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盘植入性疾病管理流程改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管理流程的改进在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中的作用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并最终诊断为PAS伴前置胎盘的164例孕妇资料,根据改进时间分为改进前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 n=96,包括双胎妊娠1例)和改进后组(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 n=68,均为单胎妊娠)。改进措施包括:将计划终止妊娠孕周由改进前的34~36周,推迟至37周;改进前以妊娠期贮存式自体备血为主,改进后增加了自体血回收技术的使用;腹壁切口改进前为下腹正中纵切口,改进后为原手术切口;子宫切口改进前为避开胎盘位置,改进后为根据术前超声PAS分级和术中情况,可选用子宫下段切口穿过胎盘;子宫下段和膀胱界面的分离时机改进前是在完成胎儿娩出和止血带或沙氏钳临时阻断血流后,改进后是在胎儿娩出前。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母儿结局。 结果:与改进前组比较,改进后<37周的分娩率显著下降[83.3%(80/96)与69.1%(47/68), χ 2=4.60, P=0.038],择期、亚急诊和急诊手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6, P=0.834),术中采用前次手术腹壁切口的比例显著增加[74.0%(71/96)与91.1%(64/68), χ 2=11.11, P=0.001],采用下腹纵切口和子宫体部切口的比例显著减少[84.3%((81/96)与 57.3%(39/68), χ 2=14.81, P<0.001;83.3%(80/96)与61.8%(42/68), χ 2=9.72, P=0.003]。总的异体红细胞、血小板等其他成分输血率、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子宫次全切除率、膀胱损伤、血栓事件、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改进后均下降[24.7%(24/97)与11.8%(8/68), χ 2=4.31, P=0.038;4.1%(4/97)与0.0%(0/68), χ 2=58.06, P<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AS孕妇采用延迟计划分娩孕周至37周后、结合个体化剖宫产手术、改变自体血获取方法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新生儿早产或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明显减少,但没有增加母体并发症和急诊手术风险,母体脏器损伤、非计划二次手术、再次入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处于低水平,因此此改进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抗体介导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是输血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TRALI发病机制的"二次打击"学说中,根据第2次打击因素不同,可将TRALI分为抗体介导和非抗体介导TRALI。抗体在TRALI发病中的作用较为明确,而生物活性脂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微粒等非抗体因素在血液成分保存过程中虽有积累,但是其在TRALI发病中的确切机制尚无定论。笔者拟就生物反应调节剂(BRM)和血液成分的贮存损伤等非抗体因素在TRAL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TRALI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红细胞保存液对2型糖尿病大鼠贮存红细胞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新型红细胞保存液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贮存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8周龄,体质量180~220 g,随机选择10只大鼠作为常规红细胞保存液组(A组);剩余30只大鼠制备T2DM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0):T2DM常规红细胞保存液组(C组)和T2DM新型红细胞保存液组(Y组)。配制红细胞保存液,模拟术前贮存式自体输血流程,尾静脉取血分离红细胞后加入对应保存液。分别于采血即刻(T 0)和贮存7 d(T 1)、14 d(T 2)、21 d(T 3)时,光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结构。分别于T 0-T 3和贮存28 d(T 4)时,采用ELISA法检测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和ROS浓度。将贮存28 d的红细胞用PKH26标记后回输到大鼠体内,分别于回输后1、7、13和18 h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存活率。 结果:光镜下,与A组相比,贮存不同时点C组红细胞损伤加重;与C组相比,贮存不同时点Y组红细胞损伤减轻。与A组比较,C组红细胞T 0、T 2-T 4时2,3-DPG浓度降低,T 0-T 4时ROS浓度升高,回输后1、7和18 h时红细胞存活率降低( P<0.05);与C组比较,Y组红细胞T 0-T 4时2,3-DPG浓度升高,T 1、T 3和T 4时ROS含量降低,回输后1、7和18 h时红细胞存活率升高( P<0.05)。 