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株感染家蚕的高致病性白僵菌的筛选及复合诱变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白僵蚕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医疗、保健品及化妆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许多人工养殖僵蚕基地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菌种多为未进行纯化优选的自然感病死亡僵蚕孢子粉且无固定的施用浓度,使得蚕的僵化死亡率难以保证.提高白僵菌菌株的致病力并筛选性状优良的高毒力菌株是工厂化生产白僵蚕研发的重要方向.[目的]利用紫外-微波复合诱变技术筛选高毒力菌株,为僵蚕工厂化生产提供优良菌株.[方法]利用孢子稀释法从山西省养殖农户中自然感染白僵菌的家蚕中分离获得一株原始白僵菌,运用紫外-微波复合的方式对该菌株进行诱变,并比较诱变前后菌株的产孢量及对家蚕的致病力.[结果]分离得到的原始菌株经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命名为Beauveria bassiana Bb1003.通过对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的考察,确定紫外-微波复合诱变的最佳诱变条件为紫外(功率为 15 W)照射 30 min,微波(功率为 800 W、额定微波频率 2450 MHz)辐照 60 s.筛选后得到 6 株复合诱变菌株(UMCM1、UMCM2、UMCM3、UMCM4、UMCM5 和UMCM6).菌株UMCM2 对家蚕的僵化率高达 97.64%,产孢量是原始菌株的 2.48 倍,对家蚕的致病能力显著高于原始菌株.[结论]利用紫外-微波复合诱变的方式成功筛选到高毒力菌株,为工厂化生产白僵蚕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葡萄糖氧化酶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工艺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文章为优化葡萄糖氧化酶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和发酵工艺,将桔青霉CICC 40277 作为生产菌株,通过对固、液培养基中菌种的生长和产酶活力进行比较,选取木薯叶为培养基质,经固体培养活化后,菌株的产酶活力最高达到66.48 U/g.然后采用2-脱氧-D-葡萄糖为菌株抑制剂,以甲基红为指示剂设计了一种高效、简便的筛选方法.通过紫外诱变育种,最终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菌株Uv-7,其产酶活力达到79.76 U/g,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0%.采用单因素试验对Uv-7菌株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最佳菌种活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条件为:培养时间 144 h、培养温度 30℃、接种量 20%(V/V);最适培养基组分为:以 5.5 g木薯叶为固体基质,按照 1∶1(W/V)的固液比添加盐溶液(g/L):MgSO4·7H2O 0.5、Na2HPO42.0、KCl 0.3、CaCO33.0、葡萄糖 30、酵母粉 6,当pH为 6.0时,菌株经活化后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提高到了101.52 U/g,与原始菌株相比提高了52.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PF1022A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及培养基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筛选PF1022A高产菌株,并优化发酵条件,以提高发酵水平.方法 以PF1022A产生菌座坚壳菌(Rosellinia sp.)HS-NF-1412Z(3050 mg/L)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育种,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BB)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结果 获得一株产PF1022A的高产稳定菌株HS-NF5-86-5-88,发酵水平较出发菌株提高了 19%.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麦芽糊精163.0 g/L,酵母抽提物19.7 g/L,棉籽饼粉25.0 g/L,豆油5.0g/L时,硫酸镁2.0g/L,氯化钠2.0g/L,碳酸钙2.0g/L,菌株摇瓶发酵产量5978 mg/L.结论 通过菌种诱变选育与配方优化,PF1022A的摇瓶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6%,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中药材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2
辐射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方法加速生物体自然变异、从而快速获得性状优异的新种质、并通过严格选育形成性状稳定新品种的现代育种技术之一,其不涉及外源基因导入,并可大幅缩短育种周期.通过对60Co-y辐射、重离子辐射、常温常压等离子体、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激光辐射和空间诱变6种主要辐射诱变育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生物学效应及在中药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了相关辐射诱变技术在中药材领域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为中药材辐射诱变育种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紫外诱变法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抗菌物质产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具有极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本实验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以期提高其产生抗生素的效率,为以后能更好的利用该菌株提供基础.