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牛乳外泌体与脂质体的杂化外泌体制备及其负载青藤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研究乳源性外泌体与脂质体进行膜融合得到的杂化外泌体装载青藤碱(sinomenine,SIN)后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效果.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鲜牛乳中提取外泌体,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脂质体,共孵育法进行膜融合后对杂化外泌体进行表征:透射电镜检测形貌,纳米粒度电位仪检测粒径与电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膜融合前后外泌体膜表面特征蛋白CD63和TSG101的表达.超声法装载青藤碱后,酶标仪检测其载药量与包封率.胶原抗体诱导法建立CIA大鼠模型,药效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SIN组、SIN-脂质体组、SIN-乳外泌体组、SIN-杂化外泌体组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组.记录给药期间大鼠体质量变化,以足肿胀度、免疫器官指数、关节炎指数、微循环指标变化、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为指标进行药效学研究.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杂化外泌体与乳外泌体外观均呈茶托状,共孵育后外泌体粒径由(97.92±3.42)nm 增长到(132.70±4.07)nm,Zeta 电位由(-2.01±0.33)mV 变为(-17.90±2.13)mV,WB结果显示CD63与TSG101蛋白在乳外泌体及杂化外泌体中均正常表达.酶标仪测定乳外泌体包封率31.64%±2.48%、载药量2.35%±0.52%,杂化外泌体包封率48.21%±3.12%、载药量3.17%±0.36%.药效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一般情况及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及免疫器官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P<0.01),微血管综合评分及血管阻力显著下降(P<0.05,P<0.01),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1),滑膜组织的病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与SIN组、SIN-脂质体组及SIN-乳外泌体组相比,SIN-杂化外泌体组具备更平稳持久的药效.该研究将乳源性外泌体与脂质体共孵育得到的杂化外泌体成功改善了外泌体载药量小与脂质体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负载青藤碱的杂化外泌体对CIA大鼠有着良好的疗效,可有效解决青风藤等疗效佳但生物半衰期短的问题,为传统中药的新发展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骨免疫学论中医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炎、软骨与骨破坏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较高.RA免疫及炎症反应与骨细胞代谢互为影响,其核心环节为破坏机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骨保护素(RANKL/RANK/OPG)信号通路的平衡,导致成骨细胞减少,以及破骨细胞凋亡减退及异常活化.西药目前以抑制炎症反应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减缓疾病进展,但长期使用其不良反应难以忽视.中医药在防治骨破坏中研究逐步深入,但在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独活寄生汤对TNF-α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凋亡和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凋亡和炎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MH7A细胞分为正常组(10%空白血清)、模型组(10μg·L-1 TNF-α+10%空白血清)、独活寄生汤低(10 μg·L-1 TNF-α+2.5%含药血清+7.5%空白血清)、中(10 μg·L-1 TNF-α+5%含药血清+5%空白血清)、高(10μg.L-1 TNF-α+10%含药血清)剂量组共5组;MTT法筛选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给药浓度;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增殖标志物Ki67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中IFN-γ、IL-4、IL-6和IL-10的含量;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Bax、Bcl-2、caspase-3 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上升,凋亡水平明显减弱,IFN-γ和IL-6的含量升高,IL-4和IL-10的含量减少,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经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干预后,均能有效改善细胞异常增殖情况,增强细胞凋亡,抑制炎性反应和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 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RA-FLS异常增殖和促炎因子的分泌,增强细胞凋亡和抗炎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灸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量效关系研究及对疲劳状态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不同频次艾灸对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疾病活动度及疲劳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35例肝肾亏虚型RA患者随机分为高频艾灸组(45例,脱落3例)、低频艾灸组(45例,脱落2例)和西药组(45例,脱落2例,中止1例).西药组予来氟米特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20 mg.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高频艾灸组和低频艾灸组均予艾灸阿是穴和双侧肾俞、三阴交,每次15 min.