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伐芦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病人凝血功能、TIMI血流分级及心肌缺血标志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比伐芦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病人凝血功能、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心肌缺血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PCI术的ACS病人,按照围术期抗凝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肝素组(给予肝素抗凝)和比伐芦定组(给予比伐芦定抗凝),经倾向性匹配评分(卡钳值0.02)筛选出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病人,两组各纳入60例病人,比较两组活化凝血时间(ACT)值、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出血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促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心肌缺血标志物[肌钙蛋白T(cTnT)、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血清miR-204];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周心脏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房直径(LA)]变化以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注射药物后5 min、术后即刻、停止注射后2 h,比伐芦定组ACT值明显高于肝素组(P<0.05);比伐芦定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33%,低于肝素组的13.33%(P<0.05);术后24 h,两组APTT、TT、PT水平明显延长(P<0.05),FIB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比伐芦定组APTT、TT、PT较肝素组延长(P<0.05),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术后7 d,比伐芦定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肝素组(P<0.05);术后24 h,两组cTnT、IM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miR-204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比伐芦定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肝素组(P<0.05);术后4周,两组病人LVE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LVEDD、LVEDV、L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比伐芦定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肝素组(P<0.05).术后1年,比伐芦定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11.67%,低于肝素组的23.33%,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应用于ACS病人PCI治疗,可明显降低病人凝血功能,促进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及心脏功能,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连续486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手术均在中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别以成人心脏手术出血定义(universal definition of perioperative bleeding,UDPB)4级和血液保护抗纤溶药物随机试验(the blood conservation using antifibrinolytics in a randomized trial,BART)定义的大量出血为终点事件。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 logistic回归。 结果:院内死亡34例(7.00%)。187例(38.48%)符合BART大量出血定义。UDPB分级0级45例(9.26%),1级8例(1.65%),2级114例(23.46%),3级147例(30.25%),4级172例(35.39%)。以BART标准为终点事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 OR=3.32, P<0.001)、贫血( OR=2.24, P=0.04)、肌酐清除率≤85 ml/min( OR=1.93, P=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 OR=1.02, P=0.003)、体外循环( OR=1.01, P<0.001)、全主动脉弓替换( OR=2.40, P=0.02)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 OR=0.86, P=0.01)为保护性因素。以UDPB 4级为终点事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 OR=2.43, P<0.0013),肌酐清除率≤85 ml/min( OR=2.05, P=0.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 OR=1.01, P=0.04),体外循环( OR=1.01, P<0.001)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 OR=0.85, P=0.002)和主动脉根部术式为Bentall( OR=0.65, P=0.04)为保护性因素。 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大量出血较为多见。女性、较差的肾功能、高D-二聚体水平、发病早期外科手术、长时间体外循环为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简单、有效的的手术方式降低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与免疫反应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凝血功能紊乱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以凝血与纤溶过程失衡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全身微血栓形成与出血倾向是凝血功能紊乱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不良临床结局往往是诱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并发症DIC又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又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紧密相关。研究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将为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可能。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方面对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机制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纤维化-4指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南京江北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应用肝纤维化-4指数(fibrosis-4 index, FIB-4)评估患者肝纤维化程度,FIB-4 ≥ 2.67定义为严重肝纤维化。END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时增加≥ 4分。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ND的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FIB-4对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313例患者,184例(58.8%)为男性,年龄(64.8 ± 11.8)岁,中位基线NIHSS评分为6分(四分位数间距:4~9分),中位FIB-4为1.76(四分位数间距:1.28~2.56),45例(14.4%)发生END。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FIB-4较高与END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2.121,95%置信区间1.422~3.162;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FIB-4对EN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689,95%置信区间0.595~0.784; P=0.001)。FIB-4的最佳截断值为1.82,其预测EN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1%和54.9%。 