结论:新型红细胞保存液可改善T2DM大鼠贮存红细胞质量,提高回输后红细胞体内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贮存时间对自体输血红细胞携氧能力及氧化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贮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 PABD)适宜贮血时间,为保障自体血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具有PABD适应证的骨科手术患者10例,根据体重计算总血容量,术前1周采集10%总血容量的自体血,于采血前、采血毕检测患者血常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留存50 ml自体血制备成RBC悬液用于研究,分别于1、7、14、21、28 d时测定贮存自体血的有效携氧量(Q)、氧亲和力(P 50)、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iphosphoglycerate, 2,3-DPG)、Na +-K +-ATP酶、Ca 2+-Mg 2+-ATP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与采血前比较,采血毕患者体内RBC计数、Hb、Hct、RBC聚集指数、RBC刚性指数下降( P<0.05)。与贮存1 d比较,RBC Q值、Na +-K +-ATP酶活性、Ca 2+-Mg 2+-ATP酶活性在贮存7、14、21、28 d时降低,ATP、2,3-DPG含量在贮存14、21、28 d时降低,P 50值在贮存21、28 d时降低,ROS含量在贮存7、14、21、28 d时升高( P<0.05);与贮存7 d比较,RBC Q值、2,3-DPG含量、Na +-K +-ATP酶活性在贮存14、21、28 d时降低,P 50值、ATP、Ca 2+-Mg 2+-ATP酶活性在贮存21、28 d时降低,ROS含量在贮存14、21、28 d时升高( P<0.05)。RBC ROS含量与贮存时间呈正相关( P<0.05);RBC Q值、P 50、ATP、2,3-DPG、Na +-K +-ATP酶、Ca 2+-Mg 2+-ATP酶含量与贮存时间、RBC ROS含量呈负相关( P<0.05)。 结论:PABD RBC贮存14 d内可基本保持携氧能力的正常,随着体外贮存时间的增加,RBC携氧能力相应降低,可能与RBC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配方保存液对2型糖尿病患者贮存式自体红细胞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配方保存液对体外贮存期红细胞损伤的影响,以提供2型糖尿病(T2DM)患者红细胞适宜贮存条件.方法 收集2021年6月—2022年1月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各20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分别储存于不同配方保存液中(保存液a、保存液b和保存液c)以筛选出适宜保存液(DO-o),观测非糖尿病患者常规保存液组(NC组)、糖尿病患者常规保存液组(DO-c组)和糖尿病患者新型保存液组(DO-o组)中,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结果 在T0(红细胞分离后即刻)、T1(贮存7天)、T2(贮存14天)、T3(贮存21天)和T4(贮存28天)时,各组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emoglobin,Hb)、Na+和pH值逐渐降低(P<0.05),K+浓度逐渐增高(P<0.05).保存液b中红细胞计数明显多于a和c组(P<0.05),T2、T3和T4时,保存液a和b组Hb量高于c组(P<0.05);T3和T4时,保存液b组中Na+浓度高于另外两组(P<0.05);T2、T3和T4时,保存液a组和c组中K+浓度高于b组(P<0.05).在各个时间点,溶血率、游离血红蛋白(FHb)、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在各组内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DO-o组溶血率、FHb、LA和LDH低于DO-c组(P<0.05);各组内ATP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和T4时,DO-o组ATP高于DO-c组(P<0.05).结论 新型保存液可以显著改善T2DM患者红细胞贮存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红细胞形态变化与损伤相关性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中红细胞形态变化与其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配对设计原理,采用冻存前保留红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方法1)和冻存前离心去除红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方法2)的两种常规方法,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对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各关键制备节点留取的样本,进行血常规及上清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的检测,分析红细胞形态变化及其与损伤的关联.结果 ①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红细胞因甘油化而体积增大,后因去甘油化而复原,方法2较之方法1甘油化红细胞(冻存前)和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平均体积(MCV)增高(P<0.01,P<0.05);②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中红细胞损伤分布依次为:去甘油化过程(63.20±10.99) %、甘油化过程(30.78±10.47)%、冰冻解冻过程(6.02±4.11)%,两种制备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红细胞破坏与甘油化过程红细胞体积变化率呈中度负相关;④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增加,0.9 %氯化钠悬浮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储存12 h、24 h,MAP悬浮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储存21 d、28 