高频艾灸组每日艾灸1次,每周5次;低频艾灸组隔日艾灸1次,每周3次.3 组均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观察3组患者28 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中医证候积分、双手平均握力(GS)、30 s坐立起身测试(STS)、起立-行走时间测试(TUG)、20 m步行测试(20MWT)、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 1、3 个月随访观察 3 组患者疲劳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Bristol类风湿关节炎疲劳数值评定量表(BRAF-NRS)评分、Bristol类风湿关节炎疲劳多维度问卷(BRAF-MDQ)评分,于治疗后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50/70标准评定病情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3 组患者DAS28 评分、ESR、CRP、RF、中医证候积分、TUG、20MWT、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双手平均 GS、STS 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治疗后,高频艾灸组患者DAS28评分、ESR、CRP、中医证候积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及低频艾灸组(P<0.01,P<0.05),双手平均GS、STS高于西药组及低频艾灸组(P<0.01,P<0.05),TUG、20MWT低于西药组(P<0.01,P<0.05);低频艾灸组DAS28评分、ESR、CRP、中医证候积分、TUG、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P<0.01),双手平均GS高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各时点,3组患者疲劳VAS、BRAF-N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高频艾灸组和低频艾灸组患者BRAF-MD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西药组患者BRAF-MD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高频艾灸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疲劳VAS、BRAF-NRS及BRAF-MDQ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1),治疗结束后 1 个月随访疲劳VAS、BRAF-NRS评分及治疗后BRAF-MDQ评分低于低频艾灸组(P<0.01,P<0.05);低频艾灸组治疗后各时点疲劳VAS、BRAF-NRS及BRAF-MDQ评分低于西药组(P<0.01,P<0.05).治疗后,高频艾灸组及低频艾灸组患者 ACR20、ACR50 比例均高于西药组(P<0.01);高频艾灸组患者ACR70比例高于低频艾灸组及西药组(P<0.05,P<0.01);低频艾灸组ACR70比例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艾灸可有效降低肝肾亏虚型RA患者疾病活动度,改善疲劳状态,其疗效与灸频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手中指肿瘤样钙盐沉着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42岁。因发现右手中指肿物2.5个月,疼痛1个月入院。患者2.5个月前发现右手中指米粒样大小肿物,当时无疼痛,无手指麻木,1个月前开始握拳时出现疼痛,不剧烈,能忍。专科检查:右手中指近指间关节掌桡侧可扪及质硬肿块,边界不清,活动性差,局部皮肤皮温正常,张力稍高,指端血运及感觉可。X线片示右手中指近指间关节旁可见小片状高密度影,骨皮质连续,关节间隙未见明显狭窄(图1,2)。生化检验:尿酸298 μmol/L,类风湿因子3.2 U/ml,钙2.39 mmol/L,磷1.29 mmol/L,镁0.87 mmol/L。在中指指根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右手中指肿块切除术。于肿块正中做长3 cm"S"形切口,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见肿块有极薄的包膜,并与周围组织紧密相连,完整切除肿块带周围脂肪组织大小约0.5 cm×1.0 cm×1.0 cm。肿块内可见为淡黄色酐酪样组织(图3),部分质地较硬类骨质组织。术后局部加压包扎。病理报告:右手中指软组织内见钙盐沉着及组织细胞反应(图4)。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图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Q热12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慢性Q热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慢性Q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及预后。结果:共12例患者确诊为慢性Q热。男性11例,女性1例。诊断时患者中位年龄58(47,68)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中位时间9.5(4.0~28.5)个月。10例患者有发热,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虚弱(6例)、体重下降(5例)、胸闷气短(3例),肝脾大患者7例。1例患者心脏瓣膜和动脉同时受累,8例患者有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患者有动脉瘤,2例患者未找到明确感染部位。7例患者血肌酐升高。8例患者检测类风湿因子,水平均升高。9例患者给予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羟氯喹两药联合治疗,3例应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单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14年,7例经抗菌药物治疗12~30个月后停药,体温正常;1例因心力衰竭于诊断6个月后死亡;1例失访;2022年诊断的3例患者仍继续口服药物治疗,目前病情稳定。结论:慢性Q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瘤是慢性Q热的常见表现。对于长期发热,伴有新发心脏瓣膜功能受损或感染性动脉瘤的患者,需要考虑到慢性Q热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身免疫疾病血清中4种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细胞因子在成人斯蒂尔病(AOSD)、大动脉炎(TA)等自身免疫疾病(AI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取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的834例AID患者常规项目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8、IL-10检测数据,同时检测30名健康对照(HC)血清中细胞因子4项水平。同时将AOSD、T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白塞综合征(BS)疾病分为活动亚组和非活动亚组。另对SLE的两个重要的器官受累(肾脏、神经系统)进行亚组分析。统计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 9和R 4.2.2软件。