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心电图参数QTd、QRSd与多指标特征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心电图参数 QT离散度(QTd)、QRS离散度(QRSd)与多指标特征构建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2021年 10月我院收治的 213例STEMI病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构建STEMI预后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鉴别能力、准确性.结果:出院后 3个月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3 例失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 20.00%(42/210).Logistic 回归方程显示,QTd、QRSd、校正的 QT 间期(QTc)、血清信号素 4D(Sema4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STEMI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 5个变量纳入构建STEMI预后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 0.892[95%CI(0.801,0.934)],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结论:基于心电图参数与多指标特征构建 STEMI预后不良预测模型具有可靠性,可为 STEMI预后评估提供客观、有效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民航飞行员心肌桥对心室复极影响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民航飞行员心肌桥的检出情况及心肌桥飞行员心室复极是否存在异常,探讨心肌桥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40岁的民航飞行员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资料。排除患有影响心室复极的心血管疾病者。测定飞行员运动前静息心电图及运动结束后1 min QT间期,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 d)。根据是否检出心肌桥分为心肌桥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心肌桥组与对照组飞行员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对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者,统计分析QT/RR斜率。 结果:共有243例飞行员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2例,女性1例。243例民航飞行员中检出心肌桥27例,主要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5/27,92.6%);17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心肌桥组6例,对照组11例。心肌桥组飞行员总飞行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9, P=0.022);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的阳性率或可疑阳性率及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4、5.78, P<0.001、=0.016);平板运动试验恢复1 min后QT d延长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0, P=0.028);24 h室性早搏的平均发生次数、QT e/RR斜率和QT a/RR斜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7、4.26、2.51, P=0.034、<0.001、=0.024)。 结论:飞行员心肌桥可能导致心室复极时间延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平时航空卫生保障工作中应重视心肌桥飞行员的体检和飞行适应性评定,尤其要加强对心室复极异常飞行员的日常健康管理,以确保飞行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及青少年直立不耐受心电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及青少年直立不耐受(OI)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引起心电学指标变化。心电学指标包括心率变异性(HRV)、心室晚电位(VLP)、P波离散度(Pd)、QT间期离散度(QTd)、Tp-Te间期等。现就儿童及青少年OI心电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制晚钠电流对短QT间期心脏心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抑制晚钠电流的药物对短QT间期心脏可能的电生理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制备兔离体心脏电生理研究模型。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80只,首先任意选取34只,未用药时为对照A组( n=34)、给予I KATP开放剂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A组( n=34),再从吡那地尔A组中选取27只,联用钠通道抑制剂或传统的用于治疗短QT综合征的药物奎尼丁后分为雷诺嗪联用组( n=9)、美西律联用组( n=9)、奎尼丁联用组( n=9)。在剩余的46只新西兰兔中选取19只,未用药时为对照B组( n=19),给予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B组( n=19)。其余27只分为雷诺嗪单用组( n=9)、美西律单用组( n=9)、奎尼丁单用组( n=9)。采集对照A组、吡那地尔A组的心电生理参数,在对照B组、吡那地尔B组中采用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采集吡那地尔联用组和单用药物组的心电生理参数,同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吡那地尔、雷诺嗪、美西律、奎尼丁药物浓度分别为30、10、30、1 μmol/L。 结果:与对照A组相比,吡那地尔A组的QT间期、心外膜和心内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完成90%处的时程(MAPD 90)缩短、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大、有效不应期(ERP)和复极后不应期(PRR)降低( P<0.05)。与吡那地尔A组相比,美西律联用组、奎尼丁联用组心外膜和心内膜MAPD 90和QT间期延长( P<0.05),雷诺嗪联用组则不发生改变;TDR在3个联用组均显著降低,但ERP和PRR则延长( P<0.05)。程序电刺激时对照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为0,吡那地尔B组升高至10/19(χ2=13.6, P<0.05)。雷诺嗪联用组、美西律联用组和奎尼丁联用组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分别为1/9、1/9和0,均低于吡那地尔B组(χ2=4.5、4.5、7.4, P均<0.05)。 结论:在QT间期缩短的心脏,抑制晚钠电流不会加重电生理异常,而且会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其机制与逆转短QT情况下TDR的增大和不应期(包括ERP及PRR)的缩短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是儿童和青少年晕厥中最多见的病因,约占所有儿童和青少年晕厥的45%~60%。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及其生活质量,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VV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因此,检查和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助于诊断VVS及预防晕厥发作。