分布于毕节市的七星关区、六盘水市的钟山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肺结核登记病例以大方县为中心,共涉及4个县(区)(RR=1.63,LLR=62.76,P<0.001);接触者检出病例以西秀区为中心,共涉及16个县(区)(RR=6.65,LLR=9.74,P<0.001).结论:贵州省学校肺结核登记发病率较高,学校肺结核疫情"高-高"聚集地区主要位于毕节市,年初肺结核接触者筛查检出的肺结核患者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胆结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及肾小球滤过率的中介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胆结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及肾小球滤过率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为减轻心血管疾病负担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本研究基于"西南区域少数民族聚集地世居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库,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于2018-2019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黔南州对30~79岁少数民族人群展开基线调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胆结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中介效应模型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3.16%,其中侗族、苗族、布依族检出率分别为3.27%、3.07%、3.12%,胆结石总检出率为9.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所有协变量后(模型3),在总人群[OR(95%CI):1.633(1.269~2.102)]、侗族[OR(95%CI):1.567(1.077~2.280)]、苗族[OR(95%CI):1.679(1.055~2.673)]中,胆结石与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在布依族人群,胆结石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不存在关联.亚组分析显示,侗族<60岁胆结石患者与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OR(95%CI):1.825(1.022~3.258)]、未患高脂血症的胆结石患者[OR(95%CI):2.151(1.352~3.422)]、未患高血压的胆结石患者[OR(95%CI):1.612(1.013~2.565)]与心血管疾病存在正相关.苗族≥60岁[OR(95%CI):1.878(1.038~3.397)]、男性[OR(95%CI):1.546(1.212~5.586)]、BMI ≥ 24[OR(95%CI):1.972(1.160~3.354)]、有高血压的胆结石患者[OR(95%CI):2.264(1.297~5.429)]与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中介分析发现,在总人群、侗族、苗族、布依族人群中,肾小球滤过率在胆结石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6.96%、12.08%、17.43%、14.52%.结论 贵州省侗族、苗族人群中胆结石与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尤其在苗族超重、高血压人群.在布依族人群中胆结石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不存在关联.肾小球滤过率在胆结石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阳微阴弦"理论探讨虚、痰、瘀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且其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心肌纤维化(M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共同的特征性病理变化.MF是由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心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过量聚集所致.中医根据临床症状,将MF归入"胸痹""心悸""心胀"等范畴,"阳微阴弦"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提出胸中阳微不运,气化不利聚而生痰;血液不运,渐而阻滞脉道,导致疾病发生,病变之本为阳微则胸阳不振,病变之势为阴弦则痰瘀渐生.可见"阳微阴弦"与虚、痰、瘀三者关系密切,在MF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阳微阴弦"理论,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明虚、痰、瘀与MF的关系,并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思路,提出急性期以"祛痰化瘀阻其变佐以补益",缓解期以"益气温阳治其本兼以祛邪",遵循病机变化特点调整用药方案,探讨和分析能否有效延缓或改善MF的病理改变,为中西医结合防治MF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FOXO3A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自噬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FOXO3A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EC、低分化ESCC细胞KYSE150 和高分化ESCC细胞EC109 中FOXO3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将KYSE150 或EC109 细胞分别转染阴性对照siRNA(si-NC组)和靶向FOXO3A的siRNA(siFOXO3A组).采用CCK-8 实验检测转染72h后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转染24h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LC3B及p62 的聚集度.结果:两种ESCC细胞中FOXO3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EEC(P<0.05).与si-NC组比较,siFOXO3A组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数、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均降低(P<0.05);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5);p62 聚集程度减弱,LC3B聚集程度增强(P<0.05).结论:敲低FOXO3A可抑制E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其自噬水平,发挥抑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云南墨江县农村汉族和哈尼族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云南农村汉族和哈尼族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60 岁农村常住的老年人群中分别抽取1413 名汉族和1402名哈尼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云南农村汉族和哈尼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64.5%和63.4%;女性、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好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均是汉族高于哈尼族,而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则是汉族低于哈尼族(P<0.05).汉族和哈尼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P<0.05).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率在汉族和哈尼族老年人中分别为 90.4%和 86.9%,汉族略高于哈尼族(P<0.05);其中在女性、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好的老年人中,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率汉族高于哈尼族(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OR=1.590,95%CI:1.101~2.296,P=0.013)是汉族老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且在汉族和哈尼族中,存在 4 种(汉族:P=0.016,哈尼族P=0.029)或≥5 种(哈尼族:P<0.001,哈尼族P<0.001)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个体相较于不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个体具有更高的高血压患病危险性.