组间差异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并使用Dunn法来校正多重检验可能带来的假阳性。 结果:比较IL-6在各组中的水平,除了BS组和抗磷脂综合征(APS)组,其余各个AID组和HC组相比,AID组血清IL-6水平均高于HC组[3.85(2.00,8.55)pg/ml],其中 ANCA相关血管炎(AAV)组[3.85(2.00,8.55)pg/ml],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组[7.80(2.50,6.50)pg/ml],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组[3.65(2.08,12.83)pg/ml],类风湿关节炎(RA)组[5.50(2.20,16.10)pg/ml],SLE组[4.70(2.75,16.55)pg/ml],干燥综合征(SS)组[3.20(2.00,8.90)pg/ml],系统性硬化症(SSc)组[2.70(2.00,8.90)pg/ml],TA组[3.40(2.00,6.50)pg/ml],其他疾病组[4.40(2.00,11.10)pg/ml],尤其是AOSD组[15.20(2.10,39.20)pg/ml],校正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c<0.05)。同时,AOSD组和HC组相比,血清TNF-α[7.40(5.60,10.95)pg/ml]、IL-10[5.00(5.00,7.58)pg/ml]水平高于HC组[(7.15(5.93,8.00)pg/ml,5.00(5.00,5.00)pg/ml],校正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c<0.05)。活动期的AOSD、BS、SLE、TA患者血清中IL-6、IL-8水平较非疾病活动组呈现升高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另外,狼疮肾炎亚组较非狼疮肾炎亚组,血清中IL-8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神经精神狼疮亚组较非神经精神狼疮亚组血清中IL-6、IL-8、TNF-α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是IL-1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5)。 结论:AID与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当下临床常规实践中还是以血清IL-6水平变化最为经典和实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舒单抗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增生及进行性骨破坏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破骨细胞在RA骨破坏中发挥重要作用。NF-κB受体激活物配体(RANK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是RA破骨细胞分化和骨破坏的关键细胞因子。地舒单抗(denosumab)是一种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在国外已应用十余年,大量临床证据提示地舒单抗可降低椎骨、非椎骨和髋部骨折的发生,已逐渐开始应用于RA患者,部分研究表明,地舒单抗不仅可以提高RA患者骨密度,还能有效抑制骨侵蚀的进展。地舒单抗已在国内上市,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一线治疗药物,亦成为预防及治疗RA骨破坏的新兴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钟和核心钟基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物钟的形成与一系列生物钟基因及其调控基因构成的分子环路有关,其编码的蛋白可影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调控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形成免疫功能的节律性变化。通过调控外界环境信号或基因修饰改变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可诱发和加剧炎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1型糖尿病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探讨生物钟基因的调控方式、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系统中生物钟的作用,以及生物钟基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尿素解离法纠正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假阳性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引起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结果假阳性的干扰因素,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2020年1月22日至2月15日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不同病原体感染及相关慢性疾病患者血清样本共71份,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1例患者血清中2019-nCoV IgM抗体,其中包括6例2019-nCoV肺炎确诊患者,5例A型流感病毒IgM阳性患者,5例B型流感病毒IgM阳性患者,5例肺炎支原体IgM阳性患者,5例嗜肺军团菌IgM阳性患者和29例类风湿因子IgM阳性患者,5例高血压患者,5例糖尿病患者,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然后对2019-nCoV IgM抗体阳性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造成检测结果假阳性的可能因素;再采用尿素解离试验对阳性结果的血清进行解离,以尿素最佳解离浓度进行解离后重新测定2019-nCoV IgM抗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和18例中高水平类风湿因子IgM阳性患者血清中2019-nCoVIgM抗体检测为阳性,其余47例受检者血清均为阴性。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尿素解离浓度为6 mol/L时,上述18例中高水平类风湿因子IgM阳性患者的17例的2019-nCoVIgM抗体检测为阴性,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血清检测仍为阳性。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尿素解离浓度为4 mol/L,解离时间为10 min,且亲和指数<0.46设定为阴性时,15例类风湿因子IgM阳性血清的2019-nCoVIgM抗体检测为阴性,6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血清检测仍为阳性。结论:中高水平IgM型类风湿因子易造成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2019-nCoVIgM结果的假阳性,针对检测结果阳性的样本进行尿素解离将有利于降低假阳性的发生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