该文对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心率减速力及连续心率减速力、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运动后心率恢复等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方法进行综述,探讨其对儿童VVS诊断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QT间期离散度对儿童及青少年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效能及预后估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对儿童及青少年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cardioinhibitory vasovagal syncope,VVS-CI)的诊断效能及预后估测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20年1月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首次就诊或住院、明确诊断为VVS-CI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VVS-CI组,匹配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基础状态下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1)两组比较:VVS-CI组较对照组心率降低( P<0.05),最大QT间期(maximum QT interval,QTmax)、最小QT间期(minimum QT interval,QTmin)、QTd、校正最大QT间期(corrected maximum QT interval,QTcmax)、校正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interval dispersion,QTcd)延长( P<0.05)。随访84(45,127)d,无反应组较有反应组QTmax、QTd、QTcmax、校正最小QT间期(corrected minimum QT interval,QTcmin)、QTcd延长( P<0.05)。(2)诊断效能:QTmax、QTmin、QTd、QTcmax、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有诊断价值( P<0.001)。QT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0.914),最佳截断值为28.50 ms,诊断VVS-CI的敏感度为86.30%,特异度为84.95%。(3)预后估测价值:QTmax、QTd、QTcmax、QTcmin、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预后有估测价值( P<0.05或0.01)。QTd的AUC最大(0.906),最佳截断值为34.50 ms,预测对VVS-CI干预有反应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82.35%。 结论:心电图QT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的诊断及预后有较好的估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郁症相关心电预测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血管疾病常常合并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自发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这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抑郁症患者普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上常出现心率变异性降低、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增加、T波电交替,碎裂QRS波等,可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的发生,而上述改变会进一步加重抑郁患者临床症状。因此抑郁症患者心电改变可成为临床预测和监控的重要指标。本文将抑郁症引起特征性心电改变及其发生机制以及与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之间的关系做出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心率指标变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AMI)患者心率指标变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AAMI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干预组(给予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每组41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护理前后心率指标变化与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AAMI患者心率、QT离散度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而QTC间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干预组AAMI患者情绪表现、疼痛缓解、饮食状况、躯体功能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护理期间干预组AAMI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AAMI患者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率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心脏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心脏病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入住本院急救医学部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中符合中毒性心脏病诊断的患者92例,记录患者从发现中毒到就诊时间、昏迷时间、住院时间、是否行气管插管、是否入住ICU病房、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并计算入院时、d 2、d 3、出院时经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时长;收集入院时、d 2、d 3、出院时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心脏病组45例,中度心脏病组35例和重度心脏病组12例。各组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法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重度组的APACHEⅡ评分、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高于轻中度两组,是否早期行气管插管保护气道及入住ICU病房的比例低于轻中度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cTnI、QTcd在入院即出现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组cTnI、QTcd与轻中度组在入院时比较均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重度组的CK-MB在入院第2-3天才与轻中度组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P<0.05);入院当天血清cTnI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为( r1=1.000, r2=0.458),入院当天QTcd间期与APACHEⅡ相关性为( r1=1.000, r2=0.765),均呈正相关,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ACOP患者需尽早入院治疗,对于缺氧严重、没有气道保护能力的患者应及早建立人工气道,并在中毒早期入住监护病房稳定病情,注意观察患者QTcd、血清cTnI、CK-MB等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心脏损伤并加以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是自主神经反射介导的血管张力和心率变化引起的临床症状,平卧后可缓解,是儿童晕厥常见的原因。NMS分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性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类型。近年来儿童NMS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不断深入,心电学指标(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加速度指数)、超声心动图指标(肱动脉介导的血管扩张、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血液学指标(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红细胞硫化氢、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血浆C型利钠肽、血浆合肽素)、直立倾斜试验指标(心率、心率差、心率血压乘积)、24 h尿钠、唾液皮质醇、压力反射敏感性、体重指数、直立位血压变化等对NMS预后评估效果较好。借助生物学标志物,可以针对NMS不同人群实现个体化治疗,改善长期预后。本文将对评估儿童NMS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