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糖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的争鸣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决定了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首要任务,降低血糖可消除高血糖症状,预防急性代谢紊乱,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治微血管病变并发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预后必须全面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部分降糖药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具有降糖外改善和延缓ASCVD、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疾病的作用,为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理想的空腹血糖控制,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常见问题指导建议三十三问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空腹血糖作为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整体血糖控制、β细胞功能以及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础胰岛素是控制空腹血糖的重要手段,优化基础胰岛素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空腹血糖达标,从而实现远期获益。但目前临床中基础胰岛素的使用存在启动时机较晚、剂量调整不及时等问题,使得空腹血糖达标率较低。为了实现最佳空腹血糖治疗,笔者将详细阐述个体化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基础胰岛素的联合用药等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期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导致的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因其表型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相重叠,故常被误诊。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MODY2,它是由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被称为 GCK-MODY。 GCK-MODY患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较少见,故普遍认为在非妊娠期不需要治疗。虽然针对 GCK-MODY的诊疗策略已逐渐建立,但 GCK-MODY患者孕期血糖的控制及胎儿的突变状态可能会影响妊娠结局,因此妊娠期 GCK-MODY的治疗管理十分重要,值得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怀化及其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LADA的患病率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怀化及其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中的患病率,分析LADA的临床特征,研究LADA与T2DM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免疫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20例,根据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结果,将其分为LADA组和T2DM组,其中LADA组21例[根据抗GAD滴度分为LADA1组(≥180 Units/ml高滴度)和LADA2组(<180 Units/ml低滴度)],T2DM组399例。调查LADA患者的患病率。检测并比较LADA组和T2DM组间BMI、LDL-C、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CP)、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20例LADA及年龄病程相匹配的20例T2DM患者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8 +T细胞亚群比值。观察LADA患者与T2DM患者临床生化特征及细胞免疫层面的差异。 结果:⑴新诊断T2DM患者中的LADA检出率为5.0%(21/420),汉族与少数民族的LAD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和4.4%)( P>0.05);⑵LADA组患者的C肽水平(FCP和2 h-CP)低于T2DM组( P均<0.05);LADA1组的FCP及2 h-CP水平较LADA2组更低( P<0.05)。T2DM组的BMI、LDL-C高于LA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DM组血清中的Cys C、Hcy、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高于LA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⑶LADA组患者T细胞亚群CD4 +/CD8 +T细胞比值高于T2DM组( P<0.05)。 结论:⑴新诊断汉族及少数民族T2DM患者中均存在相似比例的LADA患者。抗体高滴度LADA较低滴度LADA及T2DM患者体型偏瘦,胰岛功能更差。但较LADA患者,T2DM患者与代谢紊乱更相关,其大血管并发症风险更高。⑵LADA组较T2DM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T细胞免疫失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2型糖尿病病情进展,传统的阶梯治疗是一种"Treat to failure"的治疗策略。经过治疗理念的发展和变迁,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应该由"Treat to failure"转为追求"Treat to Success"的治疗策略。其中,治疗成功更全面的定义应为通过早期/起始联合治疗达到血糖长期稳定控制,心肾并发症综合管理,和更好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最大程度的减缓或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实现追求治疗成功策略,或糖尿病的综合管理目标,应更早地使用更积极的联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减缓或阻止2型糖尿病进展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为新型口服降糖药,除降糖外,还具有确切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并能改善最终临床结局。二甲双胍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基础降糖药。SGLT2i联合二甲双胍可针对2型糖尿病不同的病理生理缺陷,发挥机制互补、协同增效的降糖作用,更有助于维持血糖控制,同时还可以带来多重代谢获益,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糖尿病临床结局,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双一线"联合治疗方案。SGLT2i/二甲双胍复方制剂具备两种药物的治疗优势,可进一步简化治疗,具有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方便性、降低治疗费用等优势,提供了更多选择。为了让临床医生对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有更全面的认识,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研究新进展,制定了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管理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性 降低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糖变异性是评价血糖控制效果的新指标。长期血糖变异性,反映血糖从几个月到几年的波动,主要表现为随访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异性,与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和全因死亡相关。对大型临床试验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行动(ACCORD)的分析发现,在强化治疗组,HbA1c变异性与平均值结合,可以解释强化降糖治疗组的全因死亡增加。这给予日常糖尿病管理重要的启示: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应采取措施将HbA1c的变异性纳入糖尿病的治疗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证据引领新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降糖治疗领域的随机化临床研究证据,阐述降糖治疗、降糖药物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关系,并讨论新近更新的欧美国家指南性文件及其对我国临床实践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管理新策略: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我国1型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国家对糖尿病治疗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确不尽如人意,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评估血糖管理的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探索其他有价值的评价指标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基于持续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计算所得的指标: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平均血糖高度相关,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线性负相关,是评价血糖达标的关键指标。除了评估血糖波动情况,监测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可以降低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频率、缩短低血糖持续时间,提高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还可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全面管理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大力推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及糖化血红蛋白两项指标结合起来共同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情况,提高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糖变异性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作用及其优化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血糖变异性与持续性高血糖状态相比,对糖尿病患者产生的危害更大。血糖变异性可能通过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内皮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学机制,参与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增加致残率及致死率,加重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负担。从药物选择、营养因素、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化,可能起到改善血糖变异性、提高糖尿病治疗水平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血糖高风险伴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天津康复疗养中心老年病内分泌科收治的1例具有低血糖高风险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的过程。患者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生活方式不健康,合并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脂肪肝,已出现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曾使用单纯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多种方案治疗,降糖效果欠佳,近期反复有低血糖症状,将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晚餐前各24 U皮下注射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早晚餐前各22 U皮下注射,联合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皮下注射,口服达格列净10 mg、1次/d,伏格列波糖0.2 g、3次/d治疗,患者血糖水平理想,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依从性高,耐受性好,院外随访3次至16周,患者停用伏格列波糖,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逐步减量至早餐前12 U、晚餐前10 U皮下注射,司美格鲁肽调整至1 mg、1次/周皮下注射,口服达格列净10 mg、1次/d,简化治疗,血糖控制良好,未出现低血糖反应,体重下降4.3 kg,患者治疗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