d,两种制备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中红细胞损伤与其变形能力呈负相关,且损伤主要发生在去甘油化过程,冻存前离心去除红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导致红细胞膜骨架因剪切力作用而受损,进而对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贮存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细胞贮存损伤的生化和组学变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红细胞贮存损伤一直是RBC体外储存研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涉及到RBC贮存过程中一系列生理、生化、形态和组学成分的改变,这些改变相互作用从而对贮存RBC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在输血领域的应用,为RBC贮存损伤提供了新的理解和研究视角,为清除陈旧RBC输血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寻找和设计新的更加适宜的RBC替代储存策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丙酮酸钠与贮存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暴露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丙酮酸钠(SP)与贮存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献血者血液20份,去除白细胞后等量留取2份样本均50 mL/袋(20×2)分为试验组20份(SP组)、对照组20份(NS组).试验组每袋加入100 mmol/L的SP溶液8.0 mL,对照组加入等量0.9%生理盐水,轻轻混昆匀制成悬浮红细胞,分别在第1天、第14天、第28天每袋取样1 mL用于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膜表面PS表达;取5 mL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丙二醛(MDA)、三磷酸腺苷(ATP).结果:红细胞膜表面PS阳性表达率、上清液中MDA都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对照组上升较快,均自第14天开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第1 4天,t=2.763、P<0.05;第28天,t=3.027,P<0.05,MDA:第14天,t=2.763、P<0.05;第28天,t=3.027.P<0.05);上清液中ATP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对照组变化快,自第14天起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t=2.385,P<0.05;第28天,t=2.879,P<0.05).结论:红细胞在贮存过程中添加SP,可提升ATP、减低MDA,能抑制红细胞膜PS暴露,具有改善红细胞贮存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树脂吸附技术提高贮存血红细胞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吸附材料对贮存血液进行净化,探讨其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 把Amberlite FPA90C1和Amberchrom CG 300 2种树脂按一定比例填充于表面亲水改性后的中空纤维聚砜膜的空腔中,制备好的吸附材料放置于全血中,分别在血液贮存的d1、d7、d14、d21、d28、d35留取等量血样用于相关血液质量检测.结果 植入了吸附材料的血液制品贮存期未发现有明显溶血,其pH值未见明显改变,而乳酸及其他有害代谢产物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红细胞中2,3-DP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树脂吸附技术能够有效缓解红细胞贮存损伤,提高红细胞保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细胞贮存时间对输血后小鼠体内炎症反应和补体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红细胞体外贮存时间延长对小鼠输血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及补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30-35只C57BL/6小鼠,摘眼球取血,滤白后加入红细胞保存液,4℃贮存.在35 d贮存期中,每7d给小鼠(n≥3)尾静脉注射红细胞500μL/次;每次输注后2、24h,从小鼠眼眶采血300μL/只,离心分离血浆用于流式检测炎症因子浓度,ELISA检测补体活性片段浓度;用抑制剂FUT-175完成补体抑制试验,检测血浆中炎症因子和补体活性片段浓度.结果 0d,24h血样检测,炎症因子(pg/mL):TNF (21.69±6.12)、IFN-γ (4.72±1.85)、MCP-1(132.91±37.41)、IL-10(2.56±1.72)、IL-6 (78.80±51.07)、IL-12p70(1.95±1.43);补体活性(ng/mL):C3a (604.00±120.00)、C5a (63.63±13.09)、C4a(586.81±146.07);35 d,24h血样检测:炎症因子(pg/mL):TNF (407.74±33.38)、IFN-γ(133.39±25.28)、MCP-1 (3 317.53±358.26)、IL-10 (2 769.54±615.36)、IL-6(12 856.92±2339.47)、IL-12p70(1.96±2.00);补体活性(ng/mL):C3a(1 660.00±16.00)、C5a (608.72±33.74)、C4a (490.95±45.88).随着小鼠输注贮存时间越长的红细胞,其血浆中TNF、IFN-γ、MCP-1、IL-10、IL-6、C3a、C5a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IL-12p70和C4a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抑制补体后,小鼠血浆中MCP-1、IL-6浓度下降明显(P <0.01,P<0.05).结论 红细胞贮存损伤引起小鼠输血后体内发生炎症反应,补体参与其中,旁路途径可能是补体激活的主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