方法 先确定紫外诱变的最佳条件(最佳培养时间、对数期菌体浓度、最佳紫外诱变时间),然后在最佳条件下做三组平行紫外诱变实验,再经过初筛、复筛以期得到诱变高产菌种.结果 紫外诱变前菌体的最佳培养时间为10 h,恰好到对数期,此时总活菌数为1.91×108个·mL-1,正好为诱变的最佳菌浓,选择致死率在85%左右的60 s为最佳诱变时间.经过初筛、复筛得到了期望的诱变高产菌种,其产率提高了大约3倍,并且诱变后的菌株具有传代稳定性的特点.结论 紫外诱变法可以显著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抗菌物质产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产桔霉素红曲霉复合诱变育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通过N+离子束诱变筛选出的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株M50-2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筛选低桔霉素产量菌株.将出发菌株置于30 W紫外灯下30 cm处分别照射30、60、90、120和150 s后,对所得诱变菌株进行液态发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中的荧光检测(λex=331 nm,λem=500 nm)和紫外检测(λ=238 nm)测定发酵产物中的桔霉素和洛伐他汀的含量.结果表明,通过紫外诱变,获得一株优良菌株.其液态发酵的产物中的桔霉素产量为2.15 mg/L,与出发菌株相比桔霉素含量减少了96.6%,而洛伐他汀产量为0.338 mg/mL,与出发菌株相比只减少了16.5%,对该菌株进行传代培养12代,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鼠李糖乳酸杆菌降解肌酐和尿酸的活力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条件下诱导和诱变培养鼠李糖乳酸杆菌降解肌酐和尿酸的活力改变.方法 在含不同浓度的尿毒症患者混合血清的MRS培养基中诱导培养鼠李糖乳杆菌后,选取降解肌酐和尿酸能力最强的菌株行硫酸二乙酯及紫外线双重多次诱变,测定其肌酐和尿酸降解活力,选出降毒素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 ①鼠李糖乳酸杆菌诱导420代后开始出现肌酐降解作用,尿酸的降解作用在诱导培养后第390代开始增高,2种毒素均在诱导第480代时降解能力最强.②诱导后的乳酸杆菌经过硫酸二乙酯和紫外线复合诱变降解尿毒症毒素的活力明显的提高,其中第5次诱变肌酐的降解活力提升了64.56活力单位(P<0.05);尿酸的降解活力提升了77.66活力单位(P<0.05).③遗传稳定性结果示培养第1代肌酐降解活力127.12活力单位,尿酸降解活力157.55活力单位,第5代分别是127.33、157.32活力单位,没有回复突变.结论 诱导后鼠李糖乳酸杆菌经硫酸二乙酯及紫外线双重诱变后能明显的提高肌酐和尿酸的降解能力,且稳定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紫外诱变结合驯化提高酿酒酵母对抑制物耐受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提高工业酿酒酵母Sc4126对木质纤维素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发酵抑制物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紫外诱变结合驯化对工业酿酒酵母Sc4126进行选育,对筛选出的三株菌株Sc4126-1、Sc4126-2、Sc4126-3在复合抑制剂和单一抑制剂存在下对比考查其发酵性能.[结果]相比原始菌株,3株菌株对抑制剂的耐受性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在复合抑制剂存在下,优势菌株Sc4126-1发酵时间为48 h,乙醇平均产率0.19 g/L·h,而原始菌株Sc4126发酵时间138 h,乙醇平均产率0.06 g/L·h,相比原始菌株,优势菌株发酵时间缩短65.22%,乙醇平均产率提高2.17倍.对于单一抑制剂,改造后的菌株对糠醛、香草醛的耐受性明显提高,而对乙酸的耐受性提高较少.[结论]通过紫外诱变结合驯化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工业酿酒酵母Sc4126对抑制剂的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菌株CZZX16的多相分类鉴定及其紫外线诱变选育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多年生凤丹牡丹营养器官为材料,通过以糯米粉和普鲁兰糖为唯一碳源的初筛分离培养和鉴别培养,获得一株具有产普鲁兰酶活性菌株,将其编号为CZZX16.采用DNS法对菌株CZZX16的初始产普鲁兰糖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估,37℃发酵培养30h时酶活性最高达到2.3 U/mL,因而确定CZZX16具有产普鲁兰酶活性.综合目标菌株的显微观察特征、生化测定特征和16S rRNA序列的克隆分析结果,对菌株CZZX16进行了多相分类鉴定,将其确定为克雷伯氏菌属一种Klebsiella sp.,暂命名为Klebsiella sp.CZZX16.为挖掘菌株CZZX16的产普鲁兰酶活性潜力,对其进行了紫外线诱变选育,筛选得到产酶活性较高的突变株CZZX16-2,37℃发酵培养30 h时其产酶活性最高达到7.8 U/mL,是出发菌株CZZX16的2.21倍.因此,CZZX16可作为产油牡丹专用菌肥开发的良好备选菌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株硅酸盐细菌的鉴定及其紫外线诱变育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油用牡丹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硅酸盐细菌,将其编号为CLM8.采用火焰光度法对该菌株在30℃、160 r/min条件下发酵培养7d的发酵上清液中水溶性钾素含量进行测定,最高含量达到0.9 μg/mL,故将CLM8定性为硅酸盐菌株.综合CLM8的显微观察特征、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的克隆分析结果,确定菌株CLM8为成团泛菌属中的一个种,暂命名为Pantoea sp.CLM8.为提高野生菌株CLM8的解钾活性,通过对其紫外线诱变选育,筛选得到活性较高的突变株CLM8-B,其在30℃、160 r/min条件下发酵培养过程中,发酵上清液中水溶性钾素含量最高达到1.7μg/mL,是出发菌株CLM8的1.9倍.CLM8可作为油用牡丹及其它作物生物钾肥开发的备用菌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