结论:FIB-4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导致脑梗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2个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探讨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和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例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1及其家系成员(共4代8人)和先证者2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纤溶酶原活性(PLG:A)、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活性及纤溶酶原抗原(PLG:Ag)、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LG基因的所有19个外显子及其5′和3′侧翼区,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其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使用Chromas软件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公布的人类PLG基因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寻找突变位点,采用反向测序法予以证实。结果:2例脑梗死患者均为青年起病,先证者1的PLG:A降低为21%,其4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先证者2及2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2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PLG:Ag和其余检测指标均基本正常。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1的4名家系成员和先证者2及其2名家系成员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纤溶酶原的第620位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p.Ala620Thr)。结论:PLG:A水平降低与PLG基因p.Ala620Thr错义突变有关,先证者出现脑梗死可能与p.Ala620Thr错义突变导致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受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 Ⅱ)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于溶酶体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缺乏,硫酸类肝素和硫酸皮肤素不能降解而蓄积在溶酶体内,导致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性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上按是否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分为重型和轻型,重型患者的认知障碍表现显著。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IDS酶活性降低是诊断MPS Ⅱ的金标准。酶替代治疗可明显减轻MPSⅡ患者多器官系统受累情况,也可谨慎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9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DIHS-HLH)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9例DIHS-HLH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结果:9例患儿男6例、女3例,年龄0.8~3.1岁,均有发热、皮疹、肝肿大和2个及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其他表现包括脾肿大4例、肺部影像学改变6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3例、水样便3例等。实验室检查以可溶性CD25升高(8例)、肝功能损伤(7例)、高铁蛋白血症(7例)较为突出,其他包括骨髓噬血现象5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3例、高甘油三酯血症2例、细胞因子以白细胞介素(IL)5、IL-8、干扰素γ(IFN-γ)升高(分别有6、7、6例)为著。所有患儿均应用足量免疫球蛋白、激素和芦可替尼治疗,其中4例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2例应用依托泊苷,2例应用环孢素。随访0.2~38.6个月,7例存活,1年总生存率为(78±14)%。2例死亡患儿均为病初应用足量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2 mg/(kg·d)联合芦可替尼病情控制不佳者。2例死亡患儿均有水样便、IL-5和IL-8升高、IgM减低。结论:对于发热、皮疹并有可疑用药史的患儿,如存在肝肿大及肝功能损伤、IL-5和IL-8升高,需高度警惕DIHS-HLH,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应用足量免疫球蛋白、激素联合芦可替尼有助于疾病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即时凝血检测用于心血管手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接受心血管手术的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21年全国心血管外科手术量近28万例,比2020年增加了25% [1]。心血管手术术式复杂、术前抗凝和/或抗血小板等调节出凝血药物的使用及体外循环的影响(血液稀释、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损伤、纤溶亢进、肝素的不完全逆转及肝素反弹等) [2],可能是围术期大量失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目前,围术期出凝血管理仍是一个挑战,麻醉医生对于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迎难而上,即时准确地找出围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为患者平稳麻醉提供保障。而传统凝血功能检查耗费时间长,仅反映凝血过程的某个阶段,无法准确判断异常出血原因,以及影响凝血功能障碍的具体阶段和因子成分,且围术期出凝血是动态过程,未及时判断原因可能导致延迟或不适当的治疗。即时凝血检测(又称床旁凝血检测)可部分弥补传统凝血功能检查的局限性,快速识别凝血功能障碍,并实施有的放矢的靶向治疗。本文就即时凝血检测用于心血管手术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心血管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 activator,rt PA)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民航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溶栓后14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短期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组,3~5分或死亡定义为转归不良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归不良组患者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占比、心房颤动史占比、脑室旁高信号(3分)占比、溶栓后出血转化占比、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占比、双循环梗死占比、皮层区新发梗死占比、内囊区新发梗死占比、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比、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占比均高于转归良好组[68.00(59.00,80.00)岁比64.00(54.50,72.00)岁,9(6,13)分比5(3,7)分,6.85(5.25,9.20)mmol/L比5.64(4.90,6.75)mmol/L,6.40(5.70,7.75)%比6.00(5.60,6.80)%,31.3%(31/99)比17.7%(30/169),28.3%(28/99)比9.5%(16/169),26.3%(26/99)比13.0%(22/169),19.2%(19/99)比5.9%(10/169),53.5%(53/99)比21.9%(37/169),10.1%(10/99)比2.4%(4/169),44.4%(44/99)比22.5%(38/169),41.4%(41/99)比27.8%(47/169),33.3%(33/99)%比17.8%(30/169),25.3%(25/99)比6.5%(11/169)],而转归不良组患者TOAST分型中小动脉闭塞型占比、TOAST分型中其他占比、血小板计数均低于转归良好组[29.3%(29/99)比53.8%(91/169),12.1%(12/99)比21.8%(37/169),199(163,240)×10 9/L比221(179,259)×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 U=2.80、 U=7.94、 U=3.24、 U=2.29、χ 2=6.53、χ 2=16.11、χ 2=7.45、χ 2=11.40、χ 2=28.02、χ 2=7.54、χ 2=14.18、χ 2=5.24、χ 2=34.44、 U=2.16; 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0.022、0.011、<0.001、0.006、0.001、<0.001、0.006、<0.001、0.002、<0.001、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 OR=1.212,95% CI:1.123~1.309, P<0.001)、END( OR=3.397,95% CI:1.763-6.546, P<0.001)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发生独立相关。 结论:END、高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