结论 云南农村汉族和哈尼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应重点关注存在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个体,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数量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黏度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院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黏度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院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本院行PCI术治疗的98例AMI患者,根据患者术后30 d内MACE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组(n=16)和未发生组(n=8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CI术后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对AMI患者PCI术后院内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AMI患者PCI术后院内MACE发生率为16.33%.发生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未发生组,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容积、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均为影响AMI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及两者联合预测AMI患者PCI术后院内MACE发生的灵敏度分别为68.75%、75.00%、68.75%,特异度分别为78.05%、73.17%、97.56%,AUC分别为0.721、0.748、0.887(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两者联合对AMI患者PCI术后院内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替格瑞洛对AMI病人PCI围术期QT离散度、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术期QT离散度、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接受PCI手术的96例AMI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在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出院前QT离散度、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心肌酶谱、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随访1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出院前QT离散度低于用药前,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12反应单位(PRU)水平均低于用药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循环抵抗指数(IMR)均高于用药前;试验组出院前QT离散度及CFR、IMR、cTnT、cTnⅠ、CK、CK-MB、MPAR、PRU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5%和20.83%,P<0.05).结论:AMI病人PCI围术期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可降低QT离散度值,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并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猪膀胱脱细胞基质和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猪膀胱脱细胞基质(UBM)和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促愈合效果的差异。方法:将36只10周龄雄性2型糖尿病BKS db/db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BM组和ADM组,每组18只,术前非空腹血糖物质的量浓度大于16.6 mmol/L,于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相应植入猪UBM和猪ADM支架。术后即刻及7、14、28 d,行创面大体观察。术后7、14和28 d,每组各取小鼠6只计算创面上皮化率,计算后处死相应小鼠,取创面组织制作切片。收集2组小鼠术后7与14 d各6张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术后7与28 d各6张切片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及支架降解情况。收集2组小鼠术后7、14 d各24张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D31阳性表达量,以分别反映肌成纤维细胞(Fb)、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观察巨噬细胞的分布和活化。取2组小鼠术后7、14 d创面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mRNA含量。上述指标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1)大体观察显示,UBM组小鼠创面术后大部分时间点与UBM支架融合佳,ADM组小鼠创面术后大部分时间点与ADM支架融合差;术后28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表面部分区域仍未形成表皮,UBM组小鼠创面完全上皮化。术后7、14和28 d,UBM组小鼠创面上皮化率分别为(22.4±6.4)%、(68.6±12.4)%、100.0%,均明显高于ADM组[(4.5±2.2)%、(23.6±4.6)%、(64.2±13.2)%, t=7.427、9.665、7.655, P<0.01]。(2)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术后7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出现大量细胞;术后14 d,细胞占据UBM支架的全部区域;术后28 d,创面形成与正常皮肤结构类似的真皮组织,并且UBM支架原有的纤维形态消失。术后7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内部仅出现少量细胞;术后14 d,细胞散布于ADM支架之中;术后28 d,ADM支架原有粗大的胶原纤维形态仍清晰可见。(3)术后7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底层出现大量聚集的肌Fb,出现新生血管;术后14 d,UBM支架上层出现均匀分布的肌Fb、新生血管,并且大部分血管实现灌注。术后7、14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中仅散在分布肌Fb,无或少量未明显灌注的新生管腔结构。术后7、14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中α-SMA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ADM组( t=25.340、6.651, P<0.01),CD31阳性表达量也明显高于ADM组( t=34.225、10.581, P<0.01)。(4)术后7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底层出现大量巨噬细胞;术后14 d,巨噬细胞迁入UBM支架内部,发生M2型极化、无M1型极化。术后7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底部出现少量巨噬细胞;术后14 d,ADM支架内部巨噬细胞稀少,未发生M2型或M1型极化。(5)术后7、14 d,UBM组小鼠创面组织中FGF-2、VEGF、PDGF和TGF-β 1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ADM组( t=7.007、14.770、10.670、8.939,7.174、7.770、4.374、4.501, P<0.01)。 结论:猪UBM支架通过诱导肌Fb和巨噬细胞迁入、促血管新生与促愈合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和真皮重建,效果优于猪AD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鼠动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组织对下肢水肿引流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老年下肢水肿的小鼠模型中观察下肢静脉和动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结缔组织(PACT)通路对血管周围水肿的引流作用,为理解老年人下肢水肿的引流和清除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分别在BAIB/C小鼠下肢足踝部静脉和动脉血管周围组织间隙中注射不同剂量的荧光素钠生理盐水(FluoNa),制作下肢水肿模型,然后在股动静脉鞘水平,采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记录血管PACT通路对于水肿的引流作用。结果:通过追踪足踝部FluoNa在组织间隙中的扩散和流动,结果显示:(1)除在注射点局部扩散外,还能够在下肢静脉、动脉PACT通路及伴行动静脉间组织间隙中连续流动;(2)这种沿血管外膜的流动过程分为传输和扩散:沿血管长轴传输,同时垂直于血管长轴,向血管周围组织扩散;(3)在下肢静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时,静脉PACT通路显像;(4)在下肢动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动脉PACT通路显像;(5)当在动静脉伴行血管附近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不仅静脉PACT通路和动脉PACT通路显像,且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组织间隙也同时显像;(6)组织学分析显示,被FluoNa染色的组织是动脉和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结论:下肢组织水肿中的组织液不仅能被静脉和动脉PACT通路引流,且当大量组织液聚集时,还可被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